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山柑通过调节 MAPK 信号通路抑制系统性硬化症中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纤维化:探寻治疗 SSc-ILD 新希望
背景:间质性肺疾病(ILD)是系统性硬化症(SSc)的主要致死原因,当前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或毒性较高。因此,寻找对 SSc-ILD 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临床上意义重大。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对 SSc-ILD 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给小鼠注射博来霉素建立 SSc-ILD 模型。建模 28 天后,进行苏木精 - 伊红(HE)和 Masson 染色观察皮肤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皮肤和肺组织的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和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来源:Molecular & Cellular Toxicology 1.1
时间:2025-04-04
-
从南极巨藻中提取的多糖 DAG-1:结构剖析与抗皮肤衰老新契机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时刻展现着岁月的痕迹。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出现细纹、松弛、色素沉着等现象,不仅影响美观,更反映出身体机能的衰退。在追求青春永驻的道路上,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抗皮肤衰老方法。目前,虽然天然多糖在抗皮肤衰老领域展现出一定潜力,但对于南极巨藻这种富含营养和高药用价值的藻类,其抗皮肤衰老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还十分有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云南博泰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以及上海极研生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博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来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5.2
时间:2025-04-04
-
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褪黑素调控梨果皮酚类代谢机制:提升果实品质的新视角
在水果的世界里,梨凭借多汁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喜爱。酚类物质作为梨果实中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不仅影响着果实的外观、风味,还与果实的抗病虫能力息息相关,甚至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作用,比如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效。然而,梨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褪黑素虽对果实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采前喷施褪黑素调控梨果皮酚类化合物代谢的机制却尚不明确。为了揭开这一神秘面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西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以 “玉露香” 梨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包括生理生化分析、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全面探索褪黑素对梨果皮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5.2
时间:2025-04-04
-
CRISPR-Cas9 改造酿酒酵母分泌内溶素对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开启食源性疾病防控新征程
在食品安全的大舞台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 L. monocytogenes)可是个让人头疼的 “反派角色”。它常常隐藏在各种食物中,从即食产品到新鲜农产品,再到奶制品,无孔不入。一旦人们误食被它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像发热性肠胃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尤其是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它更是 “致命杀手”。目前,食品行业虽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比如巴氏杀菌、冷藏以及使用防腐剂等,可 L. monocytogenes 却很 “顽强”,能在低温环境下存活,还常常潜伏在加工厂里,让这些常规手段难以完全将其 “制服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3.9
时间:2025-04-04
-
探秘蝙蝠 “选房” 偏好:空间大小如何影响 Bechstein 蝙蝠的栖息抉择
在神秘的夜幕之下,蝙蝠们穿梭于树林间,寻找着合适的栖息之所。然而,人类活动的扩张却让它们的栖息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森林管理的影响下,适合蝙蝠栖息的老树和树洞数量锐减,这使得蝙蝠的生存面临着巨大威胁。为了给蝙蝠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人工蝙蝠盒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保护工具。但问题接踵而至,蝙蝠在选择这些人工栖息场所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栖息空间的大小是否起着关键作用,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Zoological Institute and Museum, Applied Zo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Greifswal
来源:Oecologia 2.4
时间:2025-04-04
-
果蝇 Bam 和 Bgcn 序列及蛋白结构演化的比较分析:解开生殖奥秘的关键钥匙
在神秘的生命繁衍领域,果蝇作为经典的研究模型,一直为科学家们揭示着许多生命奥秘。在果蝇的生殖过程中,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GSC)的分化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配子的产生,进而影响着物种的繁衍。而 bag of marbles(bam)基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中,bam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与 benign gonial cell neoplasm(bgcn)基因产物结合,推动 GSC 子代分化,在雌雄果蝇的生殖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然而,令人困惑的是,bam 基因在不同果蝇物种间,无论是序列还是功能,都存在着巨大差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2
时间:2025-04-04
-
全球动植物元素含量数据集 StoichLife:开启生态化学计量研究新视野
