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翻译:从文化视角重新审视声景情感评估 —— 构建更精准包容的城市声景设计基石
在城市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能唤起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清晨鸟儿的鸣叫声可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而嘈杂的交通噪音则会引发烦躁和不安。为了打造更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了解人们对声景的情感反应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标准化声景情感评估工具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这些工具往往是基于通用框架设计的,在跨文化应用时,常常忽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声景感知的细微差异,这就可能导致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如中国,出现对声景情感的错误解读和不恰当的概括。这种不准确的评估不仅会影响城市空间的合理设计,还可能阻碍基于科学研究的城市政策制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辽宁省级生态建筑物理技术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
COHFE 框架:培养跨领域现场流行病学家,应对复杂健康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球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健康挑战。超过 30 种新兴传染病(EIDs)在近三十年被发现,例如引发 COVID-19 大流行的 SARS-CoV-2,多数这类传染病起源于动物,在适宜条件下从野生动物或家畜传播给人类。同时,动物 - 人类 - 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以及环境变化在疾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像全球蝙蝠多样性的改变就与 SARS-CoV-1 和 SARS-CoV-2 的出现存在潜在联系。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建立 One Health(OH,一种旨在可持续平衡和优化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统一方法)劳动力队伍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通常局限于单一
来源:One Health Outlook
时间:2025-03-31
-
综述:失活非必需碳水化合物抗原生物合成的突变阻止了灵长类/人类谱系进化中的灭绝
天然抗体的进化起源与功能在灵长类进化长河中,三种特殊的抗碳水化合物抗体——anti-Gal、anti-Neu5Gc和anti-Forssman如同分子"活化石",记录了人类免疫系统的演化轨迹。这些抗体最早出现在数百万年前的猿猴和古人类中,其产生与特定碳水化合物抗原合成能力的丧失密切相关。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发现,编码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CMAH(负责Neu5Gc合成)和FUT1(参与Forssman抗原合成)的基因发生无义突变或错义突变,导致少数后代个体无法合成相应的α-gal表位、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和Forssman抗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突变并非定向选择的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时间:2025-03-31
-
外源氮通过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增强半干旱放牧湿地植物地上部磷积累
在广袤的半干旱松嫩平原湿地,农业活动与气候变化正深刻重塑着养分循环格局。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场自然与人为干预的"交响实验":设置自然(NW)、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GH)四个放牧梯度,配合氮添加(NA)与无添加对照,解码磷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密码。数据显示,放牧像一把双刃剑——未添加氮时,土壤总磷从自然湿地的0.84±0.01 g kg−1骤降至重度放牧区的0.39±0.01 g kg−1,而植物器官却上演着"磷的逆袭":茎部磷含量在重度放牧下飙升47%,根部磷吸收效率提升32%。氮输入则扮演着"磷运输队长"的角色,通过提升20%土壤水分和15%有机碳含量,构建起从根系到地上部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3-31
-
长期种植多年生C4能源作物显著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基于法国南北试验点的实证研究
在全球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土壤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传统观点认为将农田转为多年生能源作物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但现有研究结果差异巨大——有的显示显著提升,有的却无明显变化。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研究方法缺陷:多数研究采用相邻地块对比法,无法排除初始土壤差异;固定深度采样忽视容重变化;短期观测难以捕捉碳库动态。更棘手的是,不同管理措施(如收获时间、灌溉)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严重制约着生物能源系统的精准碳核算。法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两项长达12-13年的定位试验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在法国北部(温带气候)和南部(地中海气候)建立对照试验,系统比较芒草(Miscanthus × giga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3-31
-
山区草原中灌丛入侵与放牧强度对土壤质量的互补效应:探索生态平衡与可持续管理
草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食草动物的活动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而灌木的自然入侵趋势使草原面临两种不同的演替路径。放牧压力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难以准确预测,其与灌丛入侵的相互作用也不明确。研究人员在 1.4 万公顷的高海拔牧场中,采集有灌木和无灌木区域的土壤样本,研究放牧和灌丛入侵对土壤生态生理过程的综合影响。通过多年使用 GPS 项圈追踪 26 群绵羊,绘制出放牧强度的空间分布图,量化放牧对土壤性质的连续影响。研究发现,放牧改变了土壤养分状况,使土壤总氮(TN)增加高达 0.77%,有效磷(Pavail)增加高达 12 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高达 4.5%;灌丛入侵使 S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3-31
-
化学实验室室内空气中可吸入微塑料及塑料添加剂的暴露风险与质谱检测新方法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现代化实验室环境中,科研人员长期接触的空气中潜藏着看不见的健康威胁——可吸入微塑料及其添加剂。尽管全球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但关于化学实验室这类特殊职业场所中,直径小于10微米(PM10)和2.5微米(PM2.5)的微塑料及其内分泌干扰性添加剂的质量浓度数据极度匮乏。更令人担忧的是,已有研究在人体肺组织、胎盘甚至血液中检出微塑料,而小于0.1微米的颗粒甚至可能穿透血脑屏障。传统依赖目视计数或显微技术的方法无法准确测定这些微小颗粒的质量浓度,且难以同步分析塑料添加剂,这严重阻碍了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化学系的Joel D. Rindelaub和G
