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研制出人体细胞培养新技术
近日,英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独特的实验室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其培养条件与人体内环境很相似,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解剖学杂志》上。该技术利用一种塑料支架,使细胞在一种更接近体内细胞生长环境的三维环境中生长。而此前,细胞培养均在培养皿上进行。科研人员还发现,利用这个系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药物研发,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动物实验。 这项技术的专利权由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附属的ReI
-
新型分子成像技术有助尽早检测疾病
《自然-医学》:新技术能在疾病破坏组织之前揭示其活动情况 作者:梅进 来源:科学网 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借助于此标记和标准成像技术,医生们能够将观测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在疾病早期就检测到它们的活动情况。该新技术主要针对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而设计。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24日的《自然-医学》上。 该项研究由牛津大学的Robin Choudhury博士领导完成。他和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分子标记,该标记能够将自己黏附在VCAM-1分子上。而VCAM-1分子与炎症紧密相关,并且在核磁共振成像(MR
-
12项成果获2007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日前,在中国药学会建会百年庆典之际,2007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同期颁发,12项研究成果喜获殊荣--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这也是中国药学会自2006年进行第一次奖励活动后,颁发的第二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其中,温州医学院等单位李校堃等开展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FGF)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获得了本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林瑞超等开展的“ 50种中药中有害残留物检测方法与限量标准研究”、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等单位易杨华等开展的“我国海洋
-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南昌大学)通过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
9月6日,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在江苏无锡组织召开了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南昌大学)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议。论证专家组由10名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李琳教授。 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陈坚教授的实验室建设计划报告,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科研骨干和依托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随后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专家组认为,实验室瞄准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符合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总体规划合理;现有仪器设备、科研用房和配套设施等科研条件优良;建设经费概算合理。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9.21)
生物通综合: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安进蒸发250亿美元市值 在安进公司上市交易的24年历史中,它的股价总体表现良好。但是,随着美国监管部门正在考虑对其畅销药物的使用作出限制性规定,安进的股价也许正面临着年度下跌幅度最大的窘境。 由于研究发现抗贫血药物Aranesp和Epogen(两药为安进赢利最大的产品)可能存在着引发心脏疾病的危险性,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安进已经蒸发了250亿美元(或27%)的市值。过去12个月来,在组成Amex生物科技指数的20家
-
《自然》:从小鼠睾丸获干细胞的新方法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制备干细胞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诱导小鼠睾丸中的一种精原干细胞SPC(spermatogonial progenitor cells)改变其精子发生的发育方向,形成了所谓的“多能成体精原干细胞”(multi-potent adult spermatogonial-derived stem cells,简称MASCs)。这一成果有望使科学家绕过颇受争议的胚胎干细胞,方便地获得充足的成体干细胞,以便用于组织修复和糖尿病、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治疗。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20日的《自然》杂志上。 在2006年3月,德国科学家在《自然》上报告称,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数周内将成年鼠睾丸内
-
《自然·生物技术》:瑞士开发出廉价高效的纳米疫苗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生物工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粒子,并已获得专利。利用这种纳米粒子能更有效地传送疫苗,且更少副作用,成本也比现有疫苗技术低得多。这项成果刊登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9月16日的网络版上。 这个疫苗传送平台表面上只是一个纳米技术和化学的简单组合,但它与目前的疫苗方法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这项技术使人们只需一次注射就可给肝炎、疟疾等疾病接种疫苗。而且,一剂疫苗只需花一美元,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来说将产生突破性的影响。 接种就是给人体注射非病毒形式的病原体或来自病原体的分子(称为抗原),免疫系
-
新细胞培养技术确保药物研发更成功
生物通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实验室内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其培养条件与人体内环境很相似。 这项技术的专利权由Durham大学的研究人员和附属的公司ReInnervate有限公司持有。该技术利用一种塑料支架使细胞在一种更接近体内细胞生长环境的三维环境中生长,而通常的细胞培养都是在培养皿的平面上。 该研究组获得的大量证据显示,这种技术是一种成本低、简单的三维细胞培养方式。利用这个系统,能够更成功地用于药物开发项目,并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动物实验。 一项证明这种支架有效性的研究的结果发表在近日的Journal Anatomy杂志上。在药物研发中,很大一部份的药物都
-
系统化生物芯片技术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简介
二十一世纪高科技领域里最具时代特征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生物芯片技术的发明和它的研究应用。1997年,生物芯片被全球商业界权威刊物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二十世纪科技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件事之一[1]。生物芯片技术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量化和高通量的研究,这是以前的技术难以完成的。 2000年,在我国有关专家的积极推动下,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门
来源: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时间:2007-09-20
-
RNAi技术突破:siRNA体内传递机制
生物通报道: 小RNAs如何进入哺乳动物细胞? 一切开始于花:上个世纪90年代挪威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矮牵牛(petunias)中有一种特殊的基因的额外拷贝可以抑制其活性,而不是如之前假想的增强其活性。几年之后这种基因研究发现其机制基于细胞中mRNA的降解,最终在90年代末期诺贝尔获得者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建立了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双链RNA特异有效关闭基因。科学家们利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简称C. elegans)进行研究,但是之后Fire和Mello在利用RNAi传递进
-
