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创新偏好偏差:为何人们对创新与传统解决方案情有独钟?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创新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从古老的印刷术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无数创新成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然而,现实中创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像爱迪生的电灯泡,起初被视为 “明显的失败”;汽车刚出现时,也被当作 “一时的风尚” 而遭轻视。学术界对于人们对创新的态度研究,结果也充满矛盾。一方面,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在特定条件下倾向于选择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个体存在对创新的偏见,因为创新产品往往伴随着更高的不确定性 ,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控制感。而且,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明确测量(如评分)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受到社会期望和需求效应等偏差的影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创新解决方案的真实态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5-05

  • 通过心脏祖细胞重铺与冷冻保存技术增强人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纯度

    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人多能干细胞(hPSC)分化的心肌细胞(hPSC-CM)在再生医学中展现出潜力,但分化过程存在纯度不稳定(30-70% cTnT+细胞)、批次差异大等瓶颈问题。传统代谢或免疫纯化方法会降低细胞产量,而早期预测分化效率的手段仍不完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Austin K. Feeney团队在《iScience》发表研究,通过阶段性重铺心脏祖细胞并结合冷冻保存技术,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分化体系。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cTnT+纯度,通过MUSCLEMOTION分析收缩功能,结合免疫荧光检测肌节结构和连接蛋白Cx43表达。Resee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5-05

  • 雄性配子基因组复制技术:实现单精子多胚胎遗传与健康子代筛选

    男性不育症影响全球约9-15%的人口,其中30%的不孕病例由男性因素导致。对于严重少精症患者,传统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技术虽能实现受精,但无法解决精子数量不足或遗传病传递的问题。此外,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需通过筛选多枚胚胎选择健康个体,引发伦理争议。如何在不牺牲胚胎的前提下精准筛选健康精子,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Philip Xie、Gianpiero D. Palermo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研究,提出通过雄核发育技术复制精子基因组,实现单精子多胚胎应用。研究人员将小鼠精子头部注入去核卵母细胞,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5

  • 基于 MRI 影像组学模型精准诊断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的创新突破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其中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尤为多发。据统计,踝关节扭伤约占所有运动相关损伤的 40%,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均为 10% ,在足球、篮球运动员中更为常见。若 ATFL 损伤未能及时、恰当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5 - 33% 的踝关节损伤患者在初次受伤一年后仍持续疼痛,高达 33% 的患者至少出现一次复发,且常伴有 CAI 的发展。目前,ATFL 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如前抽屉试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5

  • 仿生培养底物:体外构建稳态肠上皮的创新之选

    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小肠是一个功能强大且极为复杂的器官。它不仅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重任,还得巧妙地处理体内的废物,同时与众多共生微生物和谐共处,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健康平衡。小肠的内表面有着独特的绒毛 - 隐窝结构,这些微小而精密的构造,极大地增加了肠道的表面积,为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在细胞分化和组织更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传统的二维(2D)细胞培养方法,就像是用简单的图纸去描绘一幅复杂的画卷,无法真实地展现小肠上皮的复杂功能和结构。它们缺乏小肠特有的形态特征,在培养完全分化的细胞以及探究细胞间、宿主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方面,遭遇了重重困难。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加拿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4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估近视儿童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缺损:一项揭示近视进展与脉络膜血流变化关联的创新研究

    近视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东亚地区,高达90%的儿童受到近视困扰。近视不仅导致视力下降,更与眼轴长度(AL)延长、脉络膜厚度(CT)变薄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脉络膜血流减少可能早于CT变化,提示其在近视进展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传统评估方法如脉络膜血管指数(CVI)难以精准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团队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首次系统评估了近视儿童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缺损(CCFD)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团队采用横断面设计,纳入280名8-16岁受试者,分为非近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通过VG100 SS-OCTA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4

  • 基于代码嵌入与生成对抗网络的智能合约整数溢出漏洞检测方法研究

    在区块链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智能合约(SCs)作为自动执行的数字化协议,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和物联网领域。然而其"部署即不可修改"的特性使得漏洞修复成本极高,历史上因整数溢出等漏洞导致的BEC代币攻击等事件造成数亿美元损失。传统检测工具如Oyente和sFuzz存在误报率高、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等问题,而现有机器学习方法又难以有效保留代码的语义和结构特征。这一矛盾促使研究者们寻求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印度海得拉巴ICFAI高等教育学院联合阿联酋扎耶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创新成果,提出将代码嵌入技术与生成对抗网络(GANs)相结合的检测框架。该研究首先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4

