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树种种植对干旱岛屿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潜在影响:基于土壤质量指数与分子生态学分析
在全球生态退化的背景下,干旱岛屿生态系统面临着独特的保护挑战。加那利群岛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脆弱的土壤生态系统长期受到外来树种种植的影响。尽管Acacia cyclops和Pinus halepensis等速生树种被广泛用于防治土壤侵蚀,但这些外来物种对地下生物群落的影响始终存在科学争议。特别是在岛屿环境中,土壤节肢动物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其群落结构变化可能引发级联生态效应,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西班牙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结合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高通量分子技术,系统评估了长达60年的人工林对Lanzarot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解析硬粒小麦产量的基因型 × 环境互作:多方法融合提升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
在广袤的农业天地里,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可是一位 “明星作物”。它作为地中海地区最早被驯化的粮食作物之一,拥有着广阔的种植面积,每年都为人们贡献着大量的粮食。然而,就像一场充满变数的冒险,在种植硬粒小麦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变幻莫测的地中海气候下,降雨和气温如同两个调皮的小精灵,总是肆意地变化着。在作物生长的季节里,每年的降雨和温度都难以预测,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严重制约着硬粒小麦的产量。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基因型 × 环境互作(G×E),更是让产量变得极不稳定。想象一下,农民们辛勤播种,满心期待着丰收,却因为气候的变化而难以如愿,这是多么令人无奈的事情。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时间:2025-05-09
-
SLAC1功能缺失通过保卫细胞代谢重组在CO2升高与适度水分限制下维持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
随着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和干旱事件频发,植物如何协调气孔运动与碳同化成为关键科学问题。气孔作为植物与外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开闭直接影响CO2吸收与水分流失。SLAC1作为保卫细胞慢型阴离子通道的核心组分,在ABA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CO2升高与水分限制耦合条件下的功能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以拟南芥slac1突变体为模型,通过多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气孔运动与光合作用的调控关系。研究采用气体交换分析系统(LI-6400XT)测定光合参数,通过GC-MS进行保卫细胞代谢组分析,结合显微解剖技术和qRT-PCR检测基因表达。3.1 slac1突变体对ABA响应减弱研究发现s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北京山区不同树种中意外发现的水力提升现象:机制与生态意义探究
在自然界中,土壤就像是植物的 “水源仓库”,但这个仓库的水分分布并不均匀。尤其是在植物根系周围,由于水分的渗透、土壤的蒸发以及植物自身对水分的吸收,导致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的方式,进而引发了一种神奇的现象 —— 水力提升(Hydraulic Lift,HL)。简单来说,水力提升就是在土壤水势梯度的驱动下,水分从深层湿润土壤通过根系运输到浅层干燥土壤,以此缓解浅层土壤的水分亏缺。然而,想要深入了解水力提升并非易事。地下环境就像一个神秘的 “黑箱”,其组成部分充满了不确定性,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极为复杂,这使得量化和解析水力提升变得困难重重。在以往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小麦叶片光合与呼吸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受土壤氮限制的机制研究
随着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植物如何响应这一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尽管已知CO2浓度升高(eCO2)能通过抑制光呼吸提升C3植物光合效率,但土壤氮有效性是否限制这一"CO2施肥效应"仍存在激烈争议。更复杂的是,叶片呼吸作为碳平衡的关键环节,其对eCO2和氮交互作用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这些认知缺口严重制约着对未来碳循环的准确预测。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的研究团队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cv. Xinong 529)为模式植物,设计了一项精巧的CO2-氮双因子实验。通过精确控制生长舱CO2浓度(420 vs 840 μmol mol−1)和营养液氮水平(2 vs 8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光色调控草莓生长与品质:探秘红、蓝、远红光的独特效应
在草莓的种植世界里,一直存在着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草莓作为全球重要的水果作物,却常常遭受真菌病原体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侵害,在种植和采后阶段,它严重阻碍了草莓的生产,缩短了草莓的货架期。同时,光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境因素,其光谱组成对草莓果实的物理特性、代谢物水平以及对灰葡萄孢菌的易感性影响,此前却研究有限。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选取两批来自荷兰冷库的四季草莓(Fragaria × an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揭秘砷酸盐(AsIII)抑制拟南芥根生长机制:生长素运输与分布的新发现
在自然界中,砷(As)这个 “不速之客” 正威胁着全球所有生物的生存。它不仅来源于自然的岩石风化、煤层侵蚀,还因人类的采矿、使用含砷农药和化肥等活动,在环境中肆意扩散。砷在地球上存在多种价态,其中无机砷的毒性不容小觑,而三价砷酸盐(AsIII)更是比五价砷酸盐(AsV)毒性还强。当 AsIII进入植物根系后,会引发一系列 “不良反应”,比如抑制根的生长,可具体的作用机制却一直像谜团一样困扰着科研人员。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生长素(indole - 3 - acetic acid,IAA)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植物生长的 “指挥官”,调节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然而,AsIII究竟是如何干扰生长素的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OsYSL16启动子驱动的OsHMA3靶向表达降低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分子机制与农艺应用
