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zech farmers'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water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用水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景观稳定。欧洲的农业政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强调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农业生态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相关管理改革。捷克共和国的农业用地占据了该国超过 50.0%的土地面积,在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然而,部分农业土地存在涝渍问题,再加上历史上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大规模开展排水工程,导致景观质量和蓄水能力下降。如今,捷克农业迫切需要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新的水管理策略,以应对干旱、水资源短缺等气候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来自国外的研究人
来源: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时间:2025-04-08
-
基于水量平衡与遥感技术的杏仁园精准灌溉策略研究及其意义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分配成为关键议题。杏仁作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在西班牙不断扩大,灌溉需求也随之剧增。然而,传统的灌溉方式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确定作物蒸散量(ET)困难重重,现有测量技术各有弊端,像经典的称重蒸渗仪操作复杂,涡度相关法受环境限制大;而且,利用参考 ET(ETo)和作物系数(Kc)确定灌溉量的方法,在杏仁种植中缺乏足够的依据。此外,杏仁园普遍存在灌溉不足的情况,如何采用合理的亏缺灌溉(DI)策略,以及利用先进技术精准监测作物水分状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探索更高效的灌溉调度方法,提升杏仁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
来源: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时间:2025-04-08
-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改进的电磁感应技术实时监测棉田土壤水分研究
在全球水资源短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下,土壤水分(θg)的精准监测成为提高灌溉效率的关键。传统监测方法如中子探测仪、时域反射法(TDR)存在破坏性强、时空分辨率低等局限,而电磁感应技术(EMI)虽能通过表观电导率(ECa)间接反映土壤水分,但在动态数据预测中误差显著。新疆作为典型干旱区,棉田膜下滴灌面积超266万公顷,但现有ECa-θg模型难以满足其高精度需求。针对这一难题,阿拉尔垦区第十二团科技园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卡尔曼滤波算法与电磁感应技术结合,实现了棉田土壤水分的动态优化预测。研究采用EM38-MK2地电导率仪采集水平和垂直双模式ECa数据,通过温度标准化校正和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
来源: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时间:2025-04-08
-
基于 Copula-Bayesian 模型预测中国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传播的风险与触发阈值:为农业抗旱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大气候问题。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对生态、农业、水文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发起攻击。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干旱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过去 20 年,由于气温上升和降水不足,干旱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每年因干旱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超过 390 亿公斤,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5%。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未来中国干旱的强度和频率预计还会进一步上升,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农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深入了解干旱的发生和传播机制迫在眉睫。然而,在这个领域,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之前有不少研究
来源: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时间:2025-04-08
-
萨赫尔地区小规模灌溉的采纳率与盈利性:基于文献与调查数据的深度解析
在干旱频发的萨赫尔地区,农业作为民生支柱却长期依赖不稳定的雨养模式,灌溉发展严重滞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但撒哈拉以南非洲(SSA)的灌溉面积占比不足5%,远低于南亚等地区。这种困境背后,既有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成本高的客观限制,也存在着政策路径选择的争议——是延续政府主导的大型灌溉工程,还是发展农户自主的小规模灌溉(FSSI)?更关键的是,现有研究多将灌溉视为同质化技术,忽视了不同实施主体(FSSI/NFSSI)可能带来的效益差异。针对这些知识空白,来自国际水管理研究所(IWMI)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发表了突破性成果。
来源: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时间:2025-04-08
-
利用食品废弃物作饲料能否降低加拿大牛肉生产的环境足迹?以废弃土豆为例的研究
食品损失和浪费(Food Loss and Waste,FLW)源于食品生产、农业加工及分销环节,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产生影响,还导致土地、水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和栖息地退化。将 FLW 用作牲畜饲料,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减少食物与饲料竞争的一种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肉牛养殖系统(犊牛育肥、一岁牛育肥和一岁牛草饲)在采用以下两种饲料时的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FCR)、土地利用需求和 GHG 排放:一是以大麦和玉米为基础的标准(Standard,STD)日粮;二是在 STD 日粮中,以干物质(Dry
来源:Agricultural Systems
时间:2025-04-08
-
耦合哨兵 - 1/2 数据迈向全国尺度种植模式制图自动化:中国 10 米分辨率小麦轮作系统地图绘制研究
