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磁场及磁化水对大豆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在农业生产的广袤领域中,作物生长的优化始终是科研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种植模式在面对土壤肥力不足、水资源有限等挑战时,往往难以实现突破。在此背景下,探索绿色、高效的农业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磁场作为一种环境能量来源,其对植物代谢过程的潜在影响引发了科学家的兴趣;磁化水作为一种经过物理处理的水源,能否通过改变水分子结构及土壤特性来促进植物生长,同样亟待深入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印度浦那 Dr. D. Y. Patil 艺术、商业与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磁场和磁化水对大豆生长及生理生化参数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5-29

  • 外源抗坏血酸(AsA)对铅胁迫下花生光合色素及氧化防御系统的调控机制研究

    论文解读铅(Pb)作为环境中最具毒性的重金属之一,通过工业排放、污水灌溉等途径在土壤中累积,严重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花生作为全球第四大油料作物,其种植区常与重金属污染区域重叠,但传统化学修复成本高且易破坏生态平衡。在此背景下,印度古吉拉特邦阿特米亚大学植物学系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抗坏血酸(AsA)这一天然抗氧化剂进行种子引发,系统解析了其对花生铅胁迫的缓解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Discover Plants》。研究采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体系,设置0/100 mg L-1 Pb处理组,结合50/100 mg L-1 AsA种子浸泡预处理。通过测定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氧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5-29

  • 马属动物尾椎硬膜外注射甲苯噻嗪-利多卡因与地托咪定-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比较研究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马属动物的会阴部手术常面临镇痛难题。传统全身麻醉虽能缓解疼痛,但存在恢复期长、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而局部麻醉技术如尾椎硬膜外注射(caudal epidural injection)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能实现精准镇痛,逐渐成为站立手术的首选方案。然而,单纯使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短(约45-75分钟),难以满足长时间手术需求。为此,研究人员尝试将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alpha-2 agonists)如甲苯噻嗪(xylazine)和地托咪定(detomidine)与利多卡因联用,以期延长镇痛时间,但两种方案的优劣尚未明确。针对这一临床痛点,埃及多所高校联合团队在《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5-29

  • 酵母发酵柠檬酸废料与粗精比对瘤胃发酵特性及消化率的协同调控效应研究

    随着全球畜牧业发展,饲料成本攀升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优质蛋白源如豆粕价格高昂,而柠檬酸工业每年产生170万吨废料(CW),乙醇工业则排放大量酵母废料(YW),两者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污染。尽管CW含有纤维素和粗蛋白(CP),但高纤维含量限制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与此同时,YW富含蛋白质(276 g/kg DM)和活性成分,但液态形式难以储存运输。如何通过生物转化将这两种废弃物转化为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挑战,泰国孔敬大学热带饲料资源研发中心(TROFREC)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通过好氧-厌氧两步发酵法将CW与YW制成颗粒状复合蛋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5-29

  • 不同苜蓿干草与玉米青贮比例及脂肪来源对泌乳奶牛采食分选行为和咀嚼活动的影响

    在奶牛养殖领域,高效的饲料利用和健康的消化功能是提升泌乳性能的关键。当前,关于饲料中粗饲料组成比例与脂肪添加剂如何共同影响奶牛采食行为和消化活动的研究尚不够系统。特别是苜蓿干草(Alfalfa Hay, AH)和玉米青贮(Corn Silage, CS)作为主要纤维来源,其比例变化可能通过颗粒大小、纤维含量等因素影响奶牛的选择性采食;而脂肪酸钙盐(Calcium Salts of Fatty Acids, CaS-FA)与富含 C16:0 的棕榈脂肪(Palm Fat, PFA)作为常见的脂肪补充源,其对反刍动物咀嚼行为和瘤胃功能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伊朗伊斯法罕理工大学(I

    来源:Dairy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时间:2025-05-29

  • 中国类 NADC3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特征及流行趋势研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全球养猪业的重大威胁,其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因高变异性和重组频繁性,给防控带来巨大挑战。在中国,自 2016 年以来类 NADC30 PRRSV 成为优势流行株,但其基因组特征和流行病学动态尚不明晰,尤其是复杂的重组模式与低全基因组同源性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性研究以揭示其演化规律和传播风险。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 30 株类 NADC30 PRRSV 全基因组序列,并整合 GenB

