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CrystalTac:基于快速整体制造技术的视觉触觉传感器家族及其多机制感知应用

    在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触觉感知能力已成为实现精细操作和人机交互的关键。然而,当前主流的视觉触觉传感器(Vision-Based Tactile Sensors, VBTS)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矛盾:复杂的传感机制需要特定的结构设计,而传统制造技术却难以兼顾设计灵活性、成本效益和质量稳定性。更令人困扰的是,传感器设计阶段与制造阶段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研究人员往往需要为每个新设计开发专属的制造流程,这种"一设计一工艺"的模式严重制约了VBTS的迭代速度和实际应用。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来自国内的研究团队在《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

    来源: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

    时间:2025-04-11

  • 近红外光控动态水凝胶:三维环境中调控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的创新策略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机械力就像一位神秘的指挥官,操控着细胞的各种行为。细胞所处的细胞外基质(ECM),如同一个复杂的 “机械工厂”,不断为细胞提供机械信号,影响着细胞的迁移、分化等重要活动。机械敏感离子通道(MSCs)作为细胞机械转导系统的关键成员,能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细胞能识别的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在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引导神经元的分支形成、促进伤口愈合等。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在调控 MSCs 方面却面临着困境。现有的调控策略大多局限于二维系统,像流体剪切应力或机械拉伸等方法,无法满足在三维环境下精准调控 MSCs 的需求,这对于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为了

    来源:BIOMATERIALS RESEARCH

    时间:2025-04-11

  • 构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酿造用高粱核心种质库:开启高粱遗传改良与产业创新新征程

    核心种质库的建立是品种遗传改良的关键策略。在中国,高粱主要用于白酒酿造,其遗传资源的利用对酿酒行业至关重要。然而,赤水河流域作为中国优质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尚无专门针对该区域高粱资源的核心种质库。本研究纳入了该地区 1309 份地方高粱种质,利用 18 个农艺性状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多种抽样方法、比例和聚类技术,确定 “多聚类偏离抽样法” 结合 5% 的抽样比例、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和最远邻算法,是构建赤水河流域高粱核心种质库的最优方案。最终得到的核心种质包含 75 份种质,占总种质的 5.73%。与整个样本集相比,其平均差异百分比、方差差异百分比、范围符合率和变异

    来源: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时间:2025-04-11

  • 碳纤维/凯夫拉复合材料在高位胫骨截骨术中的生物力学与生物相容性研究:一种降低应力屏蔽效应的创新弹性骨板

    当前,T形钛合金Tomofix骨板是开放式楔形高位胫骨截骨术(Open-wedge HTO)中最常用的内固定材料。然而,硬质钛合金的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不匹配,会导致显著的"应力屏蔽效应",同时HTO骨板对弹性存在特殊需求。本研究通过弯曲、拉伸和压缩试验,系统评估了不同编织方式(平纹/斜纹/W纹/I纹)和厚度(2.0 mm、2.5 mm、3.0 mm)的碳纤维/凯夫拉复合材料的经典力学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FEA)对比了钛合金与三种厚度复合材料骨板固定后的生物力学表现,并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活/死染色分析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2.0 mm斜纹编织碳纤维/凯夫拉复合骨板展现出最佳的强度-韧性

    来源: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时间:2025-04-11

  • 影像组学模型性能评估中固定比例数据拆分的陷阱与更优评估方法的意义

    在过去十年间,影像组学(Radiomics)呈指数级增长,PubMed 上有超过一万篇相关出版物,《腹部放射学(Abdominal Radiology)》等期刊上的相关研究也在稳步增加。尽管影像组学潜力巨大,但一个主要挑战在于影像组学模型的验证。因为大多数研究依赖单中心数据集,并采用固定比例拆分数据的方式,这种数据拆分的随机性会导致模型性能出现差异。所以,研究人员应采用更稳健的交叉验证方法,而不是仅仅依赖固定比例保留法,以此确保对影像组学模型性能进行稳健且可靠的评估。

    来源:Abdominal Radiology

    时间:2025-04-11

  • 非接触式表皮分子通量监测可穿戴设备的创新研究

    科学家们打造了一款颠覆性的“悬浮式”可穿戴设备,它像给皮肤戴了个微型气象站——在离表皮纳米级距离处构建封闭传感腔室,通过无线传感器阵列捕捉皮肤呼出的水蒸气(H2)、偷偷溜走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二氧化碳(CO2)等分子“气息”。独创的双稳态阀门如同智能开关,通过调控微环境与外界大气的交互,让这些逃逸分子的动态通量变成可计算的数字密码。在糖尿病小鼠的创面愈合实验中,这套设备像分子侦探般捕捉到愈合进程的独特通量指纹,而感染伤口则会泄露特殊的代谢信号。最妙的是,它全程悬空作业,连最娇嫩的新生组织都不会惊动,为临床监测打开了无创诊疗的新维度。