小麦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作物,通过轮作系统对农业集约化发展贡献显著。描述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CP)的最新信息,对可持续农业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多数国家缺乏可用的 CP 数据,也没有高分辨率的 CP 地图,这限制了我们对地理针对性作物轮作的认识,不利于可持续管理。由于缺乏地面真实数据集、作物轮作系统复杂以及现有算法适用性有限,大规模自动绘制 CP 地图颇具挑战。本研究有三个目标:一是提出小麦种植模式自动绘制方法;二是通过在中国的应用评估其能力;三是探究中国小麦轮作系统的分布模式。研究引入了一种新框架,基于多源图像耦合模式和季节间变化提出 CP 指数,从而实现农业自动制图。通过融合哨
来源:Agricultural Systems
时间:2025-04-08
-
变暖如何重塑高山草甸植物物候?关键发现揭示生态新动态
植物物候(Plant phenology)是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特征。多个连续物候事件的变化以及物种间的物候同步性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然而,目前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连续物候事件和物种间的物候同步性知之甚少,这限制了我们对植物整体物候响应气候变化策略的全面理解。在此,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的一片高山草甸进行了为期 3 年的增温(warming)和降水变化控制实验,以探究 10 种常见物种连续物候期的时间和时长,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物候同步性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研究发现,增温对连续物候期的推进作用存在差异,生长季早期和生殖期物候的时间比生长季晚期和营养期物候的时间提前得更多。增温通过延长开
来源: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时间:2025-04-08
-
啮齿动物导致的高寒草地退化加剧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与氮流失:甲烷吸收增强难掩气候风险
青藏高原上的“地下工程师”啮齿动物(如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通过打洞和堆丘加速草地退化,意外引发了一场微型气候危机。研究发现,这些毛茸茸的“施工队”虽能提升土壤甲烷(CH4)吸收能力(退化草地达1.42-2.85 kg C ha-1 yr-1),却同时打开了氮氧化物(N2O和NO)的潘多拉魔盒——N2O排放激增(温室效应是CO2的273倍),非生长季贡献率最高达93%,而活泼的NO分子(臭氧前体)排放量飙升至1.19 kg N ha-1 yr-1。土壤温湿度与碳氮可用性像指挥棒一样调控着这场气体交响乐的季节变奏。更惊人的是,估算显示整个高原草地因此每年多排放2012 Gg
来源: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时间:2025-04-08
-
美国中西部地区冷积累和春季霜冻风险的历史变迁与未来预测:对特色作物种植的重要意义
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过去几十年间,受人为导致的全球变暖影响,休眠期或寒冷季节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预计这种变化将持续到本世纪末甚至加剧。冷积累和春季霜冻伤害风险的变化,让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作物种植者尤为担忧。尽管这些变化对农业产业至关重要,但相关评估工作却相对较少,难以据此指导作物管理策略。研究人员结合历史观测数据和 CMIP6(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 6 阶段)多模型集合预测,评估该地区苹果冷积累和物候近期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观测数据表明,在过去 70 年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冷积累有所增加;CMIP6 预测显示,未来 70 多年这种增长还将持续。不过,预计中西部南部地区的冷积累会减少,但减少速度不至于
来源: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时间:2025-04-08
-
古气候对亚热带灌丛土壤碳储量的持续影响:揭示深层碳库的驱动机制
土壤堪称地球最大的活性碳库,其有机碳(SOC)储量是植被的4倍、大气的3倍,贡献着25%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潜力。亚热带灌丛作为碳汇热点,其SOC动态却长期存在认知空白。中国科学家团队开展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在297个样点实施标准化采样,深度解析1米剖面内的碳分布规律。令人意外的是,表土(0-30cm)与底土(30-100cm)的SOC密度(SOCD)呈现等量贡献(均值分别为4.57和4.92 kg·m-2),颠覆了"底土主导"的传统认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古气候通过塑造土壤质地等属性产生持续遗产效应,而现代气候则通过间接途径调控两土层SOCD。研究特别指出,当前SOC地图存在系统性高估(
来源: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时间:2025-04-08
-
揭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沉积物粒度数据库助力沙漠研究新突破
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世界里,塔克拉玛干沙漠宛如一颗神秘的明珠,静静隐匿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央。它不仅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最大的沙海,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存在。沙漠的形成、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风沙环境变化,一直是科学界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以往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沉积物粒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些特定区域或特定类型的沙丘,缺乏对整个沙漠不同地貌沉积物粒度的系统宏观探究。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就像蒙在真相面前的一层薄纱,使得我们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沙漠的奥秘。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自新疆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他们通过系统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4-08
-
双壳类生物扰动对底栖微藻的密度与生境依赖性影响:从生物地球化学通量到非营养级相互作用
潮间带泥滩作为温带地区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功能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底栖大型动物与微藻群落的复杂相互作用。其中常见鸟蛤Cerastoderma edule作为关键生态系统工程师,通过滤食、生物扰动等行为深刻影响着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尽管其对浮游植物的营养级控制已被广泛研究,但关于这种双壳类与底栖微藻(Microphytobenthos, MPB)的非营养级相互作用机制仍存在认知空白——特别是生物扰动过程中沉积物改造(sediment reworking)与生物灌溉(bioirrigation)对MPB生物量与光合活性的差异化影响尚未被系统量化。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
来源:Marine Biology
时间:2025-04-08
-
温带草原中凋落物节肢动物群落的差异:地点因素远超草种的影响 —— 探索生态系统奥秘
