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德国科学家发明早期确认疯牛病方法

    新华网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26日证实,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早期确认疯牛病的新方法,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超过现有的测试方法。 据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介绍,采用这种疯牛病早期确认方法,能够很早地在活畜身上检验出疯牛病病原体,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同样也适用于人。而目前惯用的方法是,一旦怀疑某一畜群有疯牛病,就立即将整个畜群全部屠宰掉,疯牛病的确认也只在死牛身上。 发明这一早期确认疯牛病方法的是格廷根大学退休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曼弗雷德·艾根和杜塞尔多夫大学教授德特勒夫·里斯纳。他们是通过测试骨髓来确诊人畜是否患上疯牛病的。4月号的《科学光谱》杂志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来源:

    时间:2001-03-29

  • 纳米技术有望应用于生物检测

    近来,由于一种能在更长的距离上更加快速地传递电子的新型纳米材料的发现,纳米技术将有可能被应用于生物学中的检测和分析。在今年2月份的《科学》杂志上,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Christopher Chidsey描述了他最新发现的一种有机纳米材料寡聚亚苯基亚乙烯(OPV),这种比人的头发细5万倍的纳米材料与过去发现的最好的导电纳米材料相比,导电距离提高了一倍,速度提高了3000倍。Chidsey的实验室曾经制造出另一种寡聚亚苯基材料OPE,该种材料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中倾向于扭曲,从而给电子的运动增加了阻力,而OPV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直的空间结构。Chidsey认为正是这种平面的结构使得电子可以在

    来源:

    时间:2001-03-28

  • 美国科学家发明用纳孔探测器分析DNA的新方法

    加州大学的助理研究员Santa Cruz最近发明了一种分析DNA分子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分辨几乎完全相同的DNA链。研究成果刊登在三月出版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 用于这种分析的仪器被称为纳孔探测器,探测器围绕在一层膜的周围,膜表面有一个很小的孔,孔的尺寸只能允许一个DNA单链分子穿过。当膜的内外侧被施加一定的电压时,内外侧会产生离子流,最终导致带负电荷的DNA分子穿过膜表面上的小孔。当某个DNA分子正在穿过小孔时,小孔被暂时阻塞,造成离子流强度在瞬间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Deamer的实验室一直在研究实验性的纳孔探测器。他们编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应

    来源:

    时间:2001-03-26

  • 2001年世界生物技术新药上市预测

    2001年的世界生物技术工业将出现新药上市的高潮,并将推进处于后期阶段试验的数百种实验性药品,对该领域增加的驱动力是在2000年领先的生物技术药品。 分析家说:来自于工业大公司的20多种新药,包括Amgen公司和Genetech公司,和象Enzon公司和Coulter制药公司这样较小的公司将会抬高生物技术股票。 在2000年,投资者对基因研究潜力的热情帮助促进了生物技术股票的上升,在2000年有很少的完全创新的治疗剂上市,而到2001年,新产品将使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创记录的赢利,正如:它们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一样。 管理3亿美元的Orbitex健康和生物基金会的T

    来源:

    时间:2001-03-24

  • 意开发卵子冷冻新技术

    新华社 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开发出一种冷冻人类卵子的新技术,加快不孕治疗进展。 意大利波隆那大学的生育技术专家发现,不孕治疗常会用到冷冻的精子及胚胎,但人类卵子较难保存,原因是卵子精细脆弱,解冻时很容易受损。将冷冻液的蔗糖浓度提高,增加卵子接触冷冻液的时间,就可让卵子的存活率增加两倍。因治疗丧失生育能力或可能提早停经的女性,将因这项技术获得希望。据指出,以往卵子的存活率为35%-60%,使用新技术卵子的存活率约为80%-83%。据称这项新技术很安全,有关科学家希望全球的不孕治疗诊所都加以采用。

    来源:

    时间:2001-03-24

  • 上海生物基因技术成果展示会吸引世界众多参展商

      中新社上海三月二十一日电(崔煜芳)据上海市科委有关人士今天介绍,由一百多家中外参展商共同参与的“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工业展览会暨研讨会——二十一世纪国际基因技术成果产品展示交易会”将于三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   本次研讨会特邀了二十多位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人员到会作专题演讲,同时也盛邀国内众多生物医药产业界的高层人士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与会,共同交流和探讨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趋势及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之路。   展会将采用全新的展示格局,专辟基因技术专业展示区,其内容包括各类与基因相关的芯片技术,诊断技术,基

    来源:

    时间:2001-03-23

  • 我国口蹄疫基因工程研究获重大突破

    新华网上海3月19电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郑兆鑫教授和上海农科院徐泉兴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经过 10多年的协作攻关,在口蹄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经专家鉴定,他们研制成功的“抗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属国内首创,并填补了这一领域在国际上的空白。 口蹄疫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家畜传染病,危害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以传播迅速、感染率高而著称,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 早在1982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上海农科院畜牧所便开始筹建研究组,开展基因工程疫苗研究。1983年6 月,国家科委决定作为“六五”攻关课题,成立猪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协作组。1987年,由国家

