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云层和气溶胶何时促进冠层光合作用?解开光合作用的气候密码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植物的冠层光合作用(canopy photosynthesis,Acan)如同一场奇妙的演出,而太阳辐射则是这场演出中至关重要的 “灯光师”。长久以来,人们都知道太阳辐射的多少对冠层光合作用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科学家们发现,太阳辐射的 “几何形状” 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当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时,会与分子、气溶胶或云层相互作用,从而变得 “散漫” 起来,这种漫射辐射能更均匀地分布在冠层的叶片间,有可能推动冠层光合作用超越晴朗天空时的速率,这一现象被称为漫射施肥效应(Diffuse Fertilization Effect,DFE)。不过,这场光合作用的 “演出
来源: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时间:2025-05-07
-
十年之殇:极端气候如何重创欧洲山毛榉老树生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近年来,森林树木死亡和生长衰退的现象愈发频繁,这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树木生长衰退往往由多种因素引发,其中干旱和晚霜等极端气候事件被认为是重要诱因。然而,目前用于评估这些事件对树木生长影响的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容易导致错误结论。同时,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树木生长与常规气候条件的关系,忽视了偶发离散气候事件对树木中长期生长动态的作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极端气候事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
来源: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时间:2025-05-07
-
首个海洋线虫功能性状综合数据集MarNemaFunDiv的构建及其生态学意义
在深邃的海洋底部,生活着一群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生物——海洋线虫。这些长度不足1毫米的底栖生物,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庞大、多样性最高的后生动物类群。它们如同海底世界的"微生物工程师",通过摄食、运动等生命活动参与有机质分解和能量流动,维持着海洋沉积物生态系统的稳定。然而,这个庞大生物群体的生态功能研究长期面临一个尴尬困境:传统的分类学方法受限于物种鉴定困难,全球仅有约10%的海洋线虫被科学描述,这严重阻碍了对其生态功能的深入理解。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联合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Data》发表的研究,首次构建了海洋线虫功能性状综合数据集MarNemaFunDi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07
-
解锁西地中海长期生态研究的时空气候密码:高分辨率数据集与工具包问世
在生态研究的广袤领域中,气候数据宛如一把关键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自然奥秘的大门。天气和气候对各种自然过程有着深远影响,从塑造地貌的侵蚀、土壤形成,到左右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等。深入研究气候与气候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气候系统本身,还能洞察其对诸多自然过程的作用机制,在水资源、粮食供应、健康和经济等领域也意义非凡。然而,获取过去时期精细时空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却困难重重。现有的全球气象和气候数据集虽多,但大多存在局限性。像 PMIP、TraCE - 21ka 等项目提供的数据,空间分辨率较粗,对于区域或局部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中小尺度气候分析来说,难以满足需求;而 World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07
-
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助力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监测研究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生态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入侵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 “不速之客”,正逐渐威胁着许多地区的生态平衡。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就是这样一种从北美引入后迅速扩散的有害杂草,它在牧场生态系统中肆意生长,不仅与本土植物争夺空间和资源,还影响了农作物生产,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据统计,仅在北美大平原北部,乳浆大戟每年就造成超过 1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乳浆大戟的扩散,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传统的生态数据采集方式,需要专业人员具备物种识别、空间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得争分夺秒地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态变化,这使得大规模的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5-07
