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科学家绘制首份21世纪全球森林变化图

      美国研究人员14日在《科学》杂志上说,他们绘制出第一份2000年以来全球森林覆盖变化的高清晰图像,从中可以查看自然资源正在丧失或增加的区域。研究人员相信,这份高清图有助于指导今后的森林保护工作。  这份高清图是利用65万多张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由美国马里兰大学、谷歌公司及美国政府的研究人员共同绘制的。研究表明,2000年至2012年间,全球的毁林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而与此同时增加的森林面积只有80万平方公里。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森林的增加或毁灭发生在地球各个地区,但热带是唯一显示出某种明显趋势的区域,其每年毁林面积的增幅超过2100平方公里。  好消息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1-18

  • 英国现变异“超级老鼠” 把吃鼠药当饭吃

    星岛环球网消息:英国出现了一种抗鼠药的变异“超级老鼠”,一般鼠药对它们根本不起作用,它们吃起鼠药就像吃食物一样。中国日报网引述外媒报道,这种老鼠一开始出现在英国西南部和东南部,但是目前似乎已经扩散至更北的地区。而且,其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境内其他种类的老鼠。英国虫害控制人士希望政府能够批准使用毒性更强的鼠药,以阻止这种携带多种病菌的老鼠们全国“流窜”。但是,英国相关部门否定了这一提议,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改变生态环境和危害到其他野生动物。 

    来源:星岛环球网

    时间:2013-11-12

  • 重金属污染“覆水难收” 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理

    ——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超级基金”中心高级研究员郑焰驻纽约记者 王心见 今日视点“在环境综合治理中,重金属污染防治是其中一项非常复杂、非常严峻、非常艰巨的工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超级基金”中心高级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郑焰教授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哥伦比亚大学“超级基金”中心是一个专门研究重金属污染的跨学科学术机构。中心研究团队由医学、环境、地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专家组成。郑教授作为这个中心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不但进行理论研究,还进行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和报告,研究成果被大量引用。采访中,郑教授没有过多谈论自己的成就,而是讲解了美国重金属污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1-07

  • 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对白鳍豚灭绝之谜给出答案

    人类活动须担负主要责任   文章来源:文汇报 黄纯一 发布时间:2013-11-04 【字号: 小  中  大 】       “长江女神”白鳍豚的灭绝究竟因为人类活动,还是气候变化?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合作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人类活动必须担负主要责任。   最近,他们成功绘制了白鳍豚的全基因组图谱。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白鳍豚从陆生至水生的进化特性,同时通过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确认了这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通讯》上。   据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南京师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11-06

  • 环保部专家:中国几乎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

    11月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在北京大学出席“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论坛时作了题为“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的战略思考”的报告。王金南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是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环境大山。他表示,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从目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他认为中国在环保方面战术存在问题,执行能力也很弱,此外,制度层面的问题也值得思考。王金南表示,中国过去40年取得经济增长辉煌成就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发展。过去40年,GDP增长以平均10%的速度独树于世界,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过去40年,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环保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1-04

  • 未来百年我国20个生物群区将发生迁移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付丽丽)“未来50年到10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的20个生物群区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其中18个生物群区向高海拔迁移。”今天,在大自然保护协会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气候变化与保护科学家陈艾如是说。2009年,该协会启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影响与适应》项目。项目发现,根据模型预估,在未来50年,所有主要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均将会上升3℃。而未来100年内气温还将持续上升,在升幅都在5℃左右的中等排放情景下,所有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在2050年的基础上升高2℃左右,年降水也会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31.68毫米到104.6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31

  • 中国确认544种外来生物入侵 成最严重国家之一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获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来源: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0-25

