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降解与逆境耐受:Rhodococcus sp.WH103与SA-生物炭共固定化技术对吩嗪-1-羧酸的环境修复研究
在现代农业中,一种名为吩嗪-1-羧酸(PCA)的天然化合物正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作为生物杀菌剂申嗪霉素的主要活性成分,PCA以其广谱高效的抗菌特性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大显身手。然而,这种看似环保的生物农药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环境风险——它能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干扰电子传递链,不仅危害非目标微生物,还会对作物本身产生植物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PCA作为多种吩嗪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在环境中可能转化为其他具有相似毒性的衍生物。面对这一难题,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往往成本高昂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而现有报道的PCA降解菌株又普遍存在环境适应性差、降解效率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在实际农田环境中,温度波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Wolbachia 感染助力雄性卵大小随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长:揭示昆虫生殖策略新机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攀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预计到 2100 年将因CO2的温室效应上升 2°C。地球上的生物面临着巨大挑战,它们必须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史特征、形态和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减少适应性降低带来的影响。在动物界,尤其是节肢动物中,一种常见的适应方式是增加受精卵(卵)的大小,这一过程涉及亲代将资源转移到卵中,且受温度、CO2水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卵的性别也会影响亲代的投资策略。Wolbachia pipientis 是一种广泛感染陆地节肢动物的内共生细菌,能与宿主建立多种关系,还会影响宿主的生殖、免疫、行为等多个方面。然而,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火蝾螈幼虫对底栖生物的自上而下影响:不同栖息地的差异与生态意义
在神秘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火蝾螈幼虫可是隐藏的 “生态小能手”。它们作为无鱼水域里的顶级捕食者,食谱丰富得很,像昆虫幼虫、甲壳类动物还有寡毛类动物等都是它们的 “盘中餐”。不过,科学家们发现,虽然对火蝾螈幼虫的饮食研究不少,但它们对底栖生物群落,尤其是小型底栖生物(比如线虫、寡毛类动物和微型甲壳类动物)的影响,还存在很多谜团。而且,从溪流和池塘这些不同栖息地来的火蝾螈幼虫,它们的饮食和生态影响会不会不一样呢?这就像探索宝藏一样,充满了未知和诱惑,吸引着科学家们去一探究竟。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Bielefeld)的研究人员 Christoph Ptat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MC4-R 基因变体:从童年到青春期肥胖进程中的关键风险因素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发突出。青春期是人体代谢的关键转型期,此时生理上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但这种正常的青春期胰岛素抵抗与肥胖引发的病理性胰岛素抵抗不同。西方社会高达 20% 的青少年超重或肥胖,这不仅与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有关,个体的遗传背景也起着关键作用。此前研究虽已发现多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变体,其中 MC4-R(黑皮质素受体 4)附近的 rs12970134 变体备受关注,且有研究表明其对肥胖的影响存在年龄依赖性,但该变体在青春期对肥胖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意大利基耶蒂 “G. D’Annunzio” 大学儿科系的研究人员开展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Bacillus paramycoides WSA产耐热碱性蛋白酶的优化及其在绿色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在日化行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化学洗涤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洗涤剂中的蛋白酶常面临高温、强碱环境失活等问题,亟需开发兼具高效性与环境友好特性的新型酶制剂。沙特阿拉伯吉达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极端环境中分离得到一株Bacillus paramycoides WSA,通过系统研究其产酶特性,为绿色洗涤剂工业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研究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培养基组成,结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评估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浓度和初始OD值对产酶的影响。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种,采用酪蛋白水解法定量蛋白酶活性,并系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探究海滨碱蓬内陆种群的耐盐机制:环境影响与应用潜力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土壤盐渍化就像一个无形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如今,全球有超过 8.7% 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影响,这使得大量农田被迫弃耕,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植物们也在努力 “抗争”,其中海滨碱蓬(Salicornia europaea)这种神奇的盐生植物,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它不仅能在高盐环境中顽强生长,还具有多种潜在的应用价值,比如可用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燃料的生产。然而,目前人们对海滨碱蓬适应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而且不同种群的海滨碱蓬在耐盐性上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些谜团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基于盲解混和端元引导自动编码器模型解析浮游植物色素吸光光谱的研究
