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污染物富集最深海沟
其浓度甚至超过沿海及河口地区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短脚双眼钩虾中发现了高水平的人造污染物。图片来源:Daiju Azuma 有毒化学物质正在栖息于地球最深海沟中的海洋生物体内积聚,这是对这些区域中有机污染物的首次测量得出的结论。英国阿伯丁大学深海研究人员Alan Jamieson表示:“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深海海沟是遥远且原始的,那里没有人类的痕迹。”然而Jamieson和他的同事发现,人造有机污染物以很高的水平存在于他们在两个深海海沟中采集的一种与虾类似的甲壳纲动物——端足目动物体内。Jamieson在6月8日于中国上海召开的一次深海探测会议上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美国檀香山市夏威夷
-
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发布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近日由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向社会发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新版名录修订坚持问题导向,遵循连续性、实用性、动态性等原则,不仅调整了危险废物名录,还增加了《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自2008年修订实施以来,对加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随着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深入,及“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2008年版《名录》已不能满足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需要,亟待修订完善。本次修订将危险废物调整为46大类别479种(其中362种来自原名录,新增117种)。将原名录中HW0
-
鱼类捕捞量下降加重微量营养素缺乏
近日,《自然》杂志发表评论称,海洋鱼类捕捞量的下降可能会在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营养不良问题,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Christopher Golden团队组合了两个数据集,计算出接下来几十年的鱼类捕捞下降可能意味着最高有10%的人口可能会遭遇微量营养素和脂肪酸的缺乏,赤道附近的发展中国家所受影响尤为严重。鱼类是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而鱼类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风险,以及生长迟缓、儿童死亡率升高、认知障碍和免疫功能弱化的风险。该研究组研究了锌、铁和维生素A、维生素B12和DHA Omega-3脂肪酸的营养素供应数据,他们把这些数据和每个沿海国家的渔场信息
-
广西首次成功繁殖火烈鸟
6月15日,小火烈鸟在广西南宁市动物园涉禽馆2号展区活动。今年6月4日,这只火烈鸟幼仔在南宁市动物园破壳而出,这不仅是南宁动物园首次繁殖成功火烈鸟,也是广西首例火烈鸟成功繁殖记录。新华社记者周华摄《中国科学报》 (2016-06-16 第1版 要闻)
-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获重要进展 共建自然保护区2740个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等七部门在京联合召开大会,会上透露出的信息令人振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步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有超过
-
英报告:全球约21%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新华社伦敦5月10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皇家植物园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全球21%的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风险,未来有必要加强追踪观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珍贵的植物资源。这份由皇家植物园研究人员主导完成的报告对目前地球生物多样性、植物面临的全球威胁以及现有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全球植物数据作了进一步梳理。参与这项研究的皇家植物园科学主管凯茜·威利斯教授说,这是有关世界植物现状的第一份全球性报告,“植物为我们提供了食品、医药、纤维、燃料、建材用的原料并影响气候。因此,这份报告是我们真正认识全球植物迈出的第一步”。报告说,如果不包括藻类和苔藓类等植物,全球已知的植物物种大约是39万多个,并且每
-
日本拟默许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污水
2011年3月,一场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这场灾难导致六座核反应堆中有三座出现事故。不出所料的是,2011年的这场核事故向周围地区扩散了大量的辐射物。为了测定核事故带来的持续影响,2014年,科学家们进行了蝴蝶实验,发现福岛核电站周边污染严重,动植物饱受摧残。相关报道:福岛核电站周边污染严重 动植物饱受摧残。去年10月份,日本当局披露,一名前福岛核电站员工经诊断罹患白血病,这是日本“3•11”地震海啸引发本世纪日本最严重的核灾四年多后,第一起确认与辐射相关的癌症病例。 相关报道:福岛确诊首起辐射致白血病病例 为核电站员工。2016年4月21日参
-
中国云南发现大灵猫小鼷鹿等濒危物种
