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古生物学家称1/3已知恐龙物种并不存在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提出的一项富有争议的理论认为,在已知所有恐龙物种中,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物种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很多恐龙将面临一种新型“灭绝”命运。此时的“灭绝”指的自然就是它们从未存在过。  矮暴龙乃幼年霸王龙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蒙大拿州大学古生物学家马克·古德温和杰克·霍纳进行的新分析,这是因为很多幼小恐龙看上去并不像它们父母的“迷你版”。与鸟类以及其它一些现存动物一样,幼小恐龙在走向成熟过程中身体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研究人员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包括霸王龙近亲在内的很多幼小恐龙化石被误认为一个单独的恐龙物种。  瘦小而优雅的矮暴龙就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9-10-14

  • 澳大利亚地下苛刻环境发现850种无脊椎新物种

    澳大利亚地下苛刻生活环境发现850种无脊椎动物新物种  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日前,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内地地下水域、洞穴和“微型山洞”等苛刻环境中,发现大量无脊椎动物新物种。  这支由18位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共发现850种无脊椎动物,其中包括多种类型的昆虫、小型甲壳纲动物、蜘蛛目动物、蠕虫等。该研究小组是由阿德莱德大学的安迪-奥斯汀(Andy Austin)教授、澳大利亚南部博物馆的克蒂夫-库珀(Steve Cooper)博士和澳大利亚西部博物馆的比尔-汉弗莱(Bill Humphreys)博士领导负责的,他们的这项勘测计划为期4年,主要勘测目标是澳大利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域、洞穴和微型

    来源:腾讯科技

    时间:2009-10-09

  • 科学家称远古时地球没有真正夏季

     新华网维也纳9月21日电(记者刘钢)奥地利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1.9万年至1.3万年前的地球,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夏季,那时夏季的气温波动剧烈,但平均值偏低。   奥地利科学院湖沼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克斯廷·胡贝尔等对奥地利克恩顿州兰格湖湖底沉积物进行了钻探,采集了1.9万至1.3年前的沉积物岩芯。通过对岩芯中藻类和花粉残迹的分析研究,科学家发现,远古时的兰格湖地区夏季平均水温变化剧烈,热的时候能够达到18摄氏度,而冷的时候却只有10摄氏度。由此可知,当时该地区的大气温度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     科学家解释说,湖底沉积物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9-24

  • 进化生物学趣问趣答 如脑筋急转弯

     许多人每天为食品是否安全、是否有利健康担忧,动物们却从不计较吃进嘴的东西是不是够新鲜、够卫生、够“绿色”——这不一定是因为动物比人“笨”,很有可能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一些解毒基因,而动物大到老虎,小到老鼠,肌体的解毒能力都比人强。                  为什么地中海贫血患者很少得疟疾?很可能是因为蚊子敏感的嗅觉能够识别这类患者的血液缺氧……       &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9-09-01

  • 三分之一两栖动物濒临灭绝

    据新华社日内瓦8月25日电 总部位于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5日发表公报说,世界上6000多种两栖类动物中有三分之一面临灭绝危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为了拯救两栖类动物,比如青蛙和蟾蜍等,使其免遭灭绝危险,一些自然保护组织和两栖动物专家成立了两栖动物生存联盟。该联盟将会就两栖类动物栖所保护及阻止传染病传播,尤其是导致全球蛙类数量骤减的壶菌病的蔓延进行研究。  “在导致两栖类动物濒临灭绝的因素中,传染病和栖所被破坏最为显著。因此,新成立的两栖动物生存联盟将首先在这两方面开展工作。”詹姆斯·科林斯说。(记者 杨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08-31

  • 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排名出炉

     中国经济周刊8月17日报道 这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的排名。  它来自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作为研究成果的《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首次披露了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以期促进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那么,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东、中、西部存在什么样的地区水平差异?经“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披露该课题最新研究成果。  谁的生态最文明  ——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大排名  国家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时间:2009-08-18

  • 调查显示三分之一鲨鱼濒临灭绝

    最新的一项环保调查显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鲨鱼都濒临灭绝,此次调查覆盖的范围前所未有的广泛,包括了64种鲨鱼,其中包括大白鲨和双髻锤头鲨(hammerhead)。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鲨鱼专家小组发布的这个报告称,特别是那些在公海范围内被捕杀的物种处于危险之中,超过一半的鲨鱼都面临死亡的威胁。主要问题是因为过度捕捞。 鲨鱼因其肉质而备受青睐。欧洲是对鼠鲨(porbeagle)以及白斑角鲨(spiny dogfish)等鲨鱼肉制品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在亚洲人们尤其喜欢食用鲨鱼鳍,也就是鱼翅,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食物。过去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对鱼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9-08-03

