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贝莱斯芽孢杆菌ZGE166拮抗藏红花球茎腐烂病原真菌的机制解析及全基因组功能挖掘

    藏红花作为价比黄金的珍贵药用植物,其球茎腐烂病却让种植者头疼不已。这种由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p.)等病原真菌引发的土传病害,可导致产量断崖式下跌。传统化学农药虽能短期见效,却会引发病原菌抗药性和土壤微生态失衡。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中的"微型战士"——根际益生菌,最终在《Microbial Ecology》发表的研究中揭示了贝莱斯芽孢杆菌ZGE166的多重防护机制。研究团队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上海崇明藏红花根际土壤分离165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ZGE166菌株。结合扫描电镜观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5-09

  • 新设计荧光原位杂交探针揭示意大利白松露(Tuber magnatum)在草本植物中的内生新特性

    在真菌的奇妙世界里,松露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存在。其中,意大利白松露(Tuber magnatum Picco)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高昂的价格,成为了松露中的 “贵族”,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食物之一。它作为一种外生菌根真菌,通常被认为与许多阔叶树种形成共生关系。然而,在野外环境中,人们却很少能发现它的菌根,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好奇:难道它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共生策略?此前的研究发现,其他一些松露物种,如黑孢块菌(T. melanosporum)、夏块菌(T. aestivum)等,能够在非外生菌根植物中作为内生菌存在。但对于意大利白松露,它是否也有类似的特性,科学界还知之甚少。而且,目前对于松露与非外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5-09

  • 美洲滨鸟-猎物网络格局:非繁殖期栖息地地理变异的结构特征与生态意义

    迁徙滨鸟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栖息地健康程度。这些长距离迁徙者依赖关键中转站获取能量,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正使这些脆弱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更棘手的是,科学家们对滨鸟与猎物间的复杂互作网络仍知之甚少——这种认知缺口严重制约着有效保护策略的制定。传统研究多聚焦单一物种或局部区域,缺乏跨生物地理尺度的系统分析,导致无法预测环境变化对整体网络稳定性的影响。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onselho Nacional de Desenvolvimento Científico e Tecnológico)的Jenny A. Angarita-Báez团队在《Foo

    来源:Food Webs

    时间:2025-05-09

  • 低温降低生物防治捕食者的种内捕食:对生态系统与生物防治的重要启示

    在大自然的生态舞台上,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互动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 “战争游戏”,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通才捕食者(Generalist predators)能捕食多种猎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以往的捕食研究却常常 “偏心”,只关注捕食者最常捕食的猎物,那些不太常见的猎物就被冷落了,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温变得越来越 “任性”。大家都知道气温升高会对生物有影响,可气温降低时,捕食者的觅食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农业生态系统里,狼蛛(Hogna baltimoriana)和瓢虫(Hippodamia conver

    来源:Food Webs

    时间:2025-05-09

  • 叙利亚南部鸡群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现状: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鸡肉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然而,有一种看不见的 “敌人” 可能隐藏在鸡肉之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它就是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是一种食源性原生动物寄生虫,能感染全球所有温血动物和人类。家禽在觅食时,很容易因接触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地面食物而感染,而人们如果食用了未煮熟或生的受感染禽肉,就可能患上弓形虫病。在叙利亚,此前并没有关于鸡感染弓形虫的相关研究记录,这种未知让当地居民的饮食安全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揭开这层 “面纱”,保障人们的健康,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针对叙利亚南部地区的鸡群,展开了关于弓形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

    来源:Food and Waterborne Parasitology

    时间:2025-05-09

  • 立陶宛农场环境样本中肉孢子虫寄生虫的检测:揭示人畜共患病风险的关键研究

    在动物与人类的健康防线中,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p.)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敌人”,悄无声息地威胁着生命安全。肉孢子虫是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能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其独特的双宿主捕食 - 被捕食生命周期,让它在自然界中巧妙地传播。在中间宿主的肌肉组织里,会形成肉孢子囊;而在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卵囊会进行孢子化。通常情况下,中间宿主会因摄入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终末宿主则通过吞食含有成熟肉孢子囊的动物组织中招。以往大多数关于家畜肉孢子虫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用形态学和分子方法检测动物尸体。可这种方式就像 “马后炮”,无法提前预测感染途径,也难以预防寄生虫传播给动物和人类

    来源:Food and Waterborne Parasitology

    时间:2025-05-09

  • 综述:芽苗菜和微绿蔬菜的食品安全认知:污染途径、疫情爆发及挑战

    引言控制环境农业(CEA)能调控小气候、灌溉和光照,还能优化城市蔬菜生产,减少水土消耗,是传统农业的替代方式。芽苗菜和微绿蔬菜在室内种植中占比大,是可持续的粮食增产选择。芽苗菜是种子萌发第一阶段的未成熟植物,常带根和茎食用,通过浸种、在特定温湿度和弱光环境培育而成。微绿蔬菜虽无法律定义,但一般指具完全发育且未衰老子叶、有或无 1 - 2 片真叶的萌发植物,通常在播种后 7 - 14 天或幼苗出土后 10 - 20 天无根采收。然而,CEA 环境和它们自身的高营养成分,为食源性病原体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十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报告了多起与芽苗菜和微