镉(Cd)作为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通过水稻籽粒进入食物链后会对人体肾脏、骨骼等造成不可逆损伤。尽管已知重金属转运蛋白OsHMA3能将Cd隔离至液泡(vacuole sequestration),但如何精准调控其在植物体内的时空表达以阻断Cd向籽粒运输,仍是农业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团队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OsYSL16启动子驱动OsHMA3在维管组织的特异性表达。OsYSL16作为在根系木质部和叶片韧皮部高表达的转运蛋白,其启动子可精准指导外源基因在Cd运输的关键节点发挥作用。研究人员通过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TaNAC018-7D:调控小麦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关键 “钥匙”,为抗穗发芽育种带来新曙光
在广袤的农田里,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默默地为人类提供着能量。然而,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却时常困扰着麦农们,那就是小麦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当收获季节遇上潮湿天气,小麦穗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田间迫不及待地萌发出新芽。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发芽现象,它带来的危害可不小。穗发芽会让小麦的产量降低,品质也大打折扣,全球许多小麦产区都深受其害。据了解,在我国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小麦生产大国,穗发芽导致小麦产量减少 6%-10%,价值更是降低 20%-5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种子休眠和萌发与穗发芽抗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种子休眠程度高的小麦品种,对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硫酸盐等阴离子如何影响蚕豆在盐胁迫下的生理调节?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盐胁迫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当植物的根系感知到盐分带来的压力时,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其中,离子失衡和渗透压在调节气孔开闭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气孔关闭又是植物应对盐胁迫、干旱等多种逆境的常见策略,它能帮助植物维持水分和离子平衡,从而在不利环境中更好地生存。然而,尽管科学家们对保卫细胞(GC)在胁迫下的调控机制有了一定了解,但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虽然看到了一丝光亮,却还未能完全看清前方的道路。例如,植物细胞生活在一个受质子活动影响的环境中,环境刺激不断改变着细胞内外的质子浓度,可对于质外体 pH(pHapo)变化的生理意义以及植物如何感知这种变化,我们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茉莉酸甲酯:缓解水稻高温胁迫下穗发育障碍的 “救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温的不断攀升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以往研究多关注高温对水稻灌浆期和粒重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在水稻生长早期,尤其是幼穗分化期遭遇高温的情况日益增多。幼穗分化期的高温会影响穗的大小和小穗数量,进而影响最终产量,但目前对这一时期高温影响水稻穗发育的机制,以及如何有效缓解高温胁迫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扬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为解决水稻高温减产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人员选用了两个对温度敏感性不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GA3通过MsGAI1-like-miR159a-MsMYB101模块调控天女木兰种子休眠解除的分子机制
论文解读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作为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珍稀树种,其种子具有典型的形态生理休眠特性,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即使经过长时间温冷层积处理仍难以打破休眠。这一特性严重制约了其人工繁殖和资源保护。赤霉素(GA)虽被证实能促进多种植物种子萌发,但关于其在木本植物休眠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尤其是miRNA与靶基因的协同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沈阳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外源GA3处理天女木兰种子,结合生理指标检测和分子互作验证,首次揭示了GA3-MsGAI1-like-miR159a-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营养液流环境促进水培生菜生长的多维度解析:从根系到分子机制
水培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农业和垂直 farming 中备受关注。它能高效利用水资源,精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让生菜等作物受益于精确的营养管理。然而,看似前景无限的水培技术,却藏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营养液流对植物根系发育究竟有何影响?过去,多数研究聚焦于营养液配方和 pH 调节,对营养液流这一关键因素的探索少之又少。可别小瞧了营养液流,它不仅关乎植物对养分的摄取效率,还可能通过物理刺激直接左右根系的生长和生理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究营养液流的奥秘,对优化水培系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这就如同为水培技术这台精密仪器找到最适配的 “齿轮”,让它高效运转。为了揭开这个谜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揭秘猕猴桃抗热 “密码”:AcSnRK 基因家族全解析及 AcSnRK2.4 的关键作用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植物们常常面临着各种 “生存挑战”,高温就是其中之一。当温度飙升,超过植物的耐受极限时,一系列麻烦就接踵而至。植物体内会大量产生活性氧(ROS),这些 ROS 就像一群 “小捣乱分子”,会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加速膜脂过氧化,还会降解叶绿素等重要生物分子。这不仅会让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发育也会受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猕猴桃,这种富含维生素 C、口感独特的水果,深受人们喜爱。但高温对猕猴桃植株可不 “友好”,一旦温度超过 30°C,猕猴桃植株的叶子就开始打蔫、掉落,果实生长也会受限;到了 33°C,还可能出现日灼现象,危及植株生命。而且,高温还会影响猕猴桃采后的品质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揭秘 Caulerpa 代谢产物对 Posidonia oceanica 生长影响的分子密码
