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壳聚糖疏水磁性絮凝剂高效分离乳化含油废水的研究及其环境应用价值
工业排放的乳化含油废水如同环境中的"顽固污渍",其油滴粒径小于20μm且含有多环芳烃等230余种有毒物质,传统处理方法难以破解。这类废水不仅会形成水面油膜阻碍光合作用,其含有的苯并芘等成分还具有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长期威胁。更棘手的是,现有聚丙烯酰胺类合成絮凝剂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天然絮凝剂壳聚糖(CS)虽可生物降解,却存在稳定性差、功能单一等缺陷。如何开发兼具高效分离能力和环境友好特性的新材料,成为废水处理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针对这一挑战,国内某研究团队在《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发表创新成果。他们巧妙地将纳米Fe3O4的磁响应性与壳聚糖的
来源: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时间:2025-05-27
-
脱硫废水经共沉淀法合成钙矾石及其在锌离子去除中的应用
论文解读在当今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火力发电厂作为主要的电力来源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电厂在燃烧煤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SO2),这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湿法脱硫(FGD)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中,通过碱性浆液(如石灰石或石灰)来吸收烟气中的SO2。然而,这一过程产生了大量的脱硫废水,这些废水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SO42-)、硬度离子、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具有较高的污染负荷。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些废水可能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在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火力发电厂采用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以实现废水
来源: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时间:2025-05-27
-
全球海洋微陨石丰度的空间变化及其采集策略研究
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如同一个不断接收宇宙 “礼物” 的星际驿站,每年有约 40000 吨宇宙尘埃降临,其中 4000-6000 吨以微陨石(Micrometeorites, MMs)的形式抵达地表。这些来自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 “宇宙信使”,虽小如沙粒(约 10 μm 至 2 mm),却携带着太阳系形成与生命起源的关键线索。然而,如何高效收集这些珍贵的宇宙物质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 —— 地表环境复杂,陆地沉积过程易将微陨石掩埋或污染,而不同海洋区域的收集潜力也尚不明确,古岩石中化石微陨石的采集研究更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为系统解析微陨石的全球分布规律并优化采集策略,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CS
来源: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时间:2025-05-27
-
氮化硼纳米材料形貌优化增强全氟辛酸光催化降解效能研究
论文解读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因其在泡沫灭火剂、防水材料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威胁全球饮用水安全的"永久化学品"。这类物质中碳-氟键(C-F)键能高达536 kJ/mol,自然降解需千年之久,且在人体内半衰期长达3年,与肝癌、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密切相关。美国环保署最新标准将全氟辛酸(PFOA)限值定为4 ppt(万亿分之一),传统活性炭吸附结合焚烧的处理方式易产生有毒短链PFAS副产物,而电氧化、等离子体等新技术存在能耗高或机理不明等缺陷。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团队在《Chemosphere》发表研究,系统比较了三种氮化硼纳米材料——纳米管(BNNT)、纳米刺(BNNB)和纳米颗粒(BNNP)
来源:Chemosphere
时间:2025-05-27
-
中国西南喀斯特流域沉积物连通性年际变化及其气候-植被耦合驱动机制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下河网和脆弱的表层土壤闻名,中国西南地区作为全球最大连片喀斯特区,长期面临石漠化与土壤侵蚀的生态威胁。这片土地上的土壤形成速率极低,地表裂隙发育,加之季风气候带来的强降雨,使得沉积物输移过程呈现复杂的地表-地下双通道特征。尽管已实施植被恢复等治理措施,但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改变沉积物源-汇连通性(IC)影响水土流失,仍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选取珠江流域西江水系6个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碳酸盐岩占比39-64%),基于2000-2019年气候、植被、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创新性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
-
高原鼠兔土丘微地形对裸露坡面侵蚀水动力学的调控机制研究——以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为例
【论文解读】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占据着80%的土地面积,是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这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脆弱生态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接踵而至。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爆发性繁殖使其成为草甸退化的"隐形推手"。这些小家伙每年将1–5 T ha−1的地下土壤搬运至地表,形成缺乏植被固结的松散土丘,导致70%的草甸面积遭受破坏,最终演变为独特的"鼠丘裸露斑块"。尽管已有研究关注鼠兔活动的生态影响,但关于其塑造的微地形如何通过水动力学过程加剧土壤侵蚀,始
-
