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保护区人兽冲突的经济与心理影响剖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洞察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人类与野生动物本应和谐共处,然而近年来,人兽冲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HWC)却愈演愈烈,成为全球关注的棘手难题。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大力建设保护区,使得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回升。但与此同时,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张,与野生动物的 “碰面” 越来越频繁。在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时常袭击牧民的牲畜,大象肆意践踏农民的农田,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让保护区的管理陷入困境,也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变得遥不可及。更糟糕的是,现有补偿政策效果存疑,当地居民承担着保护野生动物的大部分成本,却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收益,这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基于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阈值识别青藏高原生态优先区:守护亚洲生态屏障的关键探索
在地球的 “第三极” 青藏高原,这片平均海拔超 4000 米的广袤土地,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 “亚洲水塔”,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提供着诸如水源涵养(Water Yield,WY)、碳储存(Carbon Storage,CS)、栖息地质量(Habitat Quality,HQ)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系统的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尽管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已被广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站空间布局:守护生态,引领发展
在当今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GBA)作为重要的经济枢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口高度聚集。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区域环境监测网络,但这些网络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土壤和生物资源的环境监测方面存在明显缺口,而且现有监测网络往往侧重于单一因素,难以全面、灵敏地捕捉生态系统的变化。传统的生态监测和评价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依赖单变量或静态数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人类活动削弱地形对阿穆尔河流域植被动态响应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动态响应机制研究成为生态学热点,但地形因素如何调控这一过程仍存在认知空白。阿穆尔河流域(ARB)作为横跨中、俄、蒙三国的敏感生态区,其植被覆盖度(FVC)变化对区域水文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关注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但地形对气候-植被关系的调控作用及其受人类干扰的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00-2023年MODIS-NDVI数据,结合DEM和气候数据集,揭示了ARB植被动态的时空规律。研究发现FVC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4年间以0.006/10a的速率微弱增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中国区显著上升(0.009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北京 - 天津沙尘暴源区生态效应驱动因素定量评估:解析生态修复的关键力量
荒漠化,这个全球性的生态难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如同一片阴影,笼罩着约 40% 的地球陆地面积,影响着 20 亿人的生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深受其害。在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261.16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27.2%,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和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发展的两大主因,但它们之间相互交织,使得探究其对荒漠化的影响变得极为复杂。为了应对荒漠化挑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其中北京 - 天津沙尘暴源区(BTSSR)生态工程备受关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科研人员面前
来源:Ecological Frontiers
时间:2025-05-08
-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全球荟萃分析 —— 揭示土壤碳汇奥秘,助力生态修复
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碳库,默默储存着大量的碳元素,对缓解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植被恢复作为改善土壤生态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众多研究表明,植被恢复能增加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但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对 SOC 及其组分的影响却存在诸多争议。例如,有的研究发现,在某些区域植被恢复能显著提升 SOC,而在其他地方效果却不明显;对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ineral -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创新水文改变指标优化水库生态调度,平衡生态经济双赢
在大自然的水生态舞台上,河流的水流变化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不同季节有着独特的 “剧情”。河流的水流变化不仅影响着水中生物的生活节奏,还塑造着周边的环境。然而,大坝的出现却像是突然插入的 “不速之客”,打破了河流原有的生态平衡。传统的水库运行策略只注重经济效益,对河流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下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与此同时,现有的水文改变指标(IHA)也存在缺陷,它只能从年度尺度计算参数,无法展现河流季节性流量变化的 “细节”,这使得水库运行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水库生态运行模式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开展了基于改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综述:“生态单元服务”:海堤强化单元提供的正负生态服务
