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早老性痴呆诊断新方法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大女儿、曾任全美老年痴呆症协会理事的莫琳·里根,看到晚年饱受老年痴呆病痛折磨的父亲,发誓要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莫琳说,老年痴呆症的确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及早发现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关键。 然而至今,人们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对付老年痴呆症。为寻求反映早老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病情变化的脑电图(EEG)特征参数,探索早老性痴呆诊断新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教授万柏坤研究小组尝试采用移动电流多极子模型及其适合度(GOF)、比适度(DD)等评价参数对早老性痴呆
-
续写07十大突破:小差异大不同
生物通报道: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生物通注)人类遗传学系,魁北克基因组创新研究中心(McGill University and Génome Québec Innovation Centre,www.ebiotrade.com)的研究人员证明DNA水平上个体之间的微笑差异能导致基因表达蛋白的巨大不同,这导致了个体之间的自然特征的许多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在线版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麦吉尔大学魁北克基因组创新研究中心的Jacek Majewski博士,第一作者是其研究助理Tony Kwan,这一研究得到了Genome Cana
-
最新突破:癌症干细胞标记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费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医学院,Kimmel癌症中心(The Kimmel Cancer Center,生物通注),宾州大学医学院,英国普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能预测肿瘤侵占及扩散的11基因“信号”:USP22的作用,这是理解癌症干细胞标记的一种重要成果,能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的了解癌症干细胞基因在正常细胞中的功能,以及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癌症生物学副教授Steven McMahon
-
上海分院一批高水平成果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月18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为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李大潜、中国工程院士戴尅戎颁发证书和奖金。上海分院一批高水平成果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中,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共8项),占50%;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合作)。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林鸿宣等完成的《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我国盐碱耕地面积约有1亿亩,盐害引起作物大量减产。培育耐盐新品种迫在眉睫。该项目定位一批水稻耐盐数量性状基因
-
07上海科学技术奖:水稻是最闪亮“获奖明星”
2007上海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册上,水稻是最闪亮的“获奖明星”,一举摘得两项最高奖—— 育成环保稻种 破译耐盐密码 2007上海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册上,水稻是最闪亮的“获奖明星”,一举摘得两项最高奖: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持的“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技术”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 &n
-
续写07十大突破:干细胞又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干细胞研究公司Stemagen,再生科学研究中心(The Reproductive Sciences Center,生物通注),Genesis遗传研究院(Genesis Genetics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报道称利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从成人卵母细胞中已经获得了克隆人类胚胎。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Stem Cells》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Stemagen公司的Andrew J French,由Stemagen首席执行官、首席生育专家Samuel H Wood领导完成,并且此次使用的部分皮肤细胞来自Wood博士,其它的则来自研究小组的另
-
基因操作法重大突破:用水雾轰击细胞
生物通报道:遗传工程产品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了。例如,基因改造的细菌生产胰岛素。将来,基因疗法还有可能将基因引入到患病体的细胞中,从而使它们能够弥补身体的功能缺陷。 为了做到这些,就必须将外源或合成的DNA引入到寄主细胞中。现在,日本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能取代传统基因工程过程的新方法。这项公布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用电喷的水滴轰击细胞。 有几种方法能够将DNA转移到寄主细胞中。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外源DNA通过被穿孔的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病毒和质粒能够作为基因运送载体,并且利用一种“粒子枪”能够将遗传物质注射到细胞内。这些方法都有其劣势:
-
郑伟杰教授新技术成果引关注
生物通综合报道:抗生素滥用严重,全世界都在找寻制造抗生素的新方法。来自中心网的消息,台湾“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的郑伟杰教授的团队目前率先成功研发出一个完整的技术平台,能用于快速寻找转醣酶的抑制剂,从而成为抗菌新利器。据称这项新技术领先全球,新一代的抗生素最快预计3至5年后就可望问世。 这项开发抗生素新突破的技术,包括通过制造大量有功能、来自不同细菌的转醣酶膜蛋白,再制造可追踪信号的荧光探针,并建立快速决定活性的方法,最后进行药物筛选的过程说明。这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过去几十年里,最著名的抗生素莫过于盘尼西林,即青霉素。盘尼西
-
遗传突变研究揭示狼疮的可能治疗方法
生物通报道:在2008年1月18日的《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发现许多可被自身免疫疾病靶向的蛋白。狼疮疾病发展受到抑制,是Coronin-1A (Cor01a)基因无义突变的结果。当一个基因发生无义突变,它合成的蛋白质就丧失了原来的生物学功能。Coronin-1A 是细胞骨架的多功能调节因子,而细胞骨架是由一系列的蛋白纤维所组成,是细胞形状和细胞迁移的基础。 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副教授Dwight Kono说,该突变干扰了T细胞的发育和激活,以及其它免疫反应,因而减少了狼疮的症状。这个发现进一步证实了Coronin-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1.21)
生物通综合: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年均增长30% 日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科研人员在《自然-生物工艺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尤其是基因制药正迅猛发展,并可能在国际生物制药业界占据主导地位。 研究小组挑选了中国22家小型和中型生物制药公司进行调查研究。据称,受调查的公司都在科研方面具有相当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过去10年内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2005年国内的营业额已达到30亿美元;中国市场上已经有15种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品,另有60种已经投入生产。 研究小组负责人彼得·辛格
-
