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中医药大学一新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生物通综合:科技日报消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承担的“痛风安胶囊实验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专家鉴定。该项目研究为治疗临床痛风病的中药新药。 在该项研究中,科技人员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痛风安胶囊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标准、长期毒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合理的制备工艺,制定了制剂的质量标准。同时,对痛风安胶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制订了临床研究方案,还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受理号。据介绍,这种中药新药对痛风模型及其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经动物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未见与痛风安胶囊有关的毒性反应,表明该制剂毒性较低。专家认为,该项目制备工艺合理,质量可控、稳定
-
两中国高校研究团体发表国际期刊文章
生物通综合:含S,N,O-杂环的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理和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下,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平教授及其合作者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环境中含S, N, O-杂环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和技术。通过5年多的积累,在化石燃料生物脱有机硫、含S, N, O-杂环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杂环联合降解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2005~2006年在环境和环境微生物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两大刊物 Environ. Sci. Technol.(ES&T)和 Appl. Environ. M
-
****裴端卿文章登上生物杂志封面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医药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称为SNX10的蛋白能调控真核细胞的内膜体系中的内涵体:当SNX10的表达量增加,内涵体就会膨胀成为巨型囊泡。这说明SNX10很可能通过一个未知的调控机制参与内涵体的形成,维持和重塑,从而为膜体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封面上。 (一表达SNX10蛋白的MCF7细胞的共焦图像,从图上可以看出SNX10(绿色)诱导哺乳动物细胞形成巨型囊泡,其中最大的囊泡是SNX10-GFP-negative,在不成形的
-
中澳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机理项目获批
生物通综合:日前,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传来消息,以景乃禾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的“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机理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批准。这是生化与细胞所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开始,将通过双方科研队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一支在干细胞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创新团队。莫纳什大学的干细胞中心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干细胞研究中心,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胰岛内分泌细胞、神经元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双方的合作从酝酿到实质形成,前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莫纳什大学代表团2005年5月17日-22日访问生化与细胞所,进行学术交流,澳方提议建立合作联系。2006年2
-
中国医科院重要研究进展:非典免疫应答和治疗新依据
生物通综合:新华网消息,日前,北京协和医院传来消息,经过3年跟踪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发现非典患者康复与体内持续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直接相关。这一重要进展不仅有助于揭示非典发病机制,而且为将来研发疫苗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这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项目自2003年以来,对30名非典康复者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展开研究。 科研人员采用国际先进
-
厦门大学****最新文章解析信号调控研究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Cell Biology and Tumor Cell Engineering),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化学系,以及美犹他州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Huntsman Cancer Institute),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抑癌基因Axin/HIPK2/p53与凋亡位点相关蛋白Daxx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Axin活化JNK和作为抑癌因子这一系列信号通路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癌症研究
-
安徽医科大国际首次发现皮肤肿瘤基因
生物通报道:科技日报消息,安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根治这种皮肤肿瘤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日前,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7个科技项目为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名列一等奖项目第二位。 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是一种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表现为正常皮肤颜色、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硬有透明感的丘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少数病例可发生恶变,或并发圆柱瘤、粟丘瘤、基地细胞癌等其他皮肤肿瘤。安徽医
-
中国高校2007年新发表权威杂志文章生物类
生物通报道:2006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丰收年。在2006年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就已在《科学》、《自然》及其系列、《细胞》及其系列和《植物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6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在脑与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领域,蛋白质结构研究,遗传学研究,重要农作物基础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获得了许多研究进展。2007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依旧值得关注,甚至我们可以预见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现,这也部分代表着中国科学的腾飞。陈竺院士与陈赛娟院士最新发表《Blood》文章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
高能所乳腺癌诊断仪获863课题立项
生物通综合:日前,科技部下发文件(国科发财字〔2006〕501号),正式批准由我所魏龙研究员为课题负责人的863计划课题 “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研究。1986年11月国家批准启动的以跟踪国际高技术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力争在我国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为目标的863计划,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一项重要的科技计划,20年来为我国高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新材料等重要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高技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技术实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国际经济、科技竞
-