引言全球范围内,用海堤等人工建筑取代自然海岸线的进程正在加速。预计 2000 年至 2030 年间,居住在海拔低于 10 米沿海地区的人口将增长超 50%,到 2060 年将超 10 亿 。这使得更多人面临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等灾害风险,促使沿海防护措施不断增加。在沿海城市,海堤这类人工防御设施十分常见,有时能占据超过 50% 的海岸线 。然而,海堤设计侧重于强度和耐久性,常忽视其生态后果。海堤的建设会移除自然基质,降低栖息地多样性,减少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海洋物种的栖息地 。其陡峭的坡度限制了潮间带范围,加剧种间和种内竞争,导致本地物种生产力降低、被捕食风险增加,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使潮间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流域尺度中小型矿山对生态网络的破坏机制及基于自然的系统性修复路径
论文解读在矿产资源开发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型矿山(SMMs)的密集露天开采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连通性降低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威胁流域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中国西北部辽宁西部的典型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截至2020年已聚集2850家SMMs企业,造成约2万公顷区域生态损伤。传统工程导向的矿山修复仅关注局部优化,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考量。为此,来自中国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等单位的研究团队以辽宁建平县四合城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SMMs对流域生态网络的动态破坏机制,并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揭秘人工湿地氮处理效能调控机制:设计与管理因素的关键作用》
论文解读在农村,水安全和生态完整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农业的发展,稻田中弥漫的氮污染成为我国水污染的重要 “元凶”,如今它已位列国内第二大农业污染源。为解决这一问题,表面流人工湿地(SFCWs)凭借其成本效益高、实用性强的特点,成为处理稻田排水的热门选择。然而,目前 SFCWs 在设计和管理上多依赖经验,导致其处理效果不稳定,总氮(TN)去除效率波动很大,在 -112.6% 至 96.2% 之间。而且,设计和管理因素究竟如何调控 SFCWs 的氮去除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微观容器或非农业排水,难以直接应用于处理农业排水的实地 SFCWs。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 SFC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探寻黄河中上游流域生态修复下生态系统服务的奥秘: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解析
在广袤的地球生态画卷中,黄河中上游流域(UMYRB)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这片位于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区域,拥有森林、草原、农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宛如一个生态大熔炉。然而,长期以来,它却饱受诸多生态难题的困扰。严重的土壤侵蚀,让大地千疮百孔;干旱的气候,使得水资源捉襟见肘;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生态系统服务(ES,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基本益处,包括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严峻挑战,黄河中上游流域也不例外。以往的研究虽然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干旱区石灰岩矿生态-地质-灾害环境动态权重评估与模块化修复模型(VWT-FCE-TAHP-RM)
在全球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干旱区石灰岩露天开采导致的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这类区域年降水量不足200mm而蒸发量超过2000mm,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0.5%,自然恢复能力几近丧失。更棘手的是,传统客土法面临土源稀缺、运输成本占总费用60%以上等问题,而直接植被恢复的三年存活率不足40%。面对这些挑战,河北地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创新评估-修复一体化模型,为干旱矿区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方案。研究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TAHP)确定初始权重,结合变权理论(VWT)动态调整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CE)实现矿区环境质量分级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半干旱农业生态系统中:基于团聚体破碎能指标揭示土地管理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在广袤的半干旱地区,土壤就像一位默默坚守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然而,土壤风蚀这个 “敌人” 却时刻威胁着它的稳定。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Dry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DAS)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在抵御风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常用 “干筛法” 通过分析团聚体粒径分布来描述 DAS,但这种方法却存在诸多 “漏洞”。不同研究中样本重量、筛分尺寸、筛分时间、振荡频率和振幅等标准不统一,还有多种复杂的定量模型,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比较。而且,基于粒径分布的 DAS(DAS%)无法准确反映团聚体抵抗磨损的能力,这大大限制了风蚀模型的有效性 。为了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生态修复如何重塑土壤碳库?全球元分析揭示关键奥秘
