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秸秆生物炭对冻融期黑土磷有效性的调控机制及作物早期营养供给影响

    CK),且冻融时间、生物炭剂量及二者交互作用对AP影响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揭示,冻融过程中有机质(Organic Matter, OM)动态变化与AP呈显著关联。生物炭通过增强物质稳定性、抑制有机质释放的双重途径,有效维持土壤磷素有效性,为寒区作物生长初期营养供给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5-13

  • 铝土矿开采后复垦区咖啡种植:营养状况与生产力的关键探索

    研究旨在评估铝土矿开采后复垦区,不同施肥制度及间种臂形草(Urochloa brizantha ,即Brachiaria brizantha )条件下咖啡树的营养平衡与生产力。实验采用裂区设计,重复 4 次。主区设置施肥(化肥和鸡粪)与不施肥处理,副区设置有覆盖植物和无覆盖植物处理。为评估咖啡植株营养状况,从副区采集土壤样本和咖啡植株叶片样本,同时测定各处理的产量。结果表明,未开采区域的总碳含量高于其他区域,但施加有机和化学肥料(CF+OF)时,活性碳水平令人满意。叶片分析结果显示,咖啡植株存在钙(Ca)和镁(Mg)缺乏的情况,这表明需要进行石灰改良和施肥。CF+OF 处理的产量更高,无覆盖作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5-13

  • 入侵性信号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对伊比利亚鱼类群落的隐性生态效应:以葡萄牙Montesinho自然公园为例

    论文解读淡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却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然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入侵正悄然改变其生态平衡。在伊比利亚半岛的Montesinho自然公园,一种来自北美的“不速之客”——信号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自2013年被首次发现后,逐渐蔓延至当地河流。这种入侵物种以其强大的掘穴能力和杂食性著称,可能威胁到包括珍稀鱼类在内的本土生物。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关于其对高山河流鱼类群落影响的研究极为匮乏。葡萄牙米尼奥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为此展开了一项系统性调查,试图揭示这种看似“温和”的入侵者是否正在引发隐性生态危机。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方法:通过电捕捞技术(CPU

    来源:Biological Invasions

    时间:2025-05-13

  • 中非雨林采伐间隙高价值树种存活与生长动态:19年长期监测揭示先锋物种Terminalia superba的生态优势

    论文解读在广袤的中非雨林深处,每公顷每25-30年仅有1-2棵大树被采伐的"温和"作业背后,隐藏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六种商业树种贡献了80%的木材产量(BAD-FRMi, 2018),导致这些树种资源持续衰退。虽然选择性采伐对森林覆盖影响有限(Putz et al., 2012),但像喀麦隆这样的国家正面临优质木材资源枯竭的困境。更棘手的是,传统补植方案常因缺乏长期数据支持而失败:要么选错树种,要么低估了采伐间隙(logging gaps)特有的三重挑战——逐渐闭合的林冠、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竞争者,以及大象和羚羊的啃食(Makemba et al., 2022)。针对这一困局,由欧盟资助的UFA

    来源: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时间:2025-05-13

  • 探寻森林树种更替下真菌丰富度的奥秘:关键影响因素与保护策略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使得许多树种逐渐偏离其原本适宜的生态位。为了帮助森林适应这些变化,辅助迁移这一策略应运而生,即种植非本地树种或品种。然而,这一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诸多担忧,其中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备受关注。真菌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腐生菌、病原菌和共生菌等多种营养类型,它们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参与氮(N)和磷(P)循环、塑造腐殖质形态等。但目前关于树种替代对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的影响,科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一些研究表明,真菌丰富度在不同树种的森林中存在差异,但这些研究往

    来源: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时间:2025-05-13

  • 基于光流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动态环境自主移动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在制造业与仓储物流领域,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正面临动态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工业4.0(Industry 4.0)推进,工厂内人机混合作业场景激增,传统基于静态地图的导航算法如A*和Dijkstra已难以应对突发障碍物。更棘手的是,现有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模型因缺乏实时环境感知能力,常导致AMR在复杂场景中发生碰撞或路径规划失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AMR在智能物流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来自某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发表创新研究,提出将光流(optical flow)算法与MDP框架深度融合。该方法通过分析AM

    来源: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时间:2025-05-13

  • 基于事件相机的自适应学习框架实现远程眼动追踪:突破与创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眼动追踪技术(Eye Tracking)犹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在沉浸式体验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设备中,还是在保障驾驶安全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里,又或是在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的机器人领域,眼动追踪技术都不可或缺。它能够精准捕捉眼睛的运动轨迹和位置,为这些领域的高效运行提供关键依据。然而,传统的眼动追踪方法大多依赖基于帧的 RGB 相机。当面对快速的眼动,比如眼球快速跳动(saccades)时,基于帧的相机拍摄的图像会出现严重的运动模糊,就像相机在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时,画面变得模糊不清一样,这使得物体在不同帧之间的外观差异巨大,

