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智行” APP 教育干预:提升女性微塑料(MP)健康认知与行为的新契机
在当今时代,塑料可谓无处不在,它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暗藏危机。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逐渐分解,产生了微塑料(MP)。这些微小的颗粒,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小恶魔”,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日常使用的化妆品、洗护用品,到饮用水、食物,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MP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正日益凸显,然而公众对其危害的认知却十分有限。在伊朗,塑料废弃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每天人均产生 0.63 千克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塑料占 7%,且超 90% 的废弃物被露天堆放,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释放微塑料等有害物质,威胁民众健康。虽然人们逐渐意识到 MP 的存在,但如何减少 MP 暴露、保护自身健康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时间:2025-05-14
-
芬兰北萨沃尼亚农村沼气系统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剖析:区域行动者视角下的深度洞察
芬兰在能源领域一直致力于推动生物能源的发展,沼气作为生物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在减少碳排放、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21 世纪以来,芬兰沼气产业发展较为缓慢。2020 年,芬兰 79 座沼气厂(不含 33 座垃圾填埋收集点)仅生产了 686GWh 的沼气,仅占当年芬兰能源消耗的 0.7% ,与国内沼气每年约 10TWh 的技术经济潜力相差甚远。这背后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业领域虽有大量沼气生产潜力,但面临着盈利能力差、运输距离长和投资成本高等阻碍。而且,国家政策规划中对沼气的定位模糊,政策体系缺乏连贯性,导致沼气行业发展迷茫。在这样的困境下,为了深入了解沼气行业发展
来源:Energy, 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
时间:2025-05-14
-
火星模拟磨损玄武岩毒性探秘:盐化激活时间与剂量的影响及细菌转录组响应
火星,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焦点。然而,火星表面的环境极其恶劣,充满了各种对生命生存的挑战。其表面存在强烈的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辐射(UVR)、γ 辐射和银河宇宙射线,这些辐射能够对生物的 DNA 和蛋白质造成严重损伤。同时,火星缺乏生物可利用的液态水,极低的大气压力和高盐含量使得水的活性极低,难以维持生命的正常代谢活动。此外,火星风化层具有强氧化性,这一特性对生命的生存和探测有着关键影响。此前的研究表明,火星风化层中的摩擦带电过程会产生活性氧(ROS),其中的羟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氧化细菌的外膜蛋白和膜脂质,导致脂质过氧化,甚至细胞死亡。以往
来源:Discover Life
时间:2025-05-14
-
最新研究:秋葵、胡芦巴提取物可以去除水中的大多数微塑料!
秋葵黏滑的细绳和葫芦巴籽的凝胶背后的物质比常用的合成聚合物更能捕获微塑料。此前,研究人员建议使用这些粘性天然聚合物来清洁水。现在,他们在ACS Omega上报告说,秋葵和/或胡芦巴提取物能吸附并去除海水、淡水和地下水中高达90%的微塑料。Rajani Srinivasan和他的同事一直在探索无毒的、基于植物的方法来吸引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在一组实验室实验中,他们发现来自秋葵、胡芦巴和罗望子的聚合物粘在微塑料上,聚集在一起并下沉,以便于与水分离。斯里尼瓦桑在美国化学学会的2022年春季会议上谈到了淡水和海水中植物提取物的成功演示。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他们优化了在不同类型的水中提取秋葵和胡芦巴提取
-
揭秘癌细胞 “协作求生”:CNDP2 成为抗癌新靶点
在癌症研究的漫长征程中,人们一直对癌细胞的生存和发展机制充满好奇。长久以来,传统观念如同牢牢扎根的大树,认为单个肿瘤细胞的存活与扩张,全仰仗其在争夺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等公共资源时的 “竞争力”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态世界,就会发现许多生物在面对资源稀缺时,往往会选择携手合作,以此来保障种群的延续。肿瘤,这个在人体内肆意生长的 “小世界”,同样面临着营养匮乏的困境,肿瘤内部的营养供应常常无法满足癌细胞疯狂增殖的需求。那么,癌细胞在这种艰难处境下,是如何应对的呢?难道它们真的只会单打独斗,还是也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 “合作模式” ?带着这些疑问,科研人员踏上了探索之路。来自德国基尔大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时间:2025-05-13
-
综述:类风湿关节炎能治愈吗?