在广袤的水体世界里,浮游植物虽微小却意义重大。它们作为全球碳循环的基础,对环境变化反应迅速,其色素组成和浓度影响着水体的光学特性。高光谱技术就像一双 “透视眼”,能从不同尺度对水体进行监测,为研究浮游植物提供了有力工具。然而,从高光谱数据中准确解混浮游植物的内在光学属性,却如同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找出口,困难重重。水体是一个复杂的 “大杂烩”,除了浮游植物,还有各种溶解和悬浮物质,它们相互作用,使得高光谱监测中的信号解混变得异常棘手。传统的线性解混模型过于简单,无法应对复杂的物理相互作用,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此背景下,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7
-
环境基因组选择助力大麦地方品种多基因局部适应性研究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农业生产构成严峻挑战,作物种质资源库中蕴藏着应对环境胁迫的关键遗传变异。传统基因组-环境关联分析(GEA)虽能揭示局部适应的遗传基础,但在育种实践中应用有限。夏威夷大学Michael B. Kantar团队创新性地将环境基因组选择(Environmental Genomic Selection, EGS)与物种分布模型相结合,以大麦(Hordeum vulgare L.)为模式作物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大麦作为从赤道延伸至北极圈的广适性作物,其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环境适应多样性。研究团队利用USDA保存的753份地理参照明确的大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4-17
-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如何影响南象海豹觅食活动:解开南大洋生态奥秘
在广袤无垠的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奥秘犹如一座神秘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各种生物紧密相连。而在这张网中,浮游植物群落作为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海洋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南大洋,仍然存在着许多未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会如何影响上层捕食者的觅食活动?这种影响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生物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Biologiques de Chize, CEBC-CNRS UPR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4-17
-
生态分化在Mesoamerica地区Arremonops rufivirgatus物种复合体中隔离种群演化中的作用解析
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Mesoamerica,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环境孕育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鸟类区系。然而,这种令人惊叹的多样性背后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为什么在环境连续的区域会出现物种的异域分布?橄榄雀鹀(Arremonops rufivirgatus)这一广泛分布但呈现明显地理隔离的物种复合体,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模型。该复合体包含三个主要群体:海湾群体(rufivirgatus)、太平洋群体(superciliosus)和尤卡坦群体(verticalis),它们分布在Mesoamerica低地的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分布隔离但缺乏明显的地理屏障。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学
来源: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时间:2025-04-17
-
哺乳动物食草动物是否保留对祖先有毒饮食的生物转化能力?——以沙漠林鼠为例的进化生理学研究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哺乳动物食草动物与植物之间持续上演着"化学军备竞赛"。植物产生大量结构多样的次生代谢物(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PSMs)作为防御武器,而动物则发展出复杂的解毒系统应对这些化学威胁。这种相互作用塑造了动物特殊的食性适应,但同时也引出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当动物转向新型有毒植物时,是否会丧失处理祖先饮食的代谢能力?这一"进化权衡"假说在生态毒理学领域长期存在争议。美国犹他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选择沙漠林鼠(Neotoma lepida)作为模型,其大盆地种群以杜松(Juniperus spp.)为食,而莫哈韦种群在约1.8万年前转向以含强效酚类物质
来源: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时间:2025-04-17
-
综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可持续修复催化剂推动生物修复进展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崛起:从微生物工厂到环境救星微生物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s)正成为对抗环境顽疾的“绿色手术刀”。这类由细菌、酵母等微生物合成的两亲性化合物,凭借可生物降解性和结构多样性,在疏水性污染物(如多氯联苯PCBs和全氟辛酸PFOA)的增溶与生物利用度提升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突破生产瓶颈:合成生物学的精准调控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的鼠李糖脂合成通路,使产量提升300%。固态发酵(SSF)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甘蔗渣)作为底物,将生产成本降低40%,而膜分离技术的引入简化了下游纯化流程。跨界应用:从油污清理到微塑料战场最新研究发现,
来源:Biodegradation
时间:2025-04-17
-
模拟氮沉降对西南中国轿子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寒温带针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在西南中国轿子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寒温带针叶林中,一场关于氮(N)沉降如何"烹饪"森林凋落物的科学实验正在上演。研究人员像调配秘方般设计了三种氮源"菜单"——硫酸铵((NH4)2SO4)、硝酸钠(NaNO3)和硝酸铵(NH4NO3),分别以0、5、15、30 kg N·hm−2·a−1的剂量"调味"。两年后发现,NH4NO3处理的凋落物残重率最低(38.78%),比NaNO3组(48.56%)分解得更快,仿佛这种氮源给微生物分解者打了"兴奋剂"。有趣的是,低氮处理就像适度的火候,比高氮更能激发分解活力。碳(C)元素像逃逸的气泡般快速释放,而氮磷(N、P)则像慢炖的精华逐渐浓缩。研究揭示,不同
来源:Acta Oecologica
时间:2025-04-17
-
基于视觉线索的课堂小组参与度识别:OUC-CGE 数据集开启智能教育新视野
