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明测定铁蛋白新方法
以色列研究人员在美国同行的协助下,发明了一种用非入侵性磁共振成像(MRI)方法,来跟踪细胞中携带铁元素分子的技术。这种分子可作为描绘基因性状的先进工具。研究人员称,这项技术今后可用于基因治疗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瘤形成》杂志上。 以魏兹曼研究院分子遗传系尼曼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为细胞制造基因修饰,使这种携带铁元素的铁蛋白分子成为基因特征的表述。他们的技术方法显示,铁蛋白对四环素(TET)等抗生素产生敏感性:当TET出现时,铁蛋白消失;没有TET时,铁蛋白出现。研究人员将携带修饰铁蛋白的肿瘤细胞植入到老鼠身上,然后使用MRI进行跟踪。通过控制使用TET,研究人员在被植入的细
-
基因技术公司勾勒2005年发展规划
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期望2005年每股收益的增长能超过25%。2005年基因技术公司的几项临床研究有望得出结果,其中包括bevacizumab(Avastin)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2005年基因技术公司计划提交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ituxan)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适应证的上市申请。同时,与基因技术公司联合开发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的OSI制药公司计划于2005年第二季度提交埃罗替尼治疗胰腺癌的上市申请。 尽管如此,基因技术公司仍谨慎表示,因公司重心转向早期产品开发领域,可能难以完成并购收入5亿美元的
-
单克隆抗体有望2010年突破300亿美元
最近,Pharmaceutical Business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单克隆抗体市场作为制药行业中增长最快、获利最大的市场之一,其2003和2004年间的增长率出人意料的达到了48.1%。该报告还预测,由于受从嵌合体、人源化到完全人源化抗体等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推动,这一市场份额在未来6年内有可能翻三倍,从2004年的103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303亿美元。 报告称,抗肿瘤产品仍将在单克隆抗体这一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抗关节炎药、免疫系统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治疗药也将出现强劲增长,到2010年有望在这一市场中占据40.1%的份额。 这一市场的开发将主要集中于淘汰鼠源性及嵌合抗体,转向人源化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05-05-16
-
研究人员发现抑制癌基因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犹他州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皮肤癌小鼠发现了抑制一种在30%的人类肿瘤中都存在的突变基因的方法。研究的结果公布在5月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网络版上。这种叫做Ras的基因,其正常的拷贝在细胞信号途径或细胞间的交流中非常重要。但是,当这种基因发生突变时,Ras基因就变成了一种能够促进胰腺癌、结肠癌、肺癌以及甲状腺癌和白血病生长的致癌基因。研究人员试图抑制活化的Ras,但是少有成功。现在,Huntsman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酶在受到抑制时会降低Ras诱导的小鼠肿瘤的发生。研究组
-
未来新技术产品在芯片上生产婴儿
这种由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芯片能自动地执行与体外受精有关的所有步骤,从卵细胞受精到胚胎培育,直至胚胎适合于植入体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特制的芯片,不仅允许同时培育多个胚胎,还可分别对各管道加以操纵和跟踪,更容易在植入前淘汰劣质胚胎。 目前,胚胎学家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样的胚胎,还有不少诊所对其氧气和葡萄糖消耗量以及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了测试。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可能是为今后50年至100年普及体外授精而迈出的第一步,它解除了女性在妊娠过程中感染各种病毒的威胁。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介绍,这个相当
-
重组DNA技术使口服蛋白药物成为可能
生物通报道:铁传递蛋白是一种血浆蛋白质,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这种蛋白能与大的蛋白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融合,从而形成一种能通过肠道旅行并穿越血管为身体利用的新型口服化合物。这项技术使这种药物能够口服使用,而先前只能注射施药。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在5月17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现在,一般的口服药物都是些小分子物质,因此能被身体的肠道吸收。但是蛋白质药物体积比较大,因此使它们无法穿过肠道并到达靶标位点。这些药物还对消化酶非常敏感,常在吸收前已经被胃酸破坏掉了。为了使大的蛋白药物能够
-
一种有前景的新基因网络分析方法
生物通报道:研究表明,与长久以来应用的线性模式相比,相关性统计方法是更可靠的定位复合基因相互作用的方法,从中还能找出潜在的癌症治疗靶基因。 这种很有前景的新工具能够追踪人类基因间的相互联系,这对于了解和治疗癌症,甚至其它的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此研究结果刊登在本周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杂志的网络版上。 基因之间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的,如今所需的就是找出这些相互联系的图谱或者说“网络”。上述方法正是了解这些图谱的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人员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致命的致癌蛋白质何时会开启表达?开启
-
新方法便利了细菌细胞中蛋白的确定
