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曹云龙课题组揭示新冠病毒流行谱系转变下的抗体免疫响应演化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了COVID-19全球性疫情的结束,新冠病毒(SARS-CoV-2)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并长期处于不断突变和进化的过程中,继续作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威胁之一。2023年以来,新冠流行突变株的交替继续在全世界显示出趋同和一致性。自从2023年9月开始,BA.2.86特别是其支系JN.1出现,并在多个地区取得显著的增长优势,世界主流毒株从XBB谱系过渡到了BA.2.86/JN.1。图1 疫情以来根据美国生活废水监测数据推断的新冠感染数(图来自Twitter @JPWeiland)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是病毒侵染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功能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1-09

  • 品质性状驱动马赛菌在根际富集可提高大豆含油量

    随着全球对植物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提高大豆油含量的新方法。10月31日,我校大豆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和吉林省农科院在微生物组领域国际权威期刊《Microbiome》(2023年影响因子:13.8)在线发表了题为“Quality traits drive the enrichment of Massilia in the rhizosphere to improve soybean oil content”的重要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了一类与大豆油脂相关的微生物(Oil Associated Bacteria, OAB)并证明特定微生物马赛菌(Massilia)在大豆根际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9

  • Nat Cell Biol | 袁钧瑛实验室揭示亚精胺调控RIPK1乙酰羟丁胺化(...

    已知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NAT2调控人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敏感性,但其中的机制并不清楚。近来hNAT2被发现能够乙酰化内源性的天然多胺,包括腐胺和亚精胺。亚精胺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抗炎、抗衰老的保健作用,可以预防各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包括保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以及延长寿命,但对其中分子机制也一直不清楚。2024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袁钧瑛实验室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permidine mediates acetylhypu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4-11-09

  • 李梅研究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驱动叶绿体蛋白输入的马达复合物结构和作用机制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负责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其内部大多数蛋白都是由核基因编码并在细胞质中合成。核基因编码的前体蛋白(Pre-protein)在穿过叶绿体表面的双层被膜进入叶绿体的过程中,高度依赖于复杂精巧的前体蛋白转运体系统(Translocons)。分别定位于叶绿体外被膜和内被膜的TOC和TIC复合物(Translocons at the Outer and Inner envelope membranes of Chloroplast)共同组成TOC-TIC超复合体,负责介导绝大多数前体蛋白从细胞质到叶绿体内部的输送过程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09

  • 一种新的、基于多组学的胃肠道间质瘤分子分类

    最近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全面观点,并引入了一种新的、基于多组学的这些肿瘤的分子分类。本研究不仅将GIST分类为特定的分子亚型,还鉴定出潜在的抑癌基因YLPM1,为GIST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该研究由华大基因智能医学研究所(IIMR)与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开展,于2024年11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这些发现使胃肠道间质瘤的复杂本质变得清晰,确定了导致不同水平肿瘤侵袭性和治疗反应的关键遗传特征。GISTs是最常见的一种肉瘤,其侵袭性范围令人着迷。与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4-11-08

  • 新疆生地所研究发现全球热浪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

    在过去一个世纪,全球气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暖,这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高影响事件如热浪的频率显著增加。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遭遇了近四十年来最强烈的热浪事件;2021年10月,韩国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热浪,造成严重的经济、农业和能源损失。由于热浪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深入研究热浪风险的特征变化、驱动因素,以减轻或预防热浪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Berkeley 数据,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08

  • 西北高原所在高原有蹄类动物肠道微生物遗传演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有蹄类动物体内肠道微生物通过发酵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复杂多糖降解为短链脂肪酸(SCFAs)等物质,作为有蹄类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与平原近缘种相比,高原物种需要更多的能量来适应高原低氧和低温的极端气候。已有研究指出高原有蹄类动物如藏羚、藏野驴和野牦牛相对于其平原近缘种,其肠道微生物具有较高的SCFAs合成效率,但这种高SCFAs合成效率表型背后的遗传特征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以中国境内奇蹄目(Perissodactyla)和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17个常见有蹄类物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宏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箱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1-08

  • 多因素管理缓解城市生态系统供需与公平困境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社会经济功能,还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全球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因素的复杂多维性、供需空间异质性、供需满足与空间公平的权衡、多尺度生态问题差异,以及城市生态管理策略的差异化等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博士后方舟,综合运用InVEST模型、遥感数据与GIS分析等方法,评估了不同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公平性的机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态与公平性维持在安全水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4-11-08

