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交叉纳米片结构CuCo2O4催化剂高效催化甲苯氧化的机制研究
随着工业进程加速,化石燃料使用导致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量排放,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传统贵金属催化剂虽高效但成本高昂,开发高性能非贵金属替代材料成为研究热点。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备受关注,其中钴基催化剂因其易形成氧空位(Ov)的特性成为深度氧化反应的理想候选。然而,如何通过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催化活性仍是环境催化领域的重大挑战。天津科研团队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发表研究,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三维交叉纳米片结构CuCo2O4-3D催化剂。该工作创新性地采用原位温度程序测试技术,揭示了活性氧物种迁移补充机制,发现特殊形貌可暴露更多表面活性
来源:Applied Surface Science
时间:2025-05-15
-
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入了解碱土阳离子收支及隐藏植被吸收证据
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的研究版图中,镭(Ra)如同一位神秘又危险的 “不速之客”,因其在自然放射性物质(NORM)中占据主要辐射暴露风险地位,始终牵动着科学界的神经。作为碱土金属中最重的成员,镭的化学性质与植物生长必需的钙(Ca)、镁(Mg)相近,这使得它极易通过土壤 - 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知之甚少,尤其是植被对镭的吸收、转运及留存过程,以及镭与碱土阳离子(如钙)的收支关系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传统模型往往低估植被对镭的吸收能力,且忽视了镭在多年生植物组织中的长期积累效应,这些知识空白如同迷雾,阻碍着对放射性核
来源:Applied Geochemistry
时间:2025-05-15
-
废 PET 的大气连续降解新突破:ZnO 催化实现高效转化为对苯二甲酸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难题,每年约 4.3 亿吨塑料被生产,其中三分之二在不到一个月内沦为垃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为最常用塑料之一,其废弃物占全球固体废弃物的 12%。这些废 PET 不仅可能破碎成微塑料,进入海洋、鱼类、海洋生物甚至人类肝脏、肾脏和胎盘,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且传统回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机械回收常导致再生塑料材料机械性能下降;生物回收面临生物催化剂回收再利用受限的问题;化学回收虽具吸引力,但常规方法存在使用大量有机溶剂、设备腐蚀风险、高能耗及均相催化剂难以回收等问题。溶剂 - free 催化氢解作为一种将 PET 升级回收为对苯二甲酸(TPA)的策略,虽有诸多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15
-
高效接力催化体系升级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研究
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PET 作为最常见的聚酯塑料,全球年产量高达 7000 万吨且年增长率超 4%,但废 PET 回收率仅 9%,大量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如何高效回收利用废 PET、实现塑料闭环循环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国内研究团队针对废 PET 升级转化开展研究,旨在开发高效催化体系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为塑料循环经济提供新路径。为攻克废 PET 回收瓶颈,国内研究人员开展了以 “高效接力催化体系升级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 为主题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研究通过设计新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15
-
通过调控催化剂纳米结构灵活调谐活化过一碳酸盐体系中的活性物种以实现选择性高效降解微污染物
论文解读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各类工业与生活废水未经严格处理便肆意排放,致使微污染物在环境中持续累积,如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等。这些物质即便在痕量水平下,也可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引发 mutagenesis(致突变)、carcinogenesis(致癌)和 teratogenesis(致畸)等不良效应。然而,传统废水处理方法受限于微污染物多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亲水性、酸碱性、稳定性和极性等),难以实现高效去除。高级氧化工艺(AOPs)凭借高活性物种(如羟基自由基・OH、碳酸根自由基 CO₃·⁻等)在处理难降解污染物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15
-
硫驱动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CO耐受性的新型PtxSy-C催化剂研究
研究背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清洁能源转换技术的代表,其商业化进程长期受制于阳极催化剂对燃料杂质的高度敏感性。传统Pt催化剂即使面对10 ppm的一氧化碳(CO)或4 ppb的硫化氢(H2S)也会发生严重毒化,导致效率骤降50%。为满足全球标准对燃料纯度的苛刻要求,氢气提纯成本激增至粗氢的3-4倍,成为制约氢能经济的关键瓶颈。尽管通过Pt与过渡金属合金化可部分缓解毒化,但这一"世纪难题"始终未能根本解决。研究方法与技术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2,2-二噻吩碳化法制备硫掺杂碳载体(S-C),利用软酸-软碱相互作用锚定Pt形成PtxSy-C催化剂。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确认亚纳米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15
-
滨水绿地文化生态服务(CES)感知与驱动因素:基于社交媒体文本分析的洞察
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丛林不断挤压自然生态空间,城市居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需求愈发迫切。滨水绿地作为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键界面,不仅承担着调节微气候、净化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更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社交互动、审美体验的重要场所。文化生态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CES)作为人们从自然中获得的非物质价值,涵盖审美享受、休闲娱乐、环境教育等多个维度,对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公众如何感知滨水绿地中的 CES,以及哪些因素驱动了这些感知,在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领域仍是亟待探索的课题。传统的 CES 评估方法
