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在黄芪三萜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黄芪三萜的生物合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2504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黄胜雄研究员团队在天然药物成分黄芪三萜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药用黄芪三萜皂苷的完整生物合成(Total biosynthesis of the medicinal triterpenoid saponin astragalosides)”为题,于2024年10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4-01827-4。   中药黄芪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13

  • 我国学者在海洋天然产物靶点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海洋天然产物Naamidine J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揭示CSE1L为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潜在新靶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91521、8230437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序文研究员团队、中国药科大学庞涛研究员团队与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郭跃伟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在海洋天然产物靶点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海洋天然产物Naamidine J的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CSE1L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靶点(Chemoproteomics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 Naamidine J Unveils CSE1L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13

  • 多组学分析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三种分子亚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NAFLD的分类方法。然而,准确预测患者的疾病进展仍是一项挑战。近日,陆军军医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多组学分析鉴定出中国人群中NAFLD的三种分子亚型,为了解疾病进展的风险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信息。这篇题为“Integrative multi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distinct molecular subtypes of NAFLD in a Chinese population”的论文于2024年11月6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4-11-12

  • Cell重磅!华大等团队发布时空算法工具,高精度生命全景时空研究迈进新阶段

    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尤其是华大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的出现,能够准确反映细胞的空间排布和RNA的原位表达,帮助科研人员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认知每个基因、每个细胞,有望带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重新认知器官结构、生命发育、物种演化和定义疾病的底层工具。对于时空组学技术生产的原始数据,需结合算法工具进行处理、分析,进而找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意义的细胞和基因表达。然而,由于该技术的创新性,现有工具包大多仅侧重于空间原位信号的可视化,而缺乏系统性分析数据的方法。北京时间11月12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等机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

    来源:华大BGI

    时间:2024-11-12

  • 综述:棕榈酰化修饰在细胞焦亡中的新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许代超研究员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 发表了题为“Emerging roles of palmitoylation in pyroptosis”的综述。该论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棕榈酰化修饰在细胞焦亡中扮演的各种角色,详细归纳了棕榈酰化修饰对细胞焦亡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并提出以棕榈酰化为切入点来治疗细胞焦亡相关的炎症性疾病的策略。细胞焦亡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4-11-12

  • 猕猴大脑表征物体颜色知识的神经机制

      我们的大脑中存储着关于这个世界丰富的知识,比如西瓜的颜色,枫叶的形状,鲜花传递爱意等。那么,猕猴是否也知道西瓜是红色的,香蕉是黄色的呢?如果知道的话,它们的大脑又如何表征这些颜色知识?以往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知识表征网络是分布式的,既涉及特定的感知觉皮层,也包括与语言等高级认知紧密相关、更为整合的前颞叶区域。然而,猕猴作为一种没有完善语言系统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知识表征机制仍有待探究。  2024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宁团队和北京师范大学毕彦超、王效莹团队合作在《PLoS Biology》发表题为"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12

  • 王友军课题组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STIM1作为胞内质子感受器的相关研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王友军课题组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为 “STIM1 functions as a proton sensor to coordinate cytosolic pH with 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的研究型论文(如下图)。该文章报道了STIM1蛋白作为细胞中的多模态感受器,能感知胞内pH(pHi)的变化,并进一步参与心肌肥大的机制的研究。   细胞质内pH值(pHi)调控是保持细胞功能与稳态的关键因素,异常的pH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2

  • Science Advances|农学院王一州团队揭示改善气孔动力学提升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

    气孔存在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的表面,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的微孔隙结构。气孔开闭是植物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最主要通道。在气孔张开时,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CO2会通过气孔扩散到同化器官内部,同时植物体的水分也会通过气孔扩散到环境中。植物光合碳同化的效率与水分散失的比例被称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可见,气孔在调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通常比气孔的运动速率快1至2个数量级,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必要的水分流失,从而降低了WUE。课题组前期通过光遗传学手段在植物中过表达人工合成钾离子通道BLINK1,以加速气孔的开闭速率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12

  • Molecular Plant | 农学院孙崇德教授团队解析柑橘类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遗传和代谢选择分化基础

    柑橘是最大宗的水果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其健康功效主要源于果皮中的类黄酮、酚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因含有多种特色类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健康功能。另一方面,柑橘中的香豆素因对肝脏中 CYP450 酶有抑制作用,存在引发他汀类药物代谢障碍的风险,即“西柚效应”。由于柑橘家族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不同类群的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特点各异,柑橘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功效差异至今尚无系统解析,这些由群体遗传变异驱动的营养表型尚待深入研究。近日,农学院孙崇德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lant》期刊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 and metabolomic insights into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12

