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训练对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促进作用:人口统计学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在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教育系统被视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杠杆。体育教育(PE)因其独特的体验式学习特性,成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然而现有研究显示,体育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ESD)中的作用长期被低估,其核心障碍在于缺乏系统性的能力建设框架。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个体心理特质与人口背景因素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至今仍是未解的谜题。在此背景下,Mustafa Enes Islkgoz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将正念训练(Mindfulness)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ility Competencies)进行系统性关联。正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5-28
-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调控番茄果实糖酸代谢及风味品质的分子机制
研究背景与意义番茄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风味和营养品质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然而,现代育种追求高产往往导致糖酸比失衡、香气物质减少等品质问题。传统栽培技术如水分调控、盐胁迫虽能部分改善品质,但存在不可控风险。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s)因其多效性调控功能被称为"万能激素",但其合成类似物24-表油菜素内酯(EBR)在番茄品质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以'Micro-Tom'番茄为材料,系统研究EBR处理对果实成熟过程中糖酸代谢、黄酮积累及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发现EBR通过精准调控关键代谢酶基因表达,实现糖酸代谢重编程,显著提升果实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该成果发表于《BMC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内切葡聚糖酶SICEL2与扩展蛋白SIEXP1协同调控番茄果实纤维素降解及软化的分子机制
番茄果实软化机制的新突破:双基因协同作用揭示番茄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果实软化过程直接影响采后品质和商业价值。然而,过度软化导致的运输损耗和货架期缩短一直是产业痛点。传统研究聚焦于单一细胞壁修饰酶的作用,但对多基因协同调控网络的认识仍存在空白。尤其令人困惑的是,此前单独沉默内切葡聚糖酶SlCEL2或扩展蛋白SlEXP1均未显著改变果实硬度,暗示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补偿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赵凌霞团队基于前期发现的乙烯不敏感突变体yft1(yellow-fruited tomato 1),通过转录组分析锁定SlCEL2和SlEXP1这两个在果实成熟期共表达的基因。利用RNAi技术构建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棉花ANK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GhANK169在热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
论文解读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制约棉花生产的首要非生物胁迫因素。当温度超过棉花生理耐受阈值时,会导致光合效率下降、花粉败育和纤维品质劣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尽管植物已进化出热激蛋白(HSPs)上调、抗氧化防御等应对机制,但棉花耐热性的分子调控网络仍存在大量未知环节。ANK(Ankyrin-repeat)蛋白作为植物中最大的超家族之一,虽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中被证实参与逆境响应,但其在棉花中的功能研究几乎空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ANK-TM亚家族因与动物温度敏感型TRPA通道蛋白结构相似,可能成为解析植物热应答机制的关键突破口。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链霉菌Act12通过协调植物激素与代谢通路增强小麦根系耐旱性的多组学整合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干旱已成为威胁小麦产量的首要非生物胁迫因素,年均造成约20%的产量损失,重旱区甚至高达50%。作为最先感知干旱的器官,小麦根系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是抗旱关键,但仅依赖植物自身调控机制难以应对极端干旱。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因其多重抗逆功能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链霉菌(Streptomyces)以其卓越的代谢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备受关注。然而,链霉菌如何通过激素信号与代谢网络协同调控小麦根系耐旱性,仍是未解之谜。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通过盆栽实验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了链霉菌Streptom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ROS稳态与细胞壁生物合成途径参与白桦雌花序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
论文解读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雌花序发育是一个复杂且精细调控的事件,涉及从大孢子发生到雌配子体成熟的多个阶段。然而,这一过程的具体分子机制在许多物种中仍不清楚,尤其是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等林木中。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ROS稳态和细胞壁生物合成在白桦雌花序发育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通过组织学分析和转录组测序,发现白桦雌花序发育经历典型的多边形胚囊类型,包括大孢子母细胞(MMC)阶段和成熟胚囊(MES)阶段。在MMC阶段,ROS清除基因如BpGSTU17和BpAPX1显著上调,表明ROS稳态在此阶段对大孢子发生至关重要。而在MES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大麦基因型在田间干旱胁迫下的酚类化合物、抗氧化酶与氧化应激响应机制研究
