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中国潜在造林工程对畜牧业生产的显著影响及碳汇-生计平衡策略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森林恢复被视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策略。然而,大规模造林工程可能侵占牧场用地,威胁畜牧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生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近年来实施了"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但缺乏对畜牧业影响的系统评估。这种矛盾在干旱半干旱区尤为突出——这些区域既是造林潜力区,又是传统牧区,亟需科学量化两者的权衡关系。为回答这一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开创性研究。通过整合机器学习模型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首次系统评估了中国潜在造林区域对碳储存和畜牧业生产的双重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具有4320万公顷高置信度造林潜力区,相当于现有森林面积的19.6%。若全部造林可使森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中国山水工程生态修复成效的多尺度评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的定量研究

    在全球生态退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其成效评估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传统生态修复评估多局限于小尺度案例研究,缺乏对国家级工程系统性成效的量化分析,特别是对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S)协同变化的机制认识不足。这种认知缺口导致难以科学指导未来生态修复政策的优化调整。针对这一科学难题,中国某研究机构团队在《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发表研究,首次在全国尺度定量评估山水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InVEST、RWEQ、RUSLE和CASA模型集成方法,基于2000-2020年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中国四川盆地早侏罗世陆相沉积记录中的碳循环扰动与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响应

    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气候突变节点。约1.83亿年前,这场全球性环境危机以碳循环剧烈扰动为特征,伴随大规模火山活动释放富12C碳源,导致海洋缺氧、生物灭绝和气温飙升5-10°C。尽管海洋沉积记录已得到充分研究,但陆地系统如何响应这一事件仍存在巨大知识空白——特别是在中国早侏罗世巨型湖盆体系中,地层年代学框架模糊、碳同位素记录对比薄弱等问题长期制约着认知突破。中国四川盆地保存完好的托阿尔期湖相沉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想材料。成都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选择达州大草"D"剖面(DCD)作为关键研究对象,对自流井组马鞍山段顶部和大安寨段开展系

    来源:Geoscience Frontiers

    时间:2025-05-27

  • 城市化梯度下水-热-碳耦合机制与响应阈值的系统解析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系统内水循环、热环境与碳通量(Water-Heat-Carbon, WHC)的交互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研究多聚焦单一要素,缺乏对WHC耦合效应的系统认知,导致城市规划难以平衡生态保护与发展需求。尤其当城市化跨越不同发展阶段时,WHC的响应机制是否存在阈值突变?驱动路径如何演变?这些问题成为地理学与可持续科学领域的核心挑战。针对这一空白,研究人员在《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发表论文,首次构建了WHC耦合模型,通过多尺度梯度分析揭示了城市化与WHC的深层关联。研究创新性地采用非线性拟合与路径分析技术,结合中国典型城市群的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人工智能与全球碳不平等:应对SDG 10、12和13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全球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3要求各国采取紧急气候行动。然而UNDP报告揭示:全球10%的高排放群体贡献48%碳排放,而50%贫困人口仅占12%,这种碳不平等(CI)现象严重阻碍气候正义实现。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其在提升能源效率的同时,也因技术垄断和产业重构可能加剧碳排放鸿沟。这种矛盾引发关键科学问题:AI究竟是缓解还是加剧碳不平等?如何通过政策调控使AI成为实现SDG的助力?为解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对67个国家199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创新性地将碳不平等分解为国家间(CI_INTER)和国家内(CI_INTRA)两

    来源:Geoscience Frontiers

    时间:2025-05-27

  • 加拿大保护区管理计划的气候变化稳健性评估及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随着全球气温已上升1°C,保护区这个曾经被视为抵御人为影响的"方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物种分布变化到游客体验改变,气候变化正在重塑保护区管理的每个环节。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科学家们三十年来不断呼吁,气候变化因素在保护区管理计划中的整合仍然严重不足。这种滞后在加拿大尤为明显——这个拥有全球12.6%陆地保护区的国家,其管理计划能否应对气候危机将直接影响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发表重要研究,首次系统评估加拿大63个陆地保护区管理计划的气候稳健性。通过构建包含14项指标的评估框架,研究人员发现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中国滨海盐沼景观格局演变与碳动态:驱动机制及生态修复启示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海岸带防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沿海地区在过去35年间经历了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导致盐沼面积锐减59%,其中原生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碱蓬(Suaeda salsa)损失尤为严重。与此同时,为促淤造陆引入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却呈现爆发式扩张,这种此消彼长的格局变化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更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库深刻影响着区域碳收支平衡。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局部区域的盐沼动态,但全国尺度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驱动机制及其碳效应仍缺乏系统认知,这严重制约着"双碳"目标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酸碱污染下花岗岩残积土蒸发开裂机制及其环境地质效应研究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土壤化学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挑战。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残积土(GRS)因热带气候和工业活动影响,面临严峻的酸碱污染威胁。这类污染不仅破坏土壤结构,更会通过改变水分运移诱发地质灾害。尽管前人研究了酸碱污染对土壤渗透性、剪切强度等参数的影响,但其对蒸发-开裂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广州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Geomechanic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揭示了不同pH化学溶液对GRS蒸发动力学和裂纹演化的调控规律。研究采用恒温蒸发实验结合图像处理技术,通过28天pH梯度(3-13)溶液浸泡处理GRS样本,监测50℃