在大自然的奇妙世界里,所有生物都由 28 种天然化学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在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储、新陈代谢调节等核心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生物体内这些元素的相对比例,也就是化学计量(stoichiometry),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物资源的摄取、同化、存储和释放等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生物为适应不同环境所演化出的多样生存策略。但目前,针对动植物元素含量的研究多是零散的个案分析,缺乏广泛的空间和分类尺度上的数据整合,这使得我们难以揭示不同物种和生态系统间元素化学计量的普遍规律和潜在机制。在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无法全面理解这些规律,就很难预测生物将如何应对当前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4-04
-
沿海湿地转变为水产养殖带来的碳固存损失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研究意义
沿海湿地具有强大的碳固存能力,然而将其转变为水产养殖系统可能会导致大量碳损失。研究发现,中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转变为海水养殖池塘后,每年每公顷产生 20.3 Mg 二氧化碳(CO2)当量的温室气体(GHG)足迹。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足迹可归因于盐沼原本的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丧失,而海水养殖池塘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仅占约 10%,其余约 20% 来自饲料、肥料和能源消耗。以每千克蛋白质的二氧化碳当量计算,水产养殖的温室气体足迹可能低于其他动物蛋白来源,如陆地牛肉和小型反刍动物养殖,但在考虑景观尺度的温室气体预算变化时,尤其是蓝碳生态系统中水产养殖
来源:Nature Food 23.6
时间:2025-04-04
-
从雌性视角看交配:棕熊雌性在配偶搜寻中扮演积极角色吗?—— 对哺乳动物交配策略研究的新突破
在动物世界的繁衍大戏中,交配策略一直是生物学家们热衷研究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哺乳动物交配行为时,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雄性,认为雄性的分布追随雌性,而雌性的分布则主要受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的影响。这种传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雌性在交配过程中的主动性。比如,在记录两性在交配季节的空间关联时,人们常认为是雄性主动靠近雌性,却鲜少关注雌性的行为。但实际上,雌性在交配中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从性选择理论来看,雌性的选择对物种的进化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许多动物中,雌性会与多个雄性交配,这一现象背后的行为机制和进化意义亟待深入挖掘。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芬兰自
来源:Movement E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从非潮汐到潮汐环境:中华绒螯蟹下游产卵洄游的运动行为研究 —— 解开蟹类洄游生态之谜
中华绒螯蟹,这种在全球分布广泛的蟹类,在其原生地不仅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还面临着生存威胁;而在入侵地,它们又给当地生态带来了诸多挑战。其独特的生活史中,下游产卵洄游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它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却知之甚少。此前的研究虽然对其生活史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洄游时的具体行为,如不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在不同水流环境下的运动变化等,都缺乏深入研究。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和比利时自然与森林研究中心(Research Institute for Nature and Forest,INBO)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
来源:Movement E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
德国下哈维尔河吉尔佩洪泛区40年生物多样性变化:适应性的水土管理如何影响草地植被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欧洲洪泛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正面临严峻挑战。德国下哈维尔河洪泛区历经数世纪排水改造和集约农业,导致90%原生洪泛区消失,剩余区域中仅8%保持频繁淹没状态。这种生态退化直接威胁到HT Cnidion dubii(濒危栖息地类型)等特有生态系统,亟需量化评估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德国波茨坦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的研究,通过40年跨度(1981-2020)的4次植被调查(407个样方),结合水文数据和Ellenberg指示值(EIV)分析,揭示了适应性管理对吉尔佩洪泛区生态恢复的关键作用。研究采用多维度技
来源: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6
时间:2025-04-04
-
高速公路沿线路旁植被固碳能力:生理特性与土壤性质的关键影响及意义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以及气候变暖的加剧,使得降低道路交通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增强植物的光合固碳能力变得愈发紧迫。本研究聚焦于湖北省孝感高速公路沿线 19 种常见植物物种,全面分析了它们的生理特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光合固碳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植物物种的光合固碳和释氧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榉树(Zelkova serrata)、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和桂花(Osmanthus)物种相较于其他树种,展现出更优异的固碳和释氧能力。具体而言,单位土地面积的日固碳速率在 21.92 至 70.96 g・m−2·d−1之间,而释氧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4-04
-
城市生态交互网络研究:现状综合与未来展望 —— 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化正深刻重塑全球生物多样性。多数城市生态系统研究聚焦物种丰富度和组成,但理解生物相互作用(biotic interactions)对揭示这些环境的生态动态至关重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相互作用如何响应城市化,尤其是通过复杂网络理论(complex network theory)的视角。为整合现有知识、找出研究差距并探索未来研究机会,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综述。共找到 74 项相关研究,多数在过去五年开展,《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s)期刊发文最多,巴西发表数量居首。研究多评估昆虫和鸟类,主要关注授粉及相关相互作用。多数研究采样期短,很少有研究结合多种交互记录方法。研究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4-04
