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多组学解析卵形鲳鲹肝脏应对冷应激机制:关键靶点与通路的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海洋养殖面临着诸多挑战。温度作为一个关键的环境因素,其变化对海洋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卵形鲳鲹这种在南海海洋网箱养殖中备受青睐的鱼类而言,冬季水温的下降常常给养殖产业带来严重损失。当水温低于 18℃时,幼年卵形鲳鲹不仅摄食活动显著减少,还面临着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的风险。此前,虽然对卵形鲳鲹在冷应激下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于其冷应激响应的潜在调控机制,科学界仍知之甚少。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们综合运用组织学、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技术,对冷应激下卵形鲳鲹的肝脏进行了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成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秘金鲽鱼体色之谜:色素细胞与类胡萝卜素的奇妙关联及育种新启示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天地里,鲽鱼(Scophthalmus maximus)凭借鲜嫩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年产量达 6 - 8 万吨,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通常情况下,养殖的鲽鱼体色多为灰暗的灰色或深褐色,然而,偶尔出现的金色个体却如同水中的珍宝,吸引了众多目光。在我国文化中,金色象征着高贵,金色体色的鱼类往往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就像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大黄鱼,金色越明显越受欢迎。此外,韩国金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商业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培育金色鲽鱼的巨大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鲽鱼金色体色背后的神秘机制却一直隐藏在黑暗之中。以往对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开发四聚体微卫星标记用于瓦氏黄颡鱼亲子鉴定:突破育种困境的关键之举

    在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选育优良品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对于瓦氏黄颡鱼而言,它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不仅是杂交黄颡鱼生产中的父本,自身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其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低耐缺氧能力导致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选育工作推进到第四代,近交衰退问题愈发严重,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性能、抗病能力和遗传多样性。准确的谱系记录对于指导育种策略和避免近交至关重要,而高效的分子标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此背景下,为了突破瓦氏黄颡鱼养殖的困境,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键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Aquaculture Reports》上。研

    来源:Aquaculture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异丁酸通过宿主 -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助力炎症性肠病防治新突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殊的肠道慢性炎症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常被反复腹痛、血便等症状困扰,肠道内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下降,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目前,虽有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 IBD,但长期使用会带来恶心、腹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寻找更健康安全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异丁酸对 IBD 治疗作用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Research》杂志上。研究发现,异丁酸能够通过宿主 -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抵抗 IBD,这一发现为 IB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建

    来源:Research

    时间:2025-05-09

  • 全面基因组分析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突破性价值:超越传统临床筛查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新策略

    在遗传性肿瘤领域,Lynch综合征(LS)作为最常见的癌症易感综合征之一,由DNA错配修复(MMR)基因的胚系致病性变异引起。尽管现行指南推荐通过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或MMR蛋白免疫组化(IHC)对所有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筛查,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显著漏诊风险。尤其对于微卫星稳定(MSS)肿瘤或非典型癌种患者,传统方法往往无法识别潜在的LS病例。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全面基因组分析(CGP)技术不仅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其意外发现的胚系变异更为遗传性肿瘤筛查开辟了新途径。日本广岛大学医院等12家机构联合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020-2024年间1583例接受CGP检测的实体瘤

    来源: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时间:2025-05-09

  • 优化种植布局与化肥施用量,助力濒危药用植物旋覆花(Inula racemosa)的高效栽培与保护

    在神秘的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生长着一种极为珍贵的植物 —— 旋覆花(Inula racemosa)。它是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阿育吠陀等古老医学体系里,其根部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呼吸急促等多种疾病,还具有免疫调节等功效,根中的精油在制药行业也大有用处。然而,由于过度采挖和栖息地破坏,这种植物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而且在其适宜生长的冷沙漠地区,如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拉胡尔山谷,种植面临诸多难题,土壤肥力差、气候极端,再加上种植技术缺乏规范,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旋覆花能够持续为人类健康服务,来自印度昌迪加尔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喜马拉雅生物资源技术研究所(CSIR-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碱茅谷氧还蛋白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盐胁迫响应机制解析