-
探秘校园线性空间景观:解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自然密码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压力如影随形。日常生活的琐碎、就业的严峻挑战,让他们时常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令人揪心,年轻人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攀升,中国也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被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疫情期间,大学生被困在宿舍,社交和娱乐活动受限,心理健康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以往研究虽已证实绿色景观对身心健康有益,可对于校园中线性空间景观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校园里的线性空间,像蜿蜒的小径、长长的走廊,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连,它们对学生身心健康究竟有何影响?这成了亟待解答的谜题。为了揭开谜底,西安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精心挑选了西安理工大学临潼校区作为实验场地,这里植
来源: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时间:2025-05-07
-
黑人孕妇抑郁症状研究:社区环境与回避应对策略的关键作用
在孕期,报告所在社区混乱和犯罪程度较高的黑人女性,往往会有更严重的抑郁症状。本研究旨在探究回避应对(Avoidance Coping)在黑人女性孕期,社区混乱(Neighborhood Disorder)、社区犯罪(Neighborhood Crime)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黑人出生的生物社会影响(Biosocial Impact on Black Births,BIBB)” 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样本为 599 名黑人孕妇。这些孕妇完成了关于社区混乱和犯罪情况、回避应对方式以及抑郁症状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的平均孕龄为 18 周,平均产妇年龄为 27 岁。报告社区混乱和犯罪程
来源:Journal of Racial and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
时间:2025-05-07
-
巴西晚三叠世哺乳动物先驱的骨骼损伤:洞察远古生物行为与生态的关键线索
Traversodontidae 科是犬颌兽类谱系中一类非哺乳形犬齿兽,是三叠纪时期最为成功的植食性 / 杂食性动物类群。在巴西,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具约 2.28 亿年前 Traversodontidae 科动物的化石,经鉴定属于Exaeretodon riograndensis ,它出土于巴拉那盆地圣玛丽亚超序列的上三叠统地层。通过宏观分析,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其肋骨上存在骨痂,这表明该动物生前遭遇过横向外伤性骨折,骨折原因可能是摔倒,也可能是种内或种间的冲突。这样的创伤很可能会妨碍其行动,进而影响觅食效率和躲避捕食者的能力。不过,该物种可能具有群居习性
来源:The Science of Nature
时间:2025-05-07
-
探秘喜马拉雅西部白背栎适应环境之策:为物种保育点亮新灯塔
白背栎(Quercus leucotrichophora)是喜马拉雅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保持水土、提供饲料和燃料以及森林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喜马拉雅西部温带森林,通过分析叶片性状,探究白背栎沿海拔梯度的资源利用策略。他们在不同季节,从三个海拔的不同林分中随机选取 6 棵树,收集叶片和茎的性状数据。方差分析表明,形态、生理和生化性状对白背栎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三种森林类型有显著贡献。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海拔梯度升高,比叶面积、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增加,而叶片干物质含量降低。这些性状的变化表明,白背栎倾向于采取资源保护策略,以实现快速的投资回报,这可能是为了应对高海拔地区恶劣的气候条
来源:Plant Ecology
时间:2025-05-07
-
综述:《暗色腿冠雉(Penelope obscura,1815),别对我隐瞒你吃了什么!大西洋森林的果实、树叶、花朵和种子:贡献与饮食综述》
