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随机森林的三江源地区土壤温度数据集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 “亚洲水塔” 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 ST)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区域气候、生态和水文过程。然而,传统数值模型和再分析数据(如 ERA5、CRA40)由于物理过程简化和参数化方案的局限,在模拟青藏高原核心区域 —— 三江源地区的土壤温度时存在显著偏差,尤其是对土壤低温的低估问题突出,这直接导致冻土分布评估、碳循环模拟等研究的准确性受损。例如,已有研究表明,传统模型对三江源地区土壤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高达 4-8°C,且无法准确刻画土壤冻融周期和冻结深度的变化趋势,这对于理解冻土退化、碳释放等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了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全球海底地形数据集:地形知识驱动的地貌分类与高精度建模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的 71%,其下的海底地貌如同隐藏的 “地下世界”,不仅是地球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理解板块构造、沉积物沉积、火山活动等地质演化过程,以及海洋动力学、生态系统分布和资源形成等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全球尺度的海底地貌分类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缺乏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难以捕捉地貌的细微特征;二是地形知识的整合不足,无法系统地反映地貌的形态、空间关系和起伏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高精度、全球范围的海底地貌分类研究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迫切需求。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知识的海底地貌分类框架,该框架综合考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中国公众气候风险认知与政府响应动态交互研究的数据构建及应用价值
论文解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事件不仅具有高度的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还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然而,公众的表达是否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气候风险的应对,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领域,来自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聚焦于中国情境,利用领导留言板这一独特的数据源,构建了公众气候风险认知和政府响应的指数。这些指数不仅有助于理解公众对气候风险的看法和政府的应对策略,还为提升气候风险沟通效率、加强区域气候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风险的认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Stargardt 病(STGD)是一种主要由 ABCA4 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建立患者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并进行单细胞 RNA 测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来自携带 ABCA4 突变的 Stargardt 病患者视网膜类器官的纵向单细胞 RNA 测序研究
论文解读在人类的视觉世界里,视网膜如同精密相机的底片,而黄斑则是这张底片的核心区域,承担着精细视觉的重任。然而,Stargardt 病(STGD)如同潜伏在视网膜中的 “无形杀手”,正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光明。这种主要由 ABCA4 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导致青少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ABCA4 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本应肩负起清除光感受器细胞内有毒双视黄醛的重任,但其功能一旦因突变受损,有毒代谢物便会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在细胞内堆积,引发视网膜的进行性退化。目前,尽管科研人员已构建了多种携带致病突变的小鼠模型,但这些模型始终存在一个致命缺陷 —— 缺乏人类视网膜特有的黄斑结构,而黄斑恰恰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揭示鲂属鱼类进化与育种新资源:以团头鲂(Parabramis pekinensis)为例
论文解读在亚洲淡水生态系统中,团头鲂(Parabramis pekinensis)作为鲤科(Cyprinidae)重要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和营养价值高(氨基酸含量达167.26±24.07 mg/g)备受青睐。然而,鲂属鱼类(如团头鲂、三角鲂等)形态相似且染色体数均为2n=48,导致分类和杂交育种研究长期受限。尽管团头鲂年消费量超35万吨且市场增速达10%,其基因组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分子育种和进化研究。此前仅团头鲂(M. amblycephala)基因组被公布,而团头鲂的高质量基因组缺失成为领域关键瓶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与深圳华大海洋科学院合作,通过整合PacBio HiFi长读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亚洲玉米螟多化性生物型染色体水平基因组解析:揭示滞育机制与适应性进化的关键资源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作为危害玉米、甘蔗等作物的重大农业害虫,其强大的环境适应性源于独特的滞育(diapause)行为——幼虫通过发育停滞度过寒冬,这种特性使其分布范围横跨亚洲至西太平洋岛屿。尽管前人研究揭示了光周期和温度对滞育的调控作用,但遗传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更棘手的是,该害虫存在单化性、多化性和非滞育三种生物型,其中多化性生物型因连续繁殖特性对作物危害尤为严重。传统防治手段面临巨大挑战,而基因组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分子靶点挖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Kaiqiang Liu、Tiantao Zhang等研究人员选择具有典型多化性特征且表现兼性滞育的L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Verpa bohemica 和 Verpa conica 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及其在进化与生态研究中的意义
