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儿童在睡觉时接触到对大脑有害的化学物质

    根据多伦多大学今天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上发表的两篇同行评议的研究,婴儿和幼儿在睡觉时可能会从床垫上呼吸和吸收一种叫做邻苯二甲酸酯的增塑剂、阻燃剂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与神经和生殖问题、哮喘、激素紊乱和癌症有关。“睡眠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幼儿。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许多床垫含有会伤害孩子大脑的化学物质,”多伦多大学教授、资深作者米里亚姆·戴蒙德说。“这给制造商和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要确保我们孩子的床是安全的,并支持健康的大脑发育。”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25个6个月至4岁儿童卧室的化学物质浓度。他们在卧室空气中检测到二十多种邻苯二甲酸盐、阻燃剂

    来源:AAAS

    时间:2025-04-17

  • 复苏促进因子(Rpf):解锁土壤细菌休眠密码,重塑生态多样性

    引言土壤是地球上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栖息地之一,每克土壤中可能存在数千种共生的微生物类群。在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常面临不利于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为了生存,许多微生物会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是指微生物个体进入一种代谢活动降低的可逆状态,土壤中仅有约 1% 的微生物生物量处于代谢活跃状态,其余大部分形成 “种子库”。这一休眠微生物的 “种子库” 对种群的进化和存续、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都至关重要。微生物进入休眠状态的机制多种多样,且独立进化多次。例如,一些丝状蓝藻在光照或磷限制时会形成称为厚壁孢子(akinetes)的休眠结构;真菌孢子的产生部分由丛枝菌根与植物宿主之间的激素信号引发;

    来源:mSystems

    时间:2025-04-17

  • 微生物 “生存之道” 大揭秘:原生与农田土壤中微生物生命史策略及基因组特征差异研究

    ### 微生物生命史策略研究背景微生物生命史策略,像生长速率、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可从核糖体 RNA 操纵子(rrn)基因拷贝数和基因组特征等分子数据推断出来。rrn 基因拷贝数和蛋白质合成有关,能反映微生物的 r - 和 K - 生命策略。其中,与 r - 策略相关的富营养微生物(copiotrophs)rrn 基因拷贝数高,在营养丰富的环境里能快速利用资源;贫营养微生物(oligotrophs)rrn 基因拷贝数少,更擅长利用复杂化合物,多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占主导。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巨大,尤其是原生和农田土壤在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功能能力上差异明显。然而,

    来源:mSystems

    时间:2025-04-17

  • 基于海藻酸盐复合微珠固定化脲酶的研究:芦荟、海泡石与卡拉胶的协同增效作用

    这项突破性研究探索了天然材料芦荟(Aloe vera, Av)、矿物海泡石(sepiolite, Sp)和多糖卡拉胶(carrageenan, Cr)与海藻酸盐(alginate, A)复合形成的微珠对脲酶(urease, U)固定化的增强效果。通过离子交联法成功制备了四种复合微珠:纯海藻珠(A)、芦荟复合珠(AAv)、海泡石复合珠(ASp)和卡拉胶复合珠(ACr),并同步完成酶固定化获得A-U、AAv-U等制剂。傅里叶红外(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材料成功构建。酶学测试显示:游离脲酶最适pH为7,而固定化酶表现出更广的pH适应性——AAv-U和ASp-U保持pH7活性,ACr-

    来源:Analytical Biochemistry

    时间:2025-04-17

  • 以杀控种群?动物管理中的权衡与争议 —— 探寻科学与伦理的平衡

    前沿起源野生动物生物学家大卫・维恩斯(David Wiens)首次射杀猫头鹰时紧张不已。他为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工作,参与一项为期六年、在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北加利福尼亚州部分区域捕杀横斑林鸮(barred owl)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此举能否帮助濒危的斑点鸮(spotted owl)生存。管理方法中,涉及杀死动物的手段被称为致死性控制(lethal control)。每年美国都有大量动物因这种方法被消灭,包括郊狼、浣熊、野猫、草原犬鼠、熊和美洲狮等。人们通常认为减少一个物种的数量能帮助另一个物种存活,比如杀死入侵物种保护本土物种,或捕杀捕食者保护家畜。但决定哪些动物该生、哪些该死并非易事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4-17

  • 探秘亚得里亚海北部褐藻菌群:解锁海洋生态交互新密码

    引言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形成藻冠的褐藻(Fucales)是重要的栖息地构建者,比如广义的囊链藻属(Cystoseira sensu lato)物种,它们能构建出繁茂的藻林,为生态系统提供诸多关键服务。然而,人类活动(像沿海建设、污染、沉积物再悬浮)和气候变化(海水温度上升)让这些藻林面临危机,在很多地方逐渐消失,亚得里亚海北部的里雅斯特湾受人为影响,褐藻数量就明显减少。研究真核生物受环境变化影响时,人们常忽略其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但根据 “元生物体” 概念,多细胞生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微生物对宿主的健康、繁殖等至关重要。虽然藻类微生物群研究不少,但在藻类多样性和功能潜力方面还有很多未知。对于囊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时间:2025-04-17

