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强化微生物策略减轻堆肥过程中微塑料向农业生态系统的转移 —— 一篇简短综述
引言堆肥是有机废物管理的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能促进养分循环、减少环境污染。但在发展中国家,因废物管理不善,塑料碎片混入有机废物,在堆肥过程中破碎形成微塑料(MPs),随堆肥进入农业土壤。MPs 不仅降低堆肥质量,还影响堆肥过程的微生态平衡,威胁肥料、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研究发现,MPs 干扰堆肥关键过程,破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导致堆肥腐殖化延迟、有机物分解减少、养分循环的微生物转化效率改变。不过,微塑料表面能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 塑球微生物群落(plastisphere),为微生物提供特殊生态位,部分相关微生物具有降解微塑料的潜力,为堆肥污染控制带来希望。尽管对 MPs 在堆肥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时间:2025-05-07
-
综述:废水中污染物检测与监测传感器
引言工业排放的未处理污水常导致湖泊和河流污染。在线监测系统因成本效益高、响应迅速和安全性好而受到青睐。但检测低营养物质浓度仍是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难题。传感器凭借高灵敏度、选择性、效率和准确性,成为水质监测的得力工具,其提供的数据对维持水质、保护生态系统和保障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将现代传感器与数据管理系统结合,能优化数据收集和决策过程。不过,像金纳米粒子这类先进纳米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传感器在废水监测中的应用。有序介孔碳材料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900 - 1500 m2 g−1 )、较高的孔隙率、良好的电子转移和石墨化效应,被用作有效的传感平台,用于识别废水中的环境污染物。基于金属 - 有机框架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时间:2025-05-07
-
综述:环境 DNA 标记作为追踪地下水污染机制及其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工具:应用、局限与未来方向
引言环境 DNA(eDNA)是生物体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遗传物质(DNA),可在沉积物、水和空气中被识别。eDNA 的来源包括皮肤细胞、黏液、粪便、唾液和其他体液。它能被捕获、保存、提取、扩增、测序和分类,从而实现物种检测和分类。许多因素,如生物量、生物年龄、摄食活动、生理状况、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等,都会影响 eDNA 的产生。在生态研究、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生物学领域,eDNA 分析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与传统方法不同,eDNA 分析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无需干扰栖息地就能了解物种的存在和数量,这对于研究难以捉摸或珍稀的物种、监测入侵物种、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尤为有用。此外,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时间:2025-05-07
-
综述:土壤中抗生素的赋存与积累特征及其对碳氮循环的影响
引言抗生素作为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人类、动植物感染,还能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养殖效率。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会进入水、沉积物和土壤,成为 “假持久性” 新兴污染物。在土壤中,抗生素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功能,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碳氮循环。例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能降低硝化速率,抑制土壤氮循环。探究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来源、积累情况以及影响碳氮循环的机制,对了解其环境风险至关重要。土壤中抗生素的赋存与积累特征对 2000 - 2023 年全球数据的分析显示,在土壤中检测出 59 种抗生素,其中包括 18 种磺胺类(SAs)、12 种喹诺酮类(QNs)、4 种 β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时间:2025-05-07
-
综述:电动汽车转型对城市噪声污染的影响
引言在过去十年,受环保理念、价格下降和政府补贴推动,现代城市中内燃机汽车(ICEVs)向电动汽车(EVs)的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新售电动汽车近 1400 万辆,较上一年增长 35%,全球约有 4000 万辆电动汽车上路,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占全球总销量的 95%。虽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汽车销量有所增长,但整体占比仍较低。用 EVs 替代 ICEVs 有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同时,许多人认为这也能大幅降低大城市的噪声污染,欧洲委员会也曾呼吁在 2030 年前将城市交通中 ICEVs 的使用减少 50%,并在 2050 年前完全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时间:2025-05-07
-
综述:气候变化下的极端天气事件与环境污染:欧洲十个沿海城市的对比研究
引言气候变化的影响正重塑环境动态,沿海城市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影响,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在欧洲,沿海城市风暴、洪水、热浪和干旱愈发频繁,这些极端天气加剧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还改变了重金属、微塑料和微生物病原体等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沿海城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挑战,城市化、旅游、工业活动和农业径流造成污染,极端天气又进一步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例如,洪水会使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重新悬浮,还会携带城市径流中的微塑料,增加其毒性。此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有时会带来意外后果,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当导致污染物释放,过度依赖工程措施会加剧侵蚀或生态系统退化。本综述考察了从大西洋到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时间:2025-05-07
-
综述:神经科学与气候行动:促进大脑与地球健康的交叉路径