  • 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已在极地“扎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北极是人类最后的净土。终年白雪覆盖,人迹罕至,理应与各种污染物无缘。但事实并非如此,众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早已在极地“扎根”。在日前于拉萨举办的“首届极地及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以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为代表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在南北极及珠峰地区均有发现。在大气流动和洋流的影响下,污染全球化让极地地区无法幸免。如何固守最后的净土,成为当前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净土不净对于南北极而言,一般的污染物很难到达。但对于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汞这样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而言,极地并非天堑。“一般而言,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0-10

  • 我国今年6亿人遭雾霾影响 5年内建立健康监测网络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中国将用3到5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掌握空气污染暴露水平及人群健康影响变化趋势。雾霾健康影响监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日前召开了“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培训会”,此次会议的参加者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河北省、山东省等疾控中心共70余名代表。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徐东群介绍,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总书记和总理非常重视,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3-10-08

  • 秸秆还田不当至农田病虫害高发 农药残留成新问题

    眼下,又是中原秋收季节,秸秆处理再次成为人们头疼的问题。对于全国每年大约8亿吨之巨的农作物秸秆,一般是就地焚烧,狼烟遮盖天地,严重污染环境,许多县乡村基层干部为禁烧忙得精疲力竭。近年来,逐步推广秸秆还田,但带来的严重的病虫害问题,让人们始料不及。过去一亩地30—40元农药就不少了,现在需要70元左右农药还治不住虫。由此而来的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问题愈发突出。河南省商丘三利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林振衡说,他们在河南南阳、安徽淮北、江苏徐州等地做的调查表明,凡是秸秆还田的地方,病虫害特别高发,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成左右,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增产效益几乎被抵消殆尽。他说,秸秆还田为什么导致病虫害易发?这个道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30

  • 云南特有中甸叶须鱼或面临灭绝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监测和数据收集,首次明确了云南高原特有种中甸叶须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年龄与生长曲线、繁殖时间、周期等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鱼类生态学SCI期刊《应用鱼类学报》。 据该研究组博士陈小勇介绍,中甸叶须鱼为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为我国云南高原特有种。该种历史上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小中甸河、那亚河、碧塔海、属都湖和纳帕海,是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背景下,裂腹鱼类三级演化过程中的特化等级物种。近年来其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濒危物种。 在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9-30

  • 地下水砷污染严重 学者:谁会想到自己天天在喝砒霜

    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孟克哈日根嘎查47岁的村民吴智强带着一身“怪病”,跑遍了当地和北京的十几家医院。他手掌上长着密密麻麻、大小不等像老茧一样的肉刺。“这层‘痂子’硬硬的,一拿东西就磨得钻心疼。”吴智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身上也长了很多,黑的、白的、青的,“像花地毯”。让老吴染上这身怪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名33的砷——它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氧化物,砒霜。砷会从地层中渗析到地下水,长期饮用砷超标的地下水,容易罹患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严重者可导致肺癌、皮肤癌等癌症。在《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吴智强所在村子的位置,以及与之毗邻的差不多整个河套平原,基本被涂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9-26

  • PM2.5是健康杀手 是产生雾霾主因

    燃煤、燃油、挥发性气体排放⋯⋯排向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的颗粒物和气体,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在排查大气中各种污染成分给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时,PM2.5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PM2.5里有哪些物质,它们又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解剖PM2.5今年1月下旬的上海两会期间,上海遭遇了连续多日的重度雾霾天气,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其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空气质量监测也“爆表”不断,雾霾自然成了上海两会的焦点话题。无独有偶,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也遭遇了重度的雾霾与沙尘天气,陷入“史上最恶劣的开会环境”。为此,有人调侃新北京精神是“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

    来源:自然与科技

    时间:2013-09-25

  • 南宁市现二类有害生物田园杀手非洲大蜗牛

      图为非洲大蜗牛  近日,南宁市郊出现非洲大蜗牛,繁殖力极强。这种被我国首批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田园杀手”昼伏夜出,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的梁老师,在学校附近开荒种植蔬菜。近日,他在地里发现大量不知名的“螺”状生物,专门啃食各种蔬菜的茎叶。这些奇怪的“螺”个头很大,昼伏夜出,每天清晨到菜地随手就可捉到一大桶。 梁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们种的菜都是自己吃的,所以从来不喷农药,即使发现害虫,也是采用手捉等方式除灭。或许这也是“鼻涕车螺”泛滥、个头疯长的原因。 广西生态与

