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结构设计强效且选择性靶向 RIPK3 的抑制剂:消除体外靶向毒性的新策略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细胞的死亡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就像一把双刃剑,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它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性疾病以及癌症等多种病症的进程。在坏死性凋亡的信号通路中,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 3(RIPK3)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就像是这条通路的 “指挥官”,掌控着细胞走向坏死性凋亡的命运。因此,抑制 RIPK3 成为了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然而,科研人员在开发 RIPK3 抑制剂的征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一方面,现有的 RIPK3 抑制剂存在靶向毒性问题,在抑制坏死性凋亡的同时,会引发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9
-
核编码核酸内切酶 MTI1:葫芦科植物线粒体父系遗传的关键调控因子
线粒体,这个细胞中的 “能量工厂”,不仅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还在呼吸、细胞凋亡和新陈代谢等众多关键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拥有自己的基因组(mtDNA),其遗传模式却与遵循孟德尔定律的核基因大不相同。在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mtDNA 通常是母系遗传的,也就是说,精子携带的父系线粒体虽然能在受精后进入卵子的细胞质,但父系 mtDNA 却很少能传递给后代。这就像一场神秘的遗传 “游戏”,规则至今尚未完全明晰。科学家们一直好奇,为什么 mtDNA 大多时候只跟着母亲的 “脚步” 遗传?偶尔出现的父系或双单亲遗传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线粒体遗传学的研究领域,吸引着无数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9
-
脂质纳米粒递送肠道病毒 3C 蛋白酶 mRNA:实体肿瘤治疗的新曙光
在癌症治疗的领域中,mRNA 疗法近年来崭露头角,它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直接编码治疗性蛋白,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一疗法在临床应用时却面临诸多挑战,比如 mRNA 分子稳定性差、需要高效且精准的递送系统,以及可能引发免疫激活等问题。与此同时,现有的肿瘤靶向 LNPs 虽携带多种有效载荷,但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时效果存疑,还存在诸如 Cas9 脱靶效应、T 细胞提取和制备的经济及时间成本高、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探寻能够实现直接且选择性杀瘤效果的替代 mRNA 有效载荷,成为拓展 mRNA - LNP 抗肿瘤方法的关键所在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北京药理毒理研究所的研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9
-
MSC来源小细胞外囊泡通过PTP1B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Müller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成人致盲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主要的胶质细胞,在维持血视网膜屏障(BRB)功能和神经元支持中起核心作用。然而,当前针对DR中Müller细胞损伤的干预手段有限,亟需探索新型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旁分泌作用的重要载体——小细胞外囊泡(sEVs)因其具有生物相容性高、免疫原性低等优势,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热点,但其在DR中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南京鼓楼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Discovery》发表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MSC-sEVs通过miR-125a-5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5-09
-
揭秘 MIOX 基因:肾透明细胞癌预后及治疗的新希望
在医学领域,肾透明细胞癌(ccRCC)就像一个棘手的 “恶魔”。它是起源于肾脏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对多种抗癌疗法反应不佳,很多患者一旦患病,预后情况堪忧。2020 年全球有大量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ccRCC 占肾癌的大部分,患者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的免疫靶向联合治疗虽为一线方案,但药物反应率低、易产生耐药性,只能给患者带来短期效果和有限的生存益处。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机制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铁死亡(一种氧化、铁依赖性的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为脂质过氧化)相关基因,试图探究这些基因对 ccRCC 患者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5-09
-
消除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缓解脓毒症免疫抑制:新策略改善预后
脓毒症,这个隐匿在医疗领域的 “杀手”,正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每年,超过 3000 万人受到它的侵袭,即便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它依旧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早期,患者体内会掀起一场 “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引发炎症反应;而到了后期,免疫系统却像是被按下了 “暂停键”,进入长期免疫抑制状态。这种免疫抑制使得患者抵御病菌的能力大幅下降,极易遭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机会致病菌的二次感染,让患者的生命再次陷入危机。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探索能够有效缓解脓毒症免疫
来源:Cytokine
时间:2025-05-09
-
硫酸酯酶介导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基于化学发光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助力癌症治疗中天然抑制剂的发现