  • 细菌亚硝酸盐生成驱动酸性废弃煤矿废水铁(II)氧化的生物修复机制研究

    酸性废弃煤矿废水(AMD)的被动修复系统(PRS)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污染治理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在pH<6的酸性条件下,铁氧化主要由微生物介导,其中硝酸盐依赖性铁氧化(NDFO)机制此前鲜有报道。季节性监测显示,Boyce Park PRS系统中铁浓度始终超出EPA标准,最高达3ppm。通过对4560株可培养混合营养菌群的筛选,发现所有池塘均存在铁氧化(2.1%-11.4%)和NDFO(1.4%-6.0%)代谢能力的菌株。值得注意的是,分离获得的5株NDFO菌株均鉴定为Paraburkholderia spp.,其中AV18菌株的机制研究最具突破性。深入研究发现,AV18通过表达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4-17

  • 靶向 IS2404的荧光探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布氏溃疡精准诊断的新曙光

    ### 研究背景布氏溃疡(BU)是一种由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ulcerans)感染引起的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目前,针对溃疡分枝杆菌的金标准分子诊断方法是靶向 IS2404的定量 PCR(qPCR),该方法可产生 59bp 的扩增子,是临床分子诊断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然而,将其改造成适用于分子实验室外的稳健检测形式的尝试成效有限。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开发一种便携式、易用的溃疡分枝杆菌诊断测试确定为研究重点,并制定了快速布氏溃疡检测的目标产品概况(TPP),对检测的各项性能提出了要求。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快速且恒温进行的特点,适合现场检测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4-17

  • 新型光电催化水净化系统:同步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离子的突破性研究

    水资源危机与污染治理是21世纪最严峻的全球挑战之一。当前全球超过20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因水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80万。传统水处理技术如吸附、膜过滤等存在效率低、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单纯的光催化技术又受限于电子-空穴对(electron-hole pairs)的快速复合。针对这些瓶颈问题,国内研究人员在《Research》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开发出新型三电极光电催化(PEC)水净化系统,通过巧妙设计电极配置和微流控集成,实现了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离子的协同高效去除。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采用层层自组装(LBL)技术制备TiO2/PSS光催化电极;2)通过500℃退火优化电极结构;3)构建H

    来源:Research

    时间:2025-04-17

  • 赤道和南大西洋极端复合事件:海洋热浪、高酸度和低叶绿素的协同威胁及其生态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MHWs)的频率和强度持续攀升,而这类事件与海洋酸化(Ocean Acidity eXtremes, OAX)和低叶绿素(Low Chlorophyll eXtremes, LChlX)的复合出现,可能对海洋生物产生协同放大的破坏效应。尤其在赤道和南大西洋——这个年捕捞量达800万吨的重要渔业区,这些复合极端事件的影响机制却鲜有研究。更棘手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极端事件,对多变量复合事件的驱动因素和生态后果认知严重不足。巴西联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7

  •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雄性个体高质量基因组组装与注释研究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作为全球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以其无肌间刺的优质肉质成为水产养殖的明星物种。自1970年引入中国后,其年产量已突破70万吨,但种质退化、生长速度差异和性别相关生长二态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尽管已有3个LMB基因组发布,但均存在组装连续性不足、性别特异性数据缺失等缺陷。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技术联合攻关,成功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雄性LMB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BMC Genomic Data》。研究采用PacBio Sequel平台产生164.5 Gb长读长数据、113.4 Gb Hi-C数据和54.

    来源:BMC Genomic Data

    时间:2025-04-17

  • 综述:荧光罗丹明传感器用于水中汞、铁和铜离子检测的机制与应用

    ### 荧光罗丹明传感器(FRS)检测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在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领域,对环境中金属离子的精准检测意义重大。荧光罗丹明传感器(FRS)作为一种高效检测工具,近年来备受关注。FRS 的工作原理基于其与金属离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罗丹明结构中含有特定的供体原子,这些原子能够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当 FRS 与汞(Hg2⁺)、铁(Fe2⁺/Fe3⁺)、铜(Cu2⁺)等金属离子相遇时,金属离子会与 FRS 的硫醇基、胺基和羧基等基团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改变了分子内的电子云分布,进而导致罗丹明荧光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如荧光猝灭或增强。通过检测这些荧光变化,就能够实现对金属离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时间:2025-04-17

  • 黄土高原最高山海拔梯度下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的差异化组装模式及其生态驱动机制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山峰——马寒山,这座海拔3670.4米的独特地质构造不仅是区域最高峰,更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实验室。随着海拔升高,温度每千米下降约6°C,降水格局改变,植被类型从草原演替为灌丛再到高寒草甸,这种"立体气候"现象为研究环境梯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提供了理想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面临一个关键难题:在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下,究竟哪些力量在支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安家落户"?是严酷环境的选择压力(确定性过程),还是随机扩散的运气因素(随机性过程)?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微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更直接影响我们对气候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功能的预测能力。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4-17