  •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失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亡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澳大利亚一位著名的海洋学家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水逐渐变暖,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失。  这名科学家叫查理·贝隆,是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前首席科学家。他是在伦敦动物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在伦敦举行的一次关于国际海洋现状的会议上作出上述观点的。会议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警告说,到本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灭绝将会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间达到预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将注定灭亡。贝隆说:“珊瑚礁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崩溃的生态系统。与会的各珊瑚礁专家和和研究人员也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9-07-23

  • 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诞生(图)

    大熊猫“莉莉”和她的幼仔。作者:兰景超 “莉莉”产下今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作者:兰景超 有“病西施”之称的成都大熊猫“莉莉”,7月19日上午产下一对双胞胎,这是今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也是有过多次生育经历、17岁的“莉莉”首次品尝到当母亲的快乐。 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专家介绍,“莉莉”出生于1992年,长相乖巧,但自小体弱多病,被称为“病西施”。其体重在成年后长期只有70公斤左右。正因为如此,此前三次产子,都是产下死胎或者先天发育不全的幼子。近年来,基地科研人员通过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使“莉莉”的病情得到痊愈,其体况也有明显好转。特别是今年,她的身体状况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07-21

  • 中国已跻身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国家行列

       从今天在北京开幕的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上获悉,中国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有2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和上千种珍稀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逐步摆脱了灭绝的危险,部分物种实现了回归自然。全国现有脊椎动物近6500种,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4%和10%;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中国所特有。    据介绍,近几十年来,中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濒危物种拯救、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8年底,中国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9-07-14

  • 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的海南普通野生稻 濒临灭绝

        中新社海口七月八日电(付美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南普通野生稻分布面积近八成四已消失,濒临灭绝。专家呼吁,海南野生稻的全面保护迫在眉睫。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蕴藏着大量的抗病虫、抗旱、耐寒、高产、优质和高光效等优良基因。海南野生稻的发现和利用,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是利用在海南省三亚市郊区发现的普通野生稻不育株为突破口,开创了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的新局面。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也正是利用一株海南红芒野生稻作本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07-10

  • 中美科学家首次发现3只带毛恐龙足迹(图)

    该发现是对热河生物群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化石写真A为尾羽龙足部与脚印轮廓对比,B为中华龙鸟足部与脚印轮廓对比尾羽龙复原图 尾羽龙骨骼图 中国与美国古生物学者6月15日向公众公布了来自辽宁省四合屯义县组底部(距今1.28亿年)的4个恐龙足迹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带毛恐龙的足迹,足迹被归入似鹬龙足迹(亦译为跷脚龙足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杰瑞德D·哈里斯教授、中国地质博物馆冯向阳研究员等学者在6月15日出版的《地质通报》上撰文描述了该足迹标本。 据冯向阳研究员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迄今,中国辽西的热河生物群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9-06-16

  • 中英专家揭秘火山活动如何导致生物灭绝

    |   作者:刘曙甲  刘志伟  曹南燕本报讯(刘曙甲  刘志伟  曹南燕)5月29日的《科学》杂志报道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教授、英国利兹大学Paul Wignall教授各自领导的小组合作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得出了火山喷发、生物灭绝同时发生,并紧接着伴随有碳同位素负偏的结论,提供了目前为止火山活动能导致生物灭绝最直接的证据。该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目前对大规模火山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认识,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协同演化拓宽了思路。  长期以来,大规模火山喷发可导致生物灭绝的学说因缺少直接证据而备受争议,火山作用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06-12

  • 08年最令人惊奇十大新物种

      科学家从国际物种探测协会08年记录的1.85万种新物种中,编选出最令人惊奇的10大物种,包括体积有如豌豆的海马和世界上最长的昆虫。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科学家每年都发现大批不知名新物种。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的生物多达1千万种,正式命名的只有180万种。 新名单上还有一种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植物和一种可蜷缩成硬币那么小的迷你蛇。日本科学家在喷发剂内,发现一种学名叫“Microbacterium hatanonis”的不常见嗜极菌。 马来西亚发现的新品种有世界上最长的竹节虫,其总长度为56.7厘米,外形像一枝竹棍;科学家又在大马发现一种蜗牛,它的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05-26

