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海防市渔民与当地居民对红树林保护的支付意愿:关乎生态与民生的关键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的红树林一直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举措已成为越南林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越南海防市两个依赖红树林生存的用户群体(渔民和当地居民)家庭为红树林保护付费的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的影响因素。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来估计用户群体为感知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效益愿意支付的金额。所有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估计为 360,000 越南盾(15 美元),其中渔民的支付意愿约为 523,000 越南盾(21.79 美元),而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仅为 40,000
来源:Small-scale Forestry
时间:2025-04-16
-
综述:水资源开发对热带依赖水流渔业的影响——以北澳大利亚为例
在湿旱热带地区,河流水流维系着从淡水到海岸带的完整渔业资源链。北澳大利亚作为全球少数仍保持自然水流模式的区域,为研究水资源开发对热带渔业的生态水文影响提供了理想案例。这篇综述聚焦15种具有商业、休闲和原住民捕捞价值的鱼类及甲壳类,揭示了水流依赖性物种面临的多重威胁。水流依赖性与栖息地利用的生态密码甲壳类物种如白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和巨型泥蟹(Scylla serrata)的生命周期与季节性水流紧密耦合。白对虾幼体依赖25‰的最适盐度(25 ppt)在河口生长,而成年个体需淡水脉冲触发向海迁移。研究显示,强湿季年份的蟹类捕捞量比中等年份高出67%,但若取水量使水流降至中
来源: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时间:2025-04-16
-
优化轮作模式与氮肥管理,提升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NUE)的关键研究
优质粳稻(japonica rice)因其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太湖地区备受青睐。然而,过量使用氮肥(N)对作物品质和环境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实践。本研究考察了优化作物轮作模式和氮肥施用策略对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NUE)的综合影响。研究人员在太湖地区采用裂区设计,评估稻 - 羊肚菌和稻 - 麦轮作系统,以及常规施氮量、减氮 10%、15%、20% 和零氮这五种施氮水平的效果,分析优质粳稻品种在这些条件下的表现。在稻 - 羊肚菌轮作中,连续两年减氮 10% 的处理产量较高(9.26 - 10.81 t ha-1),与常规施氮相当且优于其他减氮
来源: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时间:2025-04-16
-
城市化环境因子对龙虱离水行为的干扰效应及其保护启示
城市化环境因素正对龙虱科(Dytiscidae)水生昆虫的行为与种群产生多维度干扰,但缺乏系统监测数据。基于497名水上运动者及休闲垂钓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团队在中国某亚热带渐进式城市化区域发现了龙虱的定居现象。为解析城市环境压力对龙虱的生态干扰机制,研究者以中华龙虱(Dytiscus sinensis)成虫为模型,通过离水行为(栖息地适宜性自主评估指标)实验验证了三种胁迫因子的独立效应:夜间人工光照(ALAN)较黑暗条件显著抑制离水行为(P<0.05);32°C高温组比25°C对照组离水个体显著增多;而16°C与25°C水温组间、饥饿与饱食个体间的离水率无统计学差异。该成果为城市水域生态
来源: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4-16
-
小尺度异质性对中欧温带山地泥炭地中鼓藻底栖植物生物监测的影响:基于 NCV 指数的研究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泥炭地就像隐藏在大地角落里的神秘宝藏,默默发挥着诸多重要作用。其中,泥炭地中的底栖植物(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植物群落)组成了一个独特且多样的生态世界。鼓藻(Desmidiales)作为底栖植物中的重要类群,与泥炭地的生态稳定性紧密相连。一些鼓藻对栖息地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生态状况的 “天然指示器”。然而,在对泥炭地进行生物监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以往常用基于鼓藻的自然保护价值(NCV)指数来评估泥炭地的生态价值,该指数依据鼓藻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以及区域稀有性和生态敏感性等进行计算。但微藻底栖生物在生态环境看似均一的区域内,也常常表现出显著的小尺度变异性,即便是在同一泥炭
来源:Hydrobiologia
时间:2025-04-16
-
Transecting and contrasting the feeding designs of the astigmatan community from bird nests:解开鸟类巢穴中粉螨群落取食奥秘的关键
在奇妙的微观世界里,鸟类巢穴中隐藏着一群微小却充满奥秘的生物 —— 粉螨。粉螨虽小,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好奇,这些生活在鸟类巢穴中的粉螨,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共同生存的呢?而且,它们的取食方式和结构又有着怎样的奥秘?这一系列问题就像一团团迷雾,笼罩在科研人员的心头。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Mathemat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开展了一项关于鸟类巢穴中粉螨群落取食设计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
来源: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时间:2025-04-16
-
水稻田附生藻类:西北意大利严酷环境下的分类与功能生态学研究
在气候变化与农业集约化的双重压力下,水稻田作为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藻类群落的生态功能长期被忽视。意大利西北部Lomellina地区的水稻田面临水温波动(夏季高达38℃)、化学处理(如halosulfuron-methyl除草剂)和间歇性干旱等多重胁迫,但藻类如何适应这种"严酷环境"尚不明确。都灵大学Gianluca Vacca团队在《Aquatic Sciences》发表研究,首次在欧洲范围内系统解析了水稻田藻类群落的分类与功能特征。研究采用人工基质(陶土瓦片)结合便携式荧光仪(BenthoTorch)监测3类初级生产者(硅藻、蓝藻、绿藻)的生物量,通过标准化显微镜计数(UNIEN 1394