冲积河道河床变形驱动下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研究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潜流交换(hyporheic exchange)是连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键过程,通过输送溶解氧、营养盐和微生物,维持着河床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自然河流中由堰坝引发的河床动态变形如何影响这一过程,长期以来缺乏定量研究。传统模型多假设河床静态,忽略了冲刷坑(scour pit)快速形成对水动力场和溶质运移的即时影响,这限制了堰坝在生态修复中的精准应用。针对这一空白,来自湖北省自然基金等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在《CATENA》发表论文,通过创新性耦合地表水三维模型与地下水二维模型,首次揭示了河床短期变形对潜流交换的强化机制。研究采用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以长江中
-
镰状细胞病中不可逆镰状细胞的独特力学特性量化研究
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 SCD)是一种由血红蛋白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引发的遗传性血液疾病,患者红细胞在低氧条件下会形成刚性血红蛋白(Hb)聚合物,导致细胞镰状变形。其中不可逆镰状细胞(Irreversibly Sickled Cells, ISC)因其永久性形态改变和独特流变学特性,被认为是驱动血管阻塞危象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缺乏单细胞水平的高通量检测手段,ISC的力学特性与氧环境响应机制始终未能系统阐明,这严重制约了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构建了突破性的单细胞力学特性测量平台,首次实现ISC氧依赖性力学参数与氧饱和度的同步量化。通过
来源:Blood Vessels, Thrombosis & Hemostasis
时间:2025-05-27
-
双齿螯合羧酸配体原位修饰绣球花型TiO2增强光催化活性及其环境修复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纺织、造纸等行业排放的罗丹明B(RhB)等有机染料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突变特性,而传统处理方法如活性炭吸附难以彻底降解。二氧化钛(TiO2)虽具优异光催化性能,但其宽禁带(3.0-3.2 eV)导致仅能利用5%的太阳光谱,且载流子复合快(<10 ns)。现有改性策略如元素掺杂、染料敏化等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团队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发表论文,开发了乙酸原位修饰绣球花型TiO2的新方法。通过水热合成结合液相修饰技术,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顺磁共振(EPR)表征材料结构,结合光
来源:Applied Surface Science
时间:2025-05-27
-
无贵金属镍钨双原子位点协同增效实现高效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
在能源危机与全球变暖的双重压力下,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CO₂)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的光催化 CO₂还原(PCR)技术,宛如一柄有望同时破解环境与能源困局的 “双刃剑”。然而,当前该领域正面临两大棘手难题:一是 CO₂分子天生的高化学惰性,导致其在催化剂表面的转化反应如同被按下了 “慢放键”,反应动力学迟缓;二是光生电子与空穴这对 “冤家”,总是迅速复合,使得本就珍贵的光能利用率大幅折损。如何突破这两大瓶颈,成为全球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的焦点。为了攻克上述难题,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颇具创新性的研究。他们致力于开发一种高效的无贵金属光催化剂,以实现 CO₂的高效转化。研究团队构建了锚定在聚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27
-
利用碱金属促进钯金纳米颗粒催化剂氧化偶联甲醇与二甲胺的研究
论文解读在化学工业中,氧化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合成策略,用于构建碳-氮键等关键结构单元。然而,传统催化剂的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复杂底物的选择性转化方面。为此,来自美国的研究团队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引入碱金属作为助催化剂,显著提升了钯金纳米颗粒催化剂在甲醇与二甲胺(DMA)氧化偶联反应中的性能。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碱金属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采用强静电吸附法(SEA)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碱金属(Li、Na、K、Cs)的PdAu/SiO2催化剂,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27
-
揭示ZnFe2O4催化剂在CO2加氢制甲醇中的活性相及其调控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激增,CO2转化技术成为缓解环境压力的关键。甲醇作为氢能载体和C1平台分子,其合成备受关注。然而传统铜基催化剂存在易烧结、锌铜组分分离等问题,导致活性快速衰减。尖晶石氧化物(AB2O4)因其结构可调性和稳定性成为替代候选,但ZnFe2O4在CO2加氢中的活性相与调控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比Ar和H2预处理对ZnFe2O4催化剂的影响,发现Ar预处理样品(ZnFe2O4-Ar)在280°C、5 MPa、H2/CO2=3条件下实现96.1%甲醇选择性,且尖晶石结构保持完整;而H2预处理样品(ZnFe2O4-H2)因结构坍塌生成Fe3O4、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27
-
精准调控MIL53(Fe)终端配体OH⁻/H2O实现光芬顿反应中H2O2超高效活化
氯酚类污染物(CPs)因其毒性和致癌性被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但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高效降解。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虽在芬顿反应中展现出潜力,却受限于H2O2活化效率低和pH适用范围窄等瓶颈。针对这一难题,上海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通过终端配体调控策略改造MIL53(Fe),相关成果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研究团队采用热辅助合成技术制备缺陷型MIL53-250催化剂,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分析了Fe位点配位环境变化对电子结构的调控机制。通过对比不同
来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时间:2025-05-27
-
北欧风能发展争议中的空间正义:瑞典与芬兰地方媒体的报道分析