  • 尼泊尔发现新种鸟类北红尾鸲

    (图片来自网络) 尼泊尔在其境内新发现一种鸟,使该国已发现的鸟类达到864种。 据尼泊尔《加德满都邮报》5月15日报道,尼泊尔鸟类学家在首都加德满都东南约210公里处的戈希达布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北红尾鸲并拍下照片。 鸟类学家首先于2008年12月25日在自然保护区内戈希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北红尾鸲。 尼泊尔稀有鸟类委员会主席苏吉特·巴斯内特说,在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间,鸟类学家在自然保护区先后共5次发现这种鸟。尼泊尔鸟类学家赫姆·巴罗尔说,北红尾鸲可能在每年冬季光顾戈希河上植被密集的小岛。 巴罗尔说,这些鸟看起来像白翅浮鸥的亚种,它们在中国和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5-21

  • 广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课题组开展野外实验工作

    5月6日至8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广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课题组在华南植物园周国逸、张德强研究员的带领下,一行10余人对该项目拟定的部分样地——中科院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雷州半岛纪家林场、北坡林场河头工区展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野外实验工作。中科院小良站位于广东电白县沿海台地上,属热带北缘。所属桉林、松林、混交林和次生林等永久观测样地是研究该区域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态类型群落服务功能价值的理想研究对象。而雷州半岛则是广东境内最大的桉树生产基地,国营雷州林业局桉树木材年蓄积量超过70万m3,桉树的固碳功能显著,是代表性的森林类群。

    来源:华南植物园 

    时间:2009-05-14

  • 报警!长江河口生态恶化 传统观点并非全对

    “近20年来,长江口水体氮、磷含量增加3~5倍,使得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也发生改变,河口和近岸生态系统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赤潮发生频繁,生态系统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资源再生产和食物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道季忧心地告诉记者。  为了破解其中的难题,李道季领衔“973”重大课题“高浑浊河口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攻关。5年来,课题组在长江口和黄河口水域共组织参与以及与其他在研项目联合进行了19次大大小小的现场观测和实验研究。近日,课题组结题成果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口的营养盐状况,发现长江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9-04-24

  • 给地球做“B超”:我国启动“入地”计划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陈瑜) 目前人类对火山喷发的短期形变只能进行有限观测,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科学家对地球深部深入的了解,2012年前,人们有望在一个透明三维地球模拟器里,真切感受火山的正常“呼吸”、喷发前的“胀气”。在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国“入地”计划正式启动。   “深部探测类似给地球做‘B超’。”董树文说,如果将地球比喻为一个鸡蛋,目前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尚停留在蛋壳层面,直接钻探深度只有地下12千米,而整个地球的半径就有6000多千米。   与此同时,迄今为止人类对深部的“蛋白”地幔和“蛋黄”地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04-24

  • 气候变暖导致候鸟迁徙旅途延长

      新华网伦敦4月18日电  欧洲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生物地理学杂志》季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气候变暖导致越来越多的候鸟迁徙旅途延长,这将加剧候鸟的迁徙难度,使其繁衍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这项研究协调人、英国达勒姆大学科学家威利斯介绍说,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向更北的方向迁徙,尤其是那些需要穿越撒哈拉沙漠向北迁徙的候鸟。他说,此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欧洲常见的17种莺,他们分析了各项数据后预测,在2071年至2100年间,其中9种莺的迁徙距离将继续向北大幅度延长,有的甚至将延长400公里之多。 &nbs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4-24

  • 报告显示:森林可能因气候变暖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人们过去一向认为,多种植树木有助于减缓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不过,科学家如今指出,如果地球气温再升高2摄氏度,森林反而可能成为二氧化碳的净排放来源。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植物会吸收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健康的森林,尤其是热带地区的森林所吸收的温室气体,会比它们排放的来得多。不过,如果这些森林受到破坏、生病或是死亡,蓄积在这些森林里的二氧化碳就会被释放出来。 科学家原本认为,全球森林可以吸收大约25%的二氧化碳。不过,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合会(IUFRO)的最新报告却显示,如果各国不显著减少排废,地球气温将在本世纪升高2.5摄氏度,到时候,全球森林将无法再肩负起调节空气中碳氧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04-21


页次:53/86  共1711篇文章  
分页:[<<][51][52][53][54][55][56][57][58][59][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