    来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5-09

  • 综述:食品接触用无氟防油剂的研究进展:分类、应用及展望

    引言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食品都含有油脂类物质,因此食品接触包装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油性。传统的塑料包装虽带来便利,但因其难以降解,造成了严重的 “白色垃圾” 问题,部分还含有有毒单体,如苯乙烯,会迁移至食品中危害健康 。纸质材料作为可生物降解材料,来源广泛,具备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的优点,在食品包装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然而,它天然防油性差,内部结构疏松多孔,纤维表面富含极性基团,表面能高,致使油脂易渗透。为提高纸质材料防油性,常用方法包括增加打浆度、涂覆聚合物层和添加防油剂。但增加打浆度会使纸张易撕裂、抗撕裂性降低、平整度下降且能耗增加;涂覆聚合物层难以降解和回收;含氟防油剂虽能赋予纸张良好的防

    来源:Food Packaging and Shelf Life

    时间:2025-05-09

  • 综述:活性包装的最新进展:新型功能元素、响应策略及食品保鲜应用的见解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区域经济波动,再加上大规模健康流行病和频繁的区域冲突,粮食危机成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威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跨区域食品运输更加频繁,对食品的保鲜和存储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21 年报告显示,全球水果和蔬菜损失高达总产量的 45%。这些损失不仅是数量上的,还从多方面影响了食品的营养品质和感官特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2 强调减少食物浪费,所以开发生物基和可降解食品包装对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传统塑料包装存在严重缺陷,长期受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会降解成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它们能吸附有毒化学物质,如抗生素、重金属、多氯联苯(

    来源:Food Packaging and Shelf Life

    时间:2025-05-09

  • 综述:含天然抗菌剂的活性包装作为延长鱼制品保质期的潜在创新技术 —— 综述

    1. 引言鱼是全球重要的食物,为人们提供丰富蛋白质,在欧洲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鱼制品极易腐败,微生物生长是导致其变质的主要原因,这使得全球大量鱼制品在供应链中被浪费,在欧盟,每年有 50% 的市售鱼被浪费。因此,开发新技术延长鱼制品保质期、减少浪费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传统保鲜技术虽能延长鱼制品保质期,但消费者对新鲜、健康、天然鱼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海鲜行业寻求新的保鲜方法。障碍技术(hurdle technology)应运而生,将温和保鲜技术与含 NAM 的 AAPM 结合,有望生产出安全、可持续的食品。AAPM 通过与食品或包装顶空相互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其开发常使用植物或动

    来源:Food Packaging and Shelf Life

    时间:2025-05-09

  • 基于DNAzyme荧光传感器的铜锅Cu(II)离子定量检测及其在膳食铜补充中的应用研究

    铜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其失衡与免疫、退行性及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尽管铜制炊具千年沿用,但量化其释放铜离子的方法仍存在灵敏度不足、抗干扰差等问题。为此,国内某研究团队在《Food Chemistry: Molecular Sciences》发表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DNAzyme的荧光传感器,为铜锅烹饪的铜补充效应提供精准评估工具。研究采用PL DNAzyme突变体T3G(一种催化DNA序列),通过筛选辅因子(2-ME优于GSH/Cys/DTT)和荧光基团(Texas-Red优于FAM/Cy3),构建了"酶-底物-荧光"复合体系。关键技术包括:1) 凝胶电泳验证DNAzyme切割效率;2) 微孔

    来源:Food Chemistry: Molecular Sciences

    时间:2025-05-09

  • 综述:微藻蛋白:提取、界面性质、生物活性及未来展望

    引言全球对蛋白质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人们对动物源蛋白质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深感担忧,这促使科研人员积极寻找替代蛋白质来源。微藻因具有高生产力、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能在非耕地或光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的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选择。微藻涵盖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的光合生物,包括真核微藻(如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 )和原核蓝藻(如蓝藻科Cyanophyceae)。像小球藻属Chlorella、螺旋藻属Spirulina(Arthrospira platensis )、微拟球藻属Nannochloropsis和雨生红球藻属Haematococc

    来源:Food Chemistry

    时间:2025-05-09

  • 意大利普利亚橄榄油生产的全面环境剖析: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橄榄油飘香的地中海地区,橄榄油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当地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支柱。近年来,特级初榨橄榄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EVOO)凭借其健康属性,在全球市场上需求一路飙升。然而,这份 “绿色黄金” 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代价。在橄榄树漫山遍野的意大利普利亚地区,传统与现代的种植、加工方式相互交织,大量化肥的使用让土壤不堪重负,农业机械的柴油消耗也在向大气中排放着污染物。与此同时,橄榄种植园的扩张改变了土地原本的面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项全面的研究,剖析橄榄油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迫在眉睫。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些