  • 武汉植物园在莲子长寿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寿命则是决定能否长期储存的关键因素。莲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的泥碳层中存活千年,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生理结构和生化组分对莲子寿命的影响,其如何在自然储藏状态下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讨了莲子长寿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莲子的果皮结构坚固,富含类黄酮和多酚等多种抗氧化剂,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是保护莲胚组织的重要屏障;(2)富含淀粉的子叶作为莲子的主要组分,为其长期储存和萌发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保障;(3)莲子心具有独特的叶绿素保留机制,为其萌发后能够快速进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4-11-08

  • 华南植物园对伯乐树谱系分化和基因组脆弱性研究取得进展

    东亚亚热带森林以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而著称,尤其是其保存了大量的古老孑遗物种,这些孑遗物种因其形态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几乎保持不变而被称为“活化石”。化石记录表明孑遗物种曾经在末次冰期广泛分布,但受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今大多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对于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物种过去的进化历史以及它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适应性程度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是一种东亚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树种,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该物种的野生种群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1-08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团队在改善胰腺癌化疗疗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11月4日,《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线发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团队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院士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Targeted intervention in nerve–cancer crosstalk enhances pancreatic cancer chemotherapy”。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化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疗效有限,肿瘤复杂的微环境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研究发现,多种实体瘤,包括胰腺肿瘤存在高度神经支配,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8

  • Advanced Science|北京大学崔一民/刘振明/庞晓丛团队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靶点并开发新治疗策略

    2024年11月6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PI崔一民教授团队与刘振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argeting SLITRK4 Restrains Proliferation and Liver Metasta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Via Regulating PI3K/AKT/NFκB Pathway and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靶向SLITRK4调节PI3K/AKT/NFκB通路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肝转移)。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8

  • JACS|北京大学谢海燕团队/南开大学庞代文团队开发肿瘤免疫精准可视化新方法

    2024年11月6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谢海燕团队与合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刊登了在肿瘤免疫精准可视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AND-gate Logic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Magnetic Resonance Tuning Nanoprobe for Programmable Anti-tumor Immunity Imaging”(用于程序性抗肿瘤免疫成像的“AND”逻辑门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磁共振调谐纳米探针)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8

  • JACS | 林文翰/范爱丽团队从南极真菌中定向高效发现23个新颖杂萜类化合物

    近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林文翰/范爱丽团队在国际专业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发表了题为“Target Discovery of Dhilirane-Type Meroterpenoids by Biosynthesis Guidance and Tailoring Enzyme Catalysis”(利用Biosynthesis Guidance和Tailoring Enzyme Catalysis定向挖掘真菌DMOA来源的杂萜类分子)的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8

  • 清华大学药学院储凌课题组: 小分子介导的生物正交反应

    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10月5日,清华大学

    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11-08

  • 清华大学药学院张敏实验室揭示重症冠状病毒导致过度炎症的分子靶点

    重症冠状病毒(SARS-CoV2,SARS-CoV和MERS-CoV)感染导致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产生细胞因子风暴,这是造成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虽然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已有大量相关研究,但是新冠病毒以及其它重症冠状病毒导致宿主产生过度炎症的机制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因此,解读重症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炎症风暴的分子机理,并开发药物靶向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白介素-1β(IL-1β)在内的多种介导细胞因子风暴的重要炎症因子都是不具有信号肽的分泌蛋白,通过不依赖于内质网-高尔基体的途径分泌到胞外,即非经典蛋白质分泌(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

    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11-08

  • 清华大学药学院蒯锐课题组利用物理交联策略制备“洋葱式”多层脂质体提高小分子激动剂触发的...

    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11-08

  • 清华大学药学院唐海东课题组揭示PD-L1在癌症免疫原性化疗中的新机制

    最新研究速递 2024年10月17日,清华大学药学院唐海东课题组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D-L1 protects 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 from ferroptosis during immunogenic chem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D-L1在免疫原性化疗期间对肿瘤相关树突细胞的保护作用,为癌症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新的

    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11-08

  • 清华大学药学院杜娟娟课题组提出“双表位交联策略”构建离子通道功能性抗体

    离子通道作为全球药物开发的第二大目标,全球批准的药物中有近18%通过离子通道获得疗效。然而,目前的治疗手段只涉及所有已知离子通道中的8%,表明治疗创新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开发1。

    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11-08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基因组所王丽团队提出植物...

      2024年10月2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王丽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题为“Inversions encounter relaxed genetic constraints and balance birth and death of TPS genes in Curcuma”。该研究发现姜黄属物种间、物种内均存在大量的倒位,倒位内基因显示了更低的基因表达和更高的转座子含量,富集了更多的有害突变,显示这些倒位经历了放松的进化约束。有趣的是,倒位内的萜类合酶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1-08


页次:8/1636  共3270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