动物 - 植物相互作用与暗色腿冠雉的重要性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 - 植物相互作用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服务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种子传播是植物种群建立和动态变化的重要机制。大型食果鸟类如冠雉,是大西洋森林中种子传播的关键参与者。暗色腿冠雉(Penelope obscura)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暗色腿冠雉的饮食种类研究对暗色腿冠雉的饮食进行了分析,在巴西不同地区和州,共记录到其食用的植物物种达 294 次,这些植物隶属于 60 个科、212 种。其食用的物品主要是果实,但也有树叶、花朵和种子的记录。在众多果实中,尤拉卡棕榈(Euterpe edulis)的果实是其最爱。尤拉卡棕榈在大西洋森
来源:Ornithology Research
时间:2025-05-07
-
分子技术揭示巴西蜉蝣属(Askola):物种若虫关联与隐存种证据及其研究意义
研究人员对采自巴西卡廷加(Caatinga)和大西洋森林(Atlantic Forest)生态区溪流中的蜉蝣属(Askola)标本进行研究。借助分子工具(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 I,COI 序列),确定了 A. mucuge 的若虫和成虫之间的联系。该物种若虫可通过左下颌外切齿内侧的内小齿以及无斑纹的腹部背板,与该属其他两种已知若虫区分开来。此外,自动条码间隙发现(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 )技术显示,以 A. froehlichi 之名存在的物种可能包含隐存种,暗示有三个独立谱系。研究结果减少了 A. froehlichi 在海克尔(Haeckelia
来源:Neotropical Entomology
时间:2025-05-07
-
综述:CRISPR/Cas技术培育除草剂耐受作物的研究进展
除草剂耐受作物的农业挑战与需求 杂草与作物争夺光、水和养分等资源,长期制约农业生产。尽管部分杂草具有生态价值(如固氮或保持水土),但其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促使人类发展除草剂作为主要防控手段。传统化学除草剂虽有效,但过度使用导致抗性杂草进化加速,全球已报道超过250种除草剂抗性杂草生物型,亟需创新技术突破困境。 CRISPR/Cas技术的革新性应用 CRISPR/Cas系统通过向导RNA(gRNA)精准定位靶基因,利用Cas®核酸酶实现基因敲除、碱基编辑或插入修饰。在除草剂耐受作物开发中,该技术主要聚焦三类靶点:(1)除草剂作用靶标酶(如EPSPS酶)的耐受力增强;(2)除草剂代谢通路关键
来源:Journal of Plant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5-07
-
白斑红点鲑幼鱼哈欠行为的种群间差异:游泳与驻守状态下的持续时间变异
哈欠(yawning)作为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刻板行为(stereotyped behavior),在鱼类中亦有典型表现。尽管此前研究观察到单一物种种群内的哈欠行为变异,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尚未被揭示。这项研究聚焦于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幼鱼,对比分析了四个地理种群在两种行为状态下的哈欠特征:游泳(swimming)状态与驻守(station-holding)状态——后者指幼鱼静止于基质表面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虽然种群间哈欠频率无显著差异,但哈欠持续时间在不同地理种群中呈现明显分化。驻守状态下,1号站点的幼鱼哈欠持续时间显著短于2号和3号站点;游泳状态下
来源:Journal of Ethology
时间:2025-05-07
-
探秘木鸫秋季迁徙:幼鸟与成鸟的差异之旅及其生态意义
每年秋季,当新热带 - 近北界的候鸟开始它们从温带繁殖地到热带的漫长旅程时,幼鸟们也踏上了首次迁徙的征程。对于这些幼鸟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冒险,它们不仅要应对长途飞行带来的生理压力,还要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在这场迁徙大冒险中,人们不禁好奇,幼鸟和成年鸟在迁徙过程中会有怎样的不同表现呢?此前的研究虽然对鸟类迁徙有所了解,但关于幼鸟和成年鸟在迁徙起始时间、飞行速度和迁徙节奏等方面的差异,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而且,以往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在中途停歇地研究时,难以确定个体的繁殖或出生地,不同个体的迁徙起始时间、距离和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用地理定位器跟踪幼
来源:Movement Ecology
时间:2025-05-07
-
印度安得拉邦新发现的齿白蚁属(Odontotermes Holmgren)物种:生态与经济意义重大的研究突破