记者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获悉,在西双版纳勐腊县东北部的中国-老挝跨境区域开展的野生动物资源联合调查中,研究人员拍摄到云南省首张大灵猫野外活体影像。小鼷鹿亦首次在该区域发现。本次调查中,小鼷鹿出现在勐腊县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区域,海拔接近1000米,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小鼷鹿出现在海拔超过700米的区域,在国际上,一般认为小鼷鹿分布海拔不会超过600米。据该保护区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贤明介绍,自2015年夏季开始,西双版纳东部边境生物多样性走廊带大中型兽类本底评估和保护项目启动,研究人员开始对这个中老跨境区域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现状展开调查。近日,对过去一年的野外调查数据回收和分析发现
-
印度自主研发推出21个Bt棉花品种 孟山都迎接挑战
孟山都在印度的业务可能受到来自印度一家政府机构研发出的产品的极大挑战。位于印度Nagpur的棉花研究中心(CICR)推出了21个含有Bt基因的棉花种子品种。科学家表示其售价可能只有杂交种子的10%,并且具有更好的抗虫害能力。 这些Bt品种今年将提供给Telangana和Maharashtra邦的农业部门,在多个地点由各邦的农业大学开展试验研究。2016年在多地开展的大田试验结果将筛选出最优的Bt品种,并将于2017年提供给种植者。 CICR的总监KR Kranthi表示,“在印度农业部确认14年前由孟山都引入的转基因Bt棉花(Bollgard-mon 531)没有专利问题后,我们现在将Bt基因
来源: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时间:2016-03-17
-
5.4亿年前生物进化点燃寒武纪大爆发
5.4亿年前一场生物进化造就多样性惊人的海洋动物是谁点燃寒武纪大爆发 这一时间段的动物生命是简单的,并且没有捕食者。然而,一场进化风暴很快颠覆了这个寂静的世界。寒武纪海洋中布满了各种新型动物,比如图片中间的捕食者——奇虾。图片来源:John Sibbick一座座80米高的黑色尖塔,矗立在纳米比亚绿草丛生的平地上。它们让人想起了一些古代的东西——旧时文明的坟冢或者被岁月埋葬的巨大金字塔的塔尖。的确,这些石头形成物是一个陨落帝国的遗迹,但并非来自人类之手。它们是尖头礁,由蓝藻细菌于5.43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在浅海海底上形成。被这些礁石统治的古代世界真的很怪异。海洋中的氧气是如此之少,以至于现代鱼类
-
加拿大伯吉斯页岩发现5亿年前怀孕的节肢动物化石
加拿大有科学家近日分析加拿大境内洛基山脉的伯吉斯页岩,发现5亿年前的节肢动物瓦普塔虾(Waptia)的化石,更在其甲壳下发现虾卵,相信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怀孕化石”。来自多伦多大学、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最近发表研究结果,指出他们发现的虾卵,聚集在其中5个标本中,全部位于虾的甲壳之下。研究员卡伦(Jean-Bernard Caron)指,瓦普塔虾头部前半身被双瓣甲壳覆盖,相信甲壳对孵化或保护幼虾有重要作用,而虾身最多可育24粒卵。瓦普塔虾与龙虾及小龙虾同科,平均长约3吋。研究员指,今次发现更进一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生物繁殖的情况。
-
英国一项研究说部分大型动物灭绝或加剧气候变化影响
新华社伦敦12月22日电 (记者张家伟)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日前发布一项研究说,热带雨林中以树木果实为食的一些大型动物一旦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会影响具有捕碳、储碳能力的树木繁衍,使气候变化的后果进一步恶化。这份研究报告由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对巴西部分雨林中超过2000个树种及800个动物物种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雨林中主要以大型树木果实为食的一些大型动物,包括大型灵长类动物、貘以及巨嘴鸟等,它们消化这些果实后,通过排泄将其种子散播在不同地方,这是大型树木繁衍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说,大型树木组成的繁茂森林是自然界中捕捉、储存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高效“设备”,如果与这些树木繁衍有关的大型动物消失了
-
报告称北极持续升温正在威胁海象及部分鱼类动物生存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15日电 (记者林小春)由美国政府赞助的一项年度国际评估报告15日显示,北极正在继续变暖,今年的陆地气温创下过去115年来的新高。北极海冰和格陵兰岛冰架的融化正在摧毁海象的栖息地,并导致部分鱼类向更寒冷的北部迁移。这份《北极报告单》自2006年以来每年发布一次,今年的报告由11个国家的约7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报告显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的北极陆地平均气温是自190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冬季北极海冰在2月25日达到最大面积,比往常提早了15天,并创下自1979年有卫星记录以来冬季北极海冰的最小面积记录。而夏季北极海冰在9月达到最小面积,比过去30
-
栖息地从外围向内被毁时物种更危险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则生态学研究显示,当生物的栖息地从外围向内被破坏时,和栖息地从中心向外被破坏相比,更多的物种会灭绝。了解栖息地被破坏的形状和物种灭绝速率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全球的生态保护工作。栖息地的破坏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主要与人为干涉有关(例如城市扩建,或者将天然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途等)。但是,栖息地破坏对于不同物种的影响也不同,取决于破坏的量和物种在栖息地中的生态定位。现有估计物种灭绝的方法,一般只考虑栖息地被破坏的面积,而没有考虑在一个物种分布区域中,到底是哪里的栖息地被破坏了。此次,美国耶鲁大学佩特·凯尔和
