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精油可持续防控利马豆上的新喀里多尼亚叶螨(Tetranychus neocaledonicus):弗吉尼亚刺柏与互叶白千层的生物活性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利马豆种植中,新喀里多尼亚叶螨(Tetranychus neocaledonicus)因其快速繁殖和广泛寄主适应性成为主要害虫,导致叶片银化、脱落,严重威胁巴西小农户的生计。当前依赖合成杀螨剂(acaricides)的防治方式不仅缺乏合法注册产品,还易引发抗药性和环境污染。植物精油因其多靶点作用和环境友好特性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该螨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研究设计与技术方法由巴西马拉尼昂联邦教育科技学院(Instituto Federal de Educação, Ciência e Tecnologia do Maranhão)主导的研究团队,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来源:Crop Protection
时间:2025-05-09
-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应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免疫应答的转录组深度剖析:开启水产动物免疫防控新征程
在淡水养殖的广阔天地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也让众多养殖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然而,随着克氏原螯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环境的恶化,使得疾病频繁爆发。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成为了克氏原螯虾健康成长的 “头号杀手”。一旦克氏原螯虾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就会出现各种可怕的症状。身体表面会出现溃疡,甲壳软化或出现坏死斑点,附肢基部红肿,肝脏、胰腺等内脏变白萎缩,肠道充血,鳃丝颜色变深,甚至发黑肿胀,还伴有水泡。患病的小龙虾不仅进食量减少
来源: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时间:2025-05-09
-
探秘大熊猫肠道奥秘:不同刚竹属物种的神奇影响
在动物的奇妙世界里,大熊猫凭借着憨态可掬的模样,成为众人瞩目的 “明星” 动物。作为食肉目熊科动物,大熊猫却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它们 99% 以上的食物都是竹子。这种高纤维、低营养的饮食,让科学家们对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过去,关于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不在少数,像是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组和粪便代谢组的动态变化,还有不同竹子部位(叶、茎、笋)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在大熊猫的饮食中,虽然多种竹子会出现在它们的食谱里,但同一季节不同竹子物种的同一部位,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粪便代谢谱的影响,却鲜有人研究。而且在圈养大熊猫的过程中,因为许
来源: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时间:2025-05-09
-
探秘两栖蝌蚪:中华大蟾蜍与中国林蛙肠道菌群介导胆汁酸差异及其意义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胆汁酸(BAs)作为胆固醇代谢的关键下游产物,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BAs 不仅在食物消化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参与了众多身体机能的调控,像控制葡萄糖和能量代谢、调节免疫系统等。一旦 BAs 的平衡被打破,各种健康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而肠道菌群在 BAs 的生物转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显著改变 BAs 的化学多样性和组成。然而,目前对于不同物种间 BAs 的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常见的脊椎动物上,对于两栖动物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在生态
来源: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时间:2025-05-09
-
综述: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在 COVID-19 重症呼吸综合征中的作用
引言SARS-CoV-2 全球大流行引发严重呼吸并发症,COVID-19 症状轻重不一。约 80% 感染者靠强大免疫反应控制病情呈轻症,15% 患者病情进展需重症监护和吸氧,5% 发展为危重症,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巨噬细胞是免疫反应核心,在维持组织平衡和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基础巨噬细胞源于血液单核细胞,二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单核细胞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循环血单核细胞,再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在免疫监视和反应中作用重大。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能力强,是胃肠道和呼吸道抵御病原体的首道防线,还能调节炎症、呈递
来源:Cell Insight
时间:2025-05-09
-
多模态知识蒸馏框架:助力工业化水产养殖鱼类摄食行为精准识别
在水产养殖的世界里,一场关乎效率与成本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近几十年来,水产养殖如同坐上了高速列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技术。然而,繁荣背后却藏着隐忧,饲料成本在水产养殖生产成本中占比颇高。过度投喂,那些吃不完的饵料不仅会降低饲料转化率,还会污染水质;投喂不足,鱼儿们又会生长缓慢,养殖户们可谓是左右为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准确识别鱼类摄食行为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养殖户们精准投喂,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借助观察鱼类的摄食行为,还能初步判断鱼儿们的健康状况和活力。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不少研究尝试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解决水产养殖中的难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基于机器视觉的
来源:Biosystems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9
-
基于5-磺基水杨酸掺杂聚(2-氯苯胺)的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胃癌标志物CA72–4的高灵敏检测
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CA72–4作为关键生物标志物,其血清浓度超过6.9 U/mL时胃癌风险显著增加。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存在设备复杂、耗时长、成本高等缺陷。针对这一临床痛点,来自朱拉隆功大学导电与电活性聚合物研究单元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革新性的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相关成果发表在《Bioelectrochemistry》。研究团队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以人血清样本验证性能。通过优化聚(2-氯苯胺)(P2ClAn)的5-磺基水杨
来源:Bioelectrochemistry
