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黑暗多样性揭示全球自然植被的 impoverishment: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意义
在地球的生态画卷中,生物多样性无疑是最为绚烂且至关重要的色彩。它不仅支撑着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转,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数之不尽的福祉,从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到丰富的食物、多样的药物资源等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如同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肆意地破坏着这幅画卷,致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大量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生态平衡被打破,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以往研究虽已证实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森林被砍伐变成城市用地,草地被开垦为农田,这些都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减少。但对于那些未被直接开发的自然植被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究竟如何,科学界一直缺乏确凿的实证。部分研究尝试对比保护区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深度学习助力预测大西洋和本格拉厄尔尼诺事件:突破气候预测困境
在变幻莫测的气候舞台上,大西洋和本格拉厄尔尼诺事件堪称极具影响力的 “主角”。它们一旦登场,便会在热带大西洋地区掀起 “风暴”,深刻影响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左右非洲气候,甚至还会与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产生互动。想象一下,海洋温度的异常变化,如同蝴蝶扇动翅膀,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沿海地区的氧气含量波动,鱼类栖息地改变,海洋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也随之变化。不仅如此,这些事件还会跨越海洋,对遥远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预测这些事件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尽管科研人员付出诸多努力,当前最先进的动态预测系统却表现不佳,甚至难以超越简单的持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4-03
-
混合微尺度生物质共组装:迈向可持续生物塑料的创新之路
塑料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广泛,从基础的包装材料到复杂的功能设备都有它的身影。然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基塑料带来了诸多严峻问题。一方面,其生产过程高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全球每年生产超过 4.5 亿吨塑料,这使得能源消耗巨大,同时伴随着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这类塑料的 recyclability(可回收性)极低,在环境中难以降解,长期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质衍生的聚合物和单体被视为生产生物塑料的希望,可其提取和精炼过程却复杂且能源密集,还需要使用有毒化学物质。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部分生物塑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石化塑料,这就大大削弱了利用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4-03
-
果蝇对酒精的偏好与交配成功:甲醇如何增强信息素并提升求偶优势
在自然界中,腐烂水果散发的酒精气味对果蝇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过去科学家常将这种偏好解释为"借酒消愁"——认为被拒绝求偶的雄性果蝇通过乙醇激活脑内奖赏通路来缓解挫败感。然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研究提出了全新视角:果蝇对酒精(尤其是甲醇)的趋性实则是百万年进化形成的交配策略。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Flywalk高通量行为分析系统量化果蝇对乙醇/甲醇的趋化反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热脱附单元(TDU)检测信息素谱变化;单感器记录(SSR)和双光子钙成像解析Or42b/Or59b/Or42a嗅觉神经元及其投射神经元(PN)在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4-03
-
如何摆脱有毒的“永久化学”污染
今年2月,14辆卡车从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出发,载着有毒货物:150多吨颗粒状的碳,这些碳吸收了该市饮用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卡车将这些碳运到距离最近的“再激活”窑之一,位于纽约州布法罗以北1200公里处。在那里,近1000摄氏度的高温将这些化学物质燃烧殆尽,将它们分解成简单的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后来变成了矿物质。本月,更新后的碳将乘着卡车南下。威尔明顿饮用水工厂的经理本杰明·卡恩斯说,他整个冬天都在查看布法罗的天气预报,担心他的净水业务受到干扰,因为他的净水业务依赖于每月精心安排的新鲜碳供应。“如果有暴风雪,我很担心,”他说。这种碳,技术上被称为颗粒活性炭(GAC),是一个价值4300万美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全球重要病媒生物的传播机制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这种被称为"黄热病蚊"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堪称虫媒病毒界的"超级快递员",它不仅是登革热(DENV)、基孔肯雅热(CHIKV)、寨卡(ZIKV)和黄热病(YFV)四大传染病的主要传播者,更在进化史上上演了精彩的"全球扩张记"。起源于西南印度洋的它,8.5万年前登陆非洲大陆,近半个世纪更借助人类交通工具的"顺风车"和气候变暖的"东风",成功占领热带亚热带地区。有趣的是,这个"日间吸血刺客"分化出两种形态:非洲的深色森林型(formosus)偏爱动物血液,而遍布其他地区的浅色城市型(aegypti)则专攻人类。它们采用"狡兔三窟"的产卵策略——将卵分散产在人工容器的水线之上,这
来源:TRENDS IN Parasitology 7.0
时间:2025-04-03
-
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喙形演化的共同发育起源:幂级联模型的关键作用
在奇妙的生物演化世界里,动物们形态各异的喙一直是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从鸟类那千奇百怪的喙,到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独特的吻部结构,这些形态不仅展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还与它们的生存方式紧密相连。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这些喙形究竟是如何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演化奥秘。以往的研究虽然对喙形有所探讨,但很少深入研究其潜在的发育过程对喙形的影响,也难以解释喙形在不同物种间的演化规律。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幂级联(Power Cascade)这一生长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喙半径与从尖端到基部距离之间的对数 - 对数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4-03