羊肚菌(Morchella)因其独特风味和营养备受关注,而与其形态相近、被称为 “早生羊肚菌” 或 “假羊肚菌” 的 Verpa 属真菌,虽在生态循环中扮演分解者角色,且在食用与药用领域展现潜力(如含抗菌、抗氧化活性物质),却因常被误认且基因组数据匮乏,限制了对其进化历程与生态功能的深入解析。例如,Verpa bohemica 曾被 FDA 列为有毒相似物种,但研究未检测到常见真菌毒素,其氨基酸组成与真羊肚菌相似,却缺乏系统性安全评估;此外,该属物种的生物活性成分开发也亟需基因组层面的支撑。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云南民族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针对 Ve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的构建与应用:填补省级层面海洋经济核算空白
海洋作为蓝色经济的新引擎,正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地。据OECD预测,到2030年海洋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将超越全球经济总量。中国作为海洋大国,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GOP)已突破1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8%。然而,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明显缺陷:官方发布的投入产出表(IO表)采用常规部门分类,无法捕捉海洋与陆地经济部门的异质性特征。这种数据缺失严重制约了省级海洋政策的精准制定和国际价值链的深入分析。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Data》发表重要成果,通过创新性方法构建了中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OEIO)数据集。该研究基于2017年省级官方IO表和海洋经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28
-
土耳其金橘(Fortunella spp.)生产的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评估
这项开创性研究首次量化了土耳其梅尔辛省——该国第二大柑橘产区——金橘(Fortunella spp.)栽培的能源代谢图谱与环境影响。数据显示,每公顷种植消耗24,914.75兆焦耳(MJ)能量,仅产出8,635.50 MJ,形成惊人的16,279.25 MJ能量赤字。能量转化效率低至0.35,每公斤果实需耗能5.48 MJ,凸显生产系统的粗放特性。深入解析能量结构发现:化学肥料独占鳌头(14,747.25 MJ ha−1,占59.19%),导致系统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97.23%)。更值得警惕的是,每公顷排放820.7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kgCO2eq),其中柴油燃烧贡献415.38 kgC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时间:2025-05-28
-
土耳其尼代省绵羊和山羊中具有兽医和公共卫生意义的无形体(Anaplasma)物种调查研究
无形体病是由无形体属(Anaplasma)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蜱传疾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双重威胁。在绵羊和山羊中,A. ovis和A. phagocytophilum可导致临床或亚临床感染,造成生长迟缓、流产甚至死亡。近年来,新发现的A. capra物种在中国被证实具有人兽共患潜力,而A. platys-like等物种在反刍动物中的致病性尚不明确。土耳其作为畜牧业大国,其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蜱媒生态与无形体传播的关联性亟待阐明。为解决这一问题,尼代厄梅尔·哈利斯德米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土耳其尼代省开展了横断面研究。通过采集520只绵羊和170只山羊的血液样本,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分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时间:2025-05-28
-
广西龙血树首例线粒体基因组揭示多染色体复杂架构及长重复序列驱动的进化机制
龙血树属(Dracaena)作为全球重要观赏植物,是唯一能产生"龙血"(dragon’s blood)的基部分类群,具有特殊经济价值。最新研究首次解析了广西地区龙血树C6和CZ2品系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mitogenome),发现其呈现由九对重复序列(R-A、R-B至R-I)介导的复杂多染色体架构。其中R-A以三拷贝形式存在(两段正向重复加一段反向重复),并能与R-G组合形成长达5,617碱基对的R-AG超重复单元。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这些重复序列区域存在异常活跃的重组现象。共线性研究则表明,相较于保守的单拷贝区域,长重复序列不仅具有更复杂的进化起源,还展现出加速变异特征,堪称基因组多样性的
来源:Tree Genetics & Genomes
时间:2025-05-28
-
边缘守护者:揭示山地蝗虫边缘种群衰退的关键驱动因素及保护策略
论文解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背景下,欧洲陆生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状况尤为严峻,其中直翅目昆虫的灭绝风险位居榜首。山地蝗虫Arcyptera fusca作为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物种,其种群在中欧地区急剧缩减,匈牙利境内仅存八个孤立边缘种群。这一现象不仅威胁区域生态平衡,更凸显了深入探究其衰退机制的紧迫性。为此,匈牙利罗兰大学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针对Arcyptera fusca的微生境偏好、扩散行为及繁殖特性展开系统性研究,旨在为其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团队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于2021至2023年间在匈牙利两大核心栖息地开展研究。通过样带法评估微生境特征,运用标记重捕技术测定扩散
来源: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5-28
-
基于多器官代谢组学与机器学习算法的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间隔精准预测模型研究
法医学领域长期面临死后时间推断(postmortem interval, PMI)的精准判定难题。最新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机械性窒息死亡的Sprague Dawley大鼠进行多器官(肝脏、肾脏、股四头肌)代谢组学分析,在5-35℃环境温度梯度下捕捉到24、18、19种与PMI显著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算法应用于单器官与多器官代谢组学数据建模,发现整合多器官代谢特征的模型展现出更优异的预测性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首次构建了包含温度变量的通用PMI预测模型,其预测范围可覆盖常温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时间:2025-05-28
