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术提升人类基因组修复效率
利用定制好的DNA切割酶,研究人员可以大大提高人类细胞同源重组的概率,这对基因治疗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定向同源重组,可以改变活细胞的基因组序列,进而对整个动物体进行基因重组,这在生物学上带来了一场革命。不幸的是,尽管传统的定向策略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非常有效,但被用于人类时则不尽人意,其同源重组率相当低。其他的替代方法(如利用病毒载体)也有一定效果,但存在转基因位点不恰当,或内源基因序列被破坏的危险,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
来源:《自然-方法学》
时间:2005-06-07
-
英国政府投资16亿美元助力生物技术研发
随着16亿美元的投入,英国生物技术产业有望焕然一新,特别是在全球市场增速放缓以及投资减少的背景下这一成就更显来之不易。睿智的英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在面对劳动力低成本及高度教育工人的国家面前,只有推动科技产业化及学院与企业的技术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竞争力。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英国科学界已经收到163亿美元的现金投资,其中10%的费用将被用于未来3年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过,依然有人怀疑这些资金有可能在具体的分配上被更多的政治利益所左右,从而无助于科学学术的自由
-
生物技术成为人类新救星
过去30年中,大量的生物学新发现和对人类基因组的深入了解,致使很多生物技术新药开发出来,目前已上市的有230种。仅去年一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就批准了20种生物技术新药,其中包括治疗失眠、多种硬化症、剧痛、慢性肾病、失禁、口腔疼痛和治癌等药物。现在,正处于后期临床试验的250种生物技术药中,至少有50种将会获得FDA的批准,批准成功率几乎是药物工业标准成功率的3倍。 一种治疗胃癌药物Sutent的发明人、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施莱辛格就说:“我们现在正处于药物开发的黄金时代。”预计Sutent在明年初就会得到FDA的批准。 这场由生物技术驱动的医学革命,实际上经历着逐步演化,也是
-
用基因转移技术和常见病毒抑制神经痛
生物通报道:神经痛是许多疾病和医疗情况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通常的药物对这种类型的疼痛没有作用,因为这种疼痛是由损伤的感觉神经元(传递疼痛、温度和接触信号给大脑或从大脑传出)引起的。现在,VA Ann Arbor Healthcare System和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抑制这种神经性疼痛信号的方法。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单纯疱疹病毒(HSV)——这种病毒能够导致唇疱疹和生殖器疱疹。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病毒的一种无毒形式作为载体将基因传递到神经细胞的核中。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在2005 of Annals of Neurology上。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受损的大鼠在注射了含有GAD基因(谷氨酸脱
-
革命性的纳米技术显示工作着的脑细胞
生物通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精确测量生活脑细胞中的重要化合物的水平。卡内基研究院植物生理系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克服了这一障碍——他们成功利用基因纳米技术的分子传感器来观察大脑化合物水平的变化。这种传感器在与化合物结合时改变其三维形状,然后通过一种叫做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过程将其显示出来。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纳米传感器引入神经细胞以测量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水平。这种物质与从学习和记忆到情绪和感知的所有事件有关。过多的谷氨酸被认为促进了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疾病的发生。这项研究结果公布在近期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
-
新技术能中止血管的异常生长
生物通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将一种带有氨基酸尾巴的人造蛋白传递到靶标细胞中能够明显降低养活肿瘤的新血管的生长水平。这种抑制血管生长的新方法将隔绝VEGF的“intraceptors”传递给细胞。在离体实验以及角膜损伤和黑素瘤动物模型实验中,乔治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破坏性的血管扩增降低了三分之二。研究的结果公布在5月的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在理论上,这种新方法比现有的血管新成抑制剂要先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几种类型的细胞(包括血管细胞和癌细胞)能够产生它们自己的VEGF和受体。因此,研究人员集中研究了攻击细胞内的VEGF以打断
-
上海科学家在粳稻育种中实现超高产突破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31日表示,上海在粳稻育种领域已成功实现了超高产的突破。已育成的2种优质超高产晚粳新品种最高亩产量高达770公斤。据权威科技情报机构进行的全球文献检索,这一高产量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超过了日本、韩国等国的高产粳稻品种。 据专家介绍,过去中国科学家在杂交超级水稻高产育种上的突破,基本上都是在籼稻领域取得的成果。此次在粳稻上也获得了优质超高产的品种,将有助于中国在多品种粮食生产上保持稳步的产量增长态势。 据优质超高产晚粳品种选育课题组的万常照副研究员说,育成的这2种超高产新品种,一种取名“金丰”,是常规稻,一般亩产量为650公斤,高产田达730公斤以上;另一种取名“