  • 突破补骨脂培育难题:创新技术提升繁殖效率与药用价值

    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这个名字或许对大众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在传统医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印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中,补骨脂一直是备受青睐的 “宝藏植物”。其不同部位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物质,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从常见的腹泻、皮肤病,到较为复杂的肾脏疾病、血液疾病等,都有它发挥作用的身影。然而,随着对补骨脂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其在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一方面,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休眠问题严重,导致发芽率极低,这大大限制了补骨脂的大规模种植。另一方面,现有的体外培养技术无法高效地获得大量再生植株,使得其资源供应难以满足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4

  •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无损牙釉质性别鉴定方法研究及其在法医与考古学中的应用

    论文解读在考古学、人类学和法医学领域,生物性别鉴定是重建人口动态、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份的核心环节。传统方法依赖骨盆或颅骨的形态学特征,但当样本破碎、属于未成年人或保存状态不佳时,其准确性大幅降低。虽然DNA分析技术(如AMELX/AMELY基因检测)已成为金标准,但面临样本破坏、古DNA降解和实验条件苛刻等挑战。牙釉质作为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其AMELX(X染色体编码)和AMELY(Y染色体编码)蛋白异构体的差异为性别鉴定提供了分子基础,但现有蛋白组学方法仍需破坏样本。这一矛盾促使研究者探索兼顾高精度与样本完整性的新方法。苏黎世大学进化医学研究所的Raphael Hug、Patrick E. Ep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4

  • 突破跨介质通信困境:可穿戴超声驱动磁偶极旋转谐振器(UA - MDRR)的创新之路

    在如今的通信领域,跨介质通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不同环境中的信息传递。然而,现有的通信技术却存在诸多难题。传统的 MHz 和 GHz 电磁天线在跨介质通信时,就像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信号衰减速度极快,导致通信质量大打折扣;而机械天线虽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它自身却有着尺寸大、能耗高、辐射能力弱等缺点,就像一个笨重的巨人,难以灵活地在各种环境中发挥作用。在水下或地下等特殊环境中,电场通信会受到介质导电性和介电常数的限制,传输范围有限且抗干扰能力弱;光波通信对方向性要求极高,而且在穿透介质时容易被吸收或散射;声波通信则受温度、盐度和水流等因素影响,信号容易衰减和失真。相比之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4

  • 全球1公里分辨率日尺度地表长波辐射产品(2000-2023):基于MODIS数据的创新性估算与验证

    地表长波辐射(Surface Longwave Radiation, SLWR)是地表辐射收支(Surface Radiation Budget, SRB)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陆地表面过程模型、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尽管SLWR数据对理解地球系统至关重要,但全球范围内可公开获取的长期、高分辨率(1公里)日尺度SLWR产品却始终空白。现有数据如ISCCP-FD、CERES-SYN等空间分辨率粗糙(约1°),难以满足高精度地表模型的需求。这种数据缺口严重制约了区域气候监测、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研究的深入开展。面对这一挑战,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04

  • 3D 建模技术解锁单髁膝关节假体胫骨部件定位评估新视角

    在骨科领域,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仅患有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来说,UKA 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他们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带来了希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UKA 存在着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其中,胫骨部件的定位问题尤为突出,它就像一颗隐藏的 “定时炸弹”,严重影响着手术的长期效果。一旦胫骨部件定位不佳,就可能导致植入物松动,使得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虽然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

    来源: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时间:2025-05-04

  • 基于集合交换策略增强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多重检测能力与容错性研究

    摘要图像基础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实验已从单靶标探针发展为可同时研究数百甚至数千个mRNA和蛋白质靶标的多重检测体系。这种规模的扩大需要更高特异性或具备纠错能力的方法,例如空间转录组技术MERFISH中使用的汉明码。虽然汉明码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能高效编码最大数量的基因,但对于多数实验参数而言,生成具有容错能力的优化码本仍是未解决的数学难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迭代集合交换方法,可生成与MERFISH等现有技术兼容的扩展汉明码本,其基因集复杂度通常能达到理论最大值的90%以上。引言传统分子生物学采用"一试剂一靶标"的模式,而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多重检测使每张捕获图像不再代表已知靶标,而是需要通过图像组合解码m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5-05-03

  • 突破FFPE组织单细胞转录组学瓶颈:低温酶解核分离技术snCED-seq实现高保真单核RNA测序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样本堪称一座巨大的"分子档案馆",保存着无数珍贵的临床病例资源。然而这些样本中的RNA分子因甲醛交联作用而"锁死",使得单核RNA测序(snRNA-seq)技术难以施展拳脚。传统的高温酶解法(HED)虽能"撬开"组织,却常常导致RNA降解和核膜损伤,而机械匀浆法则面临组织碎片污染、核产量低的困境。如何从这些"分子化石"中高质量地提取细胞核,成为解锁临床样本转录组信息的重大挑战。东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中,开发出革命性的低温酶解核分离技术(CED),结合snRandom-seq平台建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5-03