找到追踪基因源头新方法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自然》网站上发表文章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院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找到一种新方法,能让来自不同基因组的所有基因追根寻源,找到“祖先”。该方法首先用在真菌的17个物种上。该方法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基因突然冒出,它们怎样存活等。 研究团队的伊兰·万普斯科和同事发明了名为“协同作用(SYNERGY)”的新方法,以找到基因的祖先。通过使用基因的不同物种,他们跟踪基因的“家谱”,知道基因中哪个物种先“问世”,哪个物种被复制,哪个物种消失等。SYNERGY使用来自种系发生树的海量数据做“后台”。种系发生树描述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DNA序列、基因在基因组的相
-
QIAGEN开通中国地区的技术支持热线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QIAGEN于2007年7月1日开通了面向中国地区的技术支持热线。如您对QIAGEN产品的选择或使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800-988-0325,或者发送传真至800-988-0327。QIAGEN拥有超过1000项专利和认可证明,在18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代理商服务国超过40个,在全球有超过400000的用户。我们致力于服务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同客户的紧密联系使我们能够保持处于技术最前沿,了解市场的需求,并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的产品发展系统。 QIAGEN提供的产品超过500类,包括各种试剂,耗材和自动化纯化工作站。这些产品用于样品采集,稳定,核酸或蛋白的
-
肝硬化早期诊断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来自美国Mayo Clinic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患有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PBC)的患者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更有可能在血液中携带这种病的生物标志物。利用这一信息,医生就可以对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患者亲属进行简单的血液测试,以便在造成不可逆转的肝脏损伤之前进行诊断和治疗。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本月的《Hepatology》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肝内及中等大小胆管的慢性淤胆性炎症性肝病。由于胆管的破坏和闭塞,导致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最终死于各种并发症。P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9.14)
生物通综合: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世界制药巨头称中国将成全球第3大医药市场 英国阿斯利康公司首席执行官布伦南6日在南京表示,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布伦南表示,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的新兴力量,对于阿斯利康公司来说,中国同样是新兴而且至关重要的市场。 2006年5月,阿斯利康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用于建立研发基地。除了生产制造以及研发投资外,阿斯利康还于今年年初在中国建立了采购中心,主要负责从中国市场采购原料药并供应全球。 布伦南说,中国
-
“973”计划十年成绩斐然 三方面获重要突破
在近日举行的"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说,国家“973”计划实施10年成绩斐然。人口与健康领域在白血病、骨诱导人工骨、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等方面获得重要突破。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06年,“973”计划共立项301项,国家财政投入62亿元。 周光召介绍,国家“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开展了恶性肿瘤
-
上海医工院以创新主题引领科研工作新突破
今年以来,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充分认识当前国家鼓励创新、产业发展需要创新的需求,以及医药行业机遇和危机并存的形势,不断增强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坐标,围绕企业战略定位进一步明晰今后的发展路径,牢牢抓住科技创新主题,继续强化研发这一医工院发展基础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在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日前,医工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已经被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多年来,医工院在药物研发,特别是在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领域长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这一新的重点实验室筹备启动后,无论在科研学术上,还是在运作机
来源: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时间:2007-09-14
-
2008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名额分配
科技司组织申报2008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教技司[2007]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各有关部属高等学校:2008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下称“重点项目”)申报工作拟于近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重点项目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不限定申报领域,项目申报人可自由选题。一、项目申报方式与时间项目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http://stmp.moe.edu.cn)”实行网上申报,无需提交纸质材料。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查看“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通知公告”栏中“项目申报
-
面部3D扫描技术可快速诊断基因疾病
本报讯(记者 冯卫东) 具有基因缺陷的儿童,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智力低下、社交能力差等特征,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和治疗,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但基因检测法每例高达上千英镑的费用往往让患童家长难以承受。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通过对儿童面部进行3D扫描,就能够快速诊断儿童是否罹患罕见的基因疾病。 全世界现有700多种基因症候群会影响面部特征,但某些疾病因为案例稀少而难以发现。利用新的软件,医生可针对个人面孔与罹患已知疾病者的3D面孔影像数据库进行比对,快速便捷地作出诊断,从而使患儿在早期就能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科学家根据5000种家族遗传疾病的档案,发现其中有700种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9.10)
生物通综合: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默克抗HIV新药获美FDA快速审批地位 2007年9月6日,美国FDA的一个委员会支持默克(NYSE: MRK)抗HIV新药Isentress(通用名为raltegravir)进入快速审批通道上市,用于治疗对其他抗HIV药物无效的艾滋病患者。FDA将在10月中旬决定其命运。Isentress是HIV整合酶抑制剂,如果上市,将是唯一以抑制整合酶为机制的抗HIV药物。委员会并没有具体推荐Isentress是单独应用,还是取代鸡尾酒方案的哪一个药,或其他伍用方案。 Ise
-
中国鸭鹅禽流感疫苗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鸡禽流感疫苗早已经研制成功,但是对鸭和鹅的禽流感预防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日前记者了解到,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副研究员田国彬说:“在全球范围内,针对鸭和鹅的疫苗还没有,我们国家生产的疫苗目前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 中国将建立三级防控体系应对禽流感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负责人昨天表示,全国禽流感疫情连续4年大幅减少。到2008年底,我国将建立国家、省、县三级防控体系,应对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发生。 统计显示,从2004年到2007年,全国禽流感疫情连年大幅减少,2004年发生50起,2005年发生31起,2006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