    来源: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时间:2025-05-29

  • 450 nm与1470 nm二极管激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对比研究:手术效率与长期疗效评估

    论文解读前列腺增生是困扰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全球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超过50%,80岁人群高达83%。这种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出现的病症,不仅导致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LUTS),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金标准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虽有效,却伴随出血、电切综合征(TURS)等风险。近年来,激光技术因其精准止血特性崭露头角,其中450 nm和1470 nm二极管激光各具特色:前者凭借短波长实现高效汽化,后者以长波长擅长组织剜除。但两种激光孰优孰劣?这个问题长期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研究团队,在《Lasers in Medical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时间:2025-05-29

  • 中国社区老年人金属混合物交互作用与高血压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这项针对中国社区老年人的病例对照研究揭开金属暴露与高血压的复杂关联。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精准检测693名受试者尿液中12种金属(包括钒、铁、钴、锌、铜、砷、硒、钼、镉、碲、铊和铅)浓度,发现高血压组所有金属水平均显著升高。通过有向无环图(DAG)筛选混杂变量后,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清晰显示:尿钒、铁和铅浓度与高血压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每增加一个分位数,风险梯度上升。分位数g计算突显镉的贡献度最高,而贝叶斯核机回归(BKMR)则捕捉到有趣的交互效应——当尿铁浓度处于高位时,铅的暴露风险曲线斜率骤然陡峭,暗示这两种金属可能存在协同致病机制。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中国老年

    来源:Cardiovascular Toxicology

    时间:2025-05-29

  • 新疆生地所研究人员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揭示水热碳化技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日趋重要。通过水热碳化(HTC)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增值既提供了创新路径,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关键难题是农业原料的异质性——其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氨基酸含量等化学与形态特征的差异,影响水热炭(HC)产出质量。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混合统计与机器学习(ML)模型对HTC工艺进行优化与建模研究,旨在解决原料多样性问题并提升HC品质。将ML与统计技术融入HTC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解聚反应和脱羧反应等环节,为农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5-05-29

  • 华南植物园揭示花青素调控基因LrAN2增强黑果枸杞幼苗耐镉胁迫机制

    重金属镉(Cd)污染对植物和土壤的胁迫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目前尚不清楚R2R3-MYB型花青素调控因子AN2是否参与植物对镉胁迫的耐受机制。研究发现,过表达黑果枸杞LrAN2基因(OE-LrAN2)显著增强了转基因幼苗对镉胁迫的耐受性,这种耐受性可能源于生物量的提升和氧化还原稳态的优化,其机制涉及花青素、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生物合成,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系统的协同调控。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对经0、25、50、100 μM CdCl2处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5-05-29

  • 川大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曾浩教授团队和病理科陈铌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的...

    近日,我院泌尿外科曾浩教授团队和病理科教授陈铌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4.7)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molecular profiling of FH-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 identifies molecular subtype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绘制了迄今最完整的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5-05-29

  • 生命科学学院孙博/陈迪俊合作揭示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GCN5精准调控花发育关键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被子植物通过精密时空基因调控形成花器官,经果实与种子实现繁殖保障物种延续。该过程始于分生组织(Floral meristem, FM) 干细胞的有序分化,构建同心轮状花器官结构,其活性维持与适时终止对发育至关重要:花发育早期阶段WUSCHEL (WUS) 和CLAVATA3 (CLV3) 反馈环路维持干细胞稳态;发育中后期AGAMOUS (AG) 直接或通过C2H2锌指蛋白KNUCKLES (KNU) 抑制WUS表达并终止干细胞活动,最终确保心皮形成与花发育完成。表观遗传修饰是调控基因表达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基因激活过程中,核心组蛋白N端尾部特定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修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5-05-29

  • Cell Reports|柏林团队揭示真菌药物靶点质膜质子ATP酶的协同作用机制

    质膜质子ATP酶(Pma1)是真菌细胞膜上丰度最高的蛋白,也是最主要的ATP消耗者,对真菌细胞至关重要。Pma1属于P3A型ATPase,在低pH条件下利用ATP水解磷酸化提供能量来驱动H+从胞内向胞外主动运输,从而保持胞质pH稳定,并维持细胞膜电势,为营养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质膜H+-ATPase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是热门的广谱抗真菌药物研发靶点。与其他P型ATP酶不同,Pma1以六聚体形式存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5-05-29

