-
中科院研究发现大量新非编码RNA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科学家对模式生物——线虫基因组内含子中大量非编码蛋白的小RNA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确定了100个以前从未发现过的转录产物,其中包含了2个新的类别。他们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线虫基因组的结构与非编码RNA的转录调节,并且更加明确了非编码RNA在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的Genome Research上,这本杂志04年的影响因子约为10。据文章通讯作者陈润生教授介绍:“近年来发现非编码RNA在许多不同的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线虫中,除去最近人们研究的microRNA或者其它一些已知在转录调节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小的非
-
05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 组图
生物通整理报道:更新: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黄跃生。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物类新世纪篇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物类90年代篇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物类80年代篇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农业类(上)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农业类(下)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医药类(上)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医药类(下)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楼外景(生物通编辑:朱方雨)
-
川大教授《自然》发表论文被曝造假
近日,新语丝网站刊登了一封信,该信揭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丘小庆2003年12月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一种作为新型靶向性、特异性抗生素的杀菌工程多肽》涉嫌造假。写信的人正是这篇论文的其他几位共同署名者。他们在信中还要求撤消其共同署名以维护其作者权。 《自然》杂志是国际科技界最权威的杂志之一,要在这上面发表论文是非常不容易的。据方舟子查证,目前还未发现过在《自然》、《科学》等发表造假论文的国内其他例子。为何“造假”论文会被自揭?这宗“造假”事件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真相?记者进行了一番调
-
中科院今排出创新时间表
2010年,可以校正发音的电子语言学习机将成为人们学习语言有力工具;2015年,存储量高达10240G的硬盘将进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我国将实现人工构建肝脏、肾脏等复杂人体器官……未来20年我国在信息、能源、材料和生物技术领域很可能获得409项前沿课题的突破。 这是目前我国科学家提交的最为准确的科研创新地图。 这项研究是中科院“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组”历时两年多完成的,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课题研究成果。共有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1300多名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工作。 8年后 网上参观“立体博物馆” 预计到2014年,我国将实现通过网络参观博物馆。这种数字博物馆并非现在网络上
-
4项“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通过验收
青岛新闻网2006年1月11日报道: 青岛市承担的国家“十五”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眼内植入长效环孢素A缓释系统的研究”、“海洋抗尿路结石药物古糖酯的研究”、“藻胆蛋白光敏治疗癌症药物的研制”、“尼帕病毒病检测技术的研究”四项课题,近日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由青岛市科技局组织申报的这四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经过三年多攻关,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其中,“眼内植入长效环孢素A缓释系统的研究”开发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环孢素眼内缓释系统,这是我国第一个眼内植入缓释药物;“
-
台湾大学成功研制绿色荧光猪
从台湾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获悉,台湾大学生殖科技研究团队已成功研制出三只“绿色萤光猪”,研究领先国际水平。该研究团队负责人、台湾大学动物科技学系助理教授吴信志博士称,“绿色萤光猪”是将绿色萤光基因转殖于早期猪胚原核中,产制出全身均能表现绿色萤光之基因转殖猪。如果抽取绿色萤光猪之骨髓、血液及体组织等成体干细胞,绿色萤光蛋白质仍可以表现出来。因此,即可以做为干细胞分化、增生及修补等再生医学研究结果之标示物。吴博士指出,由于猪是十分适于人类生物医学之模式动物,然而在猪成体干细胞之研究进行过程中,常遇到干细胞经过诱导分化及移植后,即不易取得明确证实新生组织确实由外源干细胞分化所生成。此种绿色
-
上海千万元启动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今日公告称,公司近日与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推进办公室共同签署了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核酸检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毒在血液筛查系统中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框架协议。 据悉,该框架协议签订的背景,是上海市政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教兴市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根据框架协议,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科华生物负责构建一个同步筛查三种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荧光核酸检测体系,进行相关试剂及仪器的研制及产业化,拓展产品在血
-
2005年“863计划”新立项课题之生物类
生物通综合:国家“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其命名来自于邓小平对此建议的批示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因此这个国家科技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863”计划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为主要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每年分批次进行立项审核。2005年9月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立项274个,2006年1月又公布了该领域新立项目14项,见下表:2005年863计划第三批立项课题名单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国拨经费(万元)2005AA
-
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物类90年代篇
生物通整理报道:自1984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和《关于做好2004年—2008年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基函[2003]15号)的精神,2006年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部门实验室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生命科学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生物
-
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物类新世纪篇
生物通整理报道:自1984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和《关于做好2004年—2008年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基函[2003]15号)的精神,2006年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部门实验室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生命科学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生物
-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人物选登