-
环状 RNA:衰老大脑中的稳定 “时钟” 与经历 “记录仪”
### 环状 RNA 研究背景环状 RNA(circRNAs)是一类由特定外显子环化产生的稳定 RNA,通过 “反向剪接” 形成,其生物合成依赖顺式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circRNAs 在基因表达调控、病毒感染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部分还能产生蛋白质。在大脑中,circRNAs 高度富集,与神经元活动相关,参与调节突触功能和行为,在衰老和多种疾病中也存在异常调控。然而,circRNAs 在体内的稳定性以及其随年龄增加的机制尚不清楚,能否作为环境经历标记也有待验证。实验设计研究人员以果蝇为模型,选取 CantonS 和 w1118品系,在其生命周期的 6 个时间点收集头部样本进行 RNA 测序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4-03
-
环境不稳定如何削弱微生物群落抗冲击能力:聚焦两类群调控系统与生态特征变化
在微生物的微观世界里,各种微生物群落时刻都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对环境扰动的抵抗能力,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关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还在环境生物技术、人类健康等多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产甲烷微生物群落,它在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厌氧消化等生物技术的核心。然而,不同的微生物群落面对环境扰动时的表现差异很大,有的能够保持稳定,有的则迅速崩溃。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这成了众多科研人员想要解开的谜题。为了找到答案,来自爱尔兰高威大学(University of Galwa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
来源: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7.8
时间:2025-04-03
-
儿童时期接触空气污染与大脑连通性降低有关
由“la Caixa”基金会支持的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和中期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空气污染的儿童大脑关键区域之间的联系较弱。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上,强调了早期接触空气污染对大脑发育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某些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络内部和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少。这些网络是由相互连接的大脑结构组成的系统,它们协同工作,执行不同的认知功能,如思考、感知和控制运动。这些发现与之前的研究一致,即空气污染可能与大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有关,尤其是在儿童中。然而,空气污染是如何影响这些大脑网络的发育和成熟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该研究分析了来自荷兰鹿特丹的36
-
基于液滴数字 PCR 技术的贝类养殖微生物病原体检测体系: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 研究背景贝类养殖是全球食品生产中增长迅速的领域,但微生物病原体给该产业带来巨大挑战。Vibrio属细菌作为重要病原体,可导致养殖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影响产业经济,且部分菌株能引发人类感染。同时,海洋帕金虫(Perkinsus marinus)寄生会造成牡蛎组织退化,即 “Dermo 病”,随着环境变化,其影响日益严重。传统基于培养的检测方法存在定量能力不足、无法实时监测生态变化以及难以检测不可培养细菌等问题。而液滴数字 PCR(dd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出结果、可绝对定量且无需外部标准曲线等优势,在多领域应用广泛,有望为贝类养殖病原体监测提供有效手段。实验设计样本采集:在北卡罗来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4-03
-
低浓度重金属暴露通过 α-Klotho 影响慢性肾脏病风险:揭开隐藏在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奥秘
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的增加无法完全用传统致病因素解释,环境污染物可能是潜在风险因素。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加剧,肾脏作为主要排泄器官,易受环境污染物影响。重金属是饮用水和食物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人类活动导致其在环境中的浓度不断增加。过去研究多关注单一重金属对 CKD 风险的影响,而本研究评估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效应。此外,Klotho 基因与肾脏保护有关,α-Klotho 水平与 CKD 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但重金属暴露是否通过降低 α-Klotho 蛋白水平增加 CKD 风险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污染物对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3
-
ADRB2 rs1042714基因变异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新视角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全球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其临床进展与婴儿血管瘤(IH)存在惊人相似性,提示两者可能共享风险因素和分子机制。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显著提升,但ROP发病率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2008-2019年间达到5.4%-10%。尽管抗VEGF药物已应用于临床,但存在系统性毒性、治疗后复发等局限,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预测手段。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波兰波兹南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多基因关联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揭示了ADRB2基因变异在ROP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与RAAS系统的协同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3