  • Nat Chem Biol|真核腺苷酸环化酶ADCY7催化c-di-AMP生成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新机制

    2025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夏朋延、刘小云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硕研究员团队在Nat Chem Biol上发表题为“Eukaryotic ADCY7 catalyzes the productionof c-di-AMP to activate the NLRP3inflammasome”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筛选,鉴定出腺苷酸环化酶ADCY7在TLR9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中参与产生第二信号c-di-AMP,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发现了c-di-AMP在真核细胞中的产生及其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5-05-29

  • Small Methods | 赵东宇团队建立了人工智能POCALI方法:预测和理解肿瘤lncRNAs

    长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 lncRNA)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其研究价值日益凸显,亟需开发生物信息学工具以实现肿瘤lncRNA的系统性识别。现有研究方法多聚焦于基因突变特征,而利用表观基因组等其他组学特征的研究较少。同时,使用突变特征对于识别肿瘤lncRNA是否仍然有效,且不同组学特征对于识别肿瘤lncRNA的贡献程度如何尚不明晰。针对这一现状,该研究创新性地整合了表观基因组、基因组、转录组、表型、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5-05-29

  • 《细胞》发表活体化学新突破:陈鹏/王初合作实现剪切反应与机器学习融合驱动的蛋白质活体激活

    2025年5月27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陈鹏教授课题组和王初教授课题组的合作成果以“Machine-learning-assisted universal protein activation in living mice”为题在《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两个课题组通过持续的深入合作,开发了融合“机器学习与生物正交剪切反应”的蛋白质活体激活技术,实现了“邻近脱笼”策略从活细胞向活体动物的突破。该工作通过机器学习与生物正交剪切反应融合驱动,获得了一种创新的蛋白质原位激活平台技术CAGE-Proxvivo,能够在活体动物中瞬时激活目标蛋白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5-05-29

  • EHP|公共卫生学院妇女儿童健康系团队发现孕期多种环境因素暴露可与母子2...

    近日,公共卫生学院妇女儿童健康系团队在环境健康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上海优生儿童队列(the Shanghai Birth Cohort, SBC)开展暴露组学和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分析,从涵盖室外环境、家居环境、传统和新兴化学物、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多个类别共70种环境因素中筛选出16种因素与胎儿生长有关,并发现其中一些环境因素(双酚A(BPA),金属Ag和Rb)与母亲和子代2型糖尿病(T2D)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etic risk score, PRS)存在交互作用。该研究为制定环境干预措施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5-05-29

  • 微生物所高程团队揭示干旱-植物-内生菌-病原菌互作的分子生态学机制

    植物的表型和健康受其体内外共栖的真菌群落的动态平衡调控,而植物-真菌互作、真菌有益-有害类群互作,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干旱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程团队利用全息组学(Holo-Omics)技术,整合植物和真菌的多个组学数据集,结合外源代谢物添加的真菌共培养实验,发现在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通过上调乙醇胺合成,特异性招募具生防潜力的内生真菌。内生真菌一方面通过磷脂代谢通路增强膜稳定性,另一方面分泌铁载体、非核糖体肽、聚酮等次代物质拮抗病原菌。研究发现,上述拮抗效应仅发生于植物开花前的干旱胁迫阶段,而开花后遭受干旱则无此现象;该时间窗口效应受到生态位空间和适合度差异的双向调控。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5-05-29

  • 营养与健康所合作揭示甲硫氨酸缺失对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发表题为“Short-term methionine deprivation inhibits TCA cycle and regulates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hrough uncharged tRNA and PDHA1 phosphory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剥夺甲硫氨酸通过GCN2非依赖途径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TCA)的关键机制,并阐明其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5-05-29

  • Cell文章:陈玲玲组发现细胞内核应激小体动态组装参与调控急性炎症反应

    5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De novo assembly of nuclear stress bodies rearranges and enhances NFIL3 to restrain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该研究解析了热休克等刺激条件下诱导产生的无膜亚结构—核应激小体(nuclear stress bodies,nSBs)的精细层级结构和动态组装过程,并揭示其通过拉近与基因的三维距离,促进NFIL3等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5-29


页次:6/2478  共49552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