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奥地利多瑙河水系洄游鱼类栖息地连通性百年演变:基于Chondrostoma nasus的图论分析视角

    河流生态系统如同生命的血脉网络,其纵向连通性对洄游鱼类的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水利工程发展,全球河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碎片化"危机——据研究显示,欧洲淡水鱼类中81%的洄游物种数量急剧下降,其中人工屏障被认为是主要威胁之一。奥地利多瑙河水系作为中欧重要水系,历史上曾是洄游鱼类的天堂,但20世纪以来密集建设的水电站和各类水利设施,使以Chondrostoma nasus(俗称欧洲鼻鱼)为代表的洄游鱼类面临严峻挑战。尽管欧盟已通过《自然恢复法案》要求恢复河流连通性,但缺乏对长期连通性变化的量化评估,使得恢复目标设定和措施优先排序缺乏科学依据。为破解这一难题,奥地利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等机构的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08

  • 多尺度聚类解析水相关生态系统服务,助力水资源精准管理

    在大自然的生态舞台上,水相关生态系统服务(WESs)犹如一位默默奉献却又至关重要的幕后英雄,它为人类提供着各种不可或缺的福利。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土地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 WESs 的供应变得愈发不稳定。就好比在一片原本水源充沛、生态和谐的流域,一场暴雨可能引发洪水,破坏水土保持;又或者过度开垦农田,导致植被减少,影响了水的净化和生态景观。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积极行动起来。他们聚焦于典型半干旱流域,深入开展了关于 WESs 的研究。通过一系列严谨的研究,他们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08

  • 基于 VSD 框架的地质灾害脆弱性全链综合评估与多情景模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防线

    在 21 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愈发频繁,这如同两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不断搅动着地质环境的 “平静湖面”,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愈发频繁,破坏力也日益增强。这些灾害不仅无情地夺走无数生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脚步。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评估与精准预测,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政策,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难题。早期,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风险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但却像管中窥豹,未能全面捕捉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以及受影响系统在灾后的响应和恢复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局限性,开始引入脆弱性框架,其中 VSD(V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08

  • 探寻流域蓝绿水资源奥秘: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下的归因及稀缺性解析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传统水资源,对蓝水(BW,主要存在于河流、湖泊和地下含水层,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和绿水(GW,主要存储在土壤非饱和带,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返回大气,是陆地生态系统和雨养农业的主要水源)的综合研究较少,且对其变化驱动因素和稀缺性机制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蓝绿水资源的变化规律,提升区域水资源管理水平,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此次针对汉江流域(HRB)蓝绿水资源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为流域水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08

  • 从二维和三维视角解析城市功能区建筑与树木对昼夜热环境的综合影响:为城市热岛缓解提供新策略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 “热岛”,散发着源源不断的热量。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下垫面材料和结构发生改变,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且不断向高空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热量排放到环境中。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区域和局部的地表能量过程以及城市小气候,城市热岛(UHI)效应也随之而来。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区域的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农村地区,这一现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在炎热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增多,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宜居性,还会引发一系列与热相关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率上升;对生态系统而言,它会加剧水 / 空气污染,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从经济层面看,会降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及生态管控分区研究

    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中,中国仅用数十年便将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升至2023年的66.2%,这种"压缩型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无序扩张,引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栖息地退化等连锁反应。作为国家战略区域的长江经济带(YREB),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ESS)的冲突尤为尖锐——建设用地蚕食生态空间,土壤保持功能下降,碳汇能力减弱,但粮食供给功能却反常提升。这种"发展与保护"的拉锯战,直接威胁着美丽中国建设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独辟蹊径,将1km网格作为最小研究单元,构建了涵盖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强度、人均GDP的城镇化水平(CUL)综合评价体系,并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外部性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及影响因素:为生态保护筑牢经济基石

    在地球的生态大舞台上,生态系统服务(ESs)宛如一位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为人类社会提供着食物供应、水调节、气候调节等诸多福利。然而,如今生态系统却陷入了失衡与退化的困境,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日益贫瘠、水污染愈发严重。这背后的 “罪魁祸首”,一是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是 ESs 的供需在空间上出现了严重的错配,自然环境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 “联手” 加剧了这一问题。生态补偿(EC)作为拯救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旨在通过补偿利益相关者因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失,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尽管 EC 在全球各地广泛应用,我国也开展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探寻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密码

    在地球的生态版图上,黄土高原宛如一块特殊的拼图,它是全球公认的生态脆弱区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片土地的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态系统服务(ESs,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益处 )的供应出现波动,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提出的包含 17 个目标和 169 个具体指标,旨在应对环境挑战和促进包容性增长 )的实现也困难重重。尽管人们初步认识到 ESs 对某些 SDGs 有支持作用,但由于时空差异,ESs 与 SDGs 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依旧模糊不清。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前行的方向,区域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决策缺乏关键依据。为了冲破这片黑暗,探寻生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系统水碳关系及干旱恢复时间的影响:关键作用与科学启示

    在广袤的地球陆地上,干旱地区占据了约 40% 的面积。这些地方不仅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还承担着水土保持、碳储存和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数百万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然而,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却如同一重重阴影,笼罩着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干旱,作为一种极端气候现象,在水与碳的循环中肆意搅局。它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异常攀升,严重影响全球碳循环;让土壤含水量锐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还抑制植被生长,增加植被死亡率。面对干旱的挑战,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被寄予厚望,它能减少人为干扰,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但令人遗憾的是,自然保护区在干旱条件下对碳固存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探寻雅鲁藏布江流域 NDVI 变化密码:气候影响与生态启示

