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NAi应用研究两项最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RNAi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抵抗病毒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监控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的机制正在被逐步阐明,而同时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中的有力工具,RNAi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近期,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在RNAi的应用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保守免疫基因一项新的研究正在证实,利用RNA干扰(RNAi)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能够鉴定出物种间与免疫有关的基因。 在本周的《PNA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美国NIH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RNAi分析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培养细胞,并鉴定出数十个可能与先天
-
各学科专家在汉联手攻关动植物油脂绿色转化技术
4月23日,来自国内农、林、化工等学科的10多家科研机构专家,在汉联手启动动植物油脂绿色转化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科研攻关项目。 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的该项目,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点课题,旨在拓展油料油脂的应用领域,实现高效转化及生物质能源的连续化清洁生产等。 同时,在生物质能源转化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携手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实现跨地域、学科共同攻关,在我省尚属首次。
-
使油菜产值提高4倍的新技术
在北京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湖北麻城“油料低温制油及蛋白深加工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技术由华益生物公司董事长李元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黄凤洪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吴谋成教授7年心血共同研发完成的,研制资金达1400多万元。 经鉴定,该技术如推广应用,可使我国油菜产值从600个亿提高到2400个亿,使我国每年800多万吨油菜饼粕利用率从25%提高至95%,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带动我国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升级和油菜产业结构调整、缓解我国蛋白源匮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环
-
AMNIS与基因有限公司宣布在中国销售IMAGESTREAM技术的协议
生物通 5/05/08 – Amnis公司与基因有限公司今天宣布达成一项协议,基因有限公司将负责在中国销售Amnis ImageStream®系统并提供售后服务。即日起,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的科研用户就可以通过基因有限公司获取这项重要的细胞分析技术。Amnis公司的总裁和CEO,David Basiji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基因有限公司合作。我们期待这次的合作能提高ImageStream系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基因有限公司作为供应商的合作伙伴有辉煌的历史,在中国科研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相信他们会很好地推广mageStream系统。”基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涛博士表示:“我们相信
-
现代生物技术助力籽种产业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面对当前粮食短缺威胁人类生存的现实,人们把解决问题的目光再一次投入到“可以改变世界”的这粒种子上面。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人们更注重的是如何给种子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打造籽种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出又好又多的食物。 基于北京在全国种业中的重要地位与良好发展态势,4月25日北京市科委主办了以“面向国际的种子产业”为主题的“第一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在此峰会上,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国内外著名专家、有关跨国公司、国内知名种业企业总裁们汇聚一起,探讨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种子产业发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5.06)
生物通报道: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诺和诺德为中国捐赠化合物库 支持中国研发新药 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获悉: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决定向该中心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捐赠小分子化合物库,以支持中国开展热带传染性疾病候选新药的筛选研究。 目前热带传染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仍严重影响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为此设立了热带疾病研究与培训特别项目,支持研发治疗疟疾、肺结核、非洲昏睡病、登革热、查加斯氏病、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盘尾丝虫病及土壤传播寄生虫等热带传染性疾病新药。 诺和诺德公司全球首席科学官唐迈之博士称,“十分高兴能与中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一
-
抗肿瘤活性成份陵水醇、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完成的发明“抗肿瘤活性成份陵水醇、制备方法和用途”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410017592.4)。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类从海洋甲藻中提取、分离获得的新型的长链多羟基多烯类化合物,经过多次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活性作用,可望在制备抗癌症药物中得到应用。本发明可为研制新的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癌症药物提供先导化合物,对开发利用中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
上海研制人工合成活性皮肤获新突破
上海仁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整形再造外科博士、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整形外科院士朱宁文,在激光细胞模型、皮肤干细胞、生物材料与皮肤库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他在上海经过3年时间的攻关,成功地完成了经上海市科委立项的科研项目课题——生物组织工程活性人工皮肤的制备。 4月27日上午,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中医药大学细胞培养实验室,朱博士拿出自己研制成功的人工合成活性皮肤培养基,高兴地介绍说,研制人工合成活性皮肤,为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大面积群体烧伤皮肤来源的困境和免疫排斥反应的控制两大难题开辟了坦途。而尽早将此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很多的工
-
科学家发现不节食减肥新方法