论文解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少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瑞典和芬兰作为北欧国家,积极致力于实现国际气候目标,并推动绿色产业的增长。然而,风能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两国的北部地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些争议不仅涉及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还牵涉到社会公平和地方自治等深层次问题。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Therese Bjarstig和Hanna Lempinen两位研究人员对瑞典和芬兰北部地区的区域新闻媒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2020至2023年间发表的372篇文章,揭示了风能发展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互动。研究人员采用了比较定性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瑞典的《Norrbottnen
来源:Energy, 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
时间:2025-05-27
-
基于遥感环境数据的红海珊瑚礁区域化研究揭示两大气候驱动型生态分区及其保护意义
红海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威胁。然而,由于现场数据匮乏和学科局限性,过去对红海的区域划分存在多达12种矛盾方案(如图1所示),严重阻碍了跨国保护政策的协调实施。这种混乱局面使得这片拥有高特有物种率的海洋(DiBattista et al. 2016)难以建立统一的监测体系,而北部海域作为潜在的热避难所(Fine et al. 2013)与南部模拟未来气候的"天然实验室"(Raitsos et al. 2013)的独特价值也未被系统评估。为破解这一困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长期(≥24年)遥感环境数据,对2448个珊瑚礁位点进行聚
来源:Coral Reefs
时间:2025-05-27
-
老年人参与共同创造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体验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如何让老年人维持健康独立的生活成为重要议题。跌倒作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风险之一,不仅可能导致严重损伤,还会显著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尤其是结合认知训练的双任务(dual-task)运动对预防跌倒有效,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老年人参与度低、长期依从性差等问题。传统的干预措施往往由研究者主导,缺乏目标人群的直接参与,导致设计的方案可能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因此,探索老年人在干预措施开发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成为优化预防跌倒方案的关键。来自瑞典于默奥大学(Umeå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参与共同创
来源:Research Involvement and Engagement
时间:2025-05-27
-
坦桑尼亚莫罗戈罗地区老年人粮食不安全困境:生存与痛苦的质性研究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位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这一数字远超全球其他区域。当坦桑尼亚莫罗戈罗地区90岁的老奶奶描述"我们只是活着却在受苦"时,她道出了数百万非洲老年人的生存困境——虽然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在2050年突破15亿,但非洲老年人往往在贫困、疾病和社会边缘化的夹缝中挣扎。令人担忧的是,当前营养干预主要聚焦孕产妇和儿童群体,老年人成为被政策遗忘的角落。这种现状促使来自健康与联合科学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揭示性研究,其成果发表在《Discover Public Health》期刊。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策略,从TASAF(坦桑尼亚社会行动基金)受益家庭中筛选60岁以上老年人,
来源:Discover Public Health
时间:2025-05-27
-
综述:全球热健康行动计划中精神健康应对的关键缺口
目的极端高温(Extreme Heat)与自杀、焦虑(Anxiety)、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等精神健康状况相关。然而,精神健康在热健康规划中的整合有限,且目前缺乏对其纳入情况的全面评估。本综述旨在:(1)识别和分类全球热健康行动计划中与精神健康相关的内容;(2)分析极端高温与精神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缺口。近期发现对来自 24 个国家的 83 份热健康行动计划的审查显示,尽管 75.9% 的计划提到了精神健康,但只有 31.3% 承认其具体影响,21.7% 包含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些计划覆盖了约 22 亿人,约占 2024 年全球人口的 26%。大多数干
来源: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
时间:2025-05-27
-
综述:头发皮质醇浓度的季节性变化:一项系统综述
头发皮质醇浓度(HCC)作为心理神经内分泌研究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可反映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的长期活动。HPA 轴是应激反应的核心调节系统,其分泌失调与多种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相关。与唾液、血清皮质醇等检测方式不同,头发中的皮质醇能回顾性地累积反映数月内的分泌情况,具有无创、易采集、可室温储存等优势,在创伤事件、心脏代谢健康、妊娠及产后、精神障碍及治疗干预等研究中应用广泛。头发在生长过程中会摄入未结合的皮质醇,通常认为头发平均生长速度为 1cm / 月,因此距头皮最近的 1cm 头发段代表过去一个月的皮质醇累积情况。研究中通常检测 1-3 个月内的皮质醇分泌情况,采集部位多
来源: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时间:2025-05-26
-
大规模农业生物质生产的关键影响因素及结构关系解析:基于解释性结构模型的跨维度研究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生物质作为第四大可再生能源,其规模化生产(Large-scale Agricultural Biomass Production, LABP)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能源需求预计到2040年将增长48%,而生物质能源的推广却受限于技术、政策、经济等多维度因素的复杂交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当管理可能导致生物质利用反而加剧环境退化,凸显了系统性分析LABP影响机制的紧迫性。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综述与专家意见,首次从生产者、政策制定者、学者等多元主体视角整合出19个LABP关键因素。运用解释性结构建模(Interp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