在广袤的温带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至关重要。其中,分解过程不仅是土壤形成的关键环节,还对全球碳循环(global carbon cycle)有着巨大贡献。据估计,草地生态系统储存了约 34% 的陆地碳,而高达 90% 的陆地植物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被分解而非被消耗。然而,目前关于节肢动物群落(Arthropod community)在草地生物分解中的作用,在全球许多草地中仍不明确。同时,澳大利亚温带草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大量减少,不到 5% 的原生生态系统保持完整,且许多草地出现了外来草种的自然化种群,这些变化对草地功能和生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凋落物分解。但目前对这些系统中生物分解的部
来源: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4-08
-
综述:热射病相关死亡的免疫组化研究洞察:一项系统综述
### 热射病相关死亡诊断的困境在法医学领域,热射病相关死亡的诊断一直是个棘手难题。由于缺乏特异性病理体征,且涉及的变量复杂多样,这给准确判断死因带来了极大挑战。热射病,简单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过热状态,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像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环境热射病)、火灾中的高温侵害(火灾相关死亡),还有某些物质导致的体温调节异常(物质诱导热射病)。当面对这类死亡案例时,法医们往往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明确死因。免疫组化(IHC)登场免疫组化(IHC)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技术,在疾病诊断、病理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通过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从而为疾病诊断提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时间:2025-04-08
-
结合生态生理学和燃烧特征预测针叶树活燃料含水量:一种火生态生理学方法
森林火灾,是大自然中既常见又极具影响力的生态现象,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有数以百万公顷的土地被其席卷。有些火灾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而有些却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带来沉重打击。要想与火灾和谐共处、有效管理易发生火灾的区域,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关键就在于深入了解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机制。在众多影响火灾的因素中,燃料湿度含量(Fuel Moisture Content,FM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燃料燃烧潜力的关键指标。其中,活燃料含水量(Live Fuel Moisture Content,LFMC)更是影响森林火灾潜在风险的核心因素。然而,由于活燃料含水量受到季节碳循环和
来源:Fire Ecology
时间:2025-04-08
-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休闲湖鳟(Salvelinus namaycush)渔业种群状态模型应用:填补数据空白,助力可持续管理
目前,曼尼托巴省湖鳟(Salvelinus namaycush)种群的数据有限,但这些数据对指导有效的管理决策至关重要。为了填补这一空白,2021 年至 2022 年期间,学者和该省的渔业生物学家携手合作,在曼尼托巴省的七个湖鳟渔场进行了标准化的网捕调查。研究人员对湖鳟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量化和比较,通过个体湖鳟反推其年龄对应的体长,并利用冯・贝塔朗菲生长函数(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s)评估其生长情况。研究发现,不同湖泊的湖鳟在生长参数(L∞、K、t0和ω)上存在显著差异。将可持续开发模型应用于这些数据后发现,大多数湖鳟渔场的状况良好。然而,仍存在一些潜在
来源: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时间:2025-04-08
-
加拿大本土蚯蚓物种区域红色名录评估:可行性及对土壤无脊椎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土壤生态系统犹如一座神秘的地下王国,其中的生物默默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估计,地球上高达 95% 的物种是无脊椎动物,而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也极为丰富,约占地球所有物种的 59%。蚯蚓(Annelida: Clitellata: Crassiclitellata)作为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重要成员,虽然在土壤物种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却在众多生态系统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促进养分循环、调节气候以及参与病虫害管理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全球的保护政策和评估中,土壤生物常常被忽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是常用的物种灭绝风险评估方法,可在全球已描述的约 57
来源: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4-08
-
太阳活动长期变化与大型低地水库浮游植物动态的潜在关联:探索生态系统奥秘
研究以俄罗斯雷宾斯克水库(位于俄罗斯伏尔加河上游)为例,基于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的发展与以太阳黑子数(Wolf 数,W)表示的太阳活动长期动态之间存在联系这一假设展开。研究人员分析了太阳活动周期 20 - 24(1969 - 2019 年)内生长季平均 CHL 与 W 之间的可能关系,以及整个周期 24(2009 - 2019 年)内水体和底部沉积物中的 CHL 与 W 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周期 20 和 22 中,随着 W 增加,CHL 有适度下降趋势;周期 21 中二者无相关性;周期 23 中 CHL 随 W 增加呈线性上升,周期 24 中这一趋势最为明显。在周期 24 中,W
来源:Aquatic Ecology
时间:2025-04-08
-
时空建模解析桉树与松树间作系统:杂草控制和行距的影响及对农林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全球造林面积不断增加,这凸显出改进林业实践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加强管理策略研究的重要性。综合间作系统能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在乌拉圭探究了杂草控制和行距对桉树(Eucalyptus grandis)与松树(Pinus taeda)(二者与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间作)的长期影响。研究运用时空混合模型,旨在提高实验准确性,了解林分生长与农林管理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行距和杂草控制对每公顷木材体积和单株木材体积都有显著影响。在公顷尺度上,两种树种行距为 7 米时每公顷能取得最佳效果,而行距为 12 米时更有利于单株树木生长。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时间: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