引言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福祉构成严重威胁,如气温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空气污染等,这些都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大脑健康、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而大脑不仅受环境危机影响,还能驱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神经科学为深入理解人类大脑与变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将探讨个体和集体气候行动对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大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核心作用。气候行动对大脑的影响直接影响积极的出行方式:采用步行或骑行等主动交通方式,既能显著减少排放,又有利于大脑健康和认知。规律的体育活动可增强大脑功能,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改善认知能力,如增强记忆力和执行功能。此外,主动交通常使人接触自然环境,能改善情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时间:2025-05-07
-
综述:集体行动对气候变化减缓的影响
气候变化作为集体行动问题气候变化的本质决定了其必须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尽管部分利益集团试图将其归咎于个体责任(如碳足迹概念),但研究明确揭示: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累积效应、代际公平困境以及缺乏全球强制治理机制,共同构成了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化石燃料使用的"搭便车"现象尤为突出——少数人获益而全人类承担气候恶化后果(如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现有理论框架中,社会生态模型强调人与自然系统的交互影响;公共资源理论(Commons Framework)则揭示社区如何协同管理碳汇资源;而社会运动理论解析了"星期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等全球抗议活动的动员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学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时间:2025-05-07
-
综述:集体气候行动的社会基础
迈向基于社区的气候素养:结构视角传统的科学素养教育致力于统一构建知识,以弥补所谓的知识缺口。但数十年的跨学科研究表明,个体层面的知识不足以赋予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能力或动力。事实上,一项近期的二阶元分析显示,仅基于知识的干预措施在促进亲环境行为方面效果最差。然而,社区仍需要足够信息来理解气候威胁。如今,研究重点正从个体层面的科学素养转向社区层面的气候素养(即基于社区的气候素养,Community - Based Climate Literacy,CBCL)。在 CBCL 视角下,素养被认为是分布于整个群体,而非仅存在于个体之中。基于 CBCL 理论,研究开始探讨集体行动如何通过社会网络传播并渗透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时间:2025-05-07
-
综述:气候行动主义的影响
气候行动主义的影响图谱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气候行动主义在过去十年呈现爆发式增长。从街头抗议到企业抵制,活动家们沿袭了历史上民权运动与妇女选举权运动的策略,但其实际效果始终存在争议。通过对50项跨学科研究的梳理,一幅关于行动主义影响力的证据地图逐渐清晰。公众舆论与媒体覆盖:最坚实的证据链气候抗议活动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公众认知层面。大量研究证实,示威行动能显著提高公众对相关组织的知晓率,并引发网络搜索量的激增。这种关注度转化具有明显的战术依赖性——非暴力直接行动(NVDA)往往能获得更广泛的同情,而激进行为可能导致公众疏离。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呈现方式成为关键中介变量:当报道聚焦于抗议者的诉求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时间:2025-05-07
-
基于冠层和叶片高光谱反射率预测地中海地区春小麦产量及生理性状的研究新突破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攀升,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农业生产需求将翻倍。小麦作为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在地中海地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颇为可观。然而,地中海地区的小麦生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水 deficit(缺水)成为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地区,缺水会导致小麦在开花期和灌浆期碳同化减少,进而造成产量下降,这就是所谓的 “终端干旱胁迫”。并且,气候变化还在不断加剧包括地中海雨养地区在内的干旱压力,严重影响了作物生产。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培育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小麦品种显得尤为重要。而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基因型,关键在于准确评估其生理和产量性状。但传统的评估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例
来源:Crop and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07
-
综述:生物炭在缓解中国北方和南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不同作用
生物炭在缓解中国北方和南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不同作用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迫在眉睫。农业生态系统中,稻田排放的 CH4和 N2O 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贡献显著。中国提出 “双碳” 目标,低碳环保的水稻生产至关重要。生物炭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壤改良剂,在减少 GHG 排放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对其在我国南北稻田中的作用展开综述。1. 生物炭对中国南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稻田 CH4排放包含生产、再氧化和大气传输三个过程。南方长期的淹水管理使稻田土壤形成还原厌氧环境,利于产甲烷菌繁殖,加上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导致南方稻田
来源:Crop and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07
-
粳稻与籼稻品种对开放式CO2富集的籽粒品质响应差异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启示
随着全球大气CO2浓度突破426.91 μmol·mol−1,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日益严峻。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人口的主粮,其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CO2浓度升高(eCO2)虽能促进C3作物光合作用,但不同品种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eCO2往往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垩白增加等品质劣变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往研究多聚焦粳稻品种,而对高产潜力更大的籼稻品质响应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科学瓶颈,扬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自由大气CO2富集(FACE)平台,选取具有典型产量响应差异的粳稻品种Wuyunjing27(WYJ27)和籼稻品种Yangdao6(YD6),系统研究了eC
