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达吉斯坦地区受半寄生植物松杉寄生(Arceuthobium oxycedri)影响的西伯利亚刺柏(Juniperus oblonga)茎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本文呈现了受松杉寄生(Arceuthobium oxycedri (DC.) M.Bieb.)影响的西伯利亚刺柏(Juniperus oblonga M.Bieb.)枝条横切面的解剖学描述结果。将健康的西伯利亚刺柏枝条解剖结构与文献中欧洲刺柏(J. communis L.)茎的描述进行对比,发现了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西伯利亚刺柏枝条受松杉寄生影响的年龄可达 12 年。吸器(haustorium)的穿透深度取决于受影响枝条的年龄;幼嫩枝条受影响时,吸器与木质部的连接可延伸至髓的周髓部分。吸器朝向茎中心尖细,朝向皮层部分膨大,并向茎尖倾斜与木质部相连。在松杉寄生枝条基部,即其穿透刺柏树皮的部位,会形
来源:Contemporary Problems of Ecology
时间:2025-04-09
-
转基因抗虫玉米 C0030.3.5 对地面节肢动物栖息地选择影响研究:为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估 “探路”
以转基因抗虫玉米 C0030.3.5 和对照品系 DBN318 为材料,从 2016 年至 2017 年连续两年采用地面陷阱法,系统调查春、夏玉米田地面节肢动物对不同栖息地的选择数据。计算地面迁移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优势集中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估转基因玉米 C0030.3.5 对田间地面节肢动物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 C0030.3.5 对地面节肢动物的栖息地选择没有显著影响。该结果为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评估提供了一些数据支持。
来源:Contemporary Problems of Ecology
时间:2025-04-09
-
环境变异性对寄生虫共感染及传播的影响:揭示潜在的疾病风险机制
虽然宿主间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制已被越来越详细地描述,但促进宿主体内寄生虫多样性(影响宿主结局和溢出潜力)的机制相对研究较少。此外,尽管人们关注到温度升高对疾病系统的影响,但环境变异性的影响却未得到充分探索,尽管气候变异性在增加。为研究环境变异性对宿主体内寄生虫共感染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个宿主体内种群动态模型,其中两种寄生虫通过宿主的免疫反应间接竞争。研究人员在恒定、人口统计学随机、环境随机以及人口统计学和环境随机的条件下模拟该模型,并分析非平衡寄生虫共感染的生存能力和持续时间。研究发现,环境随机性增加了寄生虫共感染的生存能力和持续时间,这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热变异性以及作为一种生理特征,可能
来源:Theoretical Ecology
时间:2025-04-09
-
模拟气候变化对海岸后沙丘冰叶日中花(Carpobrotus edulis)入侵下土壤特性的影响:揭示复杂生态交互作用与管理策略
在全球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如气温上升、降水变化等,正悄然改变着土壤的 “生态密码”,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循环与有效性。另一方面,生物入侵也在加剧,其中冰叶日中花(Carpobrotus edulis)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极具侵略性的外来物种,从南非 “远渡重洋”,在欧亚、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温带沿海地区扎根。它凭借快速生长、释放化感物质等 “生存绝技”,不仅改变了植物和动物群落,还对土壤性质 “大动干戈”,影响水和光的可利用性。然而,目前对于冰叶日中花入侵和气候变化二者对土壤特性的综合影响,科学界还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这一重要的知识空白,来自西班牙多个
来源:Plant and Soil
时间:2025-04-09
-
多物种覆盖作物对免耕条件下黑钙土生物活性的影响:为可持续农业土壤改良提供新视角
该研究于 2021 年至 2022 年在俄罗斯草原南部的农场区域展开,该区域已应用免耕(No - Till)技术 14 年,旨在探究覆盖作物对黑钙土(Haplic Chernozem)生物活性的影响。2021 年,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田间模拟实验,将荞麦、亚麻、豌豆、鹰嘴豆、玉米、香菜、高粱、苏丹草、聚合草、芥菜、萝卜等覆盖作物以 9 种不同组合播种,从单种荞麦到所有作物混种。2022 年,播种了由上述多种作物组成的多组分混合物。覆盖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水热条件而异。覆盖作物对土壤生物状态积分指标(IPBS)有积极影响,平均提高 10%,该指标包含土壤生物活性的多个参数,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氧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09
-
生物刺激剂对萝卜和茄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激增,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关于生物刺激剂(Biostimulants)如何调控萝卜(Raphanus sativus)和茄子(Solanum melongena)生产的创新研究。在萝卜实验中,对比化学肥料(IF),氨基酸复合物(GLA)使根部酚类物质提升8.39%,茎部竟飙升268.33%!更令人振奋的是,含25%NPK的复合处理(C)使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在茎部增加72.31%,在根部提升66.01%。茄子实验则显示,天冬氨酸(AA)处理使果实鲜重暴增159.96%,氮(N)和磷(P)含量分别提高91.18%和16.24%。这些发现如同打开了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09
-
利用原始及改性桉树生物炭吸附厌氧食物垃圾消化液中铵态氮用于氮肥的研究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有机废物的处理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澳大利亚每年产生约 1440 万吨有机废物,其中约一半被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厌氧消化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废物处理方式,虽能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如产生沼气用于能源,消化液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和肥料,但厌氧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铵离子(NH4+),这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NH4+浓度过高会抑制甲烷生成,降低沼气产量,并且在储存或土地施用过程中,容易通过生物产生的NH3和化学诱导的挥发导致氮素大量损失,还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同时,传统去除NH4+的方法,如生物硝化 - 反硝化过程,存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09
