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是下一个目标

    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农科院院长张启发教授近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作学术报告时指出,培育抗病虫害、少施化肥及抗旱节水的绿色超级水稻品种,是我国农业科学家要攻克的下一个目标。           张启发认为,要使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在大面积生产中得以实现,除要求高产、优质外,还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减少农药的施用量。目前,高产栽培中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喷施大量农药既加重农民负担,农民增产不增收,又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造成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二是培育肥料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10-08

  • 细数“十五”璀璨生物成果的背后英雄

    生物通报道:今年对于我们生物新闻编辑者们来说是个好年头:不断的有各大高校竞相在国际权威杂志上“亮相”;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引起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巨头公司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各种各样的生物医药大会在国内召开......其中最有权威性,最全面的莫过于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了。而当我们看到了这些生物科学方面一个又一个璀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就成果时,当然会想这些成果是出自哪家哪院,哪位“高人”之手呢?这里让我们细数一下这些功臣们。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家蚕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研究2003年,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11月15日宣布:经过4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30

  • 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潘晓玲:为梦想倾注一生

    42岁的潘晓玲承担着许多重要的职务。她是新疆大学的副校长、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主任。但吸引记者将她列为此次专题采访对象的还不止这些。     6年前,潘晓玲才36岁就被聘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她是当时最年轻的“973”首席,从事的是需要大量实地科考工作的干旱地区生态研究。     “我这个人有点儿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     潘晓玲是广东人,在新疆长大。1983年在新疆大学做本科毕业论文时,她参加了一次到塔里木盆地的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09-30

  • 台研发肺结核芯片半小时可检测结果

    台湾岛内许多医院经常传出结核菌院内感染,因以往的检测必须花上1个月培养细菌,才让疾病防制有了“空窗期”。如今台湾大学医学工程研究所推出一项肺结核芯片,准确度已经有94%,检测时间也可以缩短到半小时。 据台湾媒体报道,开放性肺结核因为传染力强让许多人闻之色变,由于结核分歧杆菌细菌培养时间很长,相对影响确诊时间,台大医工所因此以芯片方式,改进这项缺点。 据研究人员介绍说,研究小组先找出9种特异性的结核菌抗原,把这些抗原涂在SPR芯片上,然后以结核病人跟正常人的血液来测试,结果SPR芯片跟现有临床检测方法比起来,准确度达到94%,正确率甚至还略高于现有方式。此外,SPR芯片还能不受微量抗体影响,自动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5-09-30

  • 全国核心期刊网络化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于9月15日在京举行。   据介绍,本次会议着重就建立基于“引文链接”的知识整合平台、发展引证研究报告;核心期刊的测评体系与方法;期刊国际化、网络化发展方向与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群策群力,发展中文知识链接平台,开展知识管理服务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的基础上,已建成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对核心期刊评测的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打造高质量中国期刊,你我共出力!第一站文章:[候选优秀论文]南京大学王亚平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5-09-30

  • 中国农大Virus Genes文章公布研究数据

    生物通报道:这篇将发表于12月份Virus Genes上的文章依然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研究院刘金华教授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1998年到2002年鸡禽流感病毒H9N2非结构区的基因分析,加深了对我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和促进了治疗理论理解。禽流感自今年以来,在我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陆续暴发,尤其是上半年在我国青海湖发生的侯鸟感染H5N1高致病禽流感事件,引起了科学家和政府的密切关注,刘金华教授也以“Highly Pathogenic H5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tory Birds”为题在Science上发表了相关文章。H9N2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9

  • 自然杂志牵手北京大学举办分子医学论坛

    生物通报道:分子医学是联系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人群相关科学的桥梁。后基因组时代分子医学的第一波浪潮正席卷欧美,若干重大项目已经启动。与世界潮流同步,中国继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南方和北方基因组研究中心后,最近也启动了一些新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如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等。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她是北京大学在2005-2009年期间发展前沿交叉学科、探索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试点之一。该所由肖瑞平担任所长,从海内外大力招聘人才,现由程和平、李建、沈幼棠及周专等任学术带头人,以开展心血管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为目标,与国外同行单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9