来源:Anthropocene
时间:2025-05-15
-
综述:建筑性能模拟中的物理信息机器学习——新兴领域综述
物理信息机器学习:建筑性能模拟的范式革新物理信息机器学习的定义与框架物理信息机器学习(PIML)通过将质量守恒、能量平衡等物理定律嵌入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兼具数据适应性和物理一致性的混合建模框架。在建筑性能模拟(BPS)领域,PIML被明确定义为四类方法:物理信息数据集通过仿真数据增强训练样本;物理信息损失函数将PDE方程作为正则项;物理信息模型结构采用模块化神经网络编码热力学关系;物理信息硬约束则强制模型参数满足非负性等物理规则。方法论突破与应用场景在室内环境质量(IEQ)评估中,PIML显著提升温度预测精度——如Drgoňa团队开发的物理约束RNN模型,在仅10天训练数据下实现0.59 K的
来源: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
时间:2025-05-15
-
日本非 HIV 专科医生对 HIV 感染者及其诊疗态度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HIV 感染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日本在控制 HIV 新发感染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如 2013 年后新感染人数呈下降趋势,且接受治疗者的病毒抑制率达 95% 以上,但随着 HIV 感染者老龄化加剧,其医疗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区域化,非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生将更多承担相关诊疗责任。然而,HIV 相关污名化问题在日本社会依然存在,部分感染者因担心被拒诊而不敢透露感染状况,甚至医疗机构中仍存在因 HIV 感染拒绝就业的案例。在此背景下,了解非 HIV 专科医生对 HIV 感染者的态度及伦理认知,成为保障感染者获得公平医疗服务的关键。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日本滋贺医科大学(Shiga Univ
来源: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时间:2025-05-15
-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沿海省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研究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物流业在沿海省份贡献了全国52.47%的行业增加值,却也消耗了7.47%的全国能源总量,排放6.17%的二氧化碳。这种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尖锐矛盾。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全国层面,对沿海省份这一经济核心区的物流碳排放效率(LCEE)时空演化规律缺乏系统分析,特别是忽视了地理邻近性对效率演化的影响。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arbon Balance and Management》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该团队创新性地将空间滞后因子引入传统马尔可夫
来源:Carbon Balance and Management
时间:2025-05-15
-
解析社会经济地位对大脑结构的影响:孟德尔随机化带来的新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往往在健康方面更具优势,不仅身体更为强健,心理健康状况也更佳。然而,社会经济地位与大脑结构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科学界。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是否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目前尚无定论;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与大脑形态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尤其是在老年大脑健康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认知能力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大脑形态的关系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同样是未解之谜。为了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研究人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5-14
-
波兰古近纪和新近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微菌核:根系真菌内生菌的化石记录与古环境意义探究
在神秘的生物世界里,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剧。真菌作为土壤中的重要成员,与植物的互动形式多样,其中根内生真菌对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定植起着关键作用。深色有隔内生(DSE)真菌作为根内生真菌的一种,能在植物根部形成微菌核。然而,关于这类真菌的化石记录却十分稀少,其在漫长地质历史中的演化和生态角色也充满未知。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波兰科学院 W. Szafer 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对波兰三个渐新世和中新世遗址的样本进行了研究,这些样本分别来自下渐新世的 Grabówka PIG - 1 钻孔的海洋沉积物、中中新世 Drzewce 的褐煤矿床以及下 - 中中新世
来源:Fungal Biology
时间:2025-05-14
-
气候变化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瑞士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深度剖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马铃薯作为世界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备受关注。在过去,虽然已有一些关于马铃薯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但大多存在数据局限性,难以精准预测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的影响。而且,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降水模式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这些变化对马铃薯生长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这促使科研人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明确气候变化与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为保障粮食供应提供科学依据。瑞士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对瑞士西部阿尔卑斯山区 5 个不同海拔地点,在 1990 - 2021 年期间进行了马铃薯品种试验,收集了大量数据,涵盖