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AID),影响着近 1% 的人口,可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它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如 HLA-DRB1 )、环境触发因素(吸烟、感染)以及免疫失调有关。多种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参与了全身和关节特异性炎症。目前的治疗指南建议尽早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和达标治疗(T2T)策略,以实现病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LDA) 。“治愈” 意味着在停止治疗后疾病被根除,而 “缓解” 可能需要持续的管理。无药缓解(DFR)越来越有可能实现,其中持续无药缓解(SDFR,停止治疗≥2 年)最接近治愈状态。但近期研究显示,目前的疗法仅能使 5 - 24% 的患者实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5-13
-
NASA凤凰号任务洁净室极端耐受细菌的基因组解析:新型物种发现与生物技术潜力
航天器组装洁净室是人类设计的极端寡营养环境,长期暴露于辐射、消毒剂和严苛清洁流程中。这些环境可能孕育出具有独特适应机制的微生物,既威胁行星保护政策(防止地外生物污染),又蕴含未被开发的生物技术潜力。NASA凤凰号任务期间,科学家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有效载荷危险服务设施(KSC-PHSF)的洁净室中分离到215株细菌,但其中25%的菌株无法通过传统方法鉴定,暗示可能存在大量未知物种。为解决这一问题,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和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领导的国际团队,对这批菌株展开多组学分析。研究通过牛津纳米孔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结合比较基因组学、功能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
来源:Microbiome
时间:2025-05-13
-
无需介质:直接监测不同应激条件下活大肠杆菌的电化学行为 —— 开启微生物研究新视角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微生物的活动时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在食品科学、遗传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大肠杆菌菌株也会带来麻烦,像导致食物变质、引发食源性疾病等。要深入了解大肠杆菌,监测其电化学行为是个重要途径。微生物可通过电子转移获取生长所需能量,而电化学方法凭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以及出色的时空分辨率,能有效获取电子转移过程的信息。不过,大肠杆菌天生非电活性,这给电化学检测带来了难题。以往的研究方法,要么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要么添加氧化还原介质,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弊端。基因改
来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时间:2025-05-13
-
探寻邻里环境机遇与青少年神经认知发展的奥秘:解锁健康公平新密码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邻里环境就像一个神秘的 “大礼包”,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 “宝贝”,比如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康的食物、清新的空气等。这些 “宝贝” 看似平常,却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虽然知道邻里环境很重要,但对于它究竟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却知之甚少。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邻里社会经济劣势对神经认知的影响,而且使用的衡量指标比较单一,像地区贫困指数(ADI),它只能反映邻里的部分情况,忽略了很多重要因素,比如健康的物质环境、教育资源的可获取性等。同时,也很少有研究从 “资产视角” 出发,去探究邻里的优质资源对青少年神经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来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
时间:2025-05-13
-
野生西部黑猩猩幼崽中组织化依恋而非混乱型依恋的进化证据:对灵长类社会行为起源的启示
在人类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会形成对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结模式,包括安全型(secure)、不安全回避型(insecure avoidant)和不安全抵抗型(insecure resistant)这三种适应性策略,以及被认为可能具有病理特征的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尽管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儿童发展研究,但关于这些依恋类型的进化起源仍存在重大争议。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依恋模式是人类特有的,还是具有更深远的进化历史?特别是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混乱型依恋是否因其潜在的适应不良特性而不会在野生动物中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
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时间:2025-05-13
-
健康成年人日常认知表现个体内变异性与上纵束白质结构的关联研究
在认知研究的广阔领域中,长久以来,研究者们大多聚焦于个体间认知表现的平均差异,往往将个体随时间的认知波动视为测量误差而忽视。然而,认知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存在,它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内的认知变异性在认知表现总方差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有时甚至超过个体间的方差。例如在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等方面,个体内变异性能解释 40% - 55% 的总方差 。这种个体内变异性(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IIV),反映了认知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和不同情境下的波动,被认为是注意力控制和大脑功能的重要标志。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简单反应时任务中的逐次波动,且多在实验室
-
纳米颗粒潜入母乳之谜:化学成分剖析与渗透路径追踪
研究背景母乳对婴儿健康至关重要,不仅提供关键营养物质,还给予免疫保护,有力支持婴儿的生长发育。然而,母亲在孕期或哺乳期若暴露于环境污染物中,就可能导致母乳被污染,进而威胁婴儿健康。过去几十年,人们在保护孕产妇免受有害物质侵害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像重金属(如铅、汞、镉)、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二噁英、多氯联苯、全氟烷基物质)以及病原体(如 HIV、乙肝病毒)等,监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应指南。近年来,纳米颗粒(NPs)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NPs 越来越多地释放到环境中,污染空气、水和食物。一旦进入人体,NPs 能与生物系统相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5-13
-