来源:Aquatic Sciences
时间:2025-04-16
-
综述:水产养殖数学建模综述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水产养殖市场的竞争力也在稳步提升,鱼农们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迅速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数学建模成为了推动水产养殖行业进步的关键因素。它能够帮助水产养殖业从传统的经验型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精准水产养殖(Precision Aquaculture,PA)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数学模型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研究方法作者借助科学网络搜索引擎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进行文献检索,最终筛选出 154 篇具有代表性且涉及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针对这些论文,作者展开了人工总结和分类工作。分类的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16
-
温度与膳食蛋白能量比对马龙虾(Cherax cainii)生长和生理的交互影响研究
在淡水甲壳动物养殖领域,马龙虾(Cherax cainii)作为全球体型第三大的淡水螯虾,其缓慢的生长速度和高养殖成本一直是产业痛点。现有研究证实,环境温度与饲料营养的协同作用直接影响甲壳动物的代谢效率,但关于马龙虾最佳膳食蛋白能量比(P:E)及其与温度交互作用的研究仍存空白。尤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季节性温差显著(冬季水温<15°C)的环境下,如何通过营养调控维持低温期生长成为关键科学问题。科廷大学水产研究实验室的Anthony J. Cole团队在《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发表的研究,系统揭示了温度与P:E比对马龙虾生理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三组等氮(28%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16
-
亚马逊东部油棕农林复合系统的植物多样性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
在亚马逊东部这片油棕(Elaeis guineensis)扩张潜力区,科学家们发现将油棕与商业树种混植的农林复合系统(AFS)展现出惊人活力。研究追踪了2016-2018年间6个AFS的生态剧本:高多样性AFS-B宛如植物交响乐团,Shannon-Wiener指数(H')飙升至2.08,38.46%的演员是木材树种,同等比例扮演果树角色,还有银合欢(Gliricidia sepium)等"绿肥特型演员"。油棕、可可(Theobroma cacao)和巴西莓(Euterpe oleracea)虽占据C位(IVI最高),但2017-2018年生长放缓。有趣的是,低多样性AFS-A像独奏表演,树木生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时间:2025-04-16
-
综述:解钾内生菌:增强可持续农业和植物抗逆性的机制与应用
解钾内生菌的农业价值与生态意义钾溶解微生物(KSM)内生菌通过将土壤中难溶性钾(如矿物钾、非交换性钾)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态,直接缓解了全球农业中钾(K)缺乏的瓶颈问题。钾作为仅次于氮(N)、磷(P)的第三大必需元素,参与酶激活、光合作用及糖代谢等关键生理过程,同时增强植物对病虫害和干旱/盐胁迫的耐受性。多维度促生机制解析KSM内生菌的“跨界能力”令人瞩目:除解钾外,其分泌的有机酸、质子(H+)和胞外多糖可同步释放磷(P)、锌(Zn)等微量元素;部分菌株还能通过固氮酶(nitrogenase)将大气N2转化为铵(NH4+),实现“一菌多效”。此外,其产生的吲哚乙酸(IAA)、铁载体(sidero
来源:Symbiosis
时间:2025-04-16
-
混合木 - 蔬菜生物炭助力豌豆生长:提升养分吸收与抗逆性的新策略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因其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植物生长和缓解环境压力方面的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生物炭处理,即木材生物炭(WBc)、蔬菜生物炭(VBc),以及木材和蔬菜生物炭的混合物(WVBc),对豌豆(Pisum sativum L.)幼苗生长、生理和生化反应的影响。在温室中开展实验,在可控条件下培育豌豆幼苗,并评估多种生长、生理和生化指标,包括植物生物量、光合效率、养分含量、氧化应激标记物和抗氧化防御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植物生长指标都有显著改善,例如根长、茎长、鲜重和干重,其中 WVBc 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WVBc 处理下根长增加了 75.4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16
-
锌硫酸盐调控水稻生理特性及bZIP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锌缺乏土壤中的生物强化策略
锌(Zn)作为关键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扮演核心角色。然而,碱性缺锌土壤会严重抑制水稻生理进程,导致植株矮化和生殖能力下降。本研究通过农艺锌生物强化技术,系统评估了锌硫酸盐(ZnSO4)在0-500 mM浓度梯度下对两个水稻品种(Basmati-198和PK-386)的改良效果。实验发现,400 mM ZnSO4处理表现最优:Basmati-198幼苗锌积累量激增152.4%,根系干重提升74.52%,净光合速率提高41%;同时显著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升79.88%、23.80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16
-
外源褪黑素适宜浓度增强巧克力薄荷(Mentha Piperita ‘chocolate’)耐盐性:为薄荷保护及盐碱地利用提供新契机
盐胁迫严重阻碍植物生长,而褪黑素(MT)已被证明在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方面有显著作用。为研究盐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巧克力薄荷(Mentha Piperita ‘chocolate’)生长特性、光合作用及生理功能的影响,实验中对遭受盐胁迫(320 mM NaCl)的巧克力薄荷施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T1:100 µM,MT2:200 µM,MT3:300 µM)。结果显示,与仅盐胁迫处理(NaCl)相比,200 µM 的褪黑素使巧克力薄荷鲜重、干重、叶片水势值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 68.81%、32.63%、39.76% 和 39.76%。外源褪黑素还显著降低了盐胁迫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16