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已成为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其中大麦作为干旱敏感型作物,其产量受水分短缺影响显著。干旱会引发植物细胞内活性氧(ROS)积累,导致氧化应激(如MDA和H2O2升高),进而破坏光合系统和细胞膜稳定性。尽管已知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酶在植物胁迫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不同大麦基因型在田间条件下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为解决这一问题,伊朗伊斯法罕理工大学的Behnaz Mohagheghian、Ghodratollah Saeidi和Ahmad Arzani团队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研究,系统评估了21个大麦基因型在正常灌溉(55%土壤可用水消耗)和干旱胁迫(85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揭示铃兰亚科(天门冬科)保守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发育见解
在植物系统进化的研究版图中,铃兰亚科(Convallarioideae)宛如一块复杂而神秘的拼图。作为天门冬科(Asparagaceae)中形态高度多样化的类群,其下辖约 23 属 600 种,广泛分布于全球不同生境。然而,长期以来该亚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困扰着研究者 —— 传统分类中,其成员曾被归入不同科属,如广义假叶树科(Ruscaceae sensu lato)或铃兰科(Convallariaceae sensu lato),且基于有限分子数据的研究始终未能明确其内部深层分支关系。更关键的是,该亚科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的匮乏,使得基因组结构演化规律与系统发育信号之间的关联机制难以阐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28
-
性别诱导的瘤胃微生物群落与代谢谱改变对羔羊体重的调控机制研究
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羔羊生长性能的性别差异一直是困扰育种工作者的重要问题。雄性羔羊通常表现出更快的增重速度,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作为反刍动物特有的"第二基因组",瘤胃微生物群落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通过发酵植物饲料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代谢物为宿主提供高达70%的能量需求。近年来,微生物组-代谢组关联研究为解析宿主表型差异提供了新视角,但性别因素如何通过调控瘤胃微生态影响羔羊生长的研究仍属空白。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Wang Haibo团队在《BMC Microbiology》发表了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选取180只遗传背景一致的湖羊(90雄/90雌),在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28
-
河南新种Setophoma henanensis的鉴定及其引起花生根腐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治研究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中国作为最大生产国,河南省贡献了全国33.55%的产量。然而,近年来因耕作制度调整和抗病品种缺乏,花生根腐病在河南省日益严重,造成20%-63%的田间发病率,威胁产业安全。传统研究多聚焦于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已知病原,但2021年河南省5个城市的花生根部样本中,一种未被描述的病原真菌引发了广泛关注。为解析这一新病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从120份病根样本中分离出22株Setophoma属真菌。通过整合形态学特征(如产孢器具刚毛、无隔透明分生孢子)和ITS、LSU、TUB2、TEF-1α、RPB2五基因联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28
-
野生型与减毒羊口疮病毒全基因组分析揭示ORF022通过调控宿主炎症反应促进病毒复制
羊口疮(Contagious ecthyma)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畜牧业中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尽管减毒疫苗已使用数十年,但其免疫保护机制不清,且存在效力不足的问题。更棘手的是,目前对减毒株的基因组变异特征缺乏系统认知,制约了新一代疫苗的研发。针对这一科学瓶颈,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通过对陕西分离的野生型ORFV(FX0910)及其连续传代获得的减毒株(aFX0910)进行全基因组分析,首次揭示了减毒过程中的关键遗传变异规律,并发现ORF022基因在病毒复制和免疫逃逸中的核心作用。这项发表于《BMC Genomics》的研究,为理解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28
-
中国特有茶树种质资源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与进化分析揭示其多分支结构及系统发育意义
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作为中国云南、贵州和广西交界地带特有的原始茶树种,因其独特的五室子房形态和"普安红茶"原料价值备受关注。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繁殖能力低下,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更关键的是,该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资源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其分子育种和系统进化研究。植物线粒体作为能量代谢的核心细胞器,其基因组结构复杂多变,常呈现多分支构象,且与叶绿体基因组存在频繁的序列转移现象。这些特性使得线粒体基因组成为研究物种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分子标记。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贵州大学林业学院的研究团队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和Oxfo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28
-
小麦过氧化物酶基因TaPod-7AS与TaPod-4AL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对面粉品质的调控机制研究
面粉的色泽和品质直接影响着面制品的商业价值,而小麦籽粒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是决定这些特性的关键因素。高POD活性不仅能提升面粉白度,还能通过催化酚类物质氧化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然而,传统育种中POD活性的表型筛选效率低下,且控制该性状的关键基因TaPod-7AS和TaPod-4AL缺乏有效的分子标记。针对这一瓶颈,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在《BMC Genomics》发表了突破性成果,通过开发功能标记并解析基因表达模式,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新工具。研究团队采用多组学整合策略:基于268份冬小麦品种的群体分析,利用Wheat-SnpHub-Portal鉴定SNP/InDel变异;通过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28
-
中国松树枯梢病病原菌Diplodia sapinea高质量基因组测序及其系统发育与致病机制研究
论文解读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松树作为全球重要的森林资源,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生态平衡和木材产业。然而,由Diplodia sapinea(又称Diplodia pinea或Sphaeropsis sapinea)引起的松梢枯病已成为威胁针叶树种的关键病害1。该病原菌通常以潜伏内生真菌形式存在于健康松树中,但在干旱、高温或物理损伤等环境压力下转变为活跃的病原状态,导致枝条枯萎、生长速率下降甚至整株死亡2-3。值得注意的是,D. sapinea具有广泛的宿主谱系,涵盖冷杉属(Abies)、落叶松属(Larix)等6个属,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4-5。尽管已有五个分离株的基因组数据公开,但由于组