-
新技术容许癌症患者在治疗前冷冻卵子
生物通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一项新技术可能使患有癌症的妇女有机会在化疗和放射治疗夺走生育能力时仍然能够有自己的孩子。研究人员5月29日在国际体外授精研讨会上公布了研究结果。在妇女开始癌症治疗之前将其卵子冷冻能使她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自己的孩子。冷冻卵子并非难事,但是要保证它安全溶化并能正常受孕则是一大挑战。在过去,冷冻妇女的卵子的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这种细胞比较大的原因。当卵被解冻时,冰晶对卵造成的损伤使它们无法受精。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叫做玻璃化的冷冻细胞方法。这种低温储藏技术制冷卵的速度足以使液体到固体的转变在瞬间完成。没有冰晶的形成并且坚固性类似一种胶粘玻璃状态。到目前为止,研究
-
研究:“自制”基因表达技术不可靠
生物通报道:俄勒冈科学和健康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分析基因表达的技术应该在全世界的实验室中标准化以支持人类基因组研究时代的不断前进。如若不然,利用DNA芯片分析基因的研究人员获得的结果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这篇有关基因芯片的文章公布在本月的Nature Methods上。研究人员指出地理上分隔的多研究人员研究组采用普通的商业化的芯片平台而非自制平台以及常用步骤能够产生有可比性的数据。基因芯片含有数千个包含一个细胞的整个基因序列的小滴。研究人员将荧光染料标记过的DNA或者RNA拷贝放在芯片上以确定个体基因的表达如何被上调或下调,并且检测与一个特定基因结合的分子是否在用特殊的扫描仪扫描时会发光。通过同时
-
抗癌药物及治疗方法新趋势
在有3万名科学家和医生参加的美“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科学家们报告了近期在研究和开发临床抗癌药物及治疗方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这些成果主要为: 多靶抗癌药物。这种药可封堵造成肿瘤细胞增长及向这些癌细胞供血的几种蛋白质。AstraZeneca公司生产的zd6474抗肺癌药,127名患者临床试用后,肿瘤缩小达26%。这种药物使患者在肿瘤不再增长的情况下,平均存活18.7个月,比仅用化疗法多存活6个月。专家们认为,最早上市的多靶抗癌药将是拜尔公司研发的Sorafenib和辉瑞公司研发的Sutent。这两家公司希望,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年底能批准这两种药物上市。 戒烟疫苗。在所有癌症患者中,约有
-
俄肿瘤疫苗研制有新突破
据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免疫临床研究所所长克兹洛夫周四透露,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家们日前在研制肿瘤疫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他描述说,先将肿瘤病人身上的病变肿瘤取出,进行处理后,再植回体内。 这样,人体就会对这种肿瘤产生抗体,恶性肿瘤的细胞因此将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新西伯利亚的研究者们和当地的创伤科和整形科的医生们对30多位患有脑瘤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实验,结果令人振奋,5年期的生存指数比以前提高了两倍。
-
韩科学家称干细胞研究年底将有新突破
法新社23日报道,韩国汉城大学黄禹锡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在研究干细胞上将有一个重大突破,这次新突破将为治疗糖尿病开辟广阔天地。前不久黄禹锡已经成功克隆出30多个人体胚胎,并培育出世界上首批与原病人基因相符的胚胎干细胞系。去年,他们还克隆出世界上第一个胚胎干细胞。 一名研究人员透露,他们从去年年底就繁育了十几只含有人类免疫基因的猪。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他们会将这些猪的胰腺细胞移植到猴子身上,如果成功,将是一个治疗糖尿病的大突破。科学家预计,这种方法也能运用到人身上。 另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由于黄禹锡一再取得世界性的科研成果,已经成为韩国的“国宝”。韩国安全部门对他进行24
-
中国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家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病理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成果已经在5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时期,能够产生运动障碍甚至导致瘫痪,目前仍没有根治良方。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健康研究所臧敬五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小组完成的这项研究,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免疫调节剂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机理。这种称为可伯松的免疫调节剂,通过激活T细胞的转录因子将一组调节性T细胞转化免疫调节细胞,从而将这种“窝里斗”的
-
相关性统计方法利于追踪基因网络
