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环境资源匮乏与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阴性症状的关联:为治疗困境破局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领域,阴性症状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阴性症状表现为目标导向行为减少、社交动机降低、快感体验缺失、言语输出和语调变化,以及情感表达受限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功能,导致患者难以融入社会,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尽管医学不断发展,研发出了不少治疗方法,但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社会治疗,都无法持续、显著地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近端环境如何影响这些症状了解不足。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因素,如奖励处理机制、消极信念等,却忽视了环境因素在阴性症状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直到近年,才有研究开始关注环境因素,但对于家庭环境中资源的可获取性与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
来源:Schizophrenia
时间:2025-04-05
-
基于道路穿越存活率的无尾两栖动物景观连通性建模工具:探究与应用意义
道路死亡率在降低无尾两栖动物的景观连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规模移动扩散事件期间。大多数无尾两栖动物连通性建模都集中在线性能量消耗上,但这种技术没有恰当地考虑到无尾两栖动物在穿越连续路段时存活率的乘积性降低。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替代传统抗性(TR)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道路穿越存活概率,应用不同的最大移动范围和生存阈值,并使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比较模型性能。表现最佳的道路穿越存活(RCS)模型将 5000 米范围内、生存阈值为 5 - 25% 的可到达沼泽栖息地与春蛙和灰树蛙联系起来,但在相同距离下,其表现并不比 TR 模型更好,这表明 RCS 工具作为某些物种无尾两栖动物栖息地连通
来源:Wetlands
时间:2025-04-05
-
城市化如何改变外来草本植物的抗逆性状:来自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五座热带城市的研究
城市化的特征是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增加、温度升高和植被减少,这为研究植物对环境压力的反应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本研究考察了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五座热带城市中,城市化是如何影响外来草本植物(Ruellia nudiflora)功能性状的表型表达的。鉴于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环境差异,研究人员预测不同城市间植物性状会出现一致的分化模式。研究结果证实,与农村环境相比,城市环境的 ISC 更高、植被覆盖率更低,干热程度增加。城市中的植物毛状体密度更低、叶片更薄、总酚含量和叶片碳(C)含量更高,碳氮比(C:N)更低,而不同环境下叶片氮(N)含量相似。然而,只有叶片更薄、C 含量更低和 C:N 更低
来源:Urban Ecosystems
时间:2025-04-05
-
环境变量驱动下亚穆纳河枝角类多样性波动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亚穆纳河枝角类多样性受环境因子驱动的季节性波动研究揭示: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微型哨兵",枝角类(Cladocera)群落动态能敏锐反映水体健康状况。研究团队在印度北方邦Mathura河段开展为期12个月的系统监测,测定溶解氧(DO)、二氧化碳(CO2)、pH值、电导率和温度等关键理化参数。共鉴定15种枝角类生物,采用PAST统计软件分析显示:夏季(3-5月)出现9种优势物种,此时水温维持在32.5±3.5℃的适宜区间,碱性环境(pH 8.1±0.1)配合最佳CO2(26±4.1 mg L−1)和DO(4.9±0.8 mg L−1)浓度,促使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达到年度峰值;
来源:Limnology
时间:2025-04-05
-
探秘大盐湖:环境因子如何塑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大盐湖(Great Salt Lake,GSL)作为世界上第四或第五大的高盐湖,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长久以来,人们对高盐湖浮游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知之甚少,传统研究多为短期,且常聚焦于生物多样性分类和生态群落结构,简单认为盐度主导生态关系。对于大盐湖而言,过去的研究描述较为简单,其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比如盐度变化是否能解释浮游植物丰度和组成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如何受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等。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监测和实验,旨在
来源:Aquatic Ecology
时间:2025-04-05
-
探秘西高止山脉北部季节性岩石池:非生物与生物因素对蝌蚪生存的影响及保护意义
淡水岩石池由露头的侵蚀和风化形成,是青蛙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在西高止山脉 - 斯里兰卡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北部,大型淡水岩石池对贾拉达拉跳蛙(Euphlyctis jaladhara)、尼尔帕马里狭口蛙(Microhyla nilphamariensis)和印度普通树蛙(Polypedates maculatus)这三种青蛙的成年阶段至关重要。此前研究建议,鉴于露头快速转变为果园导致岩石池减少,应保护现有岩石池,并为两栖动物保护恢复或创建岩石池。为此,了解岩石池中的蝌蚪生态学对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行动至关重要。研究人员通过定期监测西高止山脉北部红土高原的临时淡水岩石池,评估非生物因素(池塘大小、季风
来源:Aquatic Ecology
时间:2025-04-05
-
温度对杂交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免疫及抗氧化反应的影响:关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
水温变化会影响渔业生产力。本研究旨在探究水温对杂交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鱼分别在 22℃、25℃、28℃和 31℃四个不同温度下饲养。28℃饲养的鱼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转化率较低。将水温升高到 28℃可促进这种鱼的性腺发育,而较低温度(22℃)则会抑制其发育。28℃饲养的鱼性腺体指数最高(P<0.05)。在 31℃时,杂交红罗非鱼(O. niloticus×O. aureus)鳃和肝脏中的丙二醛、溶菌酶和补体(C3)显著降低,这表明高温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05