    来源: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时间:2025-05-13

  • 综述:新兴二维过渡金属硼化物(MBene)材料:近期实验进展与展望

    1. 引言二维(2D)材料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石墨烯的成功激发了对新型二维材料的探索。2011 年,2D 过渡金属碳化物(Ti3C2Tx)被制备出来,这类材料被命名为 MXenes,其通式为 Mn+1XnTx 。MXenes 由相应的 MAX 相(Mn+1AXn)通过选择性蚀刻 A 段制备而成。受 MXene 术语启发,若 X 元素为硼,可开发出一系列新型二维材料,即二维过渡金属硼化物(MBenes)。MBenes 源于 MAB 相,MAB 相由过渡金属(M)、元素周期表第 13 和 14 族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A)和硼元素(B)组成。目前已报道多种 MAB 相结构,通过分离过渡

    来源:Extreme Materials

    时间:2025-05-13

  • 美国亚特兰大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启示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热岛效应就像一个 “隐形的敌人”,逐渐侵蚀着城市的舒适与宜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不断扩张,自然环境被大规模改变。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的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硬化路面取代,这种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LULC)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地表温度(LST)上升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尤为突出。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让城市居民在炎热的夏天酷热难耐,还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以往的研究虽然对 LULC 和 LST 之间的关系有所探讨,但大多存在局限性,比如使用遥感指数间接代表 LULC,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为了深入了解 LULC 变化对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时间:2025-05-13

  • 探秘环境与社区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联合影响:开启精准预防新篇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年人的认知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认知障碍和痴呆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还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众多研究表明,遗传、生活方式、物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与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息息相关。其中,可改变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因素,有望成为改善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关键突破口。然而,目前针对保护认知健康的干预措施,大多聚焦于单个风险因素,忽视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在环境因素方面,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和噪音中,已被证实是神经认知健康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比如,空气污染与认知能力下降、认知障碍、痴呆以及中风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像细颗粒物(PM2.5)和氮氧化物(NOx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基于风险的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影响评估综合框架研究

    微塑料(MPs,直径 < 5 mm 的塑料颗粒)如同无形的环境杀手,正随着人类活动渗透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从波光粼粼的河流到深邃的海洋,从繁忙的城市废水到偏远的极地冰川,到处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些微小颗粒凭借巨大的表面积,如同海绵般吸附着各种有毒物质,被海洋生物误食后,沿着食物链不断累积,不仅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还通过海鲜消费等途径悄悄逼近人类健康。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微塑料风险的研究仅使用单一工具,要么聚焦于生物体,要么侧重于人类,缺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全面综合评估,这就像盲人摸象,难以窥见微塑料污染的全貌,导致潜在风险可能被低估。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来自台湾地区的研究人员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探寻池塘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龟类 eDNA 时空分布:优化生物监测的关键路径

    在大自然的奇妙舞台上,池塘虽小,却宛如一座生机勃勃的微型生态王国,滋养着无数生命。从呱呱叫的青蛙到慢悠悠的乌龟,它们都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然而,想要精准掌握这些生物的 “行踪”,却并非易事。传统的物种调查方法,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效率低、还可能对生物造成干扰,而且对于数量稀少的物种,常常 “视而不见”。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 DNA(eDNA)分析技术横空出世,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打开了新的大门。通过检测环境样本中的 eDNA,就能知晓物种的存在与否。可这把 “钥匙” 也有它的 “小脾气”,在水生环境中,eDNA 的产生、扩散、降解等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使得 eD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不同长期暴露评估建模方法对空气污染死亡率效应估计的比较研究

    在如今这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城市的天空常常被雾霾笼罩,室外空气污染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大量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都表明,长期暴露在室外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增加人们的死亡风险。可奇怪的是,不同研究给出的死亡风险增加幅度却差异很大。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暴露评估方法的差异可能是 “罪魁祸首” 之一。不同研究在评估人们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程度时,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从监测数据类型到建模方式都有很大区别,而这些差异究竟如何影响对健康效应的评估,此前却鲜有人深入探究。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在 CLAIRE 项目(Comparison of Long - term Air Pollut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生物活性炭滤池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藻类有机物与空床接触时间的影响与优化启示