-
综述:植物中的增强子元件:基因组背景与生物学功能
### 植物增强子研究的重要性与现状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增强子作为一类不可或缺的顺式调控元件(cis - regulatory elements),在精细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进而参与协调生物体复杂的发育进程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动物系统里,增强子的重要性早已被熟知,众多研究深入探索了其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然而在植物领域,增强子却像是隐藏在迷雾中的神秘宝藏,由于缺乏明确的典型特征来界定,对它们的了解相对较少。不过,科技的发展总是能带来新的希望,近年来高通量报告基因检测(high - throughput reporter assays)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揭开植物增强子的神秘面
来源: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4-09
-
综述: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及育种策略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与研究现状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引起的全球性小麦病害。FGSC 包含至少 16 种亲缘关系不同的物种,在不同国家导致 FHB 的优势菌种有所差异。该病原菌通常在小麦花期侵染麦穗,产生真菌毒素,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自 1936 年在中国安徽和江苏爆发以来,FHB 逐渐成为中国主要小麦产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常见严重病害。2000 - 2018 年,中国每年受 FHB 影响的小麦种植面积超 400 万公顷,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约 23%
来源:Crop Health
时间:2025-04-09
-
通过历史文献追踪海河流域极端暴雨洪水事件的预警信号:为防灾减灾提供关键指引
可用的仪器气象数据跨度不到一个世纪,不足以有力地诊断极端事件发生的机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历史文献来识别海河流域(HRB)1736 年至 1911 年的极端暴雨 - 洪水事件,包括其发生时期、受影响区域和降雨特征。此外,还讨论了与严重暴雨 - 洪水发生相关的预警信号和气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形抬升,海河流域的大多数严重洪水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山前平原。特别是中国南部沿海长途台风登陆,加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向北增强,是这些洪水事件的前提条件。伴随着东风和东南风显著增强,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通过东南和西南方向的双急流进入华北平原。这些洪水大多发生在拉尼娜(La Niña)
来源:Anthropocene
时间:2025-04-09
-
运用改良定性摄影发声法探究公共住房居民对膳食糖摄入的认知:为健康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在当今社会,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而膳食糖的摄入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过量食用糖(如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是导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高达 63% 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一次含糖饮料,并且大部分添加糖的热量并非来自饮料,而是食物。不仅如此,不同人群在糖消费上存在显著差异,种族 / 族裔少数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往往摄入更多的含糖食物和饮料。公共住房居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面临着诸多健康挑战。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使得他们在获取健康食物和维持健康饮食方面困难重重。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群体膳食糖摄入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来自波士顿大学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时间:2025-04-09
-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学童呼吸健康与环境颗粒物的紧密关联: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如同高速运转的巨型机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滚滚而来。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 空气污染。大量的车辆尾气、工业废气排放,让空气中的环境颗粒物(PM2.5和PM10 )浓度不断攀升。这些微小的颗粒物就像隐藏在空气中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身体尚在发育的学童。他们的呼吸系统较为脆弱,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会比成年人吸入更多的空气,也就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侵害。然而,对于环境颗粒物对学童呼吸健康的影响,此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坦桑尼亚穆希姆比利卫生与联合科学大学(Muhimbili University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时间:2025-04-09
-
利用集成嵌套拉普拉斯近似(INLA)预测印度尼西亚日惹登革热时空动态:助力防控的关键突破
登革热,这个由登革病毒引发、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疾病,如同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肆意横行。印度尼西亚的日惹特区,就是它的 “重灾区” 之一。尽管当地采取了不少防控措施,可登革热疫情依旧像难以驯服的 “猛兽”,每年的发病情况起伏不定,早期预测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不仅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让公共卫生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印度尼西亚加查马达大学(Universitas Gadjah Mada)的研究人员决心深入探索,找到更有效的防控方法。他们开展了一项关于登革热时空动态预测的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上。这项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时间:2025-04-09