澳大利亚高血压防治研究人员无心插柳,为瘦身提出新思路。 研究人员在除去实验鼠体内一种能升高血压的酶后,发现它们在饮食和锻炼量照常的情况下体内脂肪大减、体重降低,由此提出研发减肥药物的新思路。 意外之喜 澳大利亚墨尔本霍华德弗洛里学院研究人员迈克尔·马泰领导研究团队,除去实验鼠体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以期找到控制血压的方法。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这些鼠和对照鼠进食量相同,运动量相差无几,体形却苗条许多。统计数据显示,体内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实验鼠较对照鼠体重平均轻20%、脂肪量少50%至60%。研究人员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些鼠体内能量消耗更快,因此体重减轻
-
美开发利用人体抗体进行身份识别新技术
美国研究人员新开发出一种利用人体抗体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研究人员说,与目前通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鉴定法相比,抗体身份识别技术检测速度更快,成本也相对较低。 美国媒体4月29日报道说,抗体身份识别技术由美国能源部下属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这种新方法通过分析人体内的抗体来识别身份。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一类免疫球蛋白类物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抗体识别信息,就像区别商品的“条形码”一样。 抗体“条形码”信息可以从人体血液、唾液或其他体液中获取。研究人员说,利用抗体进行身份鉴定,检测速度较快。例如利用血液进行抗体
-
MIT发明安全有效RNAi技术
生物通报道:来自MIT和Alnylam医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进行RNA干扰(RNAi)的安全有效方法。RNAi被认为有潜力治疗包括癌症和肝炎在内的各种疾病。 MIT的Daniel Anderson解释说,RNA干扰之所以让许多人兴奋不已,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控制我们身体中几乎任何一个基因的新方法。这项新研究成为本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封面故事。 研究人员将RNAi看作是一种能关闭特定致病基因的途径。尽管有这种潜力,但研究这项技术的研究人员却面临一个重要难题:如何将RNAi制剂传递到靶标组织。 现在,MIT/Alnylam研究组开发了一个新分子库,
-
台肝癌等疾病基因研究两项突破
生物通综合报道:近日,来自台湾的科研人员在癌症等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 来自中新网的消息,台湾阳明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教授陈宜民团队,成功培育出甘胺酸甲基转移酵素(GNMT)基因剔除鼠,并利用超音波追踪发现这种基因剔除鼠生长14个月后,会出现肝肿瘤,证实GNMT基因消失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尖肝癌医学期刊《肝脏学》上。 陈宜民指出,肝癌形成过程复杂,研究团队与台北市仁爱医院合作,从25名肝癌病患的病理切片研究发现,24名病患肝脏检体里完全找不到GNMT基因,显见GNMT基因与肝癌关系密切。 但到底是GNMT不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4.29)
生物通报道: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抖抖“巨无霸”内幕 Elan与惠氏共同开发的新药Bapineuzumab有望上市,业内普遍预计该药有潜力成为“巨无霸”产品,与此同时,关于该药的研发“内幕”也开始沸沸扬扬 “受最新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药物有望成功上市的利好影响,爱尔兰Elan制药公司的股票近日一直处于上涨势头。该药由Elan公司和制药巨头惠氏公司共同开发,如果顺利获准上市的话,预计在销售鼎盛期将会创下大约130亿美元的销售额,从而超越辉瑞公司的胆固醇药物立普妥成为有史以来全球销量最大的药物。医疗投资人Larry
-
康熙雄:生物芯片技术为医学发展带来变革
生物芯片技术从出现、发展,再到如今的成熟阶段,已逐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使之前一些无法实现的科研设想成为了可能,为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等方面的重大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广泛的变革。 体外诊断 正在日趋个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科学、系统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正在不断地渗透进临床医学当中。体外诊断的需求在改变,健康观念的转变使传统的单纯的体外诊断(IVD)向预防、预警、健康评估的体外实验(IVT)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单通道检测仪器向多通道、全自动、组合式仪器转变;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使单学科向组合组学(跨学组)转变;疾
-
抗HIV药研发期待突破
药物和疫苗被认为是艾滋病治疗的两大有力武器,但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屡屡遇挫。失望之余,人们的目光重新转回到抗HIV化学药物的研发领域。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他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抗HIV药物的研发现状,并对我国的抗HIV药物研发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耐药日益严重给新药研发施压 张林琦教授介绍,目前,全球已经上市的抗艾滋病病毒(HIV)化学
-
韩国研发出分析人体蛋白质新方法
据韩联社报道, 韩国基础科学支援研究院朴永穆研究小组研发出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再次分析蛋白质并了解蛋白质结构变化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基本内容是将质量分析器分析出的蛋白质信息和在实验中获得新蛋白质信息结合,从而分析蛋白质种类和变化趋势。这一方法开辟了蛋白质分析和研究的新方向。 日前,韩国基础科学支援研究院表示:不同种类、结构及结合状态的蛋白质,发挥着不同功能,并呈现出不同的生理反应。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再次分析蛋白质,可以深入研究人体的代谢作用。
-
南大泰达生物技术学院院长:读基因就像读书一样“简单”
4月24日,英国出版的权威刊物《自然》发表了由南开大学、天津市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共同主持完成的《转基因热带水果植物——木瓜的基因组草图》,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之后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引起全世界的瞩目。昨日,记者专访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之一——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院长王磊。 成绩归功于整个团队 &n
-
昆明动物所建成抗HIV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近日,昆明动物所郑永唐研究员主持的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抗HIV药物开发关键技术建立研究”顺利通过云南省科技厅主持的验收。 该项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新建了8种抗HIV药物体外分子和细胞水平筛选研究方法;建成了按SFDA抗HIV药物申报要求的抗HIV药物临床前药效学体外评价方法;初步建立了SIVmac239和SHIV感染中国猕猴的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筛选和研究了国内外44家单位所送的1775种化合物,发现其中一批具有较好抗HIV活性;完成临床前药效学评价5个,获得临床研究批文2个;本项目实施3年以来,
-
固定化酶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我们正通过各种途径,力求早日实现固定化酶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简称DHPG)这项新技术的产业化。” 中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主任范文超日前正积极与市内的多个厂家联系,希望尽快将这项新成果运用到生产中。 DHPG是“阿莫西林”、“头孢”等抗菌药物的重要成份,世界上每年对它的需求量在2.2万吨以上,有20亿元的国际市场。虽然国内的几家企业已经实现了DHPG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水量大、产品回收率相对较低等缺点,与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相比仍有差距。为此,中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的17名青年科研人员自去年起开始攻关,
-
赛默飞世尔:生命科学及药物开发巡回技术讲座
location.assign('http://www.ebiotrade.com/custom/ThermoFisher/080423/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