时间:2025-05-09
-
解析非洲特有沉水植物水筛属(Lagarosiphon)叶绿体基因组演化与系统发育奥秘,解锁生物进化密码
在神秘的非洲水域,生长着一群独特的水生植物 —— 水筛属(Lagarosiphon)植物。它们如同水下精灵,在维持水体稳定、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家园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部分水筛属植物,比如大花水筛(L. major),凭借其迷人的叶形,成为水族箱中的宠儿,被引入到欧洲、新西兰等地,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却也因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摇身一变成为生物入侵的 “潜在威胁”,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围绕着水筛属植物,谜团重重。从分类学角度看,其物种鉴定主要依赖叶微观形态,但沉水植物的高表型可塑性使得这一方法困难重重;在进化研究领域,由于缺乏化石证据,仅靠形态数据根本无法理清物种间的关系
来源:Aquatic Botany
时间:2025-05-09
-
中国牡蛎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与出口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熵权法与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全球水产贸易格局中,牡蛎作为高价值贝类产品,其产业竞争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虽以占全球80%的产量(2022年数据)成为最大生产国,但“大而不强”的困境日益凸显——出口量仅占产量的0.3%,且长期面临品质参差、附加值低的质疑。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产业无序扩张导致的生态超载、加工技术滞后,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系统性缺失。如何突破“产量巨人、品牌矮子”的困局?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论研究所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团队在《Aquaculture》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中国牡蛎产业的竞争力密码与出口瓶颈。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首先基于FAO FishstatJ
来源:Aquaculture
时间:2025-05-09
-
Nrf2:抵御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的抗氧化抗炎 “卫士”
在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石斑鱼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失衡,石斑鱼疾病频发,其中病毒感染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作为石斑鱼养殖产业的主要病毒病原体,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被 SGIV 感染的石斑鱼不仅死亡率高,还会出现脾脏和肾脏坏死、脾脏肿大、肝脏代谢紊乱以及肠道功能失调等多种严重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深入研究发现,炎症风暴、氧化应激以及免疫系统受损是 SGIV 引发全身性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氧化应激是由于机体氧化产物生成与抗氧化防御
来源:Aquaculture
时间:2025-05-09
-
探秘海洋微藻 “战争”: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化感物质如何狙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在神秘的海洋世界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 “战争” 正在微藻之间悄然上演。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这个海洋生态系统的 “破坏者”,近几十年来愈发猖獗。它由超过 200 种藻类引发,其中硅藻和甲藻,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全球藻华的重要 “推手”。尤其是在我国东海,东海原甲藻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不仅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对人类健康和沿海经济也造成了巨大冲击。比如,它会影响鱼类、贝类的生存,导致渔业减产;其产生的毒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类健康。面对藻华带来的诸多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在众多
来源:Algal Research
时间:2025-05-09
-
揭秘蓝藻水华防控关键:调控水动力条件的阈值与机制
在全球众多淡水湖泊中,蓝藻水华现象频繁出现,成为令人头疼的环境难题。蓝藻水华主要由微囊藻(Microcystis)产生,这种藻类细胞能聚集形成从几微米到几毫米的群体。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群体向上漂浮,形成大面积的水华。水华不仅会耗尽水中的溶解氧,还会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对湖泊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威胁。此前,虽然知道蓝藻水华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大量的生物量和适宜的水动力条件,但在研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以往的研究仅报道了常见水动力参数(如风速和流速)对蓝藻繁殖的影响,缺乏基于实际监测数据的流场分析,而且对于控制蓝藻繁殖和水华爆发的阈值及机制,在流体力学方面也存在很多空白。为了填补这些空
来源:Algal Research
时间:2025-05-09
-
外源褪黑素调控下微藻应对草甘膦和四环素的生理特性研究:废水处理新契机
在如今的环境状况下,废水排放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活以及工业领域未经规范处理的废水大量涌入自然水体,导致了广泛的水生生态系统危机。一方面,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频发,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肆意蔓延,这些污染物顺着食物链不断积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污染物中,抗生素和生物农药的污染问题格外突出。自 20 世纪青霉素被发现后,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疾病治疗,还在畜牧和水产养殖中作为生长促进剂。四环素(Tetracycline)在中国的使用量巨大,然而它在人和动物体内无法完全被代谢吸收,排出的母体化合物和生物活性代谢物
来源:Algal Research
时间:2025-05-09
-
洪水暴露对中低收入国家儿童健康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的生命威胁
引言洪水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自然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在 2022 年,全球共发生 387 起自然灾害,其中洪水事件达 176 起。全球近 19% 的人口,约 14.7 亿人,直接暴露于百年一遇的洪水风险中,且 89% 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LMICs) 。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如排水系统不完善,进一步放大了洪水的危害。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免疫反应、身体发育和行为等方面尚未成熟,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更为敏感。例如,儿童较高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以及体内较少的液体,使得他们在洪水暴露后更易因液体和体热散失而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甚至死亡。同时,洪水引发的急性疾病,像腹泻、发烧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也会增加