来源:BMC Genomic Data
时间:2025-05-28
-
LDH 纳米酶通过调控 STING 通路结合 DNA 减轻无菌性骨溶解的研究
人工关节置换术(TJA)是 20 世纪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然而,术后 15-20 年约 5%-10% 患者会遭遇假体无菌性松动,其核心原因是磨损颗粒引发的慢性炎症和骨溶解。磨损颗粒刺激周围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活性氧(ROS)及双链 DNA(dsDNA),后者通过激活环鸟苷酸 - 腺苷酸合成酶(cGAS)-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进一步加剧免疫反应和骨破坏。如何阻断这一恶性循环、重塑骨微环境,成为骨科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他们开发了一种兼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se)活性的层状双氢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5-28
-
纳米颗粒介导SIRT1抑制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免疫微环境重塑机制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肝癌的主要诱因,其中免疫微环境的失调尤其是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是促进肿瘤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如手术和靶向药物取得进展,但针对CHB相关肝癌的免疫预防仍缺乏有效策略。SIRT1作为去乙酰化酶,在炎症和癌症中具有双重调控作用,但其在CHB向HCC转化中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北京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转基因CHB小鼠模型,结合多组学分析和仿生纳米递送技术,揭示了SIRT1通过PI3K-Akt/NF-κB通路驱动巨噬细胞M2极化的新机制。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纤维连接蛋白(FN)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NPs-SIRT1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5-28
-
辣椒素/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物协同诱导焦亡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增强乳腺癌免疫治疗
乳腺癌免疫治疗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疗法取得突破,但低免疫原性和免疫细胞浸润不足的肿瘤仍难以响应。传统单一机制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策略存在局限性,亟需开发能同时激活多重免疫激活途径的创新方法。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的研究中,巧妙利用天然化合物辣椒素(capsaicin, Cap)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的协同效应,开发了一种双管齐下的纳米治疗策略。该研究证实,Cap/GO纳米复合物能同时诱导焦亡(pyroptosis)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5-28
-
miR-29a-3p通过COL6A6/PTEN-PI3K/Akt/CUX1反馈环路调控垂体腺瘤增殖与侵袭的机制研究
垂体腺瘤(PA)是颅内第三大常见肿瘤,约45-55%病例会侵袭海绵窦等关键结构,手术难以根治。这种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肿瘤为何如此顽固?近年研究发现微小RNA(miRNA)在肿瘤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但miR-29a-3p在PA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谜。更引人深思的是,胶原蛋白COL6A6和抑癌基因PTEN均能抑制PI3K/Akt通路,它们与miR-29a-3p是否存在交叉对话?这些科学问题亟待解答。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刘卓辉、廖秀福团队联合多中心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5对临床样本和构建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首次揭示miR-29a-3p通过"双靶点调控-信号激活-转录反馈"的三级分子机制驱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时间:2025-05-28
-
色氨酸代谢物通过调控眼眶成纤维细胞炎症与增殖改善Graves眼病的潜在治疗作用
Graves眼病(GO)是一种威胁视力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睑挛缩、眼球突出和视力丧失,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虽然目前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生物制剂如Teprotumumab等,但疾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仍待探索。近年来,肠道菌群-甲状腺轴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肠道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色氨酸(Trp)作为必需氨基酸,其代谢产物在免疫调节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在GO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探索这一科学问题,北京同仁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
来源: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
时间:2025-05-28
-
乙烯调控的 ZeEIL1-ZeERF113-ZeMC2 级联通过乙烯信号通路增强彩色马蹄莲对软腐病的抗性
在花卉栽培领域,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elliottiana)因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备受青睐,但其面临着软腐病的严重威胁。软腐病由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引起,这种 necrotrophic 病原菌通过分泌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侵染宿主,导致组织坏死和细胞死亡,而现有防治手段如环境控制、化学药剂等存在局限性,且易引发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深入探究彩色马蹄莲抗软腐病的分子机制,开发新型抗病策略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揭示彩色马蹄莲应对软腐病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研究成果发表在《Hortic
来源: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时间: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