-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中国西部生态区构建及多情景模拟 ——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在全球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日益严重,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持续退化,景观生态风险不断升高。如何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措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降低生态风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生态分区作为解决这一挑战的重要工具,虽已被广泛研究,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方法,且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静态划分,难以满足对未来生态状况预测和动态监测的需求。中国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区域差异明显。呼和浩特市作为中国西部快速发展的典型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3
-
中国机械工程专业工科大学生创客学习体验研究:现状洞察与教育革新契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深刻重塑着人类的生产与学习模式。工程高等教育领域也受到巨大冲击,为培育契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全球各国纷纷投身于 “新工程教育” 改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在工程教育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我国工程教育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倾向于科学教育模式的现象;课程设置方面,部分专业学分要求过高,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且教学内容陈旧,过度侧重知识传授,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工程价值观和伦理教育方面,对工科学生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3
-
孕期丹麦孕妇血清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研究:浓度变化、伴侣关联及健康影响
在现代生活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无处不在,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边的 “神秘客人”。PFAS 是一类合成化学物质,凭借其出色的防水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各类消费品中。然而,这个 “客人” 可不太友好。大量研究表明,PFAS 暴露与多种不良健康影响紧密相连,比如生殖和发育毒性、神经毒性、激素紊乱,甚至还可能致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人类接触全氟辛酸(PFOA)列为致癌因素(第 1 组) 。对于孕妇而言,她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正在精心构建的 “小世界”,这个时期接触 PFAS,无疑给这个 “小世界” 带来了巨大
来源:Environmental Health 5.4
时间:2025-04-03
-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表层水细菌生产与呼吸的解耦: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新洞察
在广袤的海洋中,细菌如同一个个 “隐形的小精灵”,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异养细菌的生产(BP)和呼吸(BR)是碳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深远影响。传统观点认为,在广阔的海洋系统里,细菌生产、呼吸和丰度(BA)在时空尺度上会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BA 和 BR 之间似乎存在着解耦现象,即它们的变化并不一致。而且,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群落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这两个过程的,至今仍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给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的研究。
来源: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 5.8
时间:2025-04-03
-
休眠细菌复苏机制:群体感应介导的代谢协同作用解析
在微生物世界中,休眠现象如同生命按下暂停键的神秘魔法——细菌通过进入代谢停滞状态逃避恶劣环境,却能在条件改善时神奇"复活"。这种能力虽为微生物赢得生存优势,却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临床检测中漏诊的休眠病原体、抗生素耐受性的产生,甚至永冻层中因气候变暖复苏的远古微生物,都构成潜在威胁。尽管已有研究确认群体感应(QS)和自诱导分子(AI)在复苏中的作用,但缺乏揭示代谢参数动态调控机制的理论模型。意大利莱切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发表创新研究,将细菌抽象为规则网格中的智能体(agent),通过建立包含同化率(σ)和生产力系数(α)等代谢参数的信息扩散模
来源: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 2.2
时间:2025-04-03
-
UV-B辐射通过调控LbCYP96A15基因表达增强枸杞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枸杞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其设施栽培中因覆盖材料阻隔紫外线B(UV-B,280-320 nm)导致的表皮蜡质合成不足和白粉病(Arthrocladiella mougeotii)高发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化学防治带来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迫使科研人员寻求遗传改良方案。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以"甘杞二号"为材料,通过创新设计UV-B梯度过滤装置(自然光FUV-B/聚乙烯膜HUV-B/玻璃NUV-B),揭示了UV-B通过调控蜡质合成关键基因LbCYP96A15增强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多组学技术联用策略:首先利用光谱仪验证UV-B辐射强度梯度(FUV-B 381.46 μW/cm2
来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5.2
时间:2025-04-03
-
猴痘病毒 H3L 蛋白:开发中和抗体与血清学检测的关键靶抗原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猴痘(Mpox)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自 1970 年在人类中首次发现以来,已在非洲存在了数十年。近年来,MPXV 新毒株引发的猴痘疫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世界卫生组织两次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猴痘的症状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尤其是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而且其潜伏期长达 21 天,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困难。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是猴痘诊断的标准方法,但该方法需要专业设备,检测时间长,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难以适用。因此,开发快速、有效的诊断工具和治疗药物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大学的研究人员开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3.9
时间: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