尽管齿白蚁属(Odontotermes Holmgren)在生态和经济方面意义重大,但在印度安得拉邦,对其分类学和分布的研究却十分匮乏。齿白蚁属包含许多害虫种类,会破坏木材、建筑结构以及农业和园艺作物。然而,该属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尚未得到评估。作为南印度白蚁分类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收集到 4 种齿白蚁,分别是埃氏齿白蚁(Odontotermes escherichi (Holmgren))、球形齿白蚁(O. globicola (Wasmann))、古尔达斯布尔齿白蚁(O. gurdaspurensis Holmgren and Holmgren)和瓦伊什诺齿白蚁(O. vaishno Bo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opical Insect Science
时间:2025-05-07
-
突破传统认知:非真社会性昆虫的社交行为多样性及其进化意义
在自然界中,社会性(sociality)长期被狭隘地定义为真社会性(eusociality)——即具有生殖分工、世代重叠和合作育幼三大特征的极端社会形式。这种以蚂蚁、蜜蜂等真社会性昆虫(Hymenoptera)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虽然催生了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等经典理论,却无形中遮蔽了更广泛的社会行为谱系。正如Bourke在《社会进化原理》中指出,这种"真社会性偏见"使得学界忽视了占昆虫物种99%的其他社会组织形式,导致对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的理解存在重大缺口。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从果蝇幼虫的临时聚集到耳螋(Dermaptera)的跨季亲代抚育,昆
来源:Insectes Sociaux
时间:2025-05-07
-
揭秘温带低地河流鱼类冬季 “活跃密码”:欧洲须鲃与河鲷的冬季运动研究
在大自然的奇妙舞台上,冬季对于淡水鱼类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季节。寒冷的气温、缩短的日照时间、可能出现的冰盖以及变化无常的水流,都如同重重关卡,考验着鱼类的生存能力。以往的研究发现,低温会降低鱼类的代谢率、游泳能力和觅食率,一些鱼类甚至会进入静止状态来应对寒冬。然而,对于许多鱼类在冬季活动和运动的减少程度,以及这种减少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还知之甚少。就像在温带低地河流中,欧洲须鲃和河鲷这两种常见的鱼类,它们在冬季究竟是如何活动的呢?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开的谜题。为了揭开这个谜题,来自英国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意义
来源:Hydrobiologia
时间:2025-05-07
-
“塑木堵塞” 现象揭秘:地中海山区河流与温带生态系统的惊人共性及研究意义
木堵塞(Wood jams)由沉积在河道区域的树枝、树根团、细小有机物和矿物沉积物组成,在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对温带山区河流的研究表明,木堵塞能有效捕获大塑料(Macroplastics),这会给栖息其中的生物带来多种风险。但在其他气候区的山区河流中,因河岸植被、木堵塞特征和河流水文状况不同,类似效应尚未得到验证。研究人员对意大利中部地中海小型山区阿涅内河(Aniene river)河道内木堵塞及其他表面沉积的大塑料进行采样。结果显示,木堵塞捕获的大塑料碎片质量分别是木本植被、草本植被和裸露河流沉积物捕获量的 10 倍、150 倍和 600 倍。这些结果证实了之前在温带山区河
来源:Hydrobiologia
时间:2025-05-07
-
巴西海岸生物地理分区新解:海洋螨类系统地理学揭示关键边界
巴西海岸的生物地理分区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假设对省份或生态区域之间的边界划分提出了不同观点。为验证这些假设,研究人员选用海洋小型底栖生物中的常见组成部分 —— 海螨(halacarid mites)开展研究。海螨移动能力弱且没有浮游扩散阶段,非常适合这项研究任务。研究人员从 47 个地点采集了 427 个个体,它们分属于 3 个通过形态学鉴定的物种,分别是双嵴阿高螨(Agauopsis bilophus)、军团阿高螨(A. legionium)和光滑菱形颚螨(Rhombognathus levigatoides),并对这些个体的 1 个线粒体标记和 2 个核标记进行了测序。研究数据解决了热带和
来源:Hydrobiologia
时间:2025-05-07
-
马德拉岛流浪猫与猎物的昼夜活动规律研究:对本土物种保护的启示
在神秘的海洋岛屿上,生物们的生活节奏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外来物种的入侵,正悄然打破岛屿生态的平衡。家猫(Felis catus),这个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宠物,一旦成为流浪猫,在岛屿环境中却可能变成本土生物的 “噩梦”。它们凭借着灵活的捕猎技巧,肆意捕食各类猎物,严重威胁着本土物种的生存。据统计,全球岛屿上至少 14% 的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灭绝都与流浪猫脱不了干系。在马德拉岛(Madeira Island),流浪猫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在城市与乡村穿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预估的影响。然而,以往人们大多关注物种的空间分布,却忽略了物种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尤其是流浪猫与它们猎物的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时间: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