  • 生命科学学院高海春团队发文揭示细菌转录激活因子AccR在脂肪酸合成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从头脂肪酸合成 (FAS) 是几乎所有生物体中至关重要的代谢过程,也是次级代谢产物生成的重要前体来源。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一个限速步骤,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ase) 催化乙酰辅酶A (acetyl-CoA) 转化为丙二酰辅酶A (malonyl-CoA)。因此,ACCase的数量和活性直接影响细胞脂质稳态以及一系列生理功能。然而,尽管对ACCase活性调控的研究已有许多进展,迄今为止,针对ACCase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尚未被报道。2024年10月30日,浙江大学高海春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题为“A bacterial transcript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2

  • 生命科学学院毛传澡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发文揭示SNARE蛋白介导水稻中生长素转运体的胞内转运及根系形态建成

    2024年11月6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毛传澡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t-SNARE protein OsSYP132 is required for vesicle fusion and root morphogenesi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SNARE 蛋白OsSYP132 在生长素转运体OsPIN1b 的胞内转运和根的形态建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植物根形态建成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见解。根的形态建成对幼苗的存活和植物生长至关重要。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具有典型的须根系。但其根系建成的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前期毛传澡团队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2

  • 生命科学学院卢建平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发文揭示介导病原真菌MAPK信号通路在细胞内转导的新机制

    为了穿透宿主表皮角质层,许多病原真菌演化出附着胞等专门的侵染结构。侵染结构的形成离不开由信号转导途径介导的对细胞形态的重塑。当真菌细胞膜受体感受到来自宿主等的外界环境信号后,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细胞内,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促进侵染结构的分化。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引起水稻发生毁灭性病害的致病真菌,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质量。稻瘟病菌附着胞的发育以及对水稻的侵染过程受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其中病原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Pmk1)MAPK是核心组成部分。Pmk1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2

  • 上海交大郭益平课题组在低频水听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郭益平教授课题组在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水听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 non-contact triboelectric vibration sensor with a spiral floating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low-frequency vibration monitoring”为题发表在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上。(DOI: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10437)摩擦纳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1-12

  • 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团队揭示焦虑调控银屑病的机制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有皮肤鳞屑、瘙痒、红斑、肿胀、灼烧、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应激、焦虑等心理因素会导致银屑病复发并加重其症状,然而,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2024年11月6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俞瑾教授和宫晔教授在《大脑、行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杂志发表题为《初级感觉神经元衍生的miR-let-7b是应激加重银屑病的基础》(“Primary Sensory Neuron-derived miR-let-7b Underlies Stress-elicited Psori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4-11-12

  • 我院黄葭燕教授、徐飚教授团队参加2024年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卫生年会

    (供稿人:夏毅  锁悦) 2024年11月4日-6日,第十七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卫生年会在泰国曼谷顺利举办,来自全球25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学者以及学生参与了此次年会。本次大会围绕“通过创新、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协调人类和行星卫生”主题,设置了三个主旨报告:“医疗卫生服务创新和数字转型(Innovations in Healthcare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以整合型方法推动同一健康和行星卫生(One Health/Planetary Health: Integrated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1-12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罗欢课题组揭示人脑工作记忆中的层级折叠机制

    2024年11月7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罗欢研究员课题组与浙江大学丁鼐研究员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以“Two-dimensional neural geometry underpins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sequence in human working memory”为题正式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这项研究揭示了人脑工作记忆系统中的层级折叠重组机制。人类的记忆系统并非简单的硬盘或缓存,而是一个具有不精确性和构建性的复杂系统。就像整理衣橱一样,我们的工作记忆会对外界信息进行重新组织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1-12

  • 清华大学药学院田博学课题组基于蛋白质语言模型和对比学习预测蛋白质-小分子结合位点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10

  • Scienc:植物免疫激活和多病原菌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植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容易遭受多种病原菌的侵染,产生多种病害,这些病害会引起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子。尽管每年投入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但每年仍然因病虫害损失粮食至少1500万吨,同时还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已成为绿色可持续防控农作物病害的重要举措。深入研究植物免疫激活机制及广谱抗病调控网络,不仅可以揭示植物抵御病原菌侵害的内在机理,还能为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从而推动农业健康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8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邓一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9

  • eLife揭示视觉序列暴露引发大脑皮层双重可塑性反应

    人类大脑拥有一项重要的功能特性——大脑皮层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大脑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不断调整和适应。这种可塑性不仅能通过主动训练(如知觉学习)产生,还可以通过简单的、重复的暴露实现。基于重复暴露的皮层可塑性在帮助我们灵活应用知识、适应不同情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视觉序列的暴露可以引发大脑皮层的预期性激活,并影响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然而,关于这种激活是否与特定的特征相关,以及序列中的特征信息在大脑中是如何编码和组织的,仍然存在未解之谜。近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课题组在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Non-feature-specific elevated respon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9

  • 新疆生地所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近40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吸收近1/4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持续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单一极端事件或单一地区的定量评估工作,缺乏对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对陆地生态系统吸碳与排碳等环节,以及高温极端条件下水热条件转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的全面揭示。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土地变化与生态模拟科研团队结合大气反演模型、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09


页次:6/1636  共3270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