来源:One Earth
时间:2025-05-09
-
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中国儿科高需求高成本住院患者,助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支出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给各国的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这其中,高需求高成本(HNHC)患者堪称 “主力军”,他们仅占年度医疗支出人群的 5%,却 “吃掉” 了超过一半的总费用。为了应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模式,可结果却差强人意,长期成本控制效果不佳。此外,国际上针对 HNHC 患者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成年人,儿童 HNHC 患者预测模型近乎空白。在中国,相关研究也多局限于单一疾病,缺乏对儿科 HNHC 患者全面、综合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上海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 2017 年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揭秘前列腺腺癌预后新 “密码”:LINC01122/TPD52 轴的关键作用
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恶性肿瘤中,前列腺腺癌(PRAD)可谓是 “臭名昭著”。它在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二,死亡率也高居第五 。尽管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晚期 PRAD 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患者的预后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治疗选择也较为有限。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寻找新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迫在眉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构建与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 RNA(ceRNA)调控网络,以此来寻找潜在的 PRAD 预后标志物。最终,他们发现了 LINC01122/TPD52 轴在 PRAD 进展和预后中起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寻青海儿童青少年体质变化轨迹:2019-2023 年体力活动、久坐时间与身体素质的深度剖析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设备的普及、学业压力的增大,让全球儿童青少年都面临着体力活动不足和久坐时间增多的双重挑战。在中国,中小学生久坐时间不断上升,这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还可能带来肥胖、慢性疾病等健康隐患。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像青海这样的高海拔省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更是给孩子们的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发展带来了特殊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探寻改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方法,陕西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青海儿童青少年 2019 - 2023 年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差异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究不同兆伏级射野及成像条件对分次内 CBCT 图像质量影响:为精准放疗 “擦亮眼睛”
在癌症治疗领域,精准放疗如同精准制导的 “导弹”,力求精确打击癌细胞,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而图像引导放疗(IGRT)作为精准放疗的关键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肿瘤位置和器官运动,为放疗的精准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其中,分次内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更是凭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实时解剖信息、节省治疗时间等优势,成为 IGRT 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像再精密的仪器也可能受到外界干扰一样,在 CBCT 图像获取过程中,MV 级光子散射却成了影响图像质量的 “捣乱分子”。它就像一层 “迷雾”,让医生难以清晰观察肿瘤和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而影响放疗的精准度。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关于 MV 级光子散射对图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中国 5 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相关腹泻疾病负担研究:关键数据与防控启示
在儿童健康领域,腹泻疾病一直是影响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 5 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Rotavirus,RV)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病原体,是引发儿童严重腹泻的 “元凶” 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大量 5 岁以下儿童因 RV 感染导致腹泻,甚至引发死亡。在临床治疗方面,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抗病毒疗法,目前对 RV 感染的治疗主要局限于对症处理。在中国,虽然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需要上报相关病例,但 RV 相关腹泻被归类于 “其他感染性腹泻(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OID)”,这使得准确估算其发病率变得困难重重。同时,国内对于 RV 相关腹泻发病率的研究较少,人们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精准度量男男性行为者猴痘就医障碍:量表开发与验证开启防控新篇
猴痘(Mpox)是由正痘病毒属的 DNA 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人畜和人际途径传播。自 2022 年 5 月起,全球猴痘病例显著增加,2024 年初非洲地区又出现严重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将其列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也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报告了大量确诊病例。在猴痘疫情中,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感染比例极高,是防控的关键人群。在中国,多数猴痘病例是通过主动就医发现的,及时就医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然而,MSM 在就医时存在诸多担忧,如医疗安全、费用、等候时间、护理质量,以及担心性行为暴露带来的社会污名化和歧视等,这些担忧可能导致他们延迟或放弃就医,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但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