-
探索沿海城市环境中公众对海洋和陆地鸟类的认知及观鸟满意度:对城市生态保护的启示
在城市不断扩张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曾经,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但如今,城市化进程如汹涌浪潮,超过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自然区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城市中的动植物群落也面目全非,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想去自然保护区感受大自然,却常被高昂的费用、遥远的距离和不便的交通阻挡。这种与自然接触的减少,不仅让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逐渐消失,还影响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虽然城市环境中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但公众对其中鸟类的认知和态度究竟如何,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来自智利天主教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4-04
-
海地太子港大都市区两个小型保护区对鸟类保护的价值:城市与郊区生态的独特意义
在城市化环境中,小型保护区对鸟类保护的价值鲜少被记录,尤其是在新热带地区。研究人员对海地两个面积有限但具有特定本地价值的保护区 —— 马蒂桑城市国家公园(Urban National Park of Martissant,UNPM)和郊区温恩农场生态保护区(Wynne Farm Ecological Reserve,WFER)的鸟类群落组成进行了比较。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饱受严重的森林砍伐和环境退化之苦。研究人员沿着样带识别鸟类物种,但未进行距离估算。总体而言,共记录到 718 只鸟,分属于 38 个不同物种(UNPM 有 494 只,24 - 26 种;WFER 有 224 只,2
来源:Ornithology Research 1.4
时间:2025-04-04
-
人为低频声对两种海洋底栖甲壳动物的影响:关乎生态平衡的关键研究
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世界里,声音就像一把双刃剑。自然声音如海浪涌动、地震活动和动物交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和谐乐章;但近年来,人为低频声(10 - 500Hz)却如不速之客,随着船舶交通、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营的增加而不断增多,在海洋中肆意蔓延。船舶航行产生的声音能传播至 10,000km 之远,海上风电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持续制造低频噪音。目前,人为低频声对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影响已被较多研究,可对于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却知之甚少。要知道,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若它们受到人为低频声的干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失衡。所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系留气球系统与先进成像传感器在可持续海洋能源开发中增强海洋野生动物观测的应用
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海洋能源(ME)开发的加速发展,但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无人机(UAV)的噪音和移动阴影干扰野生动物,且受环境因素(如能见度、太阳眩光)制约;人工观测效率低下且难以实现全天候覆盖。如何实现高效、低干扰的野生动物监测,成为平衡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Alicia Amerson和Darielle Dexheimer团队在《Marine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系留气球系统(TBS)与多光谱传感器结合,于2024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花岗岩峡谷开展系统性观测。研究发现,TBS在50-200米高度配合可变俯仰扫描模式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
墨西哥 Xcalak 珊瑚礁横向分区中海洋缓步动物生态学研究:探索未知,揭示环境与物种的奥秘
对墨西哥海洋缓步动物的了解十分有限,相关信息仅停留在分类学层面。在 2021 年 8 月、11 月以及 2022 年 6 月,研究人员沿着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Quintana Roo)Xcalak 海岸的珊瑚礁区域进行采样。采样按照珊瑚礁的横向分区(reef lagoon、back reef、reef crest 和 reef front 这四个区域,红树林中未发现缓步动物)展开,同时测量了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水平,还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度、渗透率和孔隙度。研究人员共收集了 45 个样本,从中发现了 1291 只缓步动物,它们分属于 29 个物种。通过 Chao1 指数
来源:Marine Biodiversity 1.5
时间:2025-04-04
-
DNA 条形码技术助力入侵水生杂草肾形异蕊花(Heteranthera reniformis)的精准鉴定与研究
在生态系统的大舞台上,外来入侵物种就像一群不速之客,常常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肾形异蕊花(Heteranthera reniformis Ruiz and Pavon)便是这样一种来自美洲的水生植物,它 “闯荡” 到了日本,在稻田里肆意生长,凭借着高生物量生产和繁殖能力,不仅影响水质,还让水稻产量大幅下降,最多能减少 70%。而且它极易繁殖,茎段能生根,种子活力持久,在适宜的环境中迅速扩散。目前,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物种鉴定方法在面对肾形异蕊花时困难重重。它和长蕊异蕊花(H. longirachilla)、沼生异蕊花(H. limosa)等植物长相相似,仅靠外观特征很难准确区分,必
来源:Limnology 1.4
时间:2025-04-04
-
长期景观与风驱动的积雪条件对阿德利企鹅种群灭绝的影响:一项关键的生态研究
在南极半岛,气候变暖正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阿德利企鹅作为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过去的研究表明,积雪的积累会为阿德利企鹅创造不理想的繁殖栖息地,进而导致种群灭绝,但一直缺乏积雪覆盖与景观特征之间联系的证据。同时,由于南极地区环境复杂,相关数据获取困难,这使得深入了解企鹅种群变化的机制变得极为迫切。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韦克福里斯特大学、杜克大学和怀俄明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Landscape Ecology》上,为阿德利企鹅种群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
来源:Landscape Ecology 4.0
时间: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