厦门大学植入型控缓释抗肿瘤制剂研究通过验收
生物通报道:近日,厦门市科技局组织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著名药学研究专家,对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2003年立项承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型控缓释抗肿瘤制剂的研究”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专家认为,这种抗癌新药是一种高效、低毒治疗恶性肿瘤的全新抗癌药物制剂。该项成果是通过微囊化包裹和植入双重药物控释技术,制备出的纳米级的新型药物控释系统,该系统的开发成功实现了抗肿瘤药物的定向性、靶向性释放、药物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毒副作用小,达到了高靶向、可控缓释、高效低毒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避免了传统化疗大剂量给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骨髓抑制,
-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与北京大学联合发表《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北京大学分子医学院(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Universite Victor Segalen Bordeaux 2),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膜工程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membrane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员通过安培法及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结合测量,发现了蓝斑(locus coeruleus,LC)释放的去钾肾上腺素(noradrenalin
-
浙江大学进行国内首个网瘾研究
生物通综合:新华网消息,浙江大学一个由一位博导和6名博士组成的科研小组,正在进行一项利用人体脑电波变化确定是否患上网瘾的课题。如果成功,他们将在国内“网瘾诊断”方面填补空白——用科学仪器来确认人体是否患上网瘾。 这个研究小组的领头人是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庆国马庆国说,国内目前很多地方的医院都宣称能够治疗网瘾,但是对于如何诊断网瘾,国内甚至国际上至今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 网瘾诊断的本质就是通过脑电波叠加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对正常人、网络沉迷者和网络成瘾者进行分析鉴别,并作出科学的诊断标准。到目前为止,戴坤懿所在的浙大管理学院网络成瘾研究中心已
-
蛋白质工程博士最新文章解析肝癌新研究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癌症药物研发中心(Cancer Drug R&D Centre),以及香港科学园(Hong Kong Science Park)生物信息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之前获得了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及创新技术与产品展览”特别金奖的新一代治疗肝癌药物的基础上,针对许多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ASS)阳性肝癌细胞系对精氨酸脱亚氨基酶途径(Arginine deiminase pathway,简
-
北京生科所连发两篇《PNAS》高水准文章
生物通综合:2006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假单胞菌效应器的文章。事隔一个月,在2007年1月10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北京生科所又发一篇高水准论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崔海涛PNAS文章2006年1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崔海涛(Haitao Cui,音译)等与堪萨斯州立大学、密切跟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效应器AvrB通过RAR1,抑制PAMP-诱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RAR1是ETI所需的HSP90的共伴侣分子。在缺乏相关抗性
-
陈竺院士与陈赛娟院士最新发表《Blood》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edical Genomics),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Shanghai Center for Systems Biomedicine),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血病相关蛋白EEN(extra eleven nineteen,EEN) 基因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揭示白血病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新鲜出炉(1月15日)的《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医
-
国外媒体:中国梅毒发病率激增
生物通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发布出的一篇新闻报道说,一项官方卫生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梅毒发病率正在急速上升,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发病率增加了25倍。研究人员将其归咎于卖淫和婚前性行为、不完备的检查服务和其他因素。中国在1949年左右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梅毒流行病。当时,一些大城市中大约5%的人携带这种病毒。新政府成立后迅速制定了法律来抑制梅毒流行,例如进行广泛的检查和免费的治疗以及严厉打击卖淫。但是,最新的数据显示,过去20多年里快速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促使这种疾病再现。根据医院和STD门诊病例数据显示,梅毒的发病率已经从1993年的十万分之0.2增加到2005年的每十万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现了PcG类似基因(PcG-like genes)在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神经元形成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进一步了解其它神经元如何转化成多巴胺神经元,以及神经方面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6年获得礼来-亚洲杰出科学奖的张宏博士(简介见后),第一作者为杨勇(在读博士生),孙银燕博士和罗昕
-
中科院一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
含有大鳞大马哈鱼生长因子的酵母菌获国家发明专利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培军、徐永立完成的“含有大鳞大马哈鱼生长因子的酵母菌”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是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在水产养殖产业技术中作为饲料应用的含有大马哈鱼生长因子的酵母菌。该酵母菌制品能够增强鱼、虾、贝类生物体免疫和抗病能力,成功解决了工程菌大规模发酵工艺问题和产物处理技术问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产率和功效,使之最终有效地应用于水产养殖产业中,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nbs
-
协和血栓基因芯片诊断课题获100万资助
生物通综合:日前,武汉协和医院对外宣布,这项名为“血栓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干预”课题已列入我省“十一五”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并获得100万元科研经费。目前,血栓病靶向干预动物试验成功。据了解,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每年夺去1250万人的生命,我国此类患者每年新增300万人,而知晓率仅4%,治疗率不足2%,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该课题负责人、协和医院副院长胡豫教授介绍,血栓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三百。其中,心肌梗塞和脑血栓是最为严重的两种。如何发现血栓病征兆,并找到合适疗法,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基因芯片”的问世为早期发现血栓病找到路径。去年,协和医院与
-
中国高校两篇研究成果登上《细胞》子刊
生物通报道:在新鲜出炉(2007年1月)的《Cell Metabolism》(Cell Press出版的10中期刊之一)杂志上,分别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等,以及湖北郧阳医学院(Yunyang Medical College)等处的研究人员就下丘脑神经元网络中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与葡萄糖动态平衡GLUT4的新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原文摘要:Cell Metabolism, Vol 5, 47-57, January 2007Dissecting Multiple Steps of GLUT4 Trafficking and Identifying the Sites o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