生物通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oomberg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用传统的肽质量指纹谱(PMF,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在微生物的完整细胞提取物中确定出特定蛋白的新技术。这种新方法的关键是准备样品简洁,从而使PMF更快更经济。通过降低蛋白质鉴定的成本,研究人员相信PMF能够成为一种监控和评估用于环境治理的微生物的效果的经济工具。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消化二氧(杂)芑的微生物来证明他们的这种方法的效果。这项研究的相关文章发表在5月的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PMF通常需要复杂费力的样品制备。一种蛋白混合
-
干细胞和再生研究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尽管真涡虫看起来小而不起眼,但因它在受伤后再生身体部分的超凡能力而在科学领域大名鼎鼎。即使从真涡虫上切下一个小片段都能重组并再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蠕虫。现在,研究人员完成了对真涡虫基因功能的首次系统性调查,并因此为利用基因分析破解这种动物的再生机制打开了大门。研究结果公布在5月的Developmental Cell上。这项新研究获得了有关个体基因控制再生机制的新信息,并为进一步了解人类发育和健康提供了相关的信息。真涡虫再生依靠叫做副胚层(neoblasts)的成熟干细胞群——它们能够变成任何类型的真涡虫细胞。尽管真涡虫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远,但是真涡虫中的许多基因在人类中也存在。因此
-
生物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芯片是指包被在硅片、尼龙膜等固相支持物上的高密度的组织、细胞、蛋白质、核酸、糖类以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微点阵。芯片与标 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即可实现对生物样品的分析。目前常见的生物芯片主要有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基因 芯片也可以叫做 reverse northern - dot blots。目前主要有检测基因突变的基因芯片和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基因表达谱芯片。基因芯片技术 主要包括芯片微阵列制备、样品制备、杂交、信号的检测和分析等。蛋白质芯片主要是蛋白质如抗原或抗体在载体上的有序排列,依据蛋白质 分子、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原理进行杂交、检测和分析。从不同的组织内进行
-
抗衰老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基因技术为老鼠延寿20%
长生不老是人类古老的梦想,虽然至今它仍显得遥不可及,但我们看到基因研究已经接连不断地给人类长寿带来了福音。一项最新试验表明,科学家已经成功地通过基因技术培养出一种老鼠,它比普通老鼠的寿命延长20%的时间。这项研究成果对人类的抗衰老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负责这项研究的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彼得·拉比诺维奇。他在5月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撰文表示,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体内有更多的抗氧化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增强细胞组织对自由基氧化作用的抵抗力。 据介绍,自由基是在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由线粒体释放出的分子,能够破坏和氧化器官组织细胞,降低
-
生物技术重整全球工业
生物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最早的财富代表是作为劳力的人。到后来农业社会是土地,再以后是原材料、市场和资本。生物经济时代更是以知识为本,需要更多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新世纪正在孕育生物经济,生物经济将促使全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著名的美国兰德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生物技术将在21世纪初重整全球工业。该公司资深教授费米•弗雷斯顿博士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不仅使“生物经济”的概念更明朗和更具体,而且证实生物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他认为,信息技术还有大约20年寿命周期,而在此前后生物经济将趋于成熟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从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看
-
信息技术助推个性化治疗
日本日立电器公司宣称,已研制成功一种仅有2.5平方厘米的超小型芯片,可以分析出不同人特定基因的差异,从而判断药物对不同人的疗效和副作用。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将为“个性医疗”的发展提供帮助。 目前在基因医疗领域,“个性医疗”是一个热点。所谓“个性医疗”是指医生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基因,设计出每个患者专用的医疗方案。但到目前为止,发现不同人基因之间的差异需要大型设备,其中的巨额开支使小医院很难承受。 据介绍,这种超小型芯片不仅防水、内置天线,而且装有一种特殊试剂,可以判定不同人特定基因的差别。研究人员把这种芯片放入从血液等提取出的DNA溶液,芯片中试剂获取到的基因信息会通过天线传输到外部的读取
-
英批准用基因筛选技术设计婴儿
英国上议院法律议员(英国最高申诉司法机构)28日做出裁决,认定利用所谓的“设计婴儿”的基因筛选技术来治疗有基因缺陷的病患是合法行为。这一裁决结果在英国朝野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这一决定为实施基因选择疗法打开了绿灯,有望治愈许多患有基因缺陷的患者;反对者则批评当局的此举将导致基因技术被滥用,并造成严重的伦理问题。 2003年4月,英国一家上诉法院做出判决,允许来自英国利兹的哈什米夫妇利用试管受孕和基因检测技术“设计”和培育一个婴儿,用以挽救其患重病的儿子扎因·哈什米。现年6岁的扎因·哈什米患有一种称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罕见疾病,自身无法产生红血球,只能靠每周5次的输血维持生命。专家称,
-
生物技术将成为爱尔兰新的优势领域