-
探秘北非绿色氢能潜力:基于 GIS 与 AHP 的多准则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解析
在全球积极迈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转型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传统能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氢能源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尤其是绿色氢能(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在绿色氢能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技术层面的问题有待突破,如制氢成本较高、储能技术不够完善等;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也对其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比如,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限制了电解水制氢的规模;地缘政治不稳定可能影响能源项目的推进。为了深入探索北非地区绿色氢能的发展潜力,来自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
来源:Energy, 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
时间:2025-04-09
-
基于生物气候指标综合体的达吉斯坦野生杏(Prunus armeniaca L.)自然种群空间分化分析:揭示生态分布规律与适宜生长区域
文章呈现了基于一系列气候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对达吉斯坦野生杏(Prunus armeniaca L.)自然种群主要栖息地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展示了该物种分布范围划分为生态地理单元(EGUs)的情况,识别出决定自然种群空间分化的主要生物气候预测因子,确定了该物种在海拔方向的主要分布模式,并找出了其最佳生长区域。
来源:Biology Bulletin
时间:2025-04-09
-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对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形态特征及免疫相关生理指标的调控作用研究
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与未感染的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品系,发现该内共生菌会显著改变宿主体表特征:感染品系的成虫体型更大,且体壁黑色素(melanization)沉积程度明显不同。更深层次的生理检测显示,沃尔巴克氏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均能调控宿主的多巴胺(dopamine)和酪氨酸(tyrosine)水平,同时影响酚氧化酶(PO)活性和脯氨酸(proline)浓度——这些指标均与昆虫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该研究首次揭示沃尔巴克氏体通过"代谢重编程"方式同时影响寄生蜂形态发育和免疫生理的双重调控机制。
来源:Biology Bulletin
时间:2025-04-09
-
揭示黄芩(Scutellaria lateriflora)根代谢组酚类成分:解锁潜在药用价值密码
研究呈现了运用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黄芩(S. lateriflora)根和毛状根代谢物的研究结果。已确定根和毛状根中多酚代谢物的主要成分分别是含至多两个甲氧基的苯乙醇类和含至多四个甲氧基的黄酮类。在黄酮类中,汉黄芩素(wogonin)、6 - OMe 汉黄芩素及其糖苷在植物根中含量最为丰富。苯乙醇类则以一系列羟基酪醇咖啡酰芸香糖苷为代表,含量与黄酮类相当。除多酚外,在根系中还发现大量蔗糖。
来源:Biology Bulletin
时间:2025-04-09
-
优化卡特兰(Cattleya gaskelliana)离体生根:培养基与解剖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文致力于优化卡特兰(Cattleya gaskelliana)离体再生植株的生根情况,并识别不同离体培养条件下根的解剖特征。结果显示,含有 50.0 g/L 香蕉泥和 1.0 mg/L 吲哚乙酸(IAA)的半固体 1/2 MS 培养基,对卡特兰再生植株的生长和生根更为有效。研究还测定了在不同琼脂浓度培养基上形成的卡特兰根的组织分化情况。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的植株,其根的直径和中柱发育更完善。为获得最高存活率(100%),建议使用水苔,以及树皮、珍珠岩和泥炭按等比例组成的基质。
来源:Biology Bulletin
时间:2025-04-09
-
DNA宏条形码技术揭示贝加尔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与营养化趋势
2019年,在贝加尔湖制浆造纸厂关闭六年后,科学家们联合运用水生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DNA metabarcoding)手段对大型底栖动物(macrozoobenthos)展开研究。数据显示,湖岸带5米以浅水域的底栖动物数量、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与历史研究基本一致,但两个现象尤为瞩目:一是自1968-1971年以来,寡毛纲(Oligochaeta)占比持续攀升;二是首次检出古北界"外来客"——黄石蛾(Psychomyia flavida Hagen, 1861,毛翅目Trichoptera)和格氏拟摇蚊(Paratanytarsus grimmii Schneider, 1885,摇蚊科Chir
来源:Biology Bulletin
时间:2025-04-09
-
长期体外培养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形态发生愈伤组织的组织学研究:探寻细胞全能性变化与再生潜能的奥秘
本文首次描述了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形态发生愈伤组织在长期(2 - 5 次传代)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在第 2 代愈伤组织中,出现了结构正常的芽和叶(从头器官发生途径,de novo organogenesis pathway),以及由芽表皮细胞产生的结构正常的体细胞胚(体外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vitro pathway)。随着培养的继续,愈伤组织正常的形态发生潜能逐渐丧失。第 3 代愈伤组织中只有芽结构正常,叶结构异常;第 4 代愈伤组织中芽大多结构异常;第 5 代愈伤组织仅存在结构退化的组织
来源:Biology Bulletin
时间: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