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热带老成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磷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意义

    在热带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碳磷循环的失衡正引发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热带老成土(Ultisol)作为重要的耕地资源,其碳储存能力和磷利用效率受到双重挑战。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导致全球每年约1.6 Pg碳损失,而磷肥的过量施用又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这种背景下,理解不同农业模式对土壤碳磷库的影响,成为实现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关键科学问题。来自斯里兰卡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 Regional》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对比典型热带微流域内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再生森林、茶园和蔬菜种植)下土壤碳磷形态的差异,揭示了年耕作系统对土壤质量的深远影响。研究采用空间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环境磁学揭示南极洲东部绿洲土壤风化过程:来自施密特哈赫绿洲地表土壤的研究

    论文解读在南极洲这片冰封大陆的东南部,有一个被称为施密特哈赫绿洲(Schirmacher Oasis)的地方,这里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尽管如此,这片绿洲却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壤资源,这些土壤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缓慢形成,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许多秘密。然而,由于环境的恶劣,对这些土壤的研究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揭开这些土壤的神秘面纱,印度科学考察队的研究人员对施密特哈赫绿洲的地表土壤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分析。环境磁学是一种利用磁性矿物来研究环境变化的技术,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78个土壤样本,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磁性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葱属作物种植对帕拉莫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氮形态含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意义

    帕拉莫生态系统作为南美洲高海拔特有的“水塔”和碳库,其独特的土壤和水文特性支撑着数百万人的生计。然而,近年来农业扩张导致活性氮(Nr)污染加剧,威胁这一脆弱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土豆种植或放牧的影响,但葱属作物(Allium fistulosum)——哥伦比亚帕拉莫小农户的主要经济作物——对土壤氮库的扰动机制尚属空白。工业大学的团队在《Geoderma Regional》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葱田耕作如何重塑帕拉莫土壤氮循环的化学图谱。研究团队采集柏林帕拉莫50个样点(25个葱田与25个原生草地)的表层土壤(0–20 cm),测定总氮(TN)、N-NO3−、N-NH4+及13项理化指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综述: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探索助力可持续农业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转型的重要研究模型,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功能性持续引发关注。现代农业通过高强度集约化生产(如单一种植、化学肥料依赖等)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结构,削弱了其在养分循环、生物胁迫耐受等关键生态服务中的效能。相比之下,传统农法依托本土作物品种与有机管理策略,维持了更稳定的微生物网络。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框架下,稻作梯田(亚洲)、绿洲农业(近东及北非)和米尔帕农业(拉丁美洲)被选为典型研究案例。稻作梯田依赖淹水环境形成独特厌氧微生物群落,促进磷矿化与氮固定;绿洲农业通过雨水收集与作物轮作维持微生物多样性;米尔帕农业则借助豆科作物共生固氮与间作模式增强系统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佛罗里达砂质土壤中生物固体源磷的长期残留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论文解读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固体(biosolids),因其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如氮、磷),常被用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然而,这些“变废为宝”的材料背后隐藏着环境隐忧——重金属(如Cd、Pb)和过量磷(P)可能通过土壤渗透进入水体,引发生态毒性或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这一问题在佛罗里达州尤为突出:该州年均产生34万吨干重生物固体,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土地施用,而当地砂质土壤的高渗透性可能加速污染物迁移,威胁着重要的佛罗里达含水层(Floridan aquifer)和地表水体。尽管此前研究多关注黏土或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其对污染物吸附能力强),但砂质土壤中生物固体衍生物的行为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捷克黑钙土( Chernozems )的土壤特性、分类与环境调控因素研究

    黑钙土作为欧亚大陆草原带的标志性土壤,其形成机制与分类标准在原生分布区已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在中欧地区,这类土壤以非地带性"岛屿"形式存在,其发育过程长期受气候波动、植被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导致其特性变异复杂、分类标准模糊。捷克作为中欧黑钙土分布的典型区域,其土壤分类系统(GAC)与国际通用标准(WRB)的兼容性问题,以及环境因子对土壤特性的调控机制,成为制约土壤资源管理与碳库评估的关键科学问题。捷克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60年代系统性土壤调查(SSS)建立的3965个剖面数据,首次在国家尺度上揭示了捷克黑钙土类土壤的理化特性谱系。研究发现:典型黑钙土(CMt)和水成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新西兰农业用地土壤有机碳基准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成果:国家尺度碳库评估与动态追踪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作为陆地最大碳库,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动态直接影响大气CO2浓度。然而全球仅少数国家建立直接土壤监测系统,多数依赖历史数据建模,存在空间代表性不足、稳态假设局限等问题。新西兰作为农业大国,91.6%土地维持原土地利用类型,但缺乏系统性证据证明SOC是否在持续土地利用下保持稳定。早期研究显示,坡地牧场SOC年增0.63 Mg·ha-1,而火山灰土年减0.54 Mg·ha-1,但这些结论可能受历史采样偏差影响。为此,新西兰Manaaki Whenua等机构联合开展国家土壤碳基准监测计划(NSCM),旨在建立全国农业用地SOC本底值,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5-27