    来源: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时间:2025-05-09

  • 探秘咖啡加工新 “绿” 径:蜂蜜咖啡工艺大幅削减水与能源足迹的生命周期评估

    在全球饮品市场中,咖啡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之一。如今,全球咖啡产业蓬勃发展,预计 2024 - 2025 年全球咖啡产量将达到 17140 万袋(每袋 60 千克),比上一年多出 690 万袋 。在咖啡的整个生产链条里,从咖啡豆的种植、采摘,到后续的加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对最终产品的品质和环境影响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水洗咖啡(WC)加工方法,虽能凭借独特的发酵过程产生别具一格的风味,备受咖啡爱好者青睐,但其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令人担忧。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这种高耗水的加工方式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关注度也与

    来源: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时间:2025-05-09

  • 波兰肉类生产企业的碳足迹分析:基于Scope 1和Scope 2排放的案例研究

    论文解读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肉类生产作为农业领域温室气体(GHG)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波兰作为欧盟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之一,其年产量高达270万吨禽肉、190万吨猪肉和60万吨牛肉,但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CF)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波兰人每周消费肉类超过一次的比例高达89%,其中猪肉消费量是禽肉的两倍。这种高需求驱动的生产模式,加上屠宰加工过程中制冷、运输等环节的能源消耗,使得肉类行业成为气候变化的关键推手。在此背景下,波兰农业部资助的研究团队对本土大型肉类企业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建立行业首个标准化CF计算体系,相

    来源: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时间:2025-05-09

  • 西兰花副产物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碳-水足迹再评估:西班牙案例揭示循环农业的环境悖论

    在全球人口即将突破97亿的背景下,农业系统面临增产与环保的双重压力。西班牙作为世界第五大西兰花生产国,每年产生大量农业副产物,而富含健康功效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成为研究热点。这类具有抗癌活性的植物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十字花科作物中,但其提取过程的环境代价始终缺乏系统评估。西班牙纳瓦拉地方政府资助的研究团队在《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发表了一项开创性工作。研究人员设计了两套对比方案:传统种植方案仅利用可食用花蕾,而创新方案则从茎秆等副产物中提取硫代葡萄糖苷。通过ISO 14067:2018标准计算碳足迹,结合CROPWAT 8.0软件

    来源: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时间:2025-05-09

  • 东亚马逊次生林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量动态关系:探寻生态恢复密码

    在广袤的亚马逊雨林,曾经茂密的森林因人类活动遭受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被用于农业等用途。砍伐后的森林开始自然恢复,形成次生林。这些次生林虽然在不断生长,但它们的恢复过程却充满谜团。其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森林遗留物、环境条件以及之前的土地利用方式等,这使得预测其恢复情况变得极为困难。而且,人们对次生林功能恢复的了解十分有限。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东亚马逊 Bragantina 地区次生林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Flora》杂志上。研究人员以该地区不同恢复年龄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老林作为对照。他们重点研究了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

    来源:Flora

    时间:2025-05-09

  • 蕨类植物柄部形态解剖特征的系统学研究及其在Pteridaceae科分类中的意义

    蕨类植物因其独特的进化地位和形态多样性,一直是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热点。然而,Pteridaceae科作为蕨类中最大且分类最复杂的科之一,其属下分类长期存在争议。传统依赖叶形态(如羽片排列、孢子囊群位置)的分类方法常因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导致误判,而分子系统学虽能揭示亲缘关系,却难以应用于野外快速鉴定。这一矛盾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如东喜马拉雅地区尤为突出——这里分布的Pteridaceae物种兼具高多样性和高相似性,亟需稳定可靠的形态学标记辅助分类。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对东喜马拉雅地区采集的24种Pteridaceae蕨类展开系统研究,涵盖Pteridoidea

    来源:Flora

    时间:2025-05-09

  • 解析新疆蔷薇克隆生长奥秘:解锁干旱适应机制与保护策略

    在干旱地区,植被的生存与繁衍面临着诸多挑战,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蔷薇(Rosa persica)作为干旱地区重要的多年生灌木,不仅在园艺育种和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承载着生态平衡的重任。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蔷薇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这一物种迫在眉睫。但此前,关于蔷薇的克隆器官类型尚未得到科学验证,其生长特征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也不明确,这些知识空白阻碍了对蔷薇保护和利用的深入研究。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蔷薇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在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自然蔷薇种群分布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本采集。该区

    来源:Flora

    时间:2025-05-09

  • 巴西三种特有仙人掌种子原位储存寿命的环境与生理探秘:对干旱生态保护的启示

    在神秘的植物世界里,种子就像生命的 “小宝藏”,它们蕴含着植物繁衍的希望。对于众多植物而言,种子能在土壤中保持活力的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物种的延续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子的寿命更是影响着植物群落应对恶劣环境的能力。许多仙人掌物种能形成短期持久种子库,但种子在原位储存一年后活力常显著下降。然而,目前人们对仙人掌种子寿命的环境和生理机制知之甚少,在干旱环境下,亲代植物环境对种子寿命的影响也未得到充分研究 ,这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植物学家们。为了驱散这团迷雾,来自巴西的研究人员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聚焦于 Cereus jamacaru、Pilosocereus cati

    来源:Flora

    时间:2025-05-09


页次:140/442  共8831篇文章  
分页:[<<][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