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锌离子调控线粒体DNA外排抑制AIM2介导的ZBP1-PANoptosome通路缓解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
脓毒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诱发的脓毒症心肌损伤(SICM)死亡率高达40%,但现有治疗手段收效甚微。这种危急状况背后,隐藏着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死亡通路的复杂纠葛——当线粒体DNA(mtDNA)异常外排时,会触发怎样的致命连锁反应?又能否找到阻断这一恶性循环的"分子开关"?来自东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发表的研究,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研究采用LPS诱导的SICM小鼠模型和原代心肌细胞,通过心脏超声、ELISA、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mtDNA定量、mPTP开放检测等技术,结合AIM2基因沉默和ZBP1/RIPK3
来源: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时间:2025-05-09
-
工程化大肠杆菌中人工蛋白笼封装酶级联系统增强6-氨基己酸生物合成
论文解读石油基化学品6-氨基己酸(6-ACA)是尼龙-6合成的关键单体,目前主要通过己内酰胺开环反应生产,但该工艺依赖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关注的加剧,开发可持续的生物合成路线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生物合成途径面临严峻挑战:中间产物如有机酮类、氨基醛类和H2O2不仅会损伤酶蛋白活性,还会引发细胞DNA损伤和代谢紊乱,严重制约产量提升。针对这一瓶颈,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利用1,2-丙二醇利用微区室(Pdu BMC)的自组装特性,构建了人工蛋白笼封装系统。通过将PduP18靶向肽与L-赖氨酸α-氧化酶(RaiP)、α-异丙基苹果酸合成酶突变体(LeuA*)等6-ACA合成关键酶融合表
来源:Bioresource Technology
时间:2025-05-09
-
《两阶段氧化刺激策略显著提升金顶侧耳中麦角硫因(EGT)含量:为高效生物合成抗氧化剂开辟新径》
论文解读在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抗氧化剂的研究一直备受瞩目。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EGT)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含硫氨基酸,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促进人体健康、预防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成分及潜在的治疗药物 ,因此在医药和食品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 EGT 的大规模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在自然条件下,EGT 在生物体内的产量极低,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商业化发展。尽管蘑菇,尤其是平菇属、灵芝属和香菇属等真菌,被发现能积累一定量的 EGT,但相关生物合成途径仍未完全明晰,影响 EGT 合成调控的因素也尚不明确。与其他模式生物相
来源:Bioresource Technology
时间:2025-05-09
-
Glaucocalyxin A 抗三阴乳腺癌新机制:靶向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与谷胱甘肽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尤其是三阴乳腺癌,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较差。在抗癌药物研发的漫漫征途中,从天然产物中寻找 “宝藏” 成为了重要方向。Glaucocalyxin A(GLA),这种从传统中药来源植物中提取的生物活性二萜类化合物,虽已展现出对多种癌细胞的强大杀伤力,但其抗癌的 “神秘面纱” 尚未完全揭开,细胞靶点和作用机制依旧扑朔迷离。与此同时,硫氧还蛋白(Trx)系统在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活跃,是极具潜力的抗癌靶点。然而,GLA 与 TrxR 之间究竟存在
来源:Bioorganic Chemistry
时间:2025-05-09
-
基于拉帕替尼靶向 HER2 的 PET 与近红外荧光联合探针用于体内肿瘤成像研究
在肿瘤治疗的战场上,手术一直是 “主力军”,它就像一把利剑,为患者斩断病魔的纠缠,大幅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可这把 “利剑” 想要精准发挥作用,却困难重重。现有的 MRI、CT、PET-CT 等肿瘤检测手段,虽然各有神通,却都不是 “完美战士”。对于小于 1 厘米的肿瘤,它们的误诊率高达 50%,而且在手术过程中,也无法进行实时成像,医生就像蒙着眼睛打仗,难以精准地切除肿瘤,这就导致肿瘤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加。而荧光成像虽然能在手术时实时检测肿瘤,但它的穿透能力有限,就像手电筒的光,照不了多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他们把目光聚焦
来源:Bioorganic Chemistry
时间:2025-05-09
-
沼渣堆肥与生物炭联合施用:镉污染土壤修复与植物生长促进的新希望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为人们提供着丰富的粮食。然而,一份令人忧心的调查结果出现了:约六分之一、总计 2000 万公顷的农业耕地,被镉(Cd)、铅(Pb)等重金属污染,其中 Cd 污染最为常见。Cd 污染就像土壤中的 “慢性毒药”,不仅会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让土壤逐渐 “生病” 退化,还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农作物中。轻度 Cd 污染时,农作物表面上看似正常生长,可一旦人们长期食用这些被污染的作物,就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肾脏受损甚至患上癌症等严重疾病。以往针对重度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比如使用石灰、沸石等固定剂,虽然能快速降低 Cd 的生物有效性,但长期使用会带来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等问题,
来源: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时间:2025-05-09
-
聚乙烯吡咯烷酮辅助酶原位封装于ZIF-8提升甘油催化转化效率的研究
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每年产生超过120万吨的副产物甘油,其价格持续低迷成为制约行业效益的瓶颈。如何将这种大宗化学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1,3-二羟基丙酮(DHA)作为价值比甘油高百倍的功能化合物,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其生物合成面临酶稳定性差、辅因子依赖性强等挑战。传统固定化方法如共价结合或载体吸附往往导致酶活性损失,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封装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某研究机构团队在《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辅助原位封装策略,将甘油脱氢酶
来源: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时间:2025-05-09
-