-
多环境互作下豌豆基因型种子产量的稳定性评价与优势种质筛选
为破解豌豆(Pisum sativum L.)稳产难题,科学家们在印度哈里亚纳邦的三个试验点展开了一场基因型与环境(GEI)的精彩博弈。采用α-格子设计,150个豌豆基因型历经两季考验,ER、AMMI、GGE双标图和WAAS四大分析模型轮番上阵。结果发现:ER模型揪出G84、G58等5个高产明星,专攻优适环境;AMMI模型(P<0.001)则锁定G20、G148等"淡定派",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稳如泰山。GGE双标图更绘制出两大"战区"——G148等基因型称霸第一超级环境,G33等则制胜第二战区。最终WAAS双标图钦点G20和G148为"全能冠军",这些黄金种质将成为育种专家手中的王牌,助
来源:Euphytica
时间:2025-04-16
-
综述:量化入侵发生时间和地点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一、入侵物种预测的重要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入侵物种成为人类介导的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预测入侵物种何时何地到达和扩散的模型,对于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制定积极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理想的模型应具备动态性(某一时期的情况会影响未来时期)和空间交互性(一个地方发生的情况会影响其他地方),以此来反映入侵物种在地理空间中的扩散。并且,预测还应包含不确定性的定量估计,这样既能避免决策时过度自信或过度谨慎,也能为改进未来的预测提供依据。然而,入侵预测存在许多内在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时间:2025-04-16
-
保护地生物入侵管理:迈向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的新策略探索
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宏大拼图中,如今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 “危机风暴”。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如同失控的列车,以空前的速度狂奔。曾经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正逐渐失去平衡,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而这一切对人类从自然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服务,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等,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 “堡垒”,在这场危机中肩负重任。它们本应是珍稀物种的避风港、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却也遭受着生物入侵的猛烈冲击。外来入侵物种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破坏者”,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生态环境,导致物种灭绝、种群数量下降,还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诸多危害,严重阻碍保护地实现其保护目标。在这样的紧迫形势下,为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时间:2025-04-16
-
新热带山地雨林城市绿地中棒络新妇(Trichonephila clavipes)及其寄居者的生态动态:揭秘蜘蛛与寄生者的奇妙关系
在热带地区,棒络新妇(Trichonephila clavipes)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织圆网蜘蛛。它捕获猎物后会将其包裹并转移到蛛网中心储存起来,以备日后食用。这种独特的猎物储存行为,吸引了一些小型的、机会主义的蜘蛛前来抢夺食物,它们被称为盗食寄生者(kleptoparasites)。例如,一些球蛛科(Theridiidae)的蜘蛛,像 Argyrodes elevatus,就不会自己织网,主要以棒络新妇捕获的猎物为食。盗食寄生行为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会影响蜘蛛的能量获取,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还会干扰捕食者 - 猎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影响物种的分布模式。然而,目前关于棒络新妇蛛网
来源:Biologia
时间:2025-04-16
-
南非林波波省Belondira limpopoensis sp. n.(线虫纲:矛线目)新种的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自由生活的线虫作为微生物群落的关键调控者,其多样性研究长期存在地理空白。矛线目(Dorylaimida)线虫因其特殊的取食习性(如真菌捕食)对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但非洲尤其是南非地区的该类群研究近乎空白。Belondira属自1939年由Thorne建立以来,全球已记录50个有效种,然而此前未有南非物种的正式报道。这一知识缺口限制了人们对非洲土壤线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认知。为此,南非林波波大学的研究团队在Haenertsburg村的自然草地(GPS: 23°56'44.0"S, 29°56'35.9"E)采集样本,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并描述了Belondi
来源:Biologia
时间:2025-04-16
-
Phytophthora multivora游动孢子在土壤基质中的存活与传播机制及其生态防控意义
在植物病理学领域,Phytophthora(疫霉菌)属病原体因其毁灭性的致病能力被称为"植物杀手"。其中Phytophthora multivora作为新发致病种,近年来在苗圃和天然林区频繁出现,但其环境适应机制尚不明确。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病原体可通过受污染土壤"隐形传播",当携带病原体的苗木被用于生态修复时,可能将病害引入原始生态系统。目前对Phytophthora的研究多集中于菌丝体(mycelium)和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s)等持久结构,而对其游动孢子(zoospores)在无宿主土壤中的生存潜力认知存在重大空白。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的
来源: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