新技术从古代陶罐内壁提取DNA
论文作者:Brendan Foley 期刊:《考古学杂志》 一项新的DNA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通过沉睡海底几千年的陶罐来探究古希腊人的生活细节,这对考古研究具有革命性意义。 古希腊人用陶罐盛装各种物品,如酒、橄榄油等。通过研究古代沉船中的这些陶罐器皿内封存的酒等食物能够揭示大量古代贸易、农业和气候的信息。但如果陶罐里的物品已经流失海中,就无法开展研究了。 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团队第一次成功从希腊希俄斯岛附近的2400
来源: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时间:2008-01-21
-
癌症治疗最新技术:璀璨荧光
生物通报道:来自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Rochester,生物通注)生物医学遗传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绿色荧光发现在人类以及其它动物中已获得确认的癌症途径在果蝇中也同样起作用,从而开启了更快,更低成本研发促进我们天然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的一道门,这一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资助的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5日的《Cell》出版社旗下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物医学遗传学教授Dirk Bohmann博士,他也是一位研究果蝇的遗传学专家,希望能通过研究果蝇达到提高人类健康的目的。他表示,“这是机体用以对抗致癌因素的主要机制之一”,“这将帮助细胞进
-
1.1千万资助癌症分子分析技术
生物通报道:来自纽约1月14日的消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表示将提供一些新的资助,用以推动癌症相关分子技术的发展。这些项目申请将分别截止于2008年的3月11日,5月29日和9月24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将会将其中的300万美元用于10-15个癌症分子分析工具的研究项目,申请人可以在为期3年的时间内申请50万美元,这些资助项目主要倾向于能发展DNA,RNA,蛋白和其它生物分子分析技术方面。另外,150万美元将用于评估新分子分析技术的效果,主要集中在应用方法,而不是这些技术的发展,这些项目大约也包括10-15个项目。还有150万美元将资助4到5个癌症相关生物系统,分子分析新型技术,以及
-
湖南农大邓子牛教授:转基因技术育种项目获进展
生物通综合:来自湖南农大的消息,该校邓子牛教授承担的“柑橘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异种质的创新”研究,前不久通过了成果鉴定。以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先进的转基因育种技术获得的大批优异新种质,对提高我国柑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柑橘大国,但由于品种老化、品质低下,柑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近年来,国外新品种柑橘不断涌入,对国内柑橘产业已形成很大冲击,加大柑橘新品种选育力度,应对国际竞争已刻不容缓。不过,传统育种方法育种效率低,品种更新慢。而近年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不仅弥补了常规杂交育种的不足,有利于培育优质高效的新品种,还可以大大缩短
-
制造生物燃料丁醇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木质茎、稻草、农业残余物、玉米纤维和外皮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部分木质素,这些木质纤维材料都可用于制造生物丁醇。丁醇被认为是一种优于乙醇的生物燃料,因为它的腐蚀性更小,热量值更高。如同乙醇一样,丁醇也可添加到汽油中。 华盛顿大学的助理教授Lars Angenent博士从美国农业部的合作者中拿到预处理的玉米纤维,也就是用玉米生产乙醇的副产品。然后将这些木质纤维原料放入沼气池,与数千种不同的微生物混合,以将生物质能转化为丁酸。接着,这些丁酸再交给另一位合作者Nasib Qureshi博士。 Qureshi博士利用发酵器将丁酸转化为丁醇。 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 Bruc
-
基因技术延长生物寿命10倍
据生活科学网今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通过基因技术手段,将用于生产面包和啤酒的酵母和微生物寿命大大延长,是原有寿命的10倍,也是先前寿命延长最高记录的2倍。此突破将最终能让人类寿命大为延长,甚至可望实现长生不老。 在实验条件下,这些改良酵母还吃上了低能量饮食,结果是,它们的寿命不是平时的一周,而是大约10周的样子。领导这项实验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学家瓦尔特·常哥说:“我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健康生命进行了基因改编,从而使它们能长寿起来。”常哥及其同事将他们的这二项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1月25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和1月14日出版的《细胞生物学杂
-
生物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月14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江西省科技厅近日组织专家在南昌召开“L—DR生物糖及其衍生物L—CDR制备技术”项目可行性论证会。专家认定,江西师大化工研究中心、苏克尔科技(江西)有限公司在生物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在L—DR生物糖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工艺上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上的创新。该合成工艺产品收率高、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江西省在L—DR生物糖及其衍生物生产技术的研发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生物糖是一类
-
姚杰博士三种技术发现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康奈尔大学应用与工程物理学院(School of Applied and Engineering Physics),分子生物学与遗传性学系的研究人员先后通过三种技术方法发现基因转录的新机制,即将DNA片段的信息通过精巧的机制转换成mRNA链的细胞特殊“转录制造厂”并不是固定的。相反,RNA合成酶II(RNA polymerase II,Pol II,生物通注)和其它关键分子能在一个活性基因位点处组装,无论这个基因处在什么位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28日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这项研究由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专家John T. Lis领导完成,文章第一作者是康奈
-
新突破:miRNA“卵生姐妹”
生物通报道:来自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总医院(Broad Institute of Massachus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University),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等多处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惊讶的发现了DNA执行功能的一种新方式,即两个互补形状“工具”能完成完全的不同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008年1月1日的《Genes & Development》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Manolis Kellis教授,第一作者为其博士后研究人员Alexander Stark。他
-
肖树华《科学》文章发表突破性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生物通注)的研究人员在生物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他们发现地球上复杂的生命体经过了两次,而不是一次“爆炸”而迅速繁衍。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肖树华博士(Shuhai Xiao,音译,生物通注),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地球上最大一次物种分裂发生于5亿4200万年前,被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但是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