    在饮用水处理的大舞台上,生物活性炭(BAC)过滤技术堪称一位 “全能选手”,它巧妙地将物理吸附和微生物 biodegradation 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应对原水水质的波动,去除那些让人头疼的异味物质和新兴污染物,还能在限制消毒副产物生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饮用水分配系统中的重要微生物屏障。然而,就像任何先进技术一样,它也有着自己的 “成长烦恼”。近年来,研究人员对 BAC 的关注点已经从传统的去污性能评估,逐渐转移到了更深入的工艺优化和微生物群落定制上。在实际的水源环境中,藻类爆发或死亡会导致季节性水质变化,而过滤介质的类型、空床接触时间(EBCT)等操作条件也会不断调整,这些因素究竟会对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构建水质指纹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精准识别水环境特征的创新之法

    水,作为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洗漱,还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的支持。然而,在当今社会,水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如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使得水质日益恶化;另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数据规模呈爆炸式增长,这让水质分析变得愈发复杂。传统的多元统计方法在处理多维数据时逐渐显露出弊端,难以对水质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波动进行深入的因果分析,也无法精准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时段和参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项能够更全面、深入分析水质变化的研究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5-13

  • 钼尾矿筛选菌株的钼耐受性及其在钼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卓越潜力

    在地球的生态环境中,钼(Molybdenum,Mo)有着独特的 “身份”。它既是动植物和人类生长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也是我国在化工、航天等众多关键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钼矿资源储量丰富,年产量和消费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这份 “富足” 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随着钼矿开采行业的快速扩张,大量的钼在局部土壤中不断积累。钼矿开采活动产生的众多副产品,更是让钼向土壤环境释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一些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钼浓度高得惊人,能达到正常土壤背景值的上百倍。过量的钼积累就像一颗隐藏的 “生态炸弹”,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悄无声息地通过食物链潜入人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研究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13

  • 中国北方内陆与沿海大气中受系统性气团影响的空气细菌特征:海陆差异及健康风险解析

    中国北方的冬天和春天,总是被雾霾和沙尘天气困扰。走在街头,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以抵御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在这看似普通的污染天气背后,隐藏着许多科学奥秘。大气中的细菌,作为生物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分布和变化与空气质量、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然而,以往人们对空气污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理和化学属性方面,对于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不同地区的空气细菌群落有何差异?系统性气团运输对细菌特征有怎样的影响?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又如何作用于细菌群落结构?这些问题亟待解答。为了揭开这些谜团,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北方内陆和沿海城市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受不同气团影响的区域空气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13

  • 印度半干旱淡水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危机,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达4.138亿吨,但仅9%被回收。微塑料(<5 mm)因其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对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尽管海洋微塑料研究较多,半干旱区淡水系统的研究仍属空白。这类区域的高温、强辐射和季节性水文变化可能加速塑料降解(如光解作用photolytic degradation),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印度拉贾斯坦邦的Man Sagar湖作为典型半干旱城市水体,其微塑料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亟待解析。中央大学拉贾斯坦分校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论文,首次系统评估了该湖季风前后微塑料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采用标准化采样(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13

  • 聚乳酸微塑料老化特性及对亲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机制:理论与实验探索

    在如今的生态环境中,塑料可谓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里的各种塑料制品,到工业生产中的塑料原料,塑料凭借其柔韧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各个领域。但在自然环境里,塑料可不会 “安分守己”,它们会经历机械粉碎、紫外线辐射、生物降解和化学风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逐渐变成微小的颗粒和碎片,也就是微塑料(MPs)。这些微塑料虽然个头小,危害可不小!它们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就像一个个 “小海绵”,能吸附大量污染物,像重金属、多氯联苯、抗生素等 。这些污染物和微塑料混合在一起,长期滞留在水环境中,对水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在遥远的深海区域和极地都能发现微塑料的踪迹,它们带来的潜在生态毒性可不容忽视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13

  • 多环芳烃不可提取残留(NERs)形成对湖泊沉积物核心历史污染研究的影响:揭示关键真相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特性的污染物,它们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车辆尾气排放等,当然,自然火灾、火山喷发等也会产生。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PAHs 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在研究区域污染历史和追溯污染源头时,沉积物岩芯因其连续沉积、信息丰富等特点,成为研究 PAHs 的重要载体。过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沉积物中可提取的 PAHs 部分,然而,PAHs 还有一部分会形成不可提取残留(Nonextractable Residuals,NERs),这些 NERs 紧紧吸附在土壤颗粒上,常规提取方法难以将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13


页次:116/442  共8823篇文章  
分页:[<<][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