    来源:当代生活报

    时间:2013-09-22

  • 京津冀今冬可否天蓝蓝 专家称不能排除重污染

    去冬以来,连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国人首次认识了PM2.5。图为北京东三环一带的建筑笼罩在浓雾中。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记者 周熙檀 9月8日,北京市出现了9月以来首个中度污染天气,傍晚部分地区PM2.5浓度指数超过200。而此前不久的环保部数据显示,7月份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近日,京津冀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也已完成部委会签。面对政府表现出的决心,这个冬天,我们能告别灰霾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冬到2014年春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12

  • 挖掘废弃物中的能量宝藏

    北京市垃圾分类官网上有这样一句形象的说法:“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最近北京市环卫集团更是将臭气变为有用的能源——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填埋气制成了液化天然气。其实包括垃圾填埋气在内,很多看似无用的废物中都蕴含着能源的宝藏。垃圾填埋气变天然气 实现环保和能源双赢如今,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居高不下。据环保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每年高达1.58亿吨。在我国城镇,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就是垃圾填埋,在垃圾填埋过程中,有机物质由于生物降解的作用,会分解产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05

  • 我国正式开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天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从9月1日起正式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工作,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决策支撑。其中,国家气象中心于每天8时和20时进行全国24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以是否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为主要依据,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新标准从好到极差划分为六级。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每天发布两次。据了解,在技术流程中,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包括空气质量及PM2.5、PM1、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分析,雾、霾、降水、天空状况等天气实况的分析,环流形势及水汽、风、逆温、混合层高度、理查逊数、稳定度等气象参数分析等。预计到2015年,国家级层面产品将包括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9-04

  • 研究称海洋酸度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据法国媒体报道,8月25日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石化燃料燃烧的排放物使得地球海洋酸度增加,释放的气体减少,加剧全球变暖。科学家表示,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让太阳热量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却阻碍热量从地球反射出去,产生温室效应。不仅如此,二氧化碳还导致海洋酸度增加,阻碍二甲基硫生成。二甲基硫释放到大气层中有助于反射来自太阳的辐射,降低地球表面温度。研究人员表示,气候模拟研究表明,到2100年,如果二甲基硫排放量减少18%,全球气温将升高0.48摄氏度。研究人员表示“海洋酸化改变全球硫循环,对天气带来潜在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应当考虑海洋酸化对气候的潜在影响”。研究人员警告称,海洋酸化可能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8-28

  • 研究称未来30年地球会越来越热 趋势不可避免

    根据本周四刊登在科学刊物《环境研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人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做出种种努力,未来30年间更猛烈更频繁的热浪将不可避免。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迪姆·库穆总结说:“从现在起到2040年,极端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升高,且独立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与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的亚历山大·鲁滨孙共同完成这项研究的迪姆·库穆还说:“相反,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上所做的努力可以大幅减少21世纪下半叶的极端天气出现的数量。”研究明确指出,受影响最深的是热带地区。在2000-2012年间的观察已经发现了这种趋势。类似2003年袭击欧洲或2012年袭击美国的被视为3-Sigma事件(超出历史平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8-19

  • 《自然》刊文: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

    (记者彭科峰)8月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6位学者受英国《自然》杂志邀请,发表题为《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专题论文。论文表明,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中国能够实现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开拓出自主创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领导者。 该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博士,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Giorgio Ruffolo学者刘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外界对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和环境关系存在诸多误解。我们的论文表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更可以使全球受益。” 该论文通讯作者、英国利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8-12


页次:33/87  共1723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