    在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寻找植物耐盐机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作为能在600 mM NaCl和pH 11.0极端环境下生长的"盐碱地先锋植物",其独特的耐盐机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作为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的核心蛋白家族,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 GRX)在碱茅中的功能体系仍属空白。这项由东北林业大学盐碱地植被恢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完成的研究,首次绘制了碱茅GRX家族的完整图谱,揭示了其在盐胁迫响应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研究团队运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策略:基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土壤微生物定植对白及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解锁药用植物栽培新密码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土壤微生物,它们如同隐藏在地下的 “魔法工匠”,默默影响着植物的方方面面。对于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而言,土壤微生物对其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chb. F.),就是这样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块茎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的次生代谢产物,像 militarine 等化合物,在促进认知发展、延缓衰老以及预防肺癌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作用 。然而,尽管白及的药用价值早已为人所知,但土壤微生物究竟是如何影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秦川牛性别特异性微生物群与脂肪、肌肉及瘤胃发酵的奥秘探索

    在动物养殖领域,脂肪沉积、肌肉发育以及瘤胃发酵情况直接影响着家畜的肉质和生产效率。比如,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作为重要指标,与肉的品质紧密相关,像大理石花纹、嫩度等深受消费者关注的特质都与之有关。而且,性别差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牛在脂肪和肌肉发育上存在明显不同,雄性通常肌肉更发达,眼肌面积更大;雌性则更容易积累脂肪,背膘更厚。同时,瘤胃微生物群在发酵过程和营养代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影响宿主对能量的利用和生产性能。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瘤胃微生物会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像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等,这些都是牛的主要能量来源。然而,目前对于性别如何通过瘤胃发酵影响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探秘海洋单细胞蓝藻 DS4:耐热广盐背后的基因组奥秘与生态启示

    在广袤的地球环境中,蓝藻作为一类古老而神奇的生物,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不仅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者,在生物固氮以及增加现代大气中氧气含量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不同种类的蓝藻适应了从炎热的沙漠土壤到寒冷的极地地区等各种各样的环境。然而,它们在面对诸如光照强度、盐度、温度和水分供应等极端环境时,其适应机制却如同神秘的面纱,尚未被人类完全揭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资源日益稀缺,海水蓝藻在生物技术和生物修复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愈发凸显。比如,从海洋中获取的蓝藻及其天然生物产物,像类胡萝卜素、藻胆蛋白和羊毛硫肽(lantibiotics)等,已在众多生物技术应用中崭露头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复合益生菌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代谢轴缓解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中国患病率高达15.1%。这种代谢紊乱不仅引发痛风,更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诱因——约70%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当其代谢失衡时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衰竭。目前临床降尿酸药物存在肝肾毒性等副作用,而近年兴起的"肠-肾轴"理论为干预提供了新思路: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与宿主互作,可能成为防治HUA肾病的突破口。复旦大学闵行医院肾脏科团队在《BMC Micro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含14种菌株的复合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Lactobacillus r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儿童高血压的关联:探寻早期诊断新线索

    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 “健康杀手”,其中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于儿童而言,高血压同样不容忽视,它不仅可能伴随孩子成长,还与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紧密相连。然而,目前儿童高血压的诊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诊断方式依赖多次测量血压并对照复杂表格,这在社区和诊所实施困难,容易导致漏诊。与此同时,虽然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过三次不同时间测量确诊的高血压,却一直不为人所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单细胞多组学解析小鼠原肠胚形成中表观遗传密码的动态调控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胚胎发育一直是科学界极为关注的领域,而原肠胚形成阶段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原肠胚形成过程中,细胞逐渐获得特定的谱系并进行形态发生运动,构建起生物体的基本身体结构。在小鼠中,这一过程发生在大约 E6.0 - E7.5,多能性的上胚层细胞经历谱系限制,分化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此前,众多研究已经对原肠胚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分子机制,如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不同表观遗传层之间如何协调,从而逐步限制细胞谱系潜能的分子机制,仍然迷雾重重。这一未知不仅阻碍了我们对胚胎发育基本过程的深入理解,也使得许多先天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难以明确,因为胚胎发育异常往往与这些表观遗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多组学解析 RPL26 调控水牛生长性状机制,开启育种新篇

    在我国长江流域,亚洲水牛凭借出色的体型,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肉类来源。然而,尽管此前有研究关注其生长特性的遗传基础,但通过多层组学来探究调控生长性状的关键基因,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解开这一谜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牛生长的奥秘,更能为水牛的遗传改良和优质品种选育提供关键线索,对提升水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意义非凡。为此,江苏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探索之旅,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的多组学研究。他们整合了海子水牛的血液和肌肉转录组、血浆代谢组、瘤胃液宏基因组以及基因组数据,试图全方位解析水牛生长性状的调控机制。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杂志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多组学解析揭示 FADS2亚型在牛脂肪细胞分化中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作用