在教育领域,学生参与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知识构建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通过实验室控制的计算机交互来识别个体参与度,这种模式与真实的课堂动态严重脱节。传统测量参与度的工具,如自我报告、观察清单和评分量表报告,存在微观层面捕捉不足、耗时费力的问题;自动测量方法中,基于电子学习系统的方式依赖固定指标且易受偏差影响,基于生理传感器的分析则成本高昂且干扰性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他们致力于通过视觉线索识别课堂环境中的学生小组参与度,并提出了 OUC Classroom Group Engage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4-17
-
饮食质量与食品安全差异:族裔 - 移民身份及美国出生状态的影响及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族裔和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饮食和健康状况的差异逐渐凸显。过往研究虽涉及移民健康、食品安全及饮食质量,但存在诸多空白。例如,对不同族裔和移民群体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差异的综合研究较少,且未充分考虑多种身份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问题促使科研人员深入探究,以填补知识缺口,为改善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美国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和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Sou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族裔 - 移民身份、美国出生状态与饮食质量、食品安全状况关系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来源:Journal of Racial and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
时间:2025-04-17
-
首次发现斑睾前殖吸虫(Proctoeces maculatus)感染肋贻贝(Geukensia demissa):美国新英格兰独特单倍型的揭示及生态意义探究
寄生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影响宿主种群和群落动态。尽管其具有重要生态意义,但盐沼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肋贻贝(Geukensia demissa)体内寄生虫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却鲜为人知。本研究首次记录了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鲱鱼河口,吸虫斑睾前殖吸虫(Proctoeces maculatus)感染 G. demissa 的情况。在检查的 50 只贻贝中,P. maculatus 的感染率为 66%,感染强度从轻度(个体内少于 20 个胞蚴)到超过 300 个胞蚴不等。感染严重的贻贝出现外套膜变色,表明可能存在病理影响。对 28S 核糖体 RNA 基因的分子分析鉴定出一种独特的单倍型 GD1,该单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时间:2025-04-17
-
首次记录巴西寄生瓷蟹的油生侧隐水虱(Pleurocrypta petrolisthis):形态与生态新发现
侧隐水虱属(Pleurocrypta Hesse,1865)的等足目动物是螯虾和瓷蟹的鳃寄生虫。本研究首次记录了来自巴西的油生侧隐水虱(Ple. petrolisthis Markham,1988),它寄生于瓷蟹 Petrolisthes galathinus(Bosc,1801),并提供了新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数据。2021 年至 2022 年,研究人员在巴西的伯南布哥州和圣保罗州,采用主动和被动采样方法进行研究。借助安装在体视显微镜和复式显微镜上的绘图管绘制 Ple. petrolisthis 的图像,之后用 Adobe Illustrator 进行描摹。对感染率、寄生侧偏好以及寄生虫与宿主大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时间:2025-04-17
-
水文连通性对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影响:关乎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潮沟系统中的水文连通性是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影响着湿地内各种关键生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水文连通性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FFGs)的机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黄河三角洲的一个典型潮沟系统,在潮沟区域不同季节对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素和金属元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金属元素的分布在不同潮沟层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随着水文连通性增加,金属浓度降低。水文连通性差异较大的潮沟,其化学连通性较低。刮食者(SCs)在潮沟系统中数量占比最高,达 40.9%,而颗粒食者(GCs)是维持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功能摄食类群(K
来源:Wetlands
时间:2025-04-17
-
城市生态探秘:印度乌代布尔树洞分布及其对城市野生动物的意义
树洞在城市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态作用,它能为包括树洞筑巢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等各类动物提供关键的栖息地和资源,进而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数关于树洞可用性的研究聚焦于森林栖息地,而城市环境中树洞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在城市里,树木密度降低、出于公共安全考虑的树枝管理以及挖掘树洞物种数量有限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树洞的可用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1)印度拉贾斯坦邦乌代布尔市不同栖息地的树洞出现频率是多少?(2)树洞在不同树种上是如何分布的?(3)不同栖息地中天然树洞和挖掘树洞的特征有何差异?(4)哪些因素会影响树洞的可用性?研究人员对 5 个城市栖息地的 487 棵
来源:Urban Ecosystems
时间:2025-04-17
-
谷子(Setaria italica)叶瘟抗性稳定基因型的筛选:基于 AMMI 和 GGE 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关键意义
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setariae)引发的叶瘟,是谷子(Setaria italica)最为常见且在经济层面影响重大的病害,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众多国家,它都会致使谷子产量大幅下降。使用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的方法。鉴别稳定的抗性来源,对于培育抗稻瘟病菌的谷子品种而言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21 年和 2022 年雨季,于印度主要谷子产区的 6 种环境(E)下,对 183 个谷子基因型开展了重复田间试验,以评估它们对叶瘟(LB)的抗性。有 26 个基因型表现出优于或等同于抗性对照 ISe1745 的叶瘟抗性,这些基因型被选为优良的叶瘟抗性基因型。之后,研究人
来源:Tropical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