  • 基于AHP-GIS模型与水文连通性的松嫩平原盐碱耕地改良潜力评估框架

    论文解读松嫩平原作为中国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盐碱地面积达393.70 km2,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SDG 2.4目标)。传统研究多聚焦小尺度改良技术效果评估,而如何在大区域范围内精准识别"易改良、高价值"盐碱耕地,成为管理决策的盲点。更棘手的是,盐碱地环境异质性导致改良效率差异显著——例如单纯淋洗需结合深翻或耐盐水稻种植才能抑制返盐,但现有评估体系缺乏对水文运移能力和土壤盐分动态的综合考量。针对这一空白,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 Regional》发表研究,创新性构建了融合土地适宜性、土壤盐渍化程度与水文连通性三维指标的评估框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综述:利用土壤诊断特征和环境协变量估算埃塞俄比亚土壤养分含量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土壤诊断特征和环境协变量来估算埃塞俄比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由于小农户难以获得土壤测试服务,传统的全国性施肥建议往往不够精准。为此,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诊断特征的估算方法,旨在为肥料推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评估诊断特征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二是探讨环境协变量和诊断特征对土壤养分水平估算的影响。为此,研究收集了来自埃塞俄比亚各地的550个土壤剖面数据,并进行了清洗和整理,最终用于建模的剖面数为496个。在方法上,研究采用了存在/缺失评分方法来识别主导诊断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土壤化学性质。模型的性能通过10折交叉验证进行评估,使用了平均误差(ME)、L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中国东北农田黑土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田间管理与塑料来源的作用机制解析

    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塑料地膜覆盖技术因其保温保墒作用被广泛应用,但残留塑料在环境中逐渐降解形成的微塑料(MPs)已成为新型污染物。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不仅会改变土壤物理性质,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农田MPs的迁移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仍缺乏系统认知,特别是不同田间管理模式(MMs)与周边污染源如何共同塑造MPs的空间分布格局,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中国东北黑土区作为重要粮仓,长期覆膜种植模式使该区域面临严峻的MPs污染风险。来自哈尔滨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黑土(Mollisols)农田中MPs的三维分布特征及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5-27

  • 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全新世埋藏土壤的成因、古环境历史与景观相互作用研究

    在地球漫长的环境演变历程中,埋藏土壤宛如一本封存着过去气候与生态信息的神秘书籍,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解读。作为重建古气候、古植被和古地表的重要载体,埋藏土壤能够通过其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征,为科学家们揭示远古时期的环境密码。然而,在巴西东南部的曼蒂凯拉山脉,这片充满自然奥秘的土地上,关于埋藏土壤的成因及其所记录的古气候历史,长期以来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迷雾,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曼蒂凯拉山脉东侧(大西洋一侧),而对于内陆高地的埋藏土壤,尤其是米纳斯吉拉斯州北部地区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些内陆埋藏土壤广泛分布于山麓和谷底,暗示着该区域可能经历过强烈的斜坡不稳定阶段,但它们究竟形成

    来源:Geoderma Regional

    时间:2025-05-27

  • 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的脆弱性:土壤物理组分、微生物动态与土壤性质的联系

    这篇论文探讨了城市绿地中土壤有机碳(SOC)的脆弱性问题,特别是人工构建的城市绿地中SOC的存储和稳定性。研究人员来自韩国的研究机构,通过对首尔大都会区的城市公园、树篱型路旁绿地和仅有树木的路旁绿地进行采样和分析,研究了土壤物理组分、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性质对SOC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公园和仅有树木的路旁绿地的SOC含量显著低于自然草地,且具有较高的SOC脆弱性指数(SOCVI)。这主要是由于土壤压实、低孔隙率和缺乏持续的有机输入限制了微生物活性和SOC的稳定化潜力。尽管带状路旁绿地的SOC含量较高,但其SOCVI仍然较高,表明仅增加有机输入不足以确保SOC的稳定。研究强调了优化土壤结构和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5-27

  • 东北伊比利亚半岛普拉德山脉更新世末期鸟类群落研究:从海因里希事件3到末次盛冰期的环境指示

    在探索地球气候演变的历史拼图中,更新世末期的环境剧变始终是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班牙东北部普拉德山脉的石灰岩洞穴,如同天然的时间胶囊,封存着3万年前的气候密码。当北大西洋的冰山崩解引发海因里希事件3(H3)时,伊比利亚半岛经历了怎样的生态震荡?又是哪些生物在这场气候寒潮中顽强生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Galls Carboners和Cudó洞穴的鸟类骨骼之中。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对这两处洞穴的鸟类化石展开系统研究。通过分析344件GC样本和124件CU样本,研究人员发现H3时期(31-29 ka BP)的鸟类群落呈现惊人的低多样性特征:GC洞穴的四个层位(GC105-GC108)仅存3个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中国西北甘肃早白垩世西沟组反鸟类骨骼组织学研究