生物通综合报道:2006年1月9日,对全国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别具意义的一天,国家科学技术大会暨2005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胜利召开!此次二十一世纪首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既是科技成就的盘点,也充分反映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本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春天的到来。在本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314个项目获得五个奖项不同级别的奖励。生物通也对此次会议的获奖科研项目做了系列报道。其中,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家二等奖如下所示:1Z-105-2-01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 李家洋、钱前、王永红、付志明、刘新仿中国科学院;16Z-104-2-02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
-
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物类80年代篇
生物通整理报道:自1984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和《关于做好2004年—2008年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基函[2003]15号)的精神,2006年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部门实验室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生命科学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生物
-
微生物所与浙江企业联合成立生物活性物质联合实验室
1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生物活性物质联合实验室,签字仪式在微生物所举行。实验室将进一步开展乳酸菌链球菌素的合作研究,并将就乳酸菌链球菌素的深层次开发等课题开展研究,双方也将设立企业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高级研发人才。同时,银象公司总工程师范悠然被聘为该所客座研究员。 此前,微生物所与该公司合作的项目“乳链菌肽(NisinZ)的研究与开发”于日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通过多项国际国内认证。研发过程中得到基金委、中科院“八五”和国家“
-
莱阳农学院克隆牛家族继续成功繁育
新年伊始,在克隆牛的摇篮莱阳农学院,自全国首例克隆牛“双双”在该校降生至今,克隆牛家族继续成功繁育,已经达到10头。据莱阳农学院“牛妈”董雅娟博士介绍,从2001年11月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诞生以来,她和同事们致力于克隆牛产业化。经过4年努力,克隆牛已繁衍到第三代,共克隆成功10头。克隆牛的子孙后代已走出烟台,生活在淄博、平度和即墨等地。董博士称,由于克隆牛是高档优质肉牛,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克隆牛能早日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给他们带来富裕。她说:“克隆牛的快速推广道路,任重而道远。”目前,在全省各地,植入克隆牛胚胎成功妊娠的母牛有40多头,今年五六月将陆续生产。如果繁育成功,烟台克
-
从科技奖励看科技发展大势
编者按: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宴。呈现于人们面前的不仅有累累科技硕果和引人注目的年度科学人物,透过科技奖励,我们更能看出科技发展的大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科技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更深入地渗透进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科技奖励重点的改变,直接反映国家科技政策导向,科技奖励所折射出的更加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令人欣喜不已。 一月的北京仍是严冬,却分明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科技热浪。 国家科学技术大会暨2005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胜利召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既是科技成就的盘点,也充分反映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在本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314个
-
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农业类(上)
生物通整理报道:自1984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和《关于做好2004年—2008年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基函[2003]15号)的精神,2006年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部门实验室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生命科学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生物
-
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农业类(下)
生物通整理报道:自1984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和《关于做好2004年—2008年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基函[2003]15号)的精神,2006年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部门实验室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生命科学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生物
-
华裔科学家施一公教授称赞我全国科技大会
不久前刚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奖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用15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等重要讲话,特别高瞻远瞩,表明中国要走一条新路。科技是立国之本,从长远来说,中国必须成为高科技国家,不能总是跟着别人后面转。” 施教授说:“中国科技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之时,就更要关注科技发展的协调问题。比如,生物科学、能源、材料及航天等领域的协调发展问题。从长远来看,这是个大问题。此外,还要解决好研究资金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他说,“我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强对海外知
-
成都生物所主持承担的2项863课题通过验收
2006年1月4日,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在成都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国家863“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重大专项中的“高效优良菌种选育及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优化调控”(以下建称“菌剂课题”)和“高效厌氧和好氧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以下简称“反应器课题”)两项课题进行了验收。课题合作单位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四川大学、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等的有关科技人员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专家组由国家863“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俞汉青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全燮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崔福义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乔传令研究员、西南交通大
-
叶笃正:创新路上永不止步
本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获奖者,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和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虽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工作第一线,继续奉献着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每个星期一、三、五的早上九点,叶笃正都会准时到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上班。 叶笃正院士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这个人呢,不能闲着,不能闲着,我闲着不行,我总得要想新东西。 1948年,叶笃正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至今,这一理论仍是气象动力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并第一个在世界上提出季节突变的理论,直到今天这一理论还在指导着我国的天气预报。 1984年,叶笃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