    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内陆的重要通道。这里植被类型丰富,对区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流域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却知之甚少。不同植被类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一种反映植被生长、光合作用及覆盖情况的指标)对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更好地指导当地生态保护工作,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研究人员利用 2001 - 2020 年的 MODIS NDVI 数据和气候数据,运用非参数 Mann - Kendall 检验和 Sen's 斜率分析 NDV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2002-2021年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与驱动机制:机器学习与地理探测模型的整合研究

    土壤盐渍化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每年导致全球0.5–1%灌溉耕地丧失生产力,仅中国就有超过950万公顷土地受其威胁。这一"白色荒漠化"过程通过毛细作用使盐分在表土累积,不仅抑制植物水分吸收、破坏土壤结构,更会引发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尽管世界土壤日(WSD)已呼吁防控盐渍化,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短时间尺度和小范围分析,对青藏高原等生态敏感区的长期动态认知尤为缺乏。为破解这一难题,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68067)支持的研究团队,以中国海拔最高的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整合了多时相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人员采集2002-2021年间的L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探寻第三极青海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情景权衡下的关键启示

    在地球的 “第三极”——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关键的生态功能以及作为全球变化重要指标的地位,让这里备受全球瞩目。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这片区域的生态系统愈发脆弱。气温上升、潜在蒸发量下降,看似 “暖湿化” 的环境,实则让生态平衡更加岌岌可危。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用地被占用,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协调生态保护、经济增长和代际公平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针对青海土地利用的深入研究。他们以青海为研究区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中国保护区人兽冲突的经济与心理影响剖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洞察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人类与野生动物本应和谐共处,然而近年来,人兽冲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HWC)却愈演愈烈,成为全球关注的棘手难题。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大力建设保护区,使得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回升。但与此同时,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张,与野生动物的 “碰面” 越来越频繁。在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时常袭击牧民的牲畜,大象肆意践踏农民的农田,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让保护区的管理陷入困境,也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变得遥不可及。更糟糕的是,现有补偿政策效果存疑,当地居民承担着保护野生动物的大部分成本,却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收益,这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基于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阈值识别青藏高原生态优先区:守护亚洲生态屏障的关键探索

    在地球的 “第三极” 青藏高原,这片平均海拔超 4000 米的广袤土地,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 “亚洲水塔”,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提供着诸如水源涵养(Water Yield,WY)、碳储存(Carbon Storage,CS)、栖息地质量(Habitat Quality,HQ)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系统的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尽管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已被广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站空间布局:守护生态,引领发展

    在当今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GBA)作为重要的经济枢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口高度聚集。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区域环境监测网络,但这些网络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土壤和生物资源的环境监测方面存在明显缺口,而且现有监测网络往往侧重于单一因素,难以全面、灵敏地捕捉生态系统的变化。传统的生态监测和评价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依赖单变量或静态数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人类活动削弱地形对阿穆尔河流域植被动态响应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动态响应机制研究成为生态学热点,但地形因素如何调控这一过程仍存在认知空白。阿穆尔河流域(ARB)作为横跨中、俄、蒙三国的敏感生态区,其植被覆盖度(FVC)变化对区域水文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关注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但地形对气候-植被关系的调控作用及其受人类干扰的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00-2023年MODIS-NDVI数据,结合DEM和气候数据集,揭示了ARB植被动态的时空规律。研究发现FVC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4年间以0.006/10a的速率微弱增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中国区显著上升(0.009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北京 - 天津沙尘暴源区生态效应驱动因素定量评估:解析生态修复的关键力量

    荒漠化,这个全球性的生态难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如同一片阴影,笼罩着约 40% 的地球陆地面积,影响着 20 亿人的生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深受其害。在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261.16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27.2%,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和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发展的两大主因,但它们之间相互交织,使得探究其对荒漠化的影响变得极为复杂。为了应对荒漠化挑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其中北京 - 天津沙尘暴源区(BTSSR)生态工程备受关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科研人员面前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全球荟萃分析 —— 揭示土壤碳汇奥秘,助力生态修复

    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碳库,默默储存着大量的碳元素,对缓解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植被恢复作为改善土壤生态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众多研究表明,植被恢复能增加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但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对 SOC 及其组分的影响却存在诸多争议。例如,有的研究发现,在某些区域植被恢复能显著提升 SOC,而在其他地方效果却不明显;对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ineral -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创新水文改变指标优化水库生态调度,平衡生态经济双赢

    在大自然的水生态舞台上,河流的水流变化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不同季节有着独特的 “剧情”。河流的水流变化不仅影响着水中生物的生活节奏,还塑造着周边的环境。然而,大坝的出现却像是突然插入的 “不速之客”,打破了河流原有的生态平衡。传统的水库运行策略只注重经济效益,对河流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下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与此同时,现有的水文改变指标(IHA)也存在缺陷,它只能从年度尺度计算参数,无法展现河流季节性流量变化的 “细节”,这使得水库运行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水库生态运行模式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开展了基于改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综述:“生态单元服务”:海堤强化单元提供的正负生态服务

    引言全球范围内,用海堤等人工建筑取代自然海岸线的进程正在加速。预计 2000 年至 2030 年间,居住在海拔低于 10 米沿海地区的人口将增长超 50%,到 2060 年将超 10 亿 。这使得更多人面临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等灾害风险,促使沿海防护措施不断增加。在沿海城市,海堤这类人工防御设施十分常见,有时能占据超过 50% 的海岸线 。然而,海堤设计侧重于强度和耐久性,常忽视其生态后果。海堤的建设会移除自然基质,降低栖息地多样性,减少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海洋物种的栖息地 。其陡峭的坡度限制了潮间带范围,加剧种间和种内竞争,导致本地物种生产力降低、被捕食风险增加,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使潮间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页次:14/275  共5486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