    来源:Geomechanic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27

  • 尼日尔三角洲中新世至渐新世沉积物的生物地层学、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来自有孔虫和孢粉学的见解

    论文解读尼日尔三角洲作为西非重要的石油产区,其地质构造和沉积历史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中新世至渐新世期间,该地区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和油气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这一时期沉积物的详细生物地层学和地层学记录相对匮乏,限制了对尼日尔三角洲沉积历史的全面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尼日利亚的研究人员对尼日尔三角洲中中新世至中渐新世的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他们利用有孔虫(Foraminifera)和孢粉学(Palynology)数据,结合井下测井记录,对该地区的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和地层学分析。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对H1-P井(深度1250-3931米

    来源: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

    时间:2025-05-27

  • 生物源氨硝化作用对洞穴通道的普遍性溶蚀改造机制及其地貌学意义

    在热带喀斯特地貌研究中,洞穴形态长期被视为解读区域地质演化的重要档案。传统理论认为洞穴扩大主要源于流水侵蚀和碳酸溶解,但马来西亚姆鲁国家公园洞穴系统中发现的异常溶蚀特征挑战了这一认知。这些洞穴内广泛分布的巨型凹坑(megascallops)、流线型蚀刻以及光滑洞壁等特殊形态,与经典水文溶蚀模型预测不符,暗示存在未知的地貌改造机制。由Andrew R. Farrant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Geomorph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生物源氨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对洞穴系统的普遍性改造。研究聚焦姆鲁公园内全球体积最大的清水洞系统(Clearwater Cave),该洞穴栖

    来源:Geomorphology

    时间:2025-05-27

  • 青藏高原未来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优化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ESs)。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高原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引发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平衡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挑战。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空间管控工具,其科学划定对实现"精明增长"至关重要。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省份或短期预测,缺乏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的全区尺度长期UGBs划定研究。针对这一科学空白,研究人员开展了青藏高原2020-2100年UGBs的多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中国湿地关键栖息地功能区的水鸟旗舰物种指示:历史变迁、现状评估与未来情景模拟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承载着维系水鸟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中国湿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退化危机。特别是作为生态指示器的水鸟旗舰物种,其栖息地正以惊人速度消失——过去30年间,仅长江中下游湿地就萎缩了近80%。这种趋势不仅威胁着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生存,更可能引发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连锁崩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运用空间保护优化方法,绘制出中

    来源: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5-27

  • 基于地理空间自适应旅游可持续性指数(GATSI)的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应用研究

    论文解读科克斯巴扎尔拥有全球最长的天然海滩,是孟加拉国旅游业的核心区域,每年吸引超千万游客,贡献全国3.02%的GDP。然而,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环境退化、文化冲击和经济失衡等问题日益严峻。现有可持续性评估工具如欧洲旅游指标系统(ETIS)等缺乏空间适应性,难以为区域差异化治理提供支持。为此,来自伊斯兰大学地理与环境系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开发了地理空间自适应旅游可持续性指数(GATSI),通过融合GIS技术与多维度指标,首次实现了旅游可持续性的空间可视化评估,相关成果发表于《Geomatica》。研究采用混合方法:1)通过随机与目的性抽样收集392份问卷数据,涵盖游客、酒店管理者等6类群体;2)基于A

    来源:Geomatica

    时间:2025-05-27

  • 热烟气驱替过程中煤体孔隙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瓦斯驱替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能源开发与安全生产领域,高瓦斯低渗透煤层的瓦斯抽采效率一直是制约煤矿安全的瓶颈问题。传统瓦斯驱替技术面临渗透率低、气体滞留等挑战,而利用燃气电厂热烟气(含CO2和水分)注入煤层的新思路,虽能通过酸性环境溶解矿物改善孔隙结构,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omechanic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揭示了热烟气驱替过程中煤体孔隙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瓦斯驱替效果的定量影响。研究团队采用多尺度技术联用策略:通过自动高温高压气体吸附实验平台验证煤样吸附特性,选用BET方程(Brunauer-Emmet