来源:Crop and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07
-
综述:环境胁迫诱导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机制
环境胁迫诱导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机制引言植物次生代谢物(如黄酮类、萜类和生物碱)虽非生长必需,却在应对生物/非生物胁迫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些化合物通过清除活性氧(ROS)、抵御病原体及介导信号传导等机制增强植物适应性。近年来,通过环境胁迫调控次生代谢物合成成为提升作物抗逆性和药用成分产量的研究热点。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次生代谢物合成始于初级代谢提供的底物,主要依赖三条核心通路:甲羟戊酸途径(MVP):在细胞质中合成萜类前体异戊烯焦磷酸(IPP),关键酶HMG-CoA还原酶(HMGR)催化限速步骤;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MEP):质体中通过DXS/DXR等酶将丙酮酸转化为IPP;莽
来源:Crop Design
时间:2025-05-07
-
综述:用于金回收的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
用于金回收的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的结构和组成合理的结构和组成对于具备优异金回收性能的 COFs 材料至关重要。目前,用于金回收的 COFs 按连接方式分类,主要集中在亚胺连接、酰胺连接、腙连接、β - 酮烯胺连接、sp2 - 碳共轭和咪唑并吡啶鎓连接的 COFs。此外,还有溶剂热法、微波法、声化学法和室温法等一系列制备方法。COFs 对金的吸附上述各类 COFs 已被应用于金回收。但实际水基质复杂,金的吸附性能易受多种参数影响,包括 pH、时间、初始金浓度、温度和干扰离子。本部分将分析这些吸附参数对金回收的影响,并评估 COFs 在金回收方面的实际应用潜力 。总结与展望本综述全面回顾了功能化 C
来源: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时间:2025-05-07
-
综述: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量子力学悖论:与序列内在相关却又独立于序列
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量子力学悖论:与序列内在相关却又独立于序列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莱文塔尔悖论(Levinthal paradox)影响深远。莱文塔尔计算发现,对于含 100 个残基、99 个肽键、198 个 φ 和 ψ 键角的多肽,若每个键角有 3 种稳定构象,其错误折叠的构象数可达 3198 种。若蛋白质通过逐个尝试所有构象来达到正确折叠状态,所需时间将远超宇宙年龄,即便构象采样速度极快(纳秒或皮秒级)也难以实现。这一悖论为探索蛋白质折叠机制奠定了基础。安芬森(Anfinsen)在 1973 年提出突破性假说,证明蛋白质即使变性后,仍能折叠成能量最稳定或热力学最有利的构象
来源: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5-07
-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与脆弱性评估:为多功能山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关键支撑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生态系统就像一位神奇的 “供应者”,为人类提供着各种各样至关重要的 “福利”,这些福利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 。它涵盖了从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到丰富的食物、宜人的休闲空间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森林净化空气,没有湿地过滤水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各种开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前,虽然量化特定开发项目对 ES 的威胁已有不少研究,但更广泛利益相关者对这些影响的社会认知却很少被关注。而且,社会评估大多聚焦于文化 ES,
来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5-07
-
稻鸭共作:提升长江三角洲水稻磷素利用与产量的绿色新途径
在农业生产的大舞台上,磷(P)可是一位至关重要的 “角色”。它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大约占植物干重的 0.2%。然而,这位 “重要角色” 却有着让人头疼的问题。土壤里的大部分磷,由于溶解度低、被土壤生物固定以及与土壤颗粒结合等原因,存在于难以移动的 “仓库” 中,无法被作物轻松获取。为了让作物茁壮成长,人们大量施用磷肥,可现实很残酷,植物从化学磷肥中吸收的磷还不到 50%。那些没被吸收的磷,顺着水流四处 “逃窜”,引发了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地区,传统施肥方式不仅让稻田出现磷亏缺,还导致了磷污染。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磷亏缺问题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07
-
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元分析揭示的关键奥秘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微塑料(MP)污染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生态杀手”,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广泛存在于大气、海洋、河流以及土壤等各个生态环境中。相较于在水生环境中的研究,微塑料对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存在诸多谜团。土壤微生物群落可是陆地生态系统的 “隐形守护者” ,它们积极参与着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像有机物分解、碳(C)氮(N)循环,以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等,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土壤中的微塑料却像不速之客,可能会打乱这些有序的过程。不同类型、大小和浓度的微塑料,到底会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呢?这成了科研人员迫切想要解开的谜题。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07
-
川中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稳定性的差异机制:基于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解析
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碳汇功能对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农业土壤因频繁人为干扰更易发生碳流失,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措施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成为研究热点。川中丘陵区作为中国西南典型紫色土分布区,多样的水旱轮作系统对土壤结构形成和碳截存机制产生复杂影响,但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介导的有机碳稳定机制尚不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冬闲-水稻(FR)、马铃薯-水稻(PR)和马铃薯-玉米(PM)三种种植模式,副因素为秸秆还田(RS)与不还田(NS)。通过物理-化学分组法将有机碳分为未保护、物理保护等六种组分,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