-
恐龙时代哺乳动物化石首现毛发内脏
人们关于古生物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硬组织(骨骼、壳体和牙齿)的化石遗迹。如今,一个来自恐龙时代的保存精致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了各种软组织,包括皮肤、软毛和体刺的信息,甚至包括石化的外耳残留物。这一发现将哺乳动物内脏和保存完好的皮毛的最早记录向前推进了6000多万年,同时表明远古皮毛与体刺的形成同今天的哺乳动物没有差别。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诺曼市奥克拉荷马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家Richard Cifelli表示:“发现如此完整的化石为我们所有人提高了标准。”他说:“我几乎不能呼吸了。” 该化石发现于西班牙中部地区具有1.25亿年历史的岩层中。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Zhe-Xi
-
科学家从生态功能开发出一种新的农业研究管理框架
科技日报多伦多10月18日电 (记者冯卫东)据最新一期《应用生态学学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通过研究功能性状生态学,开发出一种新的农业研究和管理框架,可为理解短期农业产量和长期可持续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供新途径。加拿大农业生态系统及开发领域研究主席、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副教授马内·艾萨克表示,生态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影响,而不仅仅是分析其遗传特征或衡量其产量。新研究框架将有助于回答许多问题,如某些植物品种如何实现养分循环?能否抵御害虫的侵害?能否减轻干旱的影响?艾萨克表示,环境改变和农业实践会影响农作物的尺寸、根和叶的特征及其繁殖模式。以性状为基础的新方法将揭示这些
-
全球海洋分析显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将会崩溃
中国科技网10月13日报道(张微 编译)世界首个全球性的分析报告,关于海洋对人类不断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应,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严峻场景。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阿德莱德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的报告说,预期的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支撑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关键物种数量的下降。“这个‘简化版’的海洋将对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沿海居民和那些依靠海洋生活的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阿德莱德大学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Future Fellow,副教授Ivan Nagelkerken说。Ivan Nagelkerken副教授和阿德莱
-
狗狗也能追踪濒危动物
一些狗生活在高楼大厦里、吃牛排、玩着吱吱响的玩具以及追逐邮差。而另一些狗却需要整天嗅粪便。美国华盛顿大学犬类动物保护项目就训练小狗依靠其敏锐的嗅觉,辨别和搜寻濒危物种。有媒体报道称,该项目已经教给一些最熟练的“狗助手”分辨12种不同的粪便组合物,这些被追踪的动物包括美洲蜥蜴和密歇根狼獾等。一条名为Tucker的狗甚至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虎鲸。(张章)《中国科学报》 (2015-02-12 第2版 国际)
-
古生物专家称人类正在“导演”并加速地球生物灭绝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真的来临?实习生 朱文杰 本报记者 张 晔干旱、疫病、漫天黄沙,连人类最后的粮食玉米,也面临着被沙尘暴席卷的危险……在最近热映的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中,地球末日的景象让人为之心头一沉。在电影中,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绝大部分的物种都已灭绝。即便人类制造出超高智能的机器人,却无力恢复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与之相呼应的是,7月24日,《科学》杂志刊文称,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已经来临的争论,成为2014年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真的会到来?前五次生物大灭绝带给人类什么启示?12月
-
四川发现千株极危物种崖柏及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
新华社成都12月23日电 (记者周相吉)记者23日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极危物种的崖柏在四川被发现,数量在1000株左右。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站的隆廷伦说,12月16日,他同成都理工大学彭培好教授及其博士生刘贤安、硕士生王小冬与当地居民谢秀庭先生一起,进入位于四川达州的观面山进行调查。12月18日,在宣汉县三墩乡、漆树乡等地林区发现3个崖柏野外居群,数量在1000株左右。3个野外居群绝大多数植株都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1950米的石灰岩悬崖石缝上,保存完好。据介绍,崖柏属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892年在重庆城口被发现后,学术界在2000年前后才因国家林业局开展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