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就像一个巨大的 “碳储存库”,默默地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土壤有机碳(SOC)对于土壤的生产力和防止土壤退化至关重要,它的存在和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土壤有机碳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帮助植物茁壮成长;另一方面,它还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缓解温室效应。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中的有机碳也面临着流失的风险。比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都在破坏着土壤的生态平衡,使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不断下降。而且,以往的研究虽然对生态修复和土壤有机碳有一定的探索,但对于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影响的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不同复垦年限矿区复垦地土壤特性与作物生理变化特征研究:助力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探索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煤炭曾是推动我国经济前进的重要动力,它照亮了无数家庭,驱动着各类工厂运转。然而,煤炭开采却带来了诸多棘手问题。大量土地因开采形成沉陷区和废弃地,这些地方的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养分大量流失,氮素有效性极低,还存在明显的 “碳 deficiency” 现象,使得土壤难以恢复农业生产功能。为了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解决耕地失衡的问题,对煤矿开采沉陷区进行土地复垦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河南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研究人员为探究不同复垦年限对矿区复垦地土壤性质、作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以河南辉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综述:多电子供体自养反硝化(MEDAD)底物在人工湿地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应用:一个可行的框架
引言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剧增,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为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各国对污水处理厂氮磷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比如荷兰对敏感水体的排放要求为 2.2mg N/L(氮)和 0.15mg P/L(磷) ,中国也制定了严格标准,但多数污水处理厂即使执行最严格的一级 A 标准,仍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 V 类水标准。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值为氮超 0.2 - 0.3mg/L、磷超 0.01mg/L,处理低碳氮比(C/N)废水以达到这些标准仍是全球难题。污水处理厂出水 C/N 比低,因有机电子供体有限导致反硝化性能差。传统异养反硝化技术虽能高效脱氮,但存在二次污染、操作复杂和成本高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构建中国森林网络:基于图论的全国尺度连通性分析与实践意义
在地球的生态版图中,森林宛如绿色的明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无数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家园,还默默履行着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服务职能。然而,近些年来,全球森林却陷入了危机。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不合理开发以及森林自身的退化,森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萎缩,曾经广袤连绵的森林逐渐变得支离破碎。这种破碎化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森林栖息地质量下降,生态网络被无情切断,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锐减。在中国,尽管森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恢复态势,但生态脆弱、分布不均等问题依旧突出。比如云南的大象群因栖息地缩小,不得不长途跋涉寻找新家园,途中还引发了不少人象冲突。面对这些挑战,构建森林网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大西洋森林恢复中除草剂的选择性优化:草甘膦和精喹禾灵对Urochloa decumbens的防控与本土树种保护策略
大西洋森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仅存23%原始植被,却承载着65%濒危树种和82%特有种的生存危机。入侵草种Urochloa decumbens通过形成致密草层压制本土树种更新,传统机械清除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面对这一生态修复难题,巴西研究人员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首次系统评估草甘膦与精喹禾灵对10种本土树种的影响机制,揭示剂量-效应关系,为热带森林恢复提供化学调控新范式。研究采用双实验设计:通过梯度剂量(草甘膦720-2880 g a.i. ha−1、精喹禾灵30-90 g a.i. ha−1)测定U. decumbens覆盖度变化,同步监测本土树种生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陕北地区多目标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的低成本高效恢复策略研究:为干旱区生态治理指明方向
在广袤的地球陆地上,干旱区占据了近 47% 的面积,养活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然而,这些地区却面临着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植被恢复成为了重要策略之一。过去几十年间,植被恢复在减少土壤侵蚀、调节水文过程和增加碳固存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它对干旱区水土生态系统服务(ESs)的影响却充满争议。一方面,植被恢复能减缓雨水径流,增强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减少河流的地表水补给,干扰当地水文循环和河流生态系统平衡,还会导致土壤水分亏缺。此外,由于植被生物量积累和格局变化存在时间滞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随时间改变。而且,在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
-
长期管理措施如何影响干旱区土壤生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关键发现
在广袤的地球陆地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犹如脆弱的拼图,时刻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范围内,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愈发严重,这背后的 “推手” 便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想象一下,气候变暖使得火灾频发区域不断扩张,就像一片干燥的草原,星星之火就能引发燎原之势。而森林砍伐不仅改变了微生物的 “家园”,还破坏了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养分循环和有机分解过程。在干旱地区,土壤本就 “营养不良”,能量和养分供给匮乏,土壤微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求生,只能分泌各种胞外酶,努力从复杂的有机底物中 “抢夺” 碳(C)、氮(N)、磷(P)等营养元素 。尽管砍伐和焚烧在过去是沙漠地区农牧民的生存策略,但不同季节的这些活动对土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