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犀蜱源微生物组与柯克斯体多样性研究:揭示潜在病原传播风险与宿主特异性共生模式
在非洲草原上,体型庞大的白犀牛正面临着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威胁——蜱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白犀牛种群健康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平衡。近年来,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引发的Q热(Q fever)在圈养白犀牛群体中导致流产等生殖问题,而克鲁格国家公园(KNP)野生种群血清阳性率高达71%,但传播途径始终成谜。更复杂的是,蜱虫体内既存在致病性柯克斯体,也携带维持其生存的共生菌群,这些微生物如何与不同蜱种协同进化?哪些蜱类可能成为病原"特洛伊木马"?这些问题对野生动物保护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科学盲区,Stellenbosch大学领衔的国际团队在《M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5-23
-
瑞士衰退桤木林中的卵菌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揭示Phytophthora x alni与P. lacustris的致病关联
桤木作为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树种,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欧洲广泛出现衰退现象,其病因长期被认为与杂交病原Phytophthora x alni有关。然而,近年研究发现桤木衰退可能涉及更复杂的病原互作和环境压力。瑞士作为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态枢纽,其桤木林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流域生态稳定性,但此前缺乏系统性病原调查。瑞士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WSL)的Goda Mizeriene团队联合立陶宛和瑞士学者,首次对瑞士13个衰退桤木林的卵菌群落展开多维度解析。研究采用根际土壤诱饵法(82.5%分离率)、水体诱饵法(14.7%)和树皮直接分离法(2.7%),结合ITS区测序鉴定技术,从400个分离株中鉴定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5-23
-
青藏高原灌丛扩张的三十年最小限度扩展:多源遥感揭示的生态过渡带动态与气候驱动机制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灌丛扩张已成为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其灌丛扩张速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39%高寒草甸已被灌丛-草地替代),但传统调查方法难以捕捉这种大尺度空间异质性。更棘手的是,灌丛与草地在光谱特征上的相似性导致现有土地覆盖产品精度参差,使得青藏高原灌丛动态充满不确定性。这种认知空白严重阻碍了我们对高海拔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1990-2022年间Landsat、Sentinel-1/2等多源遥感数据,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物候特征的像元级分类方法。研究采用平滑滤波强度调制(SFIM)融合技术处理异构数据,构建了包含NDVI
来源:Forest Ecosystems
时间:2025-05-23
-
β- 乳球蛋白改性对藻油乳剂稳定性(储存、环境及氧化)的影响
藻油因其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心血管和认知健康领域备受关注。然而,DHA 高度不饱和的结构使其极易氧化,例如在 40℃加速氧化过程中,藻油中 DHA 的降解率 14 天内可超 30%。传统改善藻油稳定性的策略,如使用合成抗氧化剂(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和微胶囊化技术(制备复杂),存在明显局限性。基于此,开发兼具界面保护和抗氧化能力的乳化剂以稳定藻油乳剂至关重要。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β- 乳球蛋白(β-Lg)通过糖基化、高压微射流(HPM)处理及与(-)- 表没食子儿茶素 - 3 - 没食子酸酯(EGCG)结合的协同改性对藻油乳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
来源:Food Hydrocolloids
时间:2025-05-23
-
层间膨胀 LDH@生物炭纳米反应器用于过硫酸盐驱动的吡虫啉去除:柠檬酸钠调控解锁隐藏活性位点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烟碱类杀虫剂(NNIs)因其高效杀虫性能被广泛使用,但它们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却成为棘手难题。作为第一代 NNIs 的吡虫啉(IMI),是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难以通过传统水处理工艺降解,其高水溶性使其易在水生生态系统扩散,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传统基于 H₂O₂活化产・OH 的氧化技术存在局限性,而过硫酸盐高级氧化工艺(PS-AOPs)通过激活过硫酸盐产生・SO₄−、·OH、1O₂等活性物种,具有反应稳定性高、pH 耐受性广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在应用中存在团聚、金属浸出等问题,限制了其催化性能。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国内研究人员开展了层状金属
来源: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时间:2025-05-23
-
母体铅暴露通过AMPK/ULK1通路激活损害子代生长及肠道菌群稳态的机制研究
铅污染作为全球性环境健康威胁,其跨代毒性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焦点。尽管既往研究证实铅(Pb2+)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但母体孕期铅暴露对子代肠道微生态及器官发育的长期影响仍存在知识空白。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铅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尤其对发育期个体造成不可逆损伤。这一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重要成果,首次揭示母体铅暴露通过AMPK/ULK1自噬通路破坏子代肠道屏障功能与菌群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孕鼠铅暴露模型(0.05/0.1 mg/L剂量组),结合16S rDNA测序、Western blot等技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血清与脑脊液中内分泌干扰物筛查揭示其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潜在关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发病率持续攀升,约占脑炎病例的10%-20%。这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约影响1/10万人,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在环境中的暴露水平显著增加。这类物质包括有机磷酸酯(OPEs)、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s)、双酚类化合物等,可通过食物链、日用品等途径进入人体。已有动物实验表明,EDCs可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诱发神经炎症,但它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慢性肾病患者福音:环境 PM2.5改善与透析风险及死亡率下降的关联研究
在现代社会,空气污染如同无形的健康杀手,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细颗粒物(PM2.5)作为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其危害早已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PM2.5与慢性肾病(CKD)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但关于降低环境 PM2.5水平能否对 CKD 患者产生有益影响的研究却较为有限。而慢性肾病作为全球影响超过 10% 人口的重大疾病,一旦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会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在此背景下,开展环境 PM2.5水平变化与晚期 CKD 患者透析风险及死亡率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中国吉林中部黑土区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健康风险概率评估的整合方法量化研究
东北黑土区被誉为中国