跨尺度解析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刺扰伊蚊(Aedes vexans)病毒组:洞察蚊媒病毒生态与疾病传播密码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许多动物物种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进而影响虫媒传染病的出现。蚊媒病毒是人类病原体的潜在主要储存库,这凸显了深入理解与蚊子病毒群落(病毒组,virome)变化相关的生态因素的必要性。在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减性杂交方法,结合单个蚊子样本的 RNA 测序(RNAseq)技术,在 2000 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对同时存在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刺扰伊蚊(Aedes vexans)个体的 RNA 病毒组进行分析。样本由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络(National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NEON)在 2018 年至 201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5-13
-
益生菌组合助力仓鼠对抗新冠病毒感染:减重抗炎促恢复
引言冠状病毒病 2019(COVID-19)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ARS-CoV-2)引发,全球大流行。SARS-CoV-2 通过刺突 S1 糖蛋白附着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进入细胞,主要在人体上呼吸道(URT)和肺部复制,引发肺炎、肺泡损伤,还会导致胃肠道紊乱,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有关。益生菌在 COVID-19 防治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其依据在于能刺激黏膜免疫反应、降低肠道通透性、维持免疫稳态,部分研究表明益生菌可减轻 SARS-CoV-2 感染症状、降低病毒载量、减少呼吸衰竭和死亡风险,还能通过抗病毒干扰素途径和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肠道和呼吸道细胞的病毒感染。本研究旨在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3
-
吲哚 - 3 - 乙醇:肠杆菌与宋内志贺菌间细胞通讯的关键 “信使” 及潜在治疗靶点
引言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和真菌中广泛存在的细胞间通讯机制,它依赖细胞密度,能协调细菌的一系列重要生理活动,像生物膜形成、运动性、毒力因子产生以及抗生素抗性等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研究较多的 QS 系统是 N - 酰基 - L - 高丝氨酸内酯(N-acyl-L-homoserine lactone,AHL),此外还有扩散性信号因子(diffusible signaling factor,DSF)家族信号、自诱导物 - 2(autoinducer-2,AI-2)等多种 QS 信号被发现。在真菌中,QS 系统也起着关键作用,比如法尼醇、酪醇以及吲哚 - 3 - 乙醇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3
-
克隆植物连钱草微生物群落组装的生态机制:从土壤到内生环境 —— 气候变化下植物适应的关键密码
引言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全球生态系统,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构成严重威胁。克隆植物由于遗传多样性低,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面临更大风险。而植物相关微生物群落,包括根际、叶际和内生微生物,在支持植物生存和适应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目前对于克隆植物微生物群落沿土壤 - 附生(植物表面) - 内生(植物内部)连续体的组装和维持机制,人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克隆植物连钱草为对象,旨在阐明其微生物群落沿这一连续体的组装模式,明确宿主植物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及共现网络特征的协同影响,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功能冗余,进而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管理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3
-
跨菌种荧光标记穿梭载体的构建与应用:pKEK-Chrom质粒系列在非模式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多功能表达系统
跨菌种荧光标记穿梭载体的创新设计与验证ABSTRACT发色团蛋白(CCPs)包括荧光蛋白和非荧光显色蛋白,已成为微生物研究的关键工具。然而,在缺乏成熟遗传系统的非模式细菌中应用CCPs面临转化效率、复制子兼容性和启动子选择等挑战。研究团队构建了32种pKEK-Chrom穿梭质粒,包含8种CCPs(如eforCP、DasherGFP、tsPurple)、双抗生素标记(KanR/CmR)和两种复制子(p15a-FnOri或RSF1010-p15a),并通过BsaI位点实现启动子(pJ23100)的Golden Gate交换。该系统在Escherichia coli、Shewanella oneid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13
-
典型与受限视觉环境下真实物体与后像的大小-距离等效性研究:揭示视觉恒常性的神经机制
在视觉感知领域,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是:尽管视网膜上的成像会随着距离变化而改变,人类却能保持对物体大小的稳定感知——这就是著名的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现象。这种能力依赖于复杂的深度线索整合机制,但当面对后像(afterimages)这种特殊的内在视觉刺激时,这套机制是否依然有效?这正是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后像是当人眼长时间注视明亮刺激后,在视野中持续出现的虚幻影像。由于后像直接产生于视网膜和皮层活动,其视网膜大小恒定不变,理论上应该完美遵循Emmert定律—
来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叶际真菌群落的 “探秘之旅”:树多样性与邻域效应的深度解析
在神秘的植物世界里,树叶就像一个个小小的 “生态岛屿”,为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被称为叶际(phyllosphere)。叶际真菌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分为附生真菌(epiphytic fungi)和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附生真菌生长在叶片表面,有些可能会像 “小怪兽” 一样,穿透叶片细胞,抢夺植物的营养,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内生真菌则居住在叶片内部,它们有的是植物的 “好朋友”,帮助植物抵抗外界的压力,有的则比较 “狡猾”,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病原体。然而,目前关于宿主多样性对叶际真菌群落的影响,尤其是对无症状内生真菌的研究还比较少。以往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来源:Fungal Ecology
时间:2025-05-13
-
综述:蔷薇科植物果实香气成分的形成及调控网络
引言蔷薇科在全球约有 124 属 3300 种,中国有 51 属 1000 多种,分布广泛。该科包含众多重要经济作物,像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草莓、梨、桃以及悬钩子属(Rubus)植物等 。这些果实因营养丰富、口感鲜美、香气宜人备受消费者喜爱。例如,苹果是全球重要水果作物,产值仅次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和葡萄(Vitis vinifera L.);草莓作为模式植物和农作物,经济价值高;梨果肉脆甜多汁,有益健康;桃营养丰富,还可加工多种产品;悬钩子属果实营养丰富、香气独特,市场前景广阔。果实香气由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的挥发性物质构成
来源:Food Bioscience
时间: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