-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系统本质安全评估:基于喷射火与蒸气云爆炸的定量风险分析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氢能作为高效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关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制氢技术因其低碳特性成为绿色氢能生产的重要路径,但系统复杂性和高压氢氧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长期未被充分研究。现有安全评估方法如PIIS、ISI等依赖静态参数,难以全面量化动态风险,而传统定性分析(如HAZOP)无法精准预测事故后果。更严峻的是,氢水分离器等关键设备在泄漏或破裂时可能引发喷射火(辐射强度超90 kW/m2)或蒸气云爆炸(VCE),威胁半径达25米,这对工业安全设计提出重大挑战。为突破这一瓶颈,中国某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发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时间:2025-05-28
-
低温等离子体辅助钌掺杂非贵金属催化剂分解氨的催化动力学及能效分析
论文解读氨(NH₃)作为氢能载体因其高储氢密度(121 kg-H₂/m³)和安全优势备受关注,但其分解反应依赖高温(500–750 ℃)热催化,导致能耗过高。传统镍基催化剂活性不足,而贵金属钌(Ru)虽性能优异却资源稀缺。为突破这一困境,湘潭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钌掺杂的非贵金属复合催化剂(如Ru–Ni–Ce/Al₂O₃),结合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在低温(150 ℃)下实现高效氨分解,并系统评估了催化动力学与能效表现。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催化剂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动力学实验测定反应级数与活化能。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的引入使Ru–Ni–Ce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时间:2025-05-28
-
石墨烯-MgH2复合体系储氢性能的理论与实验协同研究:迈向清洁能源存储新突破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氢能因其零碳排放和高能量密度(1 kg氢气燃烧释放1.43×108 J,相当于3 kg汽油能量)成为焦点。然而储氢技术仍是关键瓶颈——压缩储氢效率低,液态储氢成本高昂,而固态储氢材料中镁氢化物(MgH2)虽具7.66 wt%理论容量,却因需573 K以上高温释氢而受限。美国能源部设定的车载储氢目标(2.2 kWh/kg,233-358 K工作温度)亟需突破性材料。为攻克这一难题,SRMIST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二维材料石墨烯与MgH2复合,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策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发表重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时间:2025-05-28
-
应力自由微分生长调控超弹性薄壳的普适形变理论及数值实现
在智能软材料领域,如何实现复杂三维形变的精确控制一直是制约功能性器件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方法多局限于简单几何形状的形变调控,且常伴随残余应力产生,这既限制了生物组织形态仿生研究的深度,也阻碍了先进软体机器人等工程应用的创新。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研究人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发表的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应力自由微分生长理论框架,为超弹性薄壳的普适形变控制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研究团队采用有限应变理论(finite-strain theory)构建三维控制方程,通过应力自由假设简化推导过程。关键技术包括:1)基于级数展开的解析公式推导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5-28
-
稀有多原子气体中相似解与波相互作用的对称性分析及其在扩展热力学ET6模型中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领域,稀有多原子气体的非平衡态热力学行为一直是复杂而关键的课题。传统热力学理论在描述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时存在明显局限,而扩展热力学(Rational Extended Thermodynamics, RET)通过引入独立场变量构建了更精确的模型框架。其中,六场ET6模型虽然能更全面地刻画气体动力学特性,但其非线性特征和场变量耦合使得解析求解极具挑战性。德国约旦大学与印度比尔拉科技学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Lie群对称性分析方法应用于ET6模型。通过构建质量密度、速度、绝对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5-28
-
功能梯度介电弹性体非等双轴拉伸状态下的电压诱导褶皱调控机制研究
在软体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介电弹性体(Dielectric Elastomers, DE)因其优异的电致变形能力成为人工肌肉和柔性驱动器的理想材料。然而,传统均质DE材料难以实现高局部化载荷输出,且电压作用下易发生褶皱、机电不稳定性(EMI)等失效现象。功能梯度介电弹性体(Functionally Graded DE, FGDE)通过梯度化设计可调控材料性能,但其非等双轴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边界尚不明确。印度理工学院印多尔分校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发表研究,首次建立了FGDE非等双轴拉伸状态(unequal-b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5-28
-
基于多重自然构型的有限变形框架下流变学连接概念扩展研究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力学领域,准确描述复杂材料的力学行为始终是核心挑战。传统流变学模型通过弹簧、阻尼器和摩擦块等基本元件的组合,成功构建了从粘弹性到塑性的多种本构关系。然而这些模型长期受限于一维小应变假设,当研究者尝试将其拓展至三维有限变形场景时,串联与并联连接的力学表述便成为难以逾越的理论鸿沟。现有方法或需引入非物理的刚性运动假设,或导致热力学功率分配失衡,严重制约了该框架在生物组织、智能材料等有限变形场景中的应用。针对这一瓶颈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多重自然构型(Multiple Natural Configurations)框架的物理本质,创新性地提出应力功率分配应作为连接类型的本质特征。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