    来源:Geomechanic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27

  • 基于无人机LiDAR的平潭岛海岸沙丘形态-植被季节性耦合机制研究

    海岸沙丘作为陆地与海洋交互的前沿地带,其动态演化过程始终是地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尽管前人已从景观尺度揭示了植被对沙丘稳定的重要作用,但关于不同类型沙丘在季节尺度上的形态-植被耦合机制仍存在认知空白。特别是在台风频发的东亚季风区,高频次、高精度的动态监测数据尤为匮乏。这一知识缺口直接制约了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精准实施。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选择中国平潭岛南坛湾沿岸9个典型沙丘(含nebkhas、incipient foredunes和blowouts三种类型),创新性地将无人机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技术与植被样方法结合,在2023年4月至2024年2月间

    来源:Geomorphology

    时间:2025-05-27

  • 孟加拉国坦古尔哈尔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估

    论文解读孟加拉国的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日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威胁。作为该国东北部重要的渔业资源和拉姆萨尔湿地,坦古尔哈尔湿地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数十万居民生计的双重功能。然而,快速城市化、跨境河流污染物输入以及农业径流导致该区域表层水体中重金属浓度持续升高。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工业密集区河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金属迁移规律及健康风险认知不足。更严峻的是,当地居民长期通过皮肤接触(如捕鱼、洗涤)暴露于污染水体,但相关风险评估尚未系统开展。为应对这一挑战,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2023年雨季对坦古尔哈尔湿地12个采样点展开调查。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定6种重金属浓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GIS空

    来源: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

    时间:2025-05-27

  • 孟加拉国迪纳杰布尔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健康效应研究

    在孟加拉国北部工业-农业交错带,快速城市化与煤炭开采、砖窑等传统工业的叠加效应正引发严峻的空气污染危机。迪纳杰布尔作为该国唯一活跃煤矿(Barapukuria)和花岗岩地下矿井(Maddhapara)所在地,其PM2.5年均浓度长期超过WHO限值3倍以上,但缺乏系统的污染溯源与健康影响评估。来自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DM106A)和Garmin ETrex 10设备,对该地区7类土地利用区域(含医院、商业区、交通枢纽等28个点位)进行21天高频监测,结合卫星遥感数据与ArcGIS空间插值,首次绘制了PM1-PM10的三维污染图谱。研究采用激光散射技术获取实时PM数

    来源: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

    时间:2025-05-27

  • 无人机搭载未改装手持监测器用于空气质量测量的实用性验证研究

    随着环境监测需求的日益增长,无人机(UAV)凭借其灵活性和三维空间覆盖能力,成为连接地面监测与高空遥感的重要工具。然而,无人机旋翼产生的湍流和下洗流可能干扰传感器读数,特别是当使用非专门设计的商用传感器时,其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定制化传感器平台,而商用"即插即用"解决方案的实用性缺乏系统验证,这限制了无人机技术在更广泛研究群体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国外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将未改装的Aeroqual Series 500手持监测器搭载于六旋翼无人机(Aurelia X6 Standard),系统评估了运动状态和旋翼湍流对二氧化碳(CO2)测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Geomatica

    时间:2025-05-27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热带人工林树木计数与高度估算研究:以印尼Siak地区为例

    热带人工林作为碳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其精确管理长期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时效性差的瓶颈。传统地面调查难以覆盖大面积区域,而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又无法捕捉单木尺度特征。印尼Siak地区作为典型的油棕榈和桉树种植区,亟需开发兼顾精度与效率的监测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整合多源遥感技术开展创新研究。通过Sentinel-1 C波段SAR数据的VH-VV极化差异,成功区分油棕榈(-11.5 dB)、桉树(-7.2 dB)等人工林与原生林;利用Pléiades卫星0.5米分辨率RGB波段和无人机2.74厘米分辨率数据,构建基于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 A Posteriori, MAP)的像素

    来源:Geomatica

    时间:2025-05-27

  • 坦桑尼亚湖区气候智能型水产养殖适宜性地理空间特征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水产养殖业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在坦桑尼亚湖区这类高度依赖渔业的社区。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模式改变,传统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直接影响鱼类产量和社区生计。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识别适宜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推动气候智能型水产养殖(Climate-Smart Aquaculture, CSAq)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需求,来自未知机构的研究团队在《Geomatica》发表论文,首次对坦桑尼亚湖区姆万扎和马拉两大区域开展CSAq适宜性地理空间特征研究。通过整合高程、土壤类型、温度、坡度及土地利用/覆被(LULC)等多维数据,构建了精细化适宜性评估模型,为区域水产养殖规划提供了突破性科

    来源:Geomatica

    时间:2025-05-27


页次:19/433  共8657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