癌症来源细胞外囊泡调控巴雷特食管与十二指肠类器官形态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中,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正逐渐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些纳米级的"分子邮包"在细胞间穿梭往来,携带着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生物分子,参与调控肿瘤微环境的塑造。尤其令人警惕的是,肿瘤细胞分泌的EVs数量远超正常细胞,且含有独特的促癌分子特征。然而,传统研究面临两大瓶颈:一是原代细胞培养的存活时间有限,难以模拟长期慢性暴露过程;二是现有模型难以再现人体组织的高度异质性。这些限制使得我们对于EVs如何参与癌前病变的早期事件仍知之甚少。针对这些科学难题,来自陕西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类器官(Organoids)技术与EVs研究相结合。
来源: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9
-
黄芪经益生菌发酵的代谢转变及其对鲤鱼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开启水产养殖新征程
在全球对水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可持续水产养殖变得至关重要。寻找新型饲料添加剂以替代抗生素,成为保障鱼类健康和保护环境的关键。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在畜牧业中已被广泛用于增强动物免疫力和减少抗生素使用。然而,传统中药的有效性依赖于复杂的提取过程和肠道细菌的代谢。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发酵有望增强中药的生物活性。在此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揭示黄芪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代谢转变,以及这种发酵产物对鲤鱼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quaculture Reports》上,为水产养殖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研究人员运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多组学解析卵形鲳鲹肝脏应对冷应激机制:关键靶点与通路的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海洋养殖面临着诸多挑战。温度作为一个关键的环境因素,其变化对海洋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卵形鲳鲹这种在南海海洋网箱养殖中备受青睐的鱼类而言,冬季水温的下降常常给养殖产业带来严重损失。当水温低于 18℃时,幼年卵形鲳鲹不仅摄食活动显著减少,还面临着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的风险。此前,虽然对卵形鲳鲹在冷应激下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于其冷应激响应的潜在调控机制,科学界仍知之甚少。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们综合运用组织学、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技术,对冷应激下卵形鲳鲹的肝脏进行了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成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秘金鲽鱼体色之谜:色素细胞与类胡萝卜素的奇妙关联及育种新启示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天地里,鲽鱼(Scophthalmus maximus)凭借鲜嫩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年产量达 6 - 8 万吨,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通常情况下,养殖的鲽鱼体色多为灰暗的灰色或深褐色,然而,偶尔出现的金色个体却如同水中的珍宝,吸引了众多目光。在我国文化中,金色象征着高贵,金色体色的鱼类往往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就像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大黄鱼,金色越明显越受欢迎。此外,韩国金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商业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培育金色鲽鱼的巨大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鲽鱼金色体色背后的神秘机制却一直隐藏在黑暗之中。以往对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开发四聚体微卫星标记用于瓦氏黄颡鱼亲子鉴定:突破育种困境的关键之举
在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选育优良品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对于瓦氏黄颡鱼而言,它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不仅是杂交黄颡鱼生产中的父本,自身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其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低耐缺氧能力导致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选育工作推进到第四代,近交衰退问题愈发严重,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性能、抗病能力和遗传多样性。准确的谱系记录对于指导育种策略和避免近交至关重要,而高效的分子标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此背景下,为了突破瓦氏黄颡鱼养殖的困境,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键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Aquaculture Reports》上。研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异丁酸通过宿主 -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助力炎症性肠病防治新突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殊的肠道慢性炎症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常被反复腹痛、血便等症状困扰,肠道内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下降,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目前,虽有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 IBD,但长期使用会带来恶心、腹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寻找更健康安全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异丁酸对 IBD 治疗作用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Research》杂志上。研究发现,异丁酸能够通过宿主 -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抵抗 IBD,这一发现为 IB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建
来源:Research
时间:2025-05-09
-
全面基因组分析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突破性价值:超越传统临床筛查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新策略