来源:Field Crops Research
时间:2025-05-14
-
心理行为干预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基于大规模干预锦标赛的机制解析与策略优化
心理因素影响气候变化信念与行为研究揭示三大心理障碍阻碍气候行动:感知相关性不足(Perceived Relevance)、未来思维偏差(Future Thinking)和响应效能低下(Response Efficacy)。约40%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30年内不会显著影响社区,体现显著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社会规范误判(pluralistic ignorance)导致"沉默气候"现象,加剧行动惰性。干预锦标赛设计与发现在7,624名美国成人中比较17种干预策略:相关性干预:新闻评论(News Comments)任务中,要求参与者阐述气候新闻与自身(Self-R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5-14
-
全球土壤微生物氮(N)磷(P)限制格局研究:揭示生态关键影响与潜在调控路径
氮(N)和磷(P)的可利用性对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生长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氮(N)和磷(P)限制的全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研究人员对来自自然生态系统的 5259 个野外观测数据进行生态酶化学计量建模,以此评估全球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氮(N)和磷(P)限制情况。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磷(P)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比氮(N)限制更为普遍,在低纬度地区表现得尤为强烈,而氮(N)限制则在寒冷环境中占主导。同时,在热带地区的土壤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着氮(N)和磷(P)共限制的现象,这与长期以来认为低纬度地区主要限制养分是磷(P)而非氮(N)的观点相悖。这种共限制现象可能是由于在磷(P)限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5-14
-
肠道微生物草酸代谢基因进化机制:跨越菌群边界的基因选择与健康影响
引言微生物群与宿主构成的共生体(holobiont)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肠道微生物群主要在宿主环境中通过微生物间竞争进化,宿主则进化出防御机制防止微生物群过度增殖。肠道细菌的资源主要来源于饮食,因此存在利用饮食营养资源的强大选择压力,这推动了生态和进化过程。生态学和进化领域的重要问题包括选择单位是物种还是基因,以及 specialist 和 generalist 生态策略如何进化,这些都可在基因或物种层面发生。草酸作为一种植物产生的膳食毒素,可抑制许多肠道细菌生长,但哺乳动物宿主缺乏降解草酸的酶,而部分肠道细菌(如 Oxalobacter formigenes)能利用草酸作为碳源和能源。草酸被
-
冲洗程序对饮用水管网生物稳定性及微生物入侵易感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冲洗程序对饮用水管网生物稳定性及微生物入侵易感性的影响传统无氯冲洗对生物膜影响有限研究采用三组平行PVC管网环路(DN 80 mm)模拟实际工况,发现传统无氯冲洗(流速0.5 m/s,剪切力0.70 N/m2)对成熟生物膜(培养1年)的细胞密度(~4×106 cells/cm2)和群落结构无显著改变。16S rRNA测序显示生物膜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0%)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10%),冲洗后未发生显著更替。这与全尺度管网中年轻生物膜易受剪切力影响的现象形成对比,提示成熟生物膜因胞外聚合物(EPS)结构稳定而具有更强抗冲洗能力。氯化冲洗引发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4
-
探秘大肠杆菌中外源电子传递链移植效率限制因素:解锁生物能源与修复技术新密码
研究背景在微生物的奇妙世界里,一些微生物具备独特的能力,能将呼吸电子传递给可溶性或不溶性的细胞外电子受体,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外电子传递(EET) 。这一过程意义非凡,比如电子受体铁,作为地壳中第四丰富的元素,常以不溶性铁氧化物或羟基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微生物可将其还原,进而引发一系列重要的非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同时,EET 在生物电化学系统中也有重要应用,微生物能利用固态阳极替代天然不溶性电子受体。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和嗜硫代产乙酸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是研究 EET 过程的重要模式生物,其中希瓦氏菌的相关系统目前了解得最为深入。希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4
-
探秘亚热带人工林土壤黏菌:时空分布、细菌互作与生态启示
研究背景土壤黏菌(Soil myxomycetes)是土壤原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刺激微生物活动、调节微生物群落和促进养分循环等关键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对其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模式,以及与食物(如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十分有限。以往对黏菌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人工林关注较少。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暗孢黏菌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特性,解答森林类型和季节如何影响暗孢黏菌群落结构和组装、哪些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暗孢黏菌与细菌之间是否存在共变模式等问题。材料与方法研究区域、样地设置与采样:研究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4
-
Lydicamycins 诱导放线菌相互作用中的形态分化:探索微生物化学生态学新路径
引言链霉菌(Streptomyces)是临床抗生素的重要天然来源,能产生约 70% 的临床抗生素 。但目前对链霉菌次生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SMs)在生态方面的研究滞后。虽然已有研究关注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链霉菌与真菌、链霉菌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相互作用,但对 SMs 在放线菌相互作用中的角色了解甚少。孢子形成是链霉菌相互作用中常见的表型变化,但引发这一变化的 SMs 却鲜少被研究。在筛选链霉菌 - 放线菌抗菌作用时,研究人员发现一株环境菌株(Streptomyces sp. P9-2B2)能诱导另一株菌株(Kitasatosp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