-
本土益生菌富集饲料对虹鳟生长、免疫及抵御杀鲑气单胞菌感染的关键作用研究
在水产养殖蓬勃发展的当下,它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人类食用食物来源。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危机,其中病原体的威胁尤为突出。像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长期肆虐水产养殖业,给众多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传统应对手段如疫苗和抗生素,虽有一定效果,但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还引发了抗菌耐药基因在不同环境间传播等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水生生态系统。为了寻找更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自斯洛伐克和捷克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研究。他们聚焦于一种新开发的益生菌饲料,探究其对虹鳟生长和免疫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05
-
南极鱼类属 Trematomus 深海姐妹种生活史特征的深度差异与生态意义
在神秘的南极海洋深处,生活着许多独特的鱼类,其中 Trematomus lepidorhinus(细鳞头鱼)和 T. loennbergii(鳞岩鳕)这两种鱼备受关注。它们不仅外形相似,生态位也相近,都栖息在相对较深的水域,但偏好的深度有所不同。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充满好奇,尤其是深度这个关键因素。不同深度的海水环境,如温度、光照、食物资源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导致鱼类在寿命、繁殖力等方面出现不同呢?这就是本次研究想要解开的谜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来自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在东南威德尔海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通
来源:Polar Biology
时间:2025-04-05
-
水引发及铁、氧化锌纳米颗粒纳米引发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芽节繁殖生长与生理生化特性的优化研究及其意义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利用芽节进行种植,是一种经济高效、可替代传统种植方法的途径。然而,幼苗定植情况不佳限制了其种植成效。水引发以及使用铁(Fe)和氧化锌(ZnO)纳米颗粒(NPs)进行纳米引发,为促进幼苗生长提供了创新策略,它们能够提高养分有效性并增强抗逆性。本研究在 2021 年至 2022 年期间,评估了十种不同的种子引发技术,即对照组(未引发的芽节)、水引发(用蒸馏水),还有使用浓度为 25、50、75 和 100mg/L-1的 Fe 和 ZnO NPs 进行纳米引发,对甘蔗品种‘NSG 59’的发芽率、生长和生化特性的影响。水引发后再用 50mg/L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05
-
生物炭与减量化施肥协同应用:提升枸杞土壤肥力、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新途径
中国珠江流域的土壤容易发生板结,这极大地限制了养分的吸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估泡桐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结构、养分有效性以及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产量方面的效果,特别是在减少施肥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在潮土上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 0、6、12 和 24 t ha−1的生物炭施用量,同时分别配合常规施肥量(CF:375 kg ha–1)的 75% 或 50% 进行试验。研究评估了生物炭对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大团聚体、有机碳、氮素利用效率(NUE)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第一年,12 - 24 t ha−1生物炭的施用显著改善了土壤性质,毛管孔隙度提高了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05
-
探秘喀麦隆森林与稀树草原区非洲橄榄(Canarium schweinfurthii)的民族生态知识与管理策略:解锁可持续发展密码
非洲橄榄(Canarium schweinfurthii)是热带非洲的特有物种,它能指示人类古老的居住遗址。深入了解围绕该物种的社会文化和传统生态知识动态,有助于制定其就地和迁地可持续管理与保护策略。为分析喀麦隆森林和稀树草原区人们对它的利用和管理方式,研究人员对来自 6 个地点的 7 个族群开展了 6 个焦点小组和 300 次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分析显示,生活在稀树草原和森林区的不同族群,以及森林内不同族群,对该物种的利用和管理实践存在显著差异。在稀树草原,因其果实具有食用和贸易价值,人们采用非破坏性采摘方式,并通过维护和 / 或移植幼苗来保护该物种。而在森林地区,人们经常不可持续地采集树脂和
来源:Economic Botany
时间:2025-04-05
-
中国水芹属(Oenanthe)细胞学研究:四项新报告及其进化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中国 6 种水芹属(Oenanthe)分类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它们分别是 O. hookeri、O. javanica subsp. javanica、O. javanica subsp. rosthornii、O. linearis subsp. linearis、O. linearis subsp. rivularis 和 O. thomsonii subsp. stenophylla。首次报告了 4 个分类群的染色体数目,并且首次在 O. linearis subsp. linearis 中揭示了 B 染色体的存在。通过将研究结果与之前对水芹属的研究进行比较
来源:Biologia
时间:2025-04-05
-
随机森林模型跨界 “预测” 作物砷污染:为农田规划管理带来新突破
砷(As)是一种有害的类金属,由于其高毒性和广泛存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类主要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和摄入高砷含量的食物接触砷。作物中的砷含量不仅取决于土壤中的砷含量,还取决于砷与其他土壤元素的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选择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随机森林(RF)算法,从 29 种土壤指标中识别出锶(Sr)和可浸出铅(Pb),以预测油菜籽、小麦、土豆、草和菊苣作物中的砷含量。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相比,RF 模型在预测作物砷含量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精度。特别是在跨物种预测中,RF 模型表现出优异的预测性能。这项研究是首次使用该模型成功进行跨物种研究的尝试。这种方法避免了对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时间:2025-04-05