在神秘的海洋世界里,海草床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Posidonia oceanica(一种海草)更是地中海沿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它就像海洋中的 “绿色卫士”,其存在是海洋沿海水质优良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外来的 Caulerpa 属绿藻入侵,与 Posidonia oceanica 共同生长,给这片宁静的海洋生态带来了危机。Caulerpa 属绿藻能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如 caulerpenyne(CYN)和 caulerpin(CAU),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在藻类与海草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人们并不清楚这些代谢产物对 Posido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地中海特有海草Posidonia oceanica对多重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及其生态保护意义
在地中海沿岸,海草床作为"海洋之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旅游开发带来的重金属污染与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波动,让这片蓝色生态屏障变得岌岌可危。其中,地中海特有物种Posidonia oceanica因其独特的生态价值成为研究焦点——它不仅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更能稳定海底沉积物、为数百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然而,当前对多重胁迫下其生理适应机制的认识仍存在重大空白。为破解这一科学难题,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海岸的Portlligat海湾展开深入研究。该区域作为海洋保护区却饱受船舶锚泊污染困扰,为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场。研究人员选取三个不同人为干扰梯度的采样点,通过长达5个月的季节性监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温度、物候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动态如何调控树木生长?—— 长白山针叶树的研究揭示
全球气候变暖,森林深受其害,树木生长也受到极大影响。温度作为影响树木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在温带树木中,虽然大家都知道温度对形成层活动的启动起着重要作用,但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在树木生长起始阶段的相对贡献并不明确,缺乏精确量化;同时,温度对树木生长停止的调控作用也没得到足够重视。此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在树木生长和代谢中至关重要,其动态变化反映了树木的碳平衡策略,但不同树种间 NSC 动态变化与木材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晰。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揭示温度、物候和 NSC 动态在调控树木木质部生长和碳分配中的相互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高 CO₂长期适应对硅藻种间竞争的缓解作用:海洋生态的新洞察
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硅藻虽渺小,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为全球初级生产贡献了近 40% 的力量,在碳和营养物质循环中也占据核心地位。然而,随着大气中 CO₂水平不断攀升,海洋酸化加剧,硅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 CO₂不仅改变了海洋中资源的可利用性,还影响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硅藻的生理性能。而且,目前对于高 CO₂对硅藻生理和群落动态的长期影响,人们了解得还很少。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入探究硅藻对高 CO₂的响应机制以及种间竞争关系,国内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臭氧胁迫下观赏草本植物氮分配策略与光合-防御权衡机制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臭氧(O3)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地表O3浓度已远超植物健康阈值(AOT40>5 ppm·h),导致城市绿化植物出现叶片坏死、生长受阻等现象。尽管"绿色北京"等政策降低了PM2.5和SO2浓度,但O3仍持续威胁着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植物面对O3胁迫时,需在光合碳同化与抗氧化防御之间进行资源权衡,而氮(N)作为关键营养元素,其分配策略直接影响植物的适应能力。然而,目前关于观赏草本植物在O3胁迫下N分配规律的研究仍属空白。为揭示这一科学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选取中国城市绿化常用植物Salvia splend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
-
拟南芥暴露于细胞外自身与非自身 DNA 的代谢组学变化:可逆效应揭示环境 DNA 平衡新机制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土壤、海洋等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游离细胞外 DNA(exDNA)。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植物有着多样的影响。一方面,exDNA 在土壤磷缺乏时可作为营养源,还参与微生物水平基因转移;另一方面,它在植物信号传导和自我识别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植物如何响应 exDNA,尤其是自身和非自身 exDNA 对植物代谢的影响,还有许多未知之处。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国外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拟南芥(A. thaliana)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深入探究这一现象。首先是代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时间: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