来源: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时间:2025-03-31
-
数字健康助力癌症筛查迈向环境可持续之路: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突破
在医疗领域,数字健康的发展为提升服务效率和可及性带来诸多机遇,但它在推动可持续医疗实践方面的潜力却未得到充分挖掘。目前,医疗保健行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欧洲,实现《欧洲绿色协议》和《巴黎协定》中气候目标的压力下,医疗系统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在欧洲众多促进数字健康的项目中,环境可持续性鲜少被作为主要目标,意大利在将可持续性考虑融入健康政策框架方面也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来自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学校跨学科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 “Health Science”, Scuola Superiore S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时间:2025-03-30
-
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成效的全球meta分析:揭示64%平均成功率与深海底修复可行性
海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66%的沿海区域已遭人为改变,海底拖网每年破坏490万平方公里海床,而深海采矿等新兴活动威胁着450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尽管UN提出2030年保护30%海洋的目标,但单纯保护已难以逆转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在此背景下,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Danovaro团队联合全球24家机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首个全球尺度海洋修复成效评估,证明主动修复可成为扭转生态退化的关键工具。研究团队采用文献meta分析结合混合效应模型,系统评估1950-2024年间764项海洋修复案例。通过Freeman-Tukey双反正弦变换处理生存率数据,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30
-
长江流域巫山县南部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的精准测定与应用
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就像一颗 “毒瘤” 威胁着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尤其是在长江流域,这片经济繁荣且土壤资源丰富的区域,频繁出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忧心忡忡。以往研究在评估土壤污染时,常选用区域甚至全球土壤背景值,这种 “一刀切” 的方式忽略了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时空差异,导致评估结果不是过于严重,就是难以反映实际污染状况,就如同给病人误诊,无法对症下药。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重庆地质矿产开发局 1107 地质队、宿州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巫山县南部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的研究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30
-
牦牛肺组织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特征及其对高原环境适应机制的探秘
青藏高原,这片神秘而广袤的高原,以其低氧分压、低温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成为了生命的独特舞台。在这里,生活着许多适应了极端环境的生物,牦牛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其身体必然有着独特的适应机制。而肺作为哺乳动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关键器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其组织的变化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已知细胞黏附分子(CAMs)在调节免疫反应和修复缺氧损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牦牛肺组织中 CAMs 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高原环境适应的关系仍不明确。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青海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30
-
揭秘亲代抚育甲虫性别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繁殖与免疫的权衡奥秘
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动物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如何平衡自身的免疫防御与繁殖需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免疫系统对于动物抵御病原体、维持生存起着关键作用,但维持和运行免疫系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免疫功能与其他生理和行为过程之间就会出现权衡。在有性繁殖的动物中,繁殖期是一个极为耗能的阶段,涉及产卵、育幼、防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具有性别特异性,被称为性别角色。不同的性别角色意味着资源分配的差异,进而可能对两性的免疫活性产生不同影响。以往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已有不少研究证实了亲代抚育与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然而,在野生无脊椎动物领域,相关证据却相对匮乏。虽然已有少数研究发现无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30
-
慢性干扰如何重塑干热带森林种子传播与食果动物资源的奥秘
在广袤的地球生态系统中,季节性干热带森林(SDTFs)犹如一颗独特的明珠,然而,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类活动带来的慢性干扰,如同一场看不见的风暴,逐渐侵蚀着这片森林的生态平衡。目前,人们虽知道森林因慢性干扰物种丰富度下降,但对其在功能维度上的影响,尤其是种子传播性状方面,却知之甚少。为了揭开这层面纱,来自厄瓜多尔技术大学洛哈分校(Universidad Técnica Particular de Loja)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旨在回答几个关键问题:特定传播性状物种的丰度如何随慢性干扰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源于对特定功能性状物种的环境过滤?功能性状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对食果动物获取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30
-
孕期PM2.5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代谢组学关联:MADRES队列的跨学科探索