    来源:Nature

    时间:2025-04-10

  • 超宽带光放大新突破:非线性集成波导的创新应用

    在光通信、计算、计量等众多领域,四波混频(FWM)作为一种非线性光学现象,凭借其独特优势,如可实现宽带低噪声光放大和波长转换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非线性集成波导的 FWM 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这是因为它具备小尺寸、大非线性和色散工程能力等优势,能为实现高增益、大带宽的 FWM 提供可能。然而,传统设计方法在实现反常色散(

    来源:Nature

    时间:2025-04-10

  • 基于可展开带状弹簧附件的平面抓取与滚动操作:创新机器人抓手的设计与应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传统刚性机器人手臂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它们在整体伸展距离和紧凑收纳体积之间难以平衡。想象一下,在太空探索中,航天器的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机械臂既能伸展到较远的地方执行任务,又能在不使用时紧凑地收纳起来,节省空间。但传统刚性机械臂由于其物理体积在运行过程中无法改变,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此外,现有的可展开式机械臂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体积变化的主体和末端执行器通常是分离的,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重量,还使得布线困难,而且整个系统缺乏可重构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未知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创新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5-04-10

  • 基于MATQ-seq技术的细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新方法

    细菌单细胞转录组学正在颠覆我们对微生物群体异质性的认知。研究者巧妙改造真核生物多聚腺苷酸化依赖的MATQ-seq技术,开发出适用于原核生物的高效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方案。该技术路线包含五大关键步骤:①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实现单细菌精准捕获与裂解;②全自动液体工作站完成反转录及cDNA扩增;③核糖体RNA(rRNA)特异性去除;④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⑤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以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为模型验证时,该方法展现出惊人的95%细胞转化效率,远超现有方案。单细胞水平可稳定检测300-600个基因,完美呈现细菌转录组全景。从样本制备

    来源:Nature Protocols

    时间:2025-04-10

  • CovidTGI:追踪SARS-CoV-2变异株时空遗传不稳定性的创新工具及其在奥密克戎关键共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持续变异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这种RNA病毒虽然突变率低于其他同类,但其庞大的传播基数和高重组倾向导致变异株不断涌现。从最初的阿尔法(Alpha)到德尔塔(Delta),再到当前主导的奥密克戎(Omicron),每种变异株都展现出独特的突变特征。更复杂的是,某些关键突变(如S:N501Y和N:R203K)在不同变异株间反复出现又暂时消失,暗示着病毒进化并非线性过程,而是存在多路径并行演化的可能。传统监测工具如COVID-19 CG和Outbreak.info虽能追踪单一突变频率,却难以揭示突变间的时空关联性,且缺乏统计验证模块。这种分析盲区使得科研人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4-10

  • 精准狙击土壤中的 “树杀手”:创新 PCR 技术助力Phytophthora agathidicida检测与森林保护

    ### 研究背景Phytophthora属物种是全球极具破坏力的植物病原体,能引发作物、森林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枯萎和根腐病。Phytophthora agathidicida是导致新西兰贝壳杉(Agathis australis)枯萎病的病原菌,这种病菌通过根部感染贝壳杉,造成树干出血性病变、颈腐、树冠落叶,最终致使树木死亡。自 20 世纪 70 年代首次发现症状以来,它一直在新西兰贝壳杉森林中蔓延。由于其潜伏期长达 1 - 10 年,在可见症状出现前,病原菌就可能已在土壤中存在多年,因此早期准确检测对控制病害至关重要。目前检测Phytophthora物种的常用方法是土壤诱饵法,即向淹水的土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时间:2025-04-10

  • 热诱导可逆纳米乳化技术:突破传统局限,开启多领域创新应用新篇

    纳米乳液因液滴尺寸小、动力学稳定性高,在化妆品、制药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制备纳米乳液的方法受热力学不稳定性、依赖表面活性剂稳定和高能耗限制,在温度波动场景或因环境健康问题不宜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应用受限。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引入热诱导纳米乳化(TINE)技术,其受云形成的自然动态启发。TINE 利用循环加热和冷却,借助温度依赖溶解性实现可逆、无表面活性剂的纳米乳液制备,加热时纳米液滴溶解,冷却时重新形成。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热力学不稳定性,还无需表面活性剂,提供了一种节能、可扩展且通用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多种液体系统。该方法与可再生能源(如工业过程废热回收)兼容,使其成为大规模

    来源:Matter

    时间:2025-04-10

  • 基于单类支持向量机(OCSVM)的机器学习医疗诊断模型群体漂移检测新方法

    在人工智能(AI)席卷医疗领域的今天,机器学习(ML)诊断模型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然而这些"数字医生"面临着一个隐形杀手——群体漂移(Population drift),即训练数据与真实世界数据分布不一致的现象。就像让只见过温带植物的园丁突然鉴别热带植物,当诊断模型遇到特征分布变化的新患者群体时,其判断准确性可能断崖式下跌。现有监测方法大多需要获取新患者的真实诊断标签,这在实际临床中既耗时又昂贵,犹如要求每位就诊患者都做金标准检测来验证AI判断,显然不切实际。英国赫尔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William S. Jones和Daniel J. Farrow团队在《Scientifi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0