    来源:

    时间:2001-03-22

  • 上海科技人员为防范“疯牛病”构筑技术屏障

      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用一种新型检测方法,从5批进口肉骨粉中检测出牛成分。这对防范疯牛病传入我国境内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曾鹏宇核实报道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此项新技术的主要负责人、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和食品检测中心主任陈家华。  陈主任向记者证实,这项新技术诞生不过数月,但已成功地从5批待检进口肉骨粉中检测出了牛成分。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存在于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中的蛋白质病毒传播。因此,对进口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中的牛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防止来自疯牛病疫区的肉骨粉通过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进口,就成了一项重

    来源:

    时间:2001-03-21

  • 印度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在印度,生物技术(BT)正成为继信息技术(IT)之后的又一流行语。1997-1998年度,印度的生物技术市场创造了5亿美元的产值。本土化研发和跨国合作将使今年的产值猛增到25亿美元。 班加罗尔和德里是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热点地区。生物技术的切入点是数据库和合同研究机构(CRO)的建立。印度的CRO在基因测序、DNA文库构建、新型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前景看好。目前,世界范围内将研发部门向低成本地区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CRO有望与印度的软件业媲美,成为出口大户。预计数年内私人研究机构将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印度已经在卡纳塔克邦建立了三个生物技术园区,它们分别位于班加罗

    来源:

    时间:2001-03-19

  • 新的成像技术“抓住”活动基因

    【生物通编译】 西雅图 3月14日消息:研究者在今天于西雅图召开的美国物理学协会大会上介绍说,与特定活性酶反应的“聪明的”对照试剂正在带来体内生物化学过程成像的新途径。Caltech的Thomas J. Meade说他的研究组首次通过使用显微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实现了活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显像。他们的技术新发展了经常使用于MRI的对照试剂——钆。钆是一种有毒试剂,因此通常用于螯合形式,从而阻断身体内的水可以接近的大部分位点。剩下的位点提供与临近水分子相互作用的自由电子,从而促进磁共振成像。与Caltech的同事,Scott Fraser和Russ Jacobs合作,Meade开发出一种方法使

    来源:

    时间:2001-03-19

  • 巴西生物学家认为克隆技术还远不成熟

      科技日报 圣保罗3月12日电 巴西生物学家日前指出,在科学家培育出克隆羊多莉4年后的今天,人类对克隆技术的认识仍十分片面,对克隆技术的掌握也非常有限。   巴西生物学家此番评论是针对意大利和美国的科学家宣布要进行克隆人的实验而发表的。米纳斯州遗传研究中心的遗传与生化专家贝纳指出,克隆应当是精确地复制植物和动物,包括它们的原本特性甚至缺陷。然而,现在克隆技术的失败率高达95%至98%,其中有的中途夭折,有的因胚胎畸形导致短命。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对牛、羊、猪和老鼠的克隆实验中,平均成功率只有2%。   贝纳认为,解决克隆科技中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科学

    来源:

    时间:2001-03-19

  • 国内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品种分析

        2000年我国生物技术药品产值已从1996年的18亿元增长至72亿元。有关专家预测,未来的若干年内,其年均增长率将不低于12%,开始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EPO: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临床疗效最显著销售额最可观的一种生物技术产品。国内已有14家企业开发成功,并逐步获准生产或上市。预计该品在国内的市场约为20亿元人民币。目前该品年生产能力已超过500万支,市场竞争激烈。   干扰素:市场容量已趋饱和,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弱增长或负增长,但由于适应症不断增加,仍会给商家带来不俗的收获。  人胰岛素: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3000万左右,且每

    来源:

    时间:2001-03-17

  • 科学家找到新方法将蛋白质加到细胞中

    链球菌溶血素-O在细胞膜上打出直径为30纳米的洞。【生物通编译】据发表在3月6日出版的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iences上的一项研究介绍科学家们找到了新方法,能够在保持细胞成活的同时在细胞中添加工作蛋白。蛋白是细胞的工作机器,而且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在细胞内添加不同蛋白以观察其结果而获得许多信息。但是科学家们只有少数令亲水的蛋白通过细胞的油性细胞膜的途径。他们可以将蛋白与一些细菌,病毒及昆虫产生的多肽连接到一起,而真核细胞倾向于吸收这种多肽分子。当细胞遇到这种蛋白-多肽杂交分子时,它们能够将多肽和蛋白同时吸收进入。但是用来产生这种杂

    来源:

    时间:2001-03-14

  • 生物技术公司培育出可产生胰岛素的转基因鸡

    据Yourhealthdaily3月1日报道生物技术公司TranXenoGen 培养出一种转基因鸡,这种鸡带有胰岛素的基因。研究人员希望有一天能培养出成群的带有胰岛素基因的母鸡,这样,就可以生下大批含胰岛素的蛋。公司总裁说,在4个月之内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鸡会下蛋,这种蛋是否含足够量的胰岛素。成功的话就开始大批养这种鸡。摘自;中国健康网

    来源:

    时间:2001-03-08

  • 科学研究获重大突破 男性不孕症患者有福音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今天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Science》(美国《科学》)以《在大鼠生殖系统中的一个抗菌肽基因》为题,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附睾中的一种抗菌肽基因。  这项由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永莲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陈小章研究组合作的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从大鼠附睾头部上皮细胞中成功克隆到一个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并观察到该基因所编码的多肽具有抗菌功能,而且可能与生育有关。这个首次在附睾中发现的天然抗菌肽家族新成员,有望发展为特异的治疗相关病症的新型药物。  据介绍,目前生殖生物学面临着两项革命,一是不孕症、出生缺陷等生殖健康问题,给许多家庭带来

    来源:

    时间:2001-03-05

  • 动物血改造成人用血面临三个技术难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将动物血人源化,输入人体内将不再遥远。昨天下午,记者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章扬培教授取得了联系。  本报实习记者李莺核实报道 章扬培教授告诉记者,“人输动物血”这项科研课题刚开始启动,何时能够实现还需要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目前,课题组正在研究怎样把动物血型改造成与人类血型相似的血型,探讨人输动物血是否有可行性。  章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外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牛的血红蛋白中发现牛血液的氨基酸序列与人血有85%的同源性。而我国研究的则是动物的整个血红细胞。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通过对猪血红细胞的研究,发现猪血红细胞与人类B型血极为相似,如果把类人B型血改造成类人O型血

    来源:

    时间:2001-03-02

  • 基因技术显神奇 小白鼠身价暴涨到10万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田利平报道 正在京郊养殖的数以万计的白色老鼠很快就会有新的用途。一家公司将用最新的生物科技手段使每只老鼠的价格翻番成千上万倍,而此前每只小白鼠的价格不过10余元。  这家以敲除掉基因的老鼠为产品的公司将建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内,他们将承担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这一项目的目标是研究掌握敲除基因的技术,从而为我国科学家进军下一阶段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做出贡献。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家公司将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将老鼠体内的某个基因敲除掉。  将“863”科研项目交给一家公司来承担是改革我国科研体制的一种新的尝试。据有关人士介绍,此前“863”计划科研项目一般由各科研单位承担。这种形式的弊

    来源:

    时间:2001-02-24

  • 分子繁衍技术将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带来突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迈克斯金公司20日宣布,公司正在运用"分子繁衍技术",研制一种艾滋病防治疫苗。  该公司称:"目前贫穷国家艾滋病感染率急剧上升,它们对艾滋病防治疫苗需求非常大。我公司已经委托国际艾滋病疫苗研制机构(IAVI)研发疫苗,并向发展中国家没钱购买疫苗的患者推广这种疫苗。"  该公司表示,将运用分子繁衍技术,改变基因结构,使机体免疫系统对艾滋病病毒产生有效的反应。这种疫苗将帮助人体分辨并抗击"外来入侵者",从而提高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公司首席执行官鲁塞尔·哈华德说:"多个例子都证

    来源:

    时间:2001-02-24

  • 我国多基因疾病研究目前已实现零突破

      据新华社上海2月18日电 (记者张建松) 我国多基因疾病的研究目前已实现零的突破。由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近日成功地定位了一处高血压易感基因的精细位点。  高血压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多基因疾病,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竞相寻找引起高血压的易感基因。  我国的科研人员通过对上海地区3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150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先进的微卫星全基因扫描、分型和连锁分析,发现在人类2号染色体2q14-q2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的《高血压》杂志。  人类基因疾病可分

    来源:

    时间:2001-02-20

  • 人类基因组和其测序与分析方法介绍

      人类基因存在于人体每一个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即DNA分子内。DNA分子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由两条相互盘绕的碱基链组成。经初步测定,人类基因组共有31.6亿个碱基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测试出人类23对染色体上碱基的排列顺序。这项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于1990年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机构发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这一研究,中国承担了1%的工作量,并于去年5月圆满完成。  在人类基因组探索过程中,人类基因组工程的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的科学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测序和分析的方法。塞莱拉公司的核心分析方法被称为“霰弹法”,人类基因组工程则采用了“克隆法”。  塞莱拉公司研究组包括282

    来源:

    时间:2001-02-14


页次:487/494  共9863篇文章  
分页:[<<][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