在遗传性肿瘤领域,Lynch综合征(LS)作为最常见的癌症易感综合征之一,由DNA错配修复(MMR)基因的胚系致病性变异引起。尽管现行指南推荐通过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或MMR蛋白免疫组化(IHC)对所有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筛查,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显著漏诊风险。尤其对于微卫星稳定(MSS)肿瘤或非典型癌种患者,传统方法往往无法识别潜在的LS病例。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全面基因组分析(CGP)技术不仅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其意外发现的胚系变异更为遗传性肿瘤筛查开辟了新途径。日本广岛大学医院等12家机构联合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020-2024年间1583例接受CGP检测的实体瘤
来源: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时间:2025-05-09
-
优化种植布局与化肥施用量,助力濒危药用植物旋覆花(Inula racemosa)的高效栽培与保护
在神秘的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生长着一种极为珍贵的植物 —— 旋覆花(Inula racemosa)。它是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阿育吠陀等古老医学体系里,其根部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呼吸急促等多种疾病,还具有免疫调节等功效,根中的精油在制药行业也大有用处。然而,由于过度采挖和栖息地破坏,这种植物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而且在其适宜生长的冷沙漠地区,如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拉胡尔山谷,种植面临诸多难题,土壤肥力差、气候极端,再加上种植技术缺乏规范,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旋覆花能够持续为人类健康服务,来自印度昌迪加尔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喜马拉雅生物资源技术研究所(CSIR-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碱茅谷氧还蛋白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盐胁迫响应机制解析
在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寻找植物耐盐机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作为能在600 mM NaCl和pH 11.0极端环境下生长的"盐碱地先锋植物",其独特的耐盐机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作为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的核心蛋白家族,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 GRX)在碱茅中的功能体系仍属空白。这项由东北林业大学盐碱地植被恢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完成的研究,首次绘制了碱茅GRX家族的完整图谱,揭示了其在盐胁迫响应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研究团队运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策略:基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土壤微生物定植对白及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解锁药用植物栽培新密码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土壤微生物,它们如同隐藏在地下的 “魔法工匠”,默默影响着植物的方方面面。对于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而言,土壤微生物对其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chb. F.),就是这样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块茎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的次生代谢产物,像 militarine 等化合物,在促进认知发展、延缓衰老以及预防肺癌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作用 。然而,尽管白及的药用价值早已为人所知,但土壤微生物究竟是如何影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秦川牛性别特异性微生物群与脂肪、肌肉及瘤胃发酵的奥秘探索
在动物养殖领域,脂肪沉积、肌肉发育以及瘤胃发酵情况直接影响着家畜的肉质和生产效率。比如,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作为重要指标,与肉的品质紧密相关,像大理石花纹、嫩度等深受消费者关注的特质都与之有关。而且,性别差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牛在脂肪和肌肉发育上存在明显不同,雄性通常肌肉更发达,眼肌面积更大;雌性则更容易积累脂肪,背膘更厚。同时,瘤胃微生物群在发酵过程和营养代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影响宿主对能量的利用和生产性能。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瘤胃微生物会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像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等,这些都是牛的主要能量来源。然而,目前对于性别如何通过瘤胃发酵影响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探秘海洋单细胞蓝藻 DS4:耐热广盐背后的基因组奥秘与生态启示
在广袤的地球环境中,蓝藻作为一类古老而神奇的生物,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不仅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者,在生物固氮以及增加现代大气中氧气含量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不同种类的蓝藻适应了从炎热的沙漠土壤到寒冷的极地地区等各种各样的环境。然而,它们在面对诸如光照强度、盐度、温度和水分供应等极端环境时,其适应机制却如同神秘的面纱,尚未被人类完全揭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资源日益稀缺,海水蓝藻在生物技术和生物修复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愈发凸显。比如,从海洋中获取的蓝藻及其天然生物产物,像类胡萝卜素、藻胆蛋白和羊毛硫肽(lantibiotics)等,已在众多生物技术应用中崭露头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复合益生菌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代谢轴缓解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中国患病率高达15.1%。这种代谢紊乱不仅引发痛风,更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诱因——约70%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当其代谢失衡时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衰竭。目前临床降尿酸药物存在肝肾毒性等副作用,而近年兴起的"肠-肾轴"理论为干预提供了新思路: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与宿主互作,可能成为防治HUA肾病的突破口。复旦大学闵行医院肾脏科团队在《BMC Micro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含14种菌株的复合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Lactobacillus r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