    在动物健康和经济效益方面,脂肪代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就拿畜牧业来说,脂肪代谢直接关系到肉质的好坏,像牛肉中大理石花纹的形成、脂肪酸的组成特点等,都和脂肪代谢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影响着牛肉的口感、营养价值以及市场价格 。然而,目前对于牛脂肪代谢过程中基因表达和代谢物的变化,科学界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虽然对牛不同组织的代谢物进行了分析,但对于牛前体脂肪细胞在脂肪生成分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细胞层面调控代谢物稳态的机制,了解得还十分有限。而且,在脂肪组织代谢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可对于调控牛脂肪酸代谢的关键基因,依然没有确凿的定论。因此,深入研究牛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迫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基于选择信号分析筛选策勒黑羊无角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及RXFP2基因功能验证

    在现代化畜牧养殖中,羊角的存在犹如一把双刃剑。虽然角是哺乳动物的天然防御武器,但角羊个体间的争斗常导致伤亡,增加兽医成本;角羊圈养密度需降低30%,显著推高养殖成本。目前采用的物理去角、化学烧灼等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还会造成动物应激反应,影响生长发育。如何通过遗传手段培育无角羊品种,成为畜牧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以中国新疆特有品种策勒黑羊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学手段揭示了无角性状的分子机制。这项发表在《BMC Genomics》的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该品种无角性状的关键基因,并验证了RXFP2基因的功能位点。研究团队采用Illumina Ovine 50K S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单细胞 RNA 测序解析保山猪睾丸细胞转录全景,助力揭示精子发生分子机制

    在神秘的生命繁衍领域,精子的产生过程一直是科学家们深入探索的焦点。对于猪而言,其睾丸作为雄性生殖系统的核心器官,承担着精子生成和雄激素分泌的重任。然而,精子发生过程极为复杂,猪睾丸的细胞组成和调控机制一直未被充分了解。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我们虽知道前方有重要的宝藏,但却看不清道路。保山猪作为我国云南省保山市特有的猪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比如适应能力强、能高效利用粗饲料等,其肉质更是鲜嫩可口,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美中不足的是,它的繁殖效率较低,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的大规模推广。因此,深入研究保山猪精子发生的调控机制,对于保护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以及提高其繁殖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过表达 74-kb 多杀菌素基因簇提升刺糖多孢菌多杀菌素产量

    在农业领域,多杀菌素(Spinosad)作为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生物杀虫剂,备受关注。它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经有氧发酵产生,属于聚酮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哺乳动物和有益昆虫毒性低,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然而,目前多杀菌素的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刺糖多孢菌 DNA 的高甲基化水平使得针对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的基因工程操作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其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这限制了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升产量的研究进展 。此前,虽有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部分基因的研究,但完整 74-kb 多杀菌素基因簇(spn)过表达的

    来源: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时间:2025-05-09

  • 甘蓝型油菜BnABF4L可变剪接通过uORF介导的翻译调控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威胁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需要应对复杂环境挑战,但其分子适应机制尚未完全阐明。ABA信号通路是植物应对胁迫的核心途径,其中ABF4转录因子家族扮演关键角色。然而,该家族成员在甘蓝型油菜中的功能分化及其转录后调控机制仍存在研究空白。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比较耐逆突变体ndf2与亲本3529的转录组数据,发现BnABF4L基因在胁迫响应中具有独特表达模式。研究发现该基因通过3'剪接位点选择(A3SS)产生V1-V3三种转录变体,其中V1的5'UTR含7个uORF强烈抑制翻译,而V2/V3通过优化5'UTR结构提升翻

    来源: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

    时间:2025-05-09

  • 靶向脂滴荧光探针:监测铁死亡过程中极性变化的新利器

    铁死亡,这个在 2012 年才被 Dixon 等人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如同细胞世界里的神秘 “杀手”,逐渐走进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与传统的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不同,它是一种铁依赖的细胞死亡调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的一些关键机制出现异常,比如反向转运体(system XC-)失活或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 被抑制,导致脂质活性氧(ROS)大量积累。这些过量的 ROS 就像一群捣乱分子,不仅会破坏细胞内的正常秩序,还可能引发脂滴的结构和微环境发生改变。脂滴可不是简单的 “脂肪仓库”,它由单层磷脂构成,在细胞能量代谢、脂质平衡以及信号通路调节等众多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铁死亡发生时

    来源:Dyes and Pigments

    时间:2025-05-09


页次:8/2298  共45942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