研究表明,与长久以来应用的线性模式相比,相关性统计方法是更可靠的定位复合基因相互作用的方法,从中还能找出潜在的癌症治疗靶基因。 这种很有前景的新工具能够追踪人类基因间的相互联系,这对于了解和治疗癌症,甚至其他的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基因之间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的,如今所需的就是找出这些相互联系的图谱或者说“网络”。上述方法正是了解这些图谱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人员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致命的致癌蛋白质何时会开启表达?开启之后又会有什么基因活动的连锁反应? 例如,如果引起细胞增殖的蛋白——c-Myc的产生不受控制,就会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生。一旦c-Myc不受控制,成千上万的基因就会被激活,导致大量蛋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05-05-18
-
鉴别间皮瘤细胞基因改变技术已被推出
使用对比基因杂交微阵列技术,研究人员将可以进一步了解间皮瘤,这是一种在胸部、腹腔和心脏周围发生的癌症。 这种癌症通常是由于暴露于石棉所导致的。由于澳大利亚在20世纪中期发达的石棉开采与制造活动,这个国家的间皮瘤发病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过去20年中该病发病率增加了3倍。诊断较为困难,以至于许多患者直到疾病晚期才得以鉴别。 这种新型对比基因杂交微阵列技术是由Agilent技术公司研制开发的,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
-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明测定铁蛋白新方法
以色列研究人员在美国同行的协助下,发明了一种用非入侵性磁共振成像(MRI)方法,来跟踪细胞中携带铁元素分子的技术。这种分子可作为描绘基因性状的先进工具。研究人员称,这项技术今后可用于基因治疗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瘤形成》杂志上。 以魏兹曼研究院分子遗传系尼曼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为细胞制造基因修饰,使这种携带铁元素的铁蛋白分子成为基因特征的表述。他们的技术方法显示,铁蛋白对四环素(TET)等抗生素产生敏感性:当TET出现时,铁蛋白消失;没有TET时,铁蛋白出现。研究人员将携带修饰铁蛋白的肿瘤细胞植入到老鼠身上,然后使用MRI进行跟踪。通过控制使用TET,研究人员在被植入的细
-
基因技术公司勾勒2005年发展规划
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期望2005年每股收益的增长能超过25%。2005年基因技术公司的几项临床研究有望得出结果,其中包括bevacizumab(Avastin)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2005年基因技术公司计划提交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ituxan)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适应证的上市申请。同时,与基因技术公司联合开发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的OSI制药公司计划于2005年第二季度提交埃罗替尼治疗胰腺癌的上市申请。 尽管如此,基因技术公司仍谨慎表示,因公司重心转向早期产品开发领域,可能难以完成并购收入5亿美元的
-
单克隆抗体有望2010年突破300亿美元
最近,Pharmaceutical Business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单克隆抗体市场作为制药行业中增长最快、获利最大的市场之一,其2003和2004年间的增长率出人意料的达到了48.1%。该报告还预测,由于受从嵌合体、人源化到完全人源化抗体等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推动,这一市场份额在未来6年内有可能翻三倍,从2004年的103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303亿美元。 报告称,抗肿瘤产品仍将在单克隆抗体这一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抗关节炎药、免疫系统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治疗药也将出现强劲增长,到2010年有望在这一市场中占据40.1%的份额。 这一市场的开发将主要集中于淘汰鼠源性及嵌合抗体,转向人源化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05-05-16
-
研究人员发现抑制癌基因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犹他州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皮肤癌小鼠发现了抑制一种在30%的人类肿瘤中都存在的突变基因的方法。研究的结果公布在5月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网络版上。这种叫做Ras的基因,其正常的拷贝在细胞信号途径或细胞间的交流中非常重要。但是,当这种基因发生突变时,Ras基因就变成了一种能够促进胰腺癌、结肠癌、肺癌以及甲状腺癌和白血病生长的致癌基因。研究人员试图抑制活化的Ras,但是少有成功。现在,Huntsman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酶在受到抑制时会降低Ras诱导的小鼠肿瘤的发生。研究组
-
未来新技术产品在芯片上生产婴儿
这种由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芯片能自动地执行与体外受精有关的所有步骤,从卵细胞受精到胚胎培育,直至胚胎适合于植入体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特制的芯片,不仅允许同时培育多个胚胎,还可分别对各管道加以操纵和跟踪,更容易在植入前淘汰劣质胚胎。 目前,胚胎学家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样的胚胎,还有不少诊所对其氧气和葡萄糖消耗量以及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了测试。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可能是为今后50年至100年普及体外授精而迈出的第一步,它解除了女性在妊娠过程中感染各种病毒的威胁。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介绍,这个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