    论文解读在中国西北甘肃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反鸟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这些古鸟类的生物学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反鸟类(Enantiornithes)是中生代最为多样化的鸟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但在南极洲除外。尽管这些鸟类在形态上与现代鸟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生长模式和发育过程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来自甘肃早白垩世西沟组的五种反鸟类标本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组织学研究。这些标本包括三种Avimaia schweitzerae、一种Qiliania graffini和一种Novavis pubisculata。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析股骨的皮质结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揭示南美最古老数字年龄:Notiomastodon platensis(哺乳纲,长鼻目)的时空分布新认知

    在南美洲第四纪的巨型动物群中,长鼻目动物Notiomastodon platensis因其丰富的化石记录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该物种在早-中更新世的分布和演化历史,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数值年代数据。这一知识空白严重制约了科学家们理解南美巨型动物群的演化模式和灭绝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巴西圣保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对阿根廷科尔多瓦省山区、山前地带和东部平原(包括马奇基塔湖)发现的7件N. platensis化石标本进行了系统的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测年研究。这项发表在《Geobios》上的研究,不仅将N. platensis在南美洲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印度Ramnagar地区下西瓦利克沉积层鼠科啮齿类化石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在喜马拉雅山前陆盆地,西瓦利克群(Siwalik Group)保存着从中新世到更新世的连续陆相沉积序列,被誉为研究哺乳动物演化的"天然实验室"。然而,印度Ramnagar盆地的下西瓦利克亚群(Lower Siwalik Subgroup)虽富含化石,却长期缺乏磁性地层学或放射性测年数据支撑,导致化石层位的绝对年代悬而未决。更棘手的是,该地区鼠科(Murinae)——这个包含现代家鼠和田鼠的演化关键类群——的化石记录支离破碎,难以与巴基斯坦Potwar高原已建立的高精度年代框架对比。针对这一难题,来自(中国)大学的研究团队对Ramnagar盆地四个关键化石点(K2、D1、D2和LB)展开系统研究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葡萄牙上石炭统巨型球囊霉孢新属新种Megaglomerospora lealiae的发现及其在球囊菌门演化中的意义

    在生命演化的宏大叙事中,真菌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其演化历程却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尽管现代真菌在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植物共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古生物学界对这类"沉默的参与者"的关注度远不及动植物。这种认知鸿沟在石炭纪——陆地生态系统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尤为显著。虽然早泥盆世Rhynie燧石中保存了丰富的真菌化石,但后续地质时期的记录却呈现惊人的断层,特别是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这类与80%陆地植物形成丛枝菌根(AMF)的关键类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葡萄牙的研究团队在《Geobios》发表了突破性发现。他们在葡萄牙中西部Buçaco盆地上斯蒂芬阶C段(上石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美国新墨西哥州中北部Sierra Nacimiento和San Pedro山脉中石炭纪-下宾夕法尼亚纪有孔虫化石研究

    论文解读在新墨西哥州中北部的Sierra Nacimiento和San Pedro山脉,研究者们面临一个地质学上的挑战:如何准确划分石炭纪至宾夕法尼亚纪的地层。这一区域的地质记录对于理解北美大陆的古地理和沉积环境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地层的复杂性和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这一任务变得尤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对这些地区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古生物学分析,特别是对有孔虫化石的研究。研究人员来自不同的地质研究机构,他们通过对Sierra Nacimiento和San Pedro山脉的岩石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地层的年代和沉积环境。他们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岩石薄片的制备和显微镜下的观察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内华达州Monarch Mill组中中新世Borophagine犬科动物的发现及其对北美古生态与古地理的启示

    论文解读在北美中中新世(约16-12百万年前),盆地-山脉省(Basin and Range Province)的地形剧变重塑了生态系统格局,但这一时期犬科动物(Canidae)的演化细节仍存在显著空白。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作为顶级捕食者的Borophagine亚科(Borophaginae)在开阔地形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其在内华达州等北部区域的化石记录长期匮乏。Monarch Mill组(Monarch Mill Formation)作为内华达州Middlegate盆地的重要沉积单元,保存了Barstovian北美陆地哺乳动物时代(NALMA)的丰富化石,却鲜有犬科动物的系统研究。这一空缺限制了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 法国下提通阶克雷萨克翼龙足迹多样性研究:晚侏罗世翼手龙类运动行为与古生态学新证据

    翼龙作为中生代天空的霸主,其陆地运动方式却困扰了古生物学家两个多世纪。自1784年首具化石发现以来,关于它们究竟是像蝙蝠般四足爬行(quadrupedal)还是如鸟类双足行走(bipedal)的争论从未停歇。尽管1957年Stokes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首条疑似翼龙足迹(Pteraichnus saltwashensis),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克雷萨克遗址(La Plage aux Ptérosaures)的大规模发现,才通过完整的四足交替行进轨迹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与普瓦捷大学的Jean-Michel Mazin团队持续30年对该遗址开展发掘,在1600

    来源:Geobios

    时间:2025-05-27


页次:15/442  共8823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