  • 综述:环境丰富化:一种神经刺激方法在衰老和缺血性脑卒中恢复与康复中的应用

    环境丰富化(EE)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环境丰富化(EE)作为一种实验范式,揭示了基因与环境互作如何动态调控脑发育与功能。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多模态刺激(如新异物体、社交互动和运动轮)诱导大脑结构性重塑,尤其在海马和皮层区域表现为树突分支复杂性提升、突触密度增加及胶质细胞活化。动物模型研究表明,EE可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进而促进突触长时程增强(LTP),为学习记忆奠定分子基础。EE对抗衰老的分子盾牌衰老进程中,EE展现出多重神经保护效应:表观遗传调控:延缓年龄相关性DNA甲基化漂移,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神经发生增强:通过扩增海马齿状回神经祖

    来源:Biogerontology

    时间:2025-04-17

  • 高效降解与逆境耐受:Rhodococcus sp.WH103与SA-生物炭共固定化技术对吩嗪-1-羧酸的环境修复研究

    在现代农业中,一种名为吩嗪-1-羧酸(PCA)的天然化合物正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作为生物杀菌剂申嗪霉素的主要活性成分,PCA以其广谱高效的抗菌特性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大显身手。然而,这种看似环保的生物农药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环境风险——它能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干扰电子传递链,不仅危害非目标微生物,还会对作物本身产生植物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PCA作为多种吩嗪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在环境中可能转化为其他具有相似毒性的衍生物。面对这一难题,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往往成本高昂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而现有报道的PCA降解菌株又普遍存在环境适应性差、降解效率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在实际农田环境中,温度波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Wolbachia 感染助力雄性卵大小随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长:揭示昆虫生殖策略新机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攀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预计到 2100 年将因CO2的温室效应上升 2°C。地球上的生物面临着巨大挑战,它们必须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史特征、形态和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减少适应性降低带来的影响。在动物界,尤其是节肢动物中,一种常见的适应方式是增加受精卵(卵)的大小,这一过程涉及亲代将资源转移到卵中,且受温度、CO2水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卵的性别也会影响亲代的投资策略。Wolbachia pipientis 是一种广泛感染陆地节肢动物的内共生细菌,能与宿主建立多种关系,还会影响宿主的生殖、免疫、行为等多个方面。然而,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火蝾螈幼虫对底栖生物的自上而下影响:不同栖息地的差异与生态意义

    在神秘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火蝾螈幼虫可是隐藏的 “生态小能手”。它们作为无鱼水域里的顶级捕食者,食谱丰富得很,像昆虫幼虫、甲壳类动物还有寡毛类动物等都是它们的 “盘中餐”。不过,科学家们发现,虽然对火蝾螈幼虫的饮食研究不少,但它们对底栖生物群落,尤其是小型底栖生物(比如线虫、寡毛类动物和微型甲壳类动物)的影响,还存在很多谜团。而且,从溪流和池塘这些不同栖息地来的火蝾螈幼虫,它们的饮食和生态影响会不会不一样呢?这就像探索宝藏一样,充满了未知和诱惑,吸引着科学家们去一探究竟。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Bielefeld)的研究人员 Christoph Ptat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MC4-R 基因变体:从童年到青春期肥胖进程中的关键风险因素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发突出。青春期是人体代谢的关键转型期,此时生理上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但这种正常的青春期胰岛素抵抗与肥胖引发的病理性胰岛素抵抗不同。西方社会高达 20% 的青少年超重或肥胖,这不仅与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有关,个体的遗传背景也起着关键作用。此前研究虽已发现多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变体,其中 MC4-R(黑皮质素受体 4)附近的 rs12970134 变体备受关注,且有研究表明其对肥胖的影响存在年龄依赖性,但该变体在青春期对肥胖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意大利基耶蒂 “G. D’Annunzio” 大学儿科系的研究人员开展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Bacillus paramycoides WSA产耐热碱性蛋白酶的优化及其在绿色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在日化行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化学洗涤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洗涤剂中的蛋白酶常面临高温、强碱环境失活等问题,亟需开发兼具高效性与环境友好特性的新型酶制剂。沙特阿拉伯吉达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极端环境中分离得到一株Bacillus paramycoides WSA,通过系统研究其产酶特性,为绿色洗涤剂工业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研究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培养基组成,结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评估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浓度和初始OD值对产酶的影响。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种,采用酪蛋白水解法定量蛋白酶活性,并系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探究海滨碱蓬内陆种群的耐盐机制:环境影响与应用潜力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土壤盐渍化就像一个无形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如今,全球有超过 8.7% 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影响,这使得大量农田被迫弃耕,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植物们也在努力 “抗争”,其中海滨碱蓬(Salicornia europaea)这种神奇的盐生植物,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它不仅能在高盐环境中顽强生长,还具有多种潜在的应用价值,比如可用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燃料的生产。然而,目前人们对海滨碱蓬适应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而且不同种群的海滨碱蓬在耐盐性上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些谜团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页次:110/283  共5647篇文章  
分页:[<<][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