  • “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生物质能变废为宝

    在能源技术领域展区,一个摆设极其简单的展位引人注目。            展位桌面上放着几个小玻璃瓶,后边是一幅描绘着各种农作物的图画。     玻璃瓶中盛的是无色液体,标签写着“乙醇”。工作人员说,这些乙醇可不是一般的乙醇。它是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制造出来的。他介绍,目前,我国生产燃料乙醇主要以粮食为原料,而我国粮食并不富裕,用大量粮食生产乙醇是不可行的。而纤维素物质是一类资源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将纤维素物质转化为酒精,部分代替汽油等化石燃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nbs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5-09-29

  • 我国生物芯片产业初见端倪

    从正在北京举行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获悉,“十五”期间,随着“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个崭新的产业--生物芯片产业在我国初见端倪。在诊断检测芯片方面,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试剂盒已进行了试生产,并进行了2000余例临床实验;“地中海贫血检测芯片”和“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盒(蛋白芯片)”已获国家新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证书,并作为生物制品新药投入使用;HLA-DRB1及HLA-AB两种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已完成三批产品的试生产,并已取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颁发的检验合格报告。此外,乳腺癌转移预测基因芯片以及用于志贺氏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真菌等检测的基因芯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9-29

  • 我国造血干细胞分型研究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记者潘锋 通讯员吴志军)记者近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5年的努力,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升启领导的课题组与深圳益生堂生物企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HLA—DRB1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日前正式获得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新药证书的HLA芯片分型产品,标志着我国HLA分型(组织相容抗原骨髓移植配型)试剂的研究和开发技术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现有白血病患者近400万人,且以每年4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治疗白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9

  • 我国科学家光受体研究连发两篇高水平论文

    生物通报道:今年五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洪全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植物对蓝光受体隐花色素进行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杂志The Plant Cell上(该杂志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11)。不久之后,该课题组关于蓝光受体的另一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该杂志2004年影响因子为10)。对于学生物的人来说光合作用是必修的一课,讲得简单点: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扬起的过程,讲的复杂点呢就要提两个光反应系统,爱默生增益效应等等。记得当年笔者学植物生理的时候可是把电子传递、类囊体结构等背得滚瓜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8

  • 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食管癌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从日前在郑州市结束的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中美合作20年的食管癌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在河南林州市这一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目前已经比10年前下降了30%。         食管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距北京500公里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著名的食管癌高发区。上世纪50年代,林县就被列为中国食管癌防治研究重点基地。           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与中国医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9-28

  • 路甬祥参观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侧记

     他从海菊苣的青叶上轻轻撕下一角,放进嘴里仔细品尝起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今天下午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笑称,想尝尝海水种出来的蔬菜咸不咸。   今天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展出的最后一天。在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的陪同下,路甬祥首先来到1号展厅。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产品———燃料电池轿车前,他停下脚步,仔细询问这个产品的特点。   在“中国自主芯片”展台,路甬祥细细观看“龙芯”系列CPU产品。面对基于“龙芯”CPU的高清晰数字电视,他驻足观看一会儿之后,评价道:“分辨率不错!”   在“863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平台”展台,路甬祥观看了各种使用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5-09-28

  • 世界首只“数字猪”在第三军医大诞生

    生物通报道:荣昌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其品种形成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大约从明末清初的广东、湖南大量移民四川时带来,经过人工定向选育和自然适应形成,主产区位于重庆西部,成渝两地间。9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主题报告会上,由第三军医大学、重庆畜牧科学研究院、重庆工学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宣布世界首套猪(荣昌猪)数据集于9月21日在重庆构建诞生。这只数字化的“可视猪”年龄为5个月、体长94厘米、高44厘米、重量为45公斤,体格健壮,生长发育正常,无器质性创伤。数据集采集了2315张连续图像资料,分辨率高达1100万像素,整个数据集的数据总量为145.6GB。目前,该猪数据集的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7