-
揭秘法属波利尼西亚环礁 60 - 150 米中光层:为珊瑚礁生态保护指引方向
水深 60 至 150 米的中光层(mesophotic zone ),因其生物群落、物种生理特征,以及在多种生态和进化时间尺度上与浅海区域的生物和物理联系,在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备受关注。对于热带珊瑚礁而言,人们认为中光层珊瑚生态系统(MCEs)的范围可能远大于浅海珊瑚礁,这引发了保护资金应投向哪些区域的争论。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研究人员通过收集 17 个土阿莫土 - 甘比尔环礁的多波束测深数据,以及 69 个环礁的环礁地貌数据库进行估算,发现分布在 1700×800 千米海洋区域的 69 个环礁,其 60 - 150 米深的中光层面积仅为 349km² 。该中光层地势陡峭,17 个环礁的坡度最
来源:Coral Reefs
时间:2025-04-05
-
数学模型:解锁微生物学奥秘,助力攻克关键难题
在微生物学的神秘世界里,无数微小的生命活跃其中,它们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微生物系统的复杂性犹如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从微观层面的细胞代谢,到宏观层面的生态系统循环,诸多微生物过程相互交织,令人眼花缭乱。想要深入了解微生物的行为规律,进而解决传染病防控、环境治理等实际问题,传统研究方法常常捉襟见肘。比如,在研究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时,由于涉及众多复杂因素,如病原体特性、宿主免疫反应、环境变化等,很难单纯依靠实验全面掌握其动态变化。正因如此,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有力工具,来突破这些困境,数学模型应运而生。为了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奥秘,研究人员开启了微生物学模型应用的研究之旅。这项研究成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4-04
-
Lineage-specific microbial protein prediction enables large-scale exploration of protein ecology within the human gut:肠道微生物蛋白研究的新突破
在人体肠道这个神秘的 “小宇宙” 里,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然而,目前微生物组分析在研究这些微生物时遇到了不少难题。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微生物的分类群,可真正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功能。而且,微生物使用多种遗传密码和基因结构,在宏基因组分析中却常被忽视,这就导致了错误的蛋白质预测,使得很多蛋白质功能无法确定,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理解。再加上现有的基因注释工具在面对不同分类群时表现不稳定,对真核生物基因预测效果差,还缺乏全面的训练数据集,这些都成了研究路上的 “绊脚石”。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德国 RWTH 大学医院(RWTH University Hospi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
-
碳基催化剂近常温电化学氧化一氧化氮制备高浓度硝酸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项突破性技术:利用碳基催化剂在接近常温的条件下,通过电化学方法将环境污染物一氧化氮(NO)高效转化为高纯度硝酸(HNO3)。这项研究揭示了与传统热催化二氧化氮路径不同的新机制——亚硝酸(HNO2)是关键中间体。采用创新的气相进料膜电极组件(MEA)电解槽,仅用NO和去离子水就直接产出浓度达32 wt%的HNO3溶液,在8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仍保持86%的法拉第效率(FE)。该技术不仅实现了>90%的NO转化效率,更能处理低至0.5 vol%的稀薄NO废气,全程无需添加电解质或进行后续纯化步骤,为工业废气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化工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来源:Nature Catalysis
时间:2025-04-04
-
综述:逆转录转座子元件的重新激活与环境应激和衰老相关
逆转录转座子元件(RTEs)概述逆转录转座子元件(Retrotransposable elements,RTEs)是散布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在真核基因组中占据很大比例。它对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塑造以及不同物种(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进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RTEs 的祖先发生过多次扩张,这些扩张直接参与了基因组结构的构建,为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素材,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RTEs 活性调控与衰老的关系RTEs 的活性受到多种表观遗传机制的严格调控。这些机制犹如精密的开关,确保 RTEs 在正常情况下保持适度的活性,不会过度活跃而对细胞造成损害。然而,随着细胞逐渐衰老,
来源:Nature Reviews Genetics
时间:2025-04-04
-
全球漂浮海带森林保护现状堪忧:海洋热浪威胁加剧,保护刻不容缓
海带森林是地球上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犹如海洋中的 “绿色巨人”,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之所,还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阴影正逐渐笼罩这片神奇的海洋世界。海洋热浪(MHWs)愈发频繁和强烈,如同一场场无形的灾难,冲击着海带森林的生存。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其造成诸多干扰,如过度捕捞、污染等。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海带森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衰退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还威胁到依赖其生存的人类社会。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海带森林的保护状况和未来面临的全球威胁了解甚少,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为了揭开海带森林保护与威胁的神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