为振兴经济,开创新的发展领域,爱尔兰政府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确定将信息通讯技术(ICT)、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医药和食品)以及新型材料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优势领域。 在生物技术领域早期开发阶段,欧洲国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为科研基地主要在美国。虽然一些欧洲大企业如NOVO NORDISK, HOECHST以及GLAXO拥有非常强的生物技术开发能力,但都在美国建立公司或购买生物技术专利。 如今情况有所改变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时间:2005-04-30
-
生物技术产业炙手可热
目前生物加工技术已开始向生产大宗化学品、聚合物和特种化学品领域拓展,约有5%的化学品销售额基于生物技术,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10%~20%。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生物材料的潜在市场将达1万亿美元。 业界预测,20年后生物技术将取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并出现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如今用可再生资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化学品正在成为现实,生物化工的发展方兴未艾。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的常规化学生产法
-
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模式及其制度安排
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逐步由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经营、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呈现出政府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不同主体主导的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但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模式运行与安排的实践看,在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与体制、技 术创新投资与经费、生物技术推广、生物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我们要抓住这一次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把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成为产业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有必要本着竞争与合作的原则,借鉴国际生物技术创新模式与制
-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始终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领跑者,其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占全球总数的1/3。然而,在本世纪的头两年,受9•11事件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生物技术产业被华尔街打入“冷宫”。但自2003年中期起,在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带动下,生物技术产业再度迸发出生机。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美国已有生物技术公司2000多家,其中有300多家公司上市,市场资本总额达到3308亿美元,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甚至有人预言五年内美国生物技术的发展要超过信息技术。根据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发布的《2004年全球生物技术报告》,现在接近赢
来源: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时间:2005-04-29
-
为新型生物技术药打造“中国标准”
重组人干扰素、重组葡激酶、重组乙肝疫苗……这些源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且大多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治疗和预防,介入人们的生活。面对日趋活跃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形势,怎样做才能控制这类药物的质量,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关键中的关键,是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标准,也就是建立判定药物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尺”或“参照系”。近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简称中检所)副所长王军志研究员率研究群体完成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质控标准、标准品的研究和制订》,近日荣获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标”夯实“质控桩” 王军志告诉记者,1982年,世界上第一
-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研究获重大突破
光明日报北京4月25日电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日前传来消息,设在该所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承担的科技部重大专项———“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近日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中所包含的“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应用开发”、“H5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H5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新型工艺技术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鉴定技术的研究”等4个课题,日前全部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其中,“H5N1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H5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新兽药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