在全球范围内,低出生体重是儿童死亡和长期健康风险的重要因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孕期暴露于细颗粒物(PM2.5)等空气污染物与此相关。然而,PM2.5如何通过母体代谢影响胎儿发育,这一“黑箱”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低收入 Hispanic(西班牙裔)人群作为环境健康脆弱群体,其研究数据长期不足。更复杂的是,孕妇肥胖可能加剧环境毒性,但代谢层面的证据链仍存在缺口。美国南加州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Health》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利用MADRES(母婴环境与社会压力风险)前瞻性队列,对382名孕妇进行高分辨率代谢组学分析,结合精准化的空气污染暴露评
来源:Environmental Health
时间:2025-03-30
-
综述:香兰素合成进展:聚焦微生物合成途径及展望
### 香兰素概述香兰素,常被称作 “香料皇后”,凭借其独特的风味特性,在食品工业、制药制造、化妆品配方、农作物保护以及烟草加工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全球对 “绿色和天然” 产品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通过微生物转化技术从合适底物生物合成香兰素,逐渐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香兰素的合成方法天然提取: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香兰素是获取香兰素最早的方式。一些兰科植物如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的豆荚是天然香兰素的重要来源。这种方法得到的香兰素被认为是 “纯天然” 产品,符合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产品的追求。但天然提取法存在诸多弊端,香荚兰
来源: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3-30
-
突破 GxE 预测困境:惩罚因子回归为植物育种带来新曙光
在植物育种的广袤天地里,精准预测新环境下基因型的产量一直是个棘手难题。随着基因组预测技术的蓬勃发展,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育种策略,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然而,当基因型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G×E)时,传统的基因组预测模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为G×E会导致基因型效应依赖于环境条件,这使得预测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下,同一基因型的植物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产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来自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智利南方大学(Universida
来源: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时间:2025-03-30
-
可可农林系统中大型土壤动物如何加速凋落物养分循环:解开养分流动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密码
在广袤的可可种植园里,可可树的生长与土壤肥力紧密相连。在西非,可可主要在低投入系统中种植,农民依赖自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凋落物的养分循环成为关键环节。然而,以往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对可可凋落物的时空变化研究不深入,不同研究的实验方法差异大,如凋落物陷阱的设置缺乏标准,这使得研究结果难以对比和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在研究凋落物分解时,常用的标准凋落袋法通常会排除大型土壤动物(大于 2mm 的土壤动物),导致对大型土壤动物在可可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中作用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深入探究可可农林系统中养分循环机制,评估标准凋落袋法的准确性,对保障可可种植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为了揭开可可
来源: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时间:2025-03-30
-
解析 ATP 柠檬酸裂解酶(ACL)、磷酸酮醇酶(PK)和苹果酸酶(cMAE)在油脂酵母 Rhodotorula toruloides 脂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
在生物能源和生物基化学品领域,油脂微生物凭借利用廉价原料生产油脂的能力备受瞩目。其中,油脂酵母 Rhodotorula toruloides 因高脂质含量、强细胞活力和成熟的基因工程工具脱颖而出,成为极具潜力的细胞工厂。然而,其脂质合成的代谢机制却不像其他油脂真菌或酵母那般明晰,这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为了深入探究 Rhodotorula toruloides 脂质合成的奥秘,来自塔林理工大学(Tallin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研究人员运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对 Rhodotorula toruloides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3-30
-
重组犬过敏原 Can f 6 在毕赤酵母和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优化及 IgE 反应性评估:助力宠物过敏精准诊疗
宠物过敏在发达国家愈发普遍,像美国和欧洲,分别有 15.7% 和 27.2% 的人对猫和狗过敏,丹麦对狗过敏原的致敏率更是高达 56.0%。然而,即便过敏问题严峻,欧洲 25%、美国近 45.5% 的家庭仍养着狗。目前,过敏诊断和治疗主要依赖天然来源的过敏原提取物,但这些提取物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等,难以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来自维尔纽斯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Vilnius University, Life Sciences Center,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聚焦于犬过敏原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3-30
-
"16O12C16O(626)高精度光谱数据集:验证跃迁与经验振动转动能级的全面解析及其在环境与天文研究中的应用"
在气候变化监测和星际化学研究中,二氧化碳(CO2)的光谱特征如同分子"指纹"般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光谱数据库存在两个关键瓶颈:一是实验跃迁数据的精度参差不齐,二是高激发态能级信息缺失。这直接影响了从地球大气碳循环研究到火星探测器数据分析的可靠性。约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匈牙利罗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历时多年攻关,通过整合1932-2024年间143项研究的实验数据,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16O12C16O(626)同位素体光谱数据集。研究采用三大核心技术方法:(1)MARVEL 4.0算法网络,通过构建包含8268个节点的光谱网络(SN)验证数据一致性;(2)多数据库交叉验证,对比CDSD-296、NAS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