  • 综述:单分子灵敏度核酸与蛋白质检测分析技术

    单分子检测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分子诊断领域正经历从群体水平检测向单分子精度的范式转变。传统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虽广泛应用,但其依赖靶标或信号分子扩增的特性,在检测灵敏度(如0.1% VAF)、特异性及多重检测能力方面存在瓶颈。分区扩增策略的进化数字PCR(dPCR)通过微滴或微孔阵列将样本分割为数万反应单元,基于泊松分布实现绝对定量,较qPCR提升10倍灵敏度。进阶技术如磁珠乳扩增(BEAMing)和超滚环扩增(SuperRCA)通过多级信号放大,分别将ctDNA检测限推至0.01%和0.001%。而下一代测序(NGS)虽通量高,但1%的原始检测限需依赖分子

    来源: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时间:2025-05-03

  • ROADIES:从原始基因组组装中精准推断物种树的创新利器

    ROADIES 的研究背景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组装方法的快速发展,大量不同物种的精确完整基因组组装不断涌现。这些基因组数据有望解决物种进化关系(物种树)和基因进化历史(基因树)等问题。物种树在比较和进化研究中至关重要,但目前从基因组组装推断物种树的流程复杂且计算需求高,对于非专家而言使用难度大。尽管现代系统发育流程采用考虑基因树不一致性的方法,但传统流程存在诸多问题,如基因注释和直系同源推断计算缓慢、依赖专家经验,多序列比对(m - WGA)计算量大且需高质量引导树等。目前虽有部分自动化尝试,但完全自动化工具存在局限性,如基于距离的方法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解释性不足,基于原始测序读数的方法准确性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5-03

  • H218O-H216O 同位素界面设计:高能水系质子电池性能提升的创新密码

    可充电水系电池(Rechargeable aqueous batteries)凭借其安全、低成本和环保的特性,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快速的容量衰减问题,尤其是在使用腐蚀性电解质(如铅酸、镍氢和水系质子电池(aqueous proton batteries,APB))的系统中,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广泛应用。这一难题的根源在于水介导的破坏性反应,这些反应持续破坏电极 - 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同位素原子之间的核子数和核自旋差异,会引发独特的质量依赖和核主导性质,在同位素边界产生新的界面化学现象。在此,研究提出一种 H218O-H216O 同位素界面设计,用于调节水系电池中的界面化学。通过在电极

    来源:Chem

    时间:2025-05-03

  • 综述:用于乳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电化学方法:电极电位扫描的伏安法研究

    引言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2022 年全球约有 230 万新发病例。早期精确诊断对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乳腺癌具有复杂的分子亚型,包括腔面 A 型(Luminal A)、腔面 B 型(Luminal 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阳性(HER2-positive)和三阴性(Triple-negative)乳腺癌,各亚型有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Ki67 等,这些标志物在乳腺癌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电化学技术的发展,电位扫描伏安法成为检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有力工具。与传统检测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

    来源: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时间:2025-05-03

  • 基于DOPE-LNPs递送SDF-1α mRNA促进缺血性疾病血管再生的创新疗法研究

    外周动脉疾病(PAD)作为全球第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影响着超过2亿患者的下肢血流灌注。尽管现有疗法能控制风险因素,但直接改善组织缺血的手段仍显不足。传统SDF-1α蛋白疗法因半衰期短屡遭失败,而质粒DNA疗法在临床试验中亦未显效。面对这一困境,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开发出基于DOPE脂质纳米颗粒(LNPs)的SDF-1α mRNA递送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Angiogenesis》期刊。研究团队采用mRNA体外转录合成、脂质纳米颗粒配方优化、内皮细胞功能实验和小动物模型等关键技术。通过比较DOPE与DSPC两种辅助脂质的递送效率,建立了35:46.5:16:

    来源:Angiogenesis

    时间:2025-05-03

  • 益生菌芽孢抗原递送:水产养殖抗弧菌感染的创新口服疫苗策略

    在水产养殖的世界里,弧菌病(Vibriosis)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水生生物的健康。弧菌属的多种细菌引发的这种疾病,不仅对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的水生生物有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水产养殖业对抗弧菌病主要依赖抗生素,但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上升,这些 “传统武器” 正逐渐失去效力。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还会破坏动物的微生物群,影响幼体的养殖效率。在这样的困境下,寻找新的替代方法迫在眉睫。来自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Dipartimento di Biologia, Università di Napoli Federico II)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勇敢地迎

    来源: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时间:2025-05-03


页次:14/568  共11358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