  • 聚焦973:中医首次立项,获经费五千余万

    生物通报道:今年,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共受理申报项目277项,根据3轮专家评审意见,批准了54个项目立项,投入研究经费10余亿元。7月1日,973计划2005-2006年项目实施会召开,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颁发了聘书。这是973计划启动8年来首次设立“中医理论”专项,目的是提升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经3轮严格评审,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络病学说与针灸3方面的基础研究最终获准立项,分别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吴以岭担任首席科学家,累计投入经费5200万元。这次3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今年89岁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7

  • 国家“十五”生物医药类重大科研成就一览(上)

    生物通报道:9月18日至27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海淀展览馆举行,这次以“新世纪·新科技·新成就”为主题的展览将全面的介绍“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和总体布局,展示科技发展对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重大贡献,其中生物医药的重大成就有:1. 分子生物学类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家蚕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研究我国独立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及全基因组功能分析结果,确立了我国在本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我国蚕业科学重大突破,是“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里程碑。开创了蚕业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将把鳞翅目昆虫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7

  • 国家“十五”生物医药类重大科研成就一览(下)

    预防SARS有效安全的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证明,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预防SARS冠状病毒等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安全有效。本生物制剂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物制品,可预防SARS等冠状病毒感染,对副流感和乙型流感也有一定作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预防的基础研究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较对照人群增高,高Hcy血症患者血栓风险增加72%,脑出血风险增加94%,进一步证实与Hcy代谢的关键酶的基因突变或遗传有关。实验证实高Hcy可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及氧化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叶酸可通过影响H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7

  • 复旦大学:具“基因程序”的机器人诞生

    生物通报道:近日,复旦大学研制出了“复旦一号”——一个其貌不扬,但本领特殊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像婴儿一样通过接触周围的环境来不断学习,从而促使心智的发育。“复旦一号”虽然看起来比其他机器人更粗大,但事实上它却有一颗敏感的心,它能通过体内的“发育程序”逐渐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机器人体内不但有人工神经元,而且研究人员在它的体内还设置了一个基因程序,因此它能根据环境中不同的刺激来使它体内的人工神经元连接,并形成记忆——这也是与很多机器人的不同之处。据了解,“复旦一号”将会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庆典上为校友们展示它的“才艺”。研究人员还希望今后这种技术能够用到玩具中,相信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3

  • 李文雄院士:PNAS上“画一张美丽的酵母转录图”

    生物通报道:9月20号新鲜出炉的PNAS上,来自中国台湾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文雄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利用统计学方法预测了酵母细胞周期中50个转录因子(TFs)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系统,加深了对于酵母细胞周期调控的了解,也进一步证明生物信息学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酵母这个鼓鼓胖胖的可爱生物不仅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小助手,而且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也发挥着不可小窥的作用。作为最简单的真核生物研究模式,酵母的基因组研究曾经也正在帮助着人们了解了许多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秘密。并且由于酵母遗传操作手段成熟,是一种较好的遗传研究的生物模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央研究院的Genomi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3

  • 聚焦863:博奥生物获千万元经费

    生物通报道:在9月20号,科技部863计划联合办公室公布了2005年第二批立项课题名单,总共有539项。其中信息技术领域65项,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274项,新材料领域16项,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57项,能源技术领域10项,资源环境技术领域49项,引导项目77项。       生物通在这里为大家关注一下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一些科研经费的走向。可以看到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是课题项目最多的领域,所拨经费将近2.9亿。在这上亿的经费中,其中有四个课题所得的经费超过千万(见下表),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以“生物芯片的研究与开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9-23


页次:2198/2477  共49532篇文章  
分页:[<<][2191][2192][2193][2194][2195][2196][2197][2198][2199][220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