  •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帕金森病语音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的新希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全球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其困扰。它主要是由于大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进而影响人体运动控制 。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面部表情减少以及平衡和协调问题等症状。目前,帕金森病无法完全治愈,早期诊断对于减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诊断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传统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病史和症状评估,主观性较强。像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脑电图(EEG)等神经影像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诊断,但存在成本高、设备复杂、准确性有限等缺点 。而且,在疾病早期,一些轻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0

  • 基于纸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与评价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尤其是H5N1等高致病性亚型(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的频繁暴发,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农业经济的重大威胁。近年来更出现令人担忧的新趋势:2022年美国禽流感疫情导致4000万只家禽死亡,造成25-30亿美元经济损失;2024年春季H5N1病毒首次在奶牛中暴发跨物种传播。传统检测方法如RT-PCR虽灵敏度高,但依赖精密仪器和专业操作,难以在资源匮乏地区开展。开发快速、准确且成本低廉的现场检测技术,成为阻断病毒传播链条的关键突破口。普渡大学Mohamed Kamel团队在《Sc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0

  • 16ºC 下不同稀释液对非洲化蜜蜂雄蜂精液短期保存的影响:为蜂群遗传改良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评估了不同稀释液对非洲化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精液在 16°C 冷却保存的影响,旨在实现精液的存储和运输。通过内阳茎外翻技术,从 10 个不同蜂群的 50 只雄蜂采集精液池,将其分为 4 份,分别用 Tris、Tris + 蛋黄(EY)、Collins 或 Ringer 稀释液以 12:1(稀释液:精液)的比例稀释。样本在 16°C 生物培养箱冷却,并在 0、24、72 和 96 小时评估 pH 值、活力、存活率、膜功能和精子形态。Ringer 稀释液在 24 小时导致精子活力完全丧失,而在 96 小时,Tris + EY 稀释液的精子活力最高(P<0.

    来源:Apidologie

    时间:2025-04-10

  • 体外模拟宿主:解析褐腐病菌与宿主关系的创新模型

    在水果种植的世界里,有一种名为褐腐病的 “恶魔”,严重威胁着核果和仁果类水果的生长。由 Monilinia 属的真菌引起的褐腐病,像 Monilinia fructicola 和 M. laxa,会让桃子、李子、樱桃和苹果等水果在成熟之际烂掉,给果农带来巨大损失。以往研究这类病菌和宿主的关系困难重重,水果中高含量的酚类物质阻碍了从受感染果实中分离总 RNA,评估基因表达水平也变得棘手;而且体外实验使用离体果实会因 RNA 酶高表达而受影响,同时并非所有实验室都具备在实验室条件下培育幼苗、使用温室或进行田间试验的设施。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褐腐病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找到防治褐腐病的方法,来自恰纳卡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4-10

  • 地下根食性昆虫种内竞争效应评估:一种针对Diabrotica speciosa的根食诱导方法学创新

    南瓜甲虫(Diabrotica speciosa)幼虫作为典型的地下根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Poaceae)和茄科(Solanaceae)作物根系。尽管不具备群居性,但其幼虫常在植物根部聚集蛀食形成孔道。这种根食行为(rhizophagy)会激活植物防御机制,进而影响其他地下幼虫的发育与行为。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纱网(voile)包裹玉米根系的分区培养系统:将8日龄D. speciosa幼虫接种于纱网袋内,通过对比袋内外幼虫体重变化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纱网的透气性既能保障玉米根系正常发育,又使不同分区取食的幼虫获得相近的生物量增长,证实根食诱导效应与取食位点无关。该技术方案首次实

    来源:Arthropod-Plant Interactions

    时间:2025-04-10

  • 融合与创新:通过混合音乐流派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探究

    在当今教育领域,音乐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单一音乐风格,学生接触的音乐文化较为狭隘,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与全球视野。而且,如何将音乐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提升学生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郑州大学工业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混合音乐流派(Hybrid musical genres,HMGs)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其成果发表于《Acta Psychologica》。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有望通过融合多元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Acta Psychologica

    时间:2025-04-10

  • 3D 球体的纵向与终点特征序贯正交检测:推动三维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技术

    球体(Spheroids)是由健康或病理组织的细胞或细胞培养物重新聚集形成的多细胞三维结构。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球体的基础及转化应用,促使多种实验设置和分析方法得以发展,但这些方法大多缺乏对球体进行最大程度表型分析的模块化能力。在此,研究通过液体覆盖法将单细胞悬液自组装成球体,随后建立一个对球体进行多方面表型分析的模块化框架。详细阐述了手动和自动化的细胞接种、上清液处理以及化合物添加流程。表型分析模块包含一系列正交检测方法,可对球体进行纵向和 / 或终点分析。纵向分析包括有无球体或细胞状态特定信息的形态测量,以及上清液评估(营养物质消耗和代谢物 / 细胞因子产生)。球体还可作为监测单细胞和集体细胞

    来源:Nature Protocols

    时间:2025-04-09


页次:44/568  共11358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