在肿瘤生物学领域,氧化应激一直被视为癌症发展的双刃剑。活性氧(ROS)家族中的单线态氧(1O2)因其强氧化性备受关注,但传统认知中硫酸酯酶(sulfatase)仅参与硫酸酯水解,与氧化应激的关联从未被探索。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的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研究团队意外发现硫酸酯酶在富氧环境下竟表现出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催化产生1O2。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和特异性探针(QM-CF、DPBF、SOSG),他们证实了这一现象。基于此开发的QM-CF化学发光探针,不仅实现了高表达硫酸酯酶肿瘤的活体成像,更在4-6周龄BALB
来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时间:2025-05-09
-
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杂化材料:一种促进软组织与骨双重再生的多功能愈合敷料
慢性伤口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棘手难题,尤其是糖尿病足溃疡或创伤导致的复合型伤口,往往需要同时修复软组织与骨组织。传统敷料如纱布、水凝胶等虽能提供基础保护,但无法主动促进组织再生,更难以支持骨愈合所需的矿化过程。面对这一挑战,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iomaterials Advance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壳聚糖-二氧化硅杂化体系的多功能敷料,通过引入生物活性玻璃(BG)实现了软组织与骨的双重再生。研究团队采用硅烷偶联剂(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将壳聚糖与二氧化硅网络共价结合,并掺入BG颗粒。关键技术包括:核磁共振(NMR)验证化学键合、
来源:Biomaterials Advances
时间:2025-05-09
-
Butia monosperma废叶纤维素材料的热动力学特性剖析:解锁高值应用潜力
在自然界中,纤维素就像一位 “多面手”,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良好的反应性、环境兼容性、无毒、高热稳定性、光学透明性、价格亲民以及可生物降解等诸多优点,这使得它在众多工业和科研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在材料科学领域,纤维素可用于制造各种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它有望成为制备生物燃料的优质原料。然而,目前在对纤维素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从不同生物质来源提取的纤维素,其成分和结构差异较大,这给精准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困难。以陆地植物为例,其纤维素常被木质素污染,且分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对于纤维素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人们的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5-09
-
综述:肿瘤微环境中CCL20-CCR6信号的功能作用、机制及免疫治疗靶向
癌症细胞来源的CCL20多种恶性肿瘤如胶质母细胞瘤、食管癌等均存在CCL20或CCR6表达上调。病理状态下,肿瘤组织成为CCL20的主要分泌源,其表达受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调控,形成促瘤性正反馈循环。CCL20-CCR6轴在癌症进展中的意义该轴通过激活p-ERK/p-AKT和NF-κB/STAT3信号网络,直接驱动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临床数据显示,CCL20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其介导的免疫细胞-肿瘤细胞交互作用构成TME重塑的核心机制。CCL20的招募功能作为CCR6的唯一已知配体,CCL20可趋化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树突状细胞(DCs)等免
来源: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Reviews on Cancer
时间:2025-05-09
-
揭秘尿道下裂发病机制:HNF-1α 通过激活 STAT3 促进尿道纤维化
在神秘的人体发育世界里,有一种病症一直困扰着医学界,那就是尿道下裂(Hypospadias,HP)。它就像一个隐藏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的 “小恶魔”,以 0.4% - 8.2% 的出现频率,给众多男性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尿道下裂表现为异位尿道开口、尿道弯曲和异常的包皮分布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排尿,还可能对其生殖功能产生潜在威胁。尽管现代医学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手术显微镜、精细缝合材料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出现,让尿道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有了显著提升,但手术治疗并非十全十美。早期可能出现血肿、出血、皮瓣坏死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后期还可能引发尿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和
来源: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时间:2025-05-09
-
H9N2禽流感病毒在鸡、小鼠和雪貂体内传代过程中的准种适应性选择机制及其跨种传播潜能研究
ABSTRACT禽流感病毒(AIV)的跨种传播对公共卫生构成持续威胁,其中受体结合偏好从Siaα2,3向Siaα2,6的转变是关键限制因素。本研究通过构建H9N2病毒HA基因随机突变库,系统解析了病毒在鸡、小鼠和雪貂体内传代过程中的准种选择动态。INTRODUCTIONH9N2作为低致病性AIV,因其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持续进化能力成为潜在的大流行威胁。研究聚焦HA蛋白在受体结合特异性(如Q226L/G228S等经典突变)和环境适应性中的作用,通过随机突变谱揭示宿主适应的分子机制。RESULTS随机突变扫描揭示HA功能热点通过PCR随机诱变构建的病毒库平均含8.7个HA核苷酸突变,其中66.9%为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时间:2025-05-09
-
肠道微生物群驱动的致病 Th17 细胞介导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自身免疫性附睾炎睾丸炎:解开男性不育的潜在机制
在男性的生殖健康领域,有一个神秘的 “幕后黑手” 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就是炎症性肠病(IBD)。IBD 包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症。在 IBD 患者群体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性患者出现了生育问题。研究发现,IBD 患者的精液质量明显下降,比如精子数量减少、形态正常的精子比例降低、活力减弱,甚至还伴随着精子 DNA 碎片化增加和白细胞精子症发生率上升等情况。不仅如此,IBD 的严重程度还与精液参数以及睾酮水平呈负相关。然而,一直以来,IBD 究竟是如何影响睾丸功能、降低精子质量的,这背后的精确机制就像一团迷雾,困扰着科研人员。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5-09
-
肿瘤微环境相关氧化应激下 SIRT1 的 “双面” 作用:抑制肿瘤还是促进免疫逃逸?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尽管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其发病率仍在上升,死亡率下降趋势也有所放缓,急需新的潜在治疗靶点。肿瘤微环境(TME)在乳腺癌的进展和治疗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的应激刺激可诱导肿瘤细胞功能改变,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Sirtuin-1(SIRT1)是一种重要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蛋白质去乙酰化酶,在转录、自噬、衰老、炎症和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SIRT1 的细胞定位似乎决定了它在癌症中的作用,且在人类血浆中可检测到 SIRT1,但其分泌机制和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结果SIRT1 的分泌及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人员通过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NSUN2通过m5C修饰调控丝氨酸代谢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进展的机制研究
NSUN2在AML中的异常表达与临床意义研究发现NOP2/Sun结构域家族成员2(NSUN2)作为5-甲基胞嘧啶(m5C)RNA甲基转移酶在AML患者中显著上调,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NSUN2在AML相关细胞亚群(如白血病干细胞样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临床样本检测证实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5C修饰水平显著升高,CD34+细胞中NSUN2蛋白表达高于CD34-细胞,提示其可能在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NSUN2对AML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通过基因敲低实验证实,抑制NSUN2可显著抑制AML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并诱导凋亡,同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值得注意的是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LSD1 介导 H3K9 去甲基化促进甲状腺相关眼病脂肪生成的新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探索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眼眶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视力。患者常出现眼睑退缩、眼球突出、复视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引发角膜溃疡,导致视力下降。目前,虽然知道 TAO 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和免疫因素,但其中关键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特别是在 TAO 进程中,眼眶脂肪组织异常增大,脂肪细胞分化异常激活,然而其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却如同迷雾,亟待揭开。这不仅关系到对 TAO 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更关乎能否找到有效的治疗靶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解开这些谜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聚焦于赖氨酸特异性去
来源:Epigenetics & Chromatin
时间:2025-05-09
-
DNA损伤凝聚体中Poly(ADP-核糖)、FET蛋白与RNA的调控机制:从修复到癌症治疗的新视角
基因组每天面临数千次DNA损伤的威胁,其中双链断裂(DSBs)是最致命的损伤类型。细胞通过精密的DNA损伤应答(DDR)机制修复这些损伤,而近年研究发现DSBs修复因子会形成具有液体特性的生物分子凝聚体。这些无膜结构的动态组装如何调控?其异常又与癌症等疾病有何关联?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发表在《DNA Repair》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PAR、FET蛋白和RNA在DSBs修复凝聚体中的调控网络。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显微成像技术,揭示了PARP1介导的PAR化如何启动早期修复区室,而损伤诱导转录产生的RNA则支架晚期修复复合体。研究发现FET蛋白家族(FUS
来源:DNA Repair
时间:2025-05-09
-
综述:线粒体非编码RNA在细胞器间通讯中的调控作用
线粒体基因组与非编码RNA线粒体作为起源于古细菌共生的独特细胞器,其16,569bp环状基因组不仅编码呼吸链复合物亚基,还产生大量非编码RNA(mito-ncRNAs)。这些RNA包括正义/反义转录本和tRNA,构成线粒体功能调控的核心元件。MT-RNR2来源的SncmtRNAs与ASncmtRNAsMT-RNR2基因通过反式剪接产生的SncmtRNA-1(2,374nt)和ASncmtRNA-1/2是最早发现的线粒体-细胞核通讯介质。SncmtRNA-1形成特殊二级结构,通过与核内蛋白互作调控细胞周期;而ASncmtRNA-2在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肿瘤抑制因子发挥作用。D-lo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Physiology
时间:2025-05-09
-
小麦 - 华山新麦草 7NsS 小片段易位系携早抽穗基因 Ehd-7Ns 的开发鉴定及育种价值探索
在广袤的农业领域,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早熟性对于适应不同环境、提升种植效益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小麦早熟相关基因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虽然已明确抽穗期(Heading date)受春化需求(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如 Vrn 基因家族调控)、光周期敏感性(Photoperiod sensitivity,主要由 Ppd 基因控制)和自身早熟性(Earliness per se,Eps 相关基因参与)等因素影响,但已克隆的 Eps 基因数量较少,这限制了早熟育种的进展。另一方面,小麦遗传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拓宽,野生近缘种虽蕴含丰富优良基因,可用于小麦遗传改良
来源:The Crop Journal
时间:2025-05-09
-
综述:氨基酸衍生物作为调控分子在植物生长和胁迫耐受中的机制
1. 引言植物在不可移动的生存策略中演化出复杂的氨基酸衍生物(AADs)网络,这些分子既是初级代谢的桥梁(如TCA循环中间体),又是环境适应的关键调控者。从色氨酸衍生的生长素(IAA)到甲硫氨酸衍生的乙烯,AADs通过代谢重编程和信号转导(如Ca2+-GABA-ALMT通路)协调生长与防御的平衡。农业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如盐碱、干旱)正推动AADs研究从模式植物向作物拓展。2. 色氨酸衍生代谢物的双重角色褪黑素的生物合成受红光和热胁迫诱导,其氧化产物3-羟基褪黑素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9)促进开花。芥子油苷类防御化合物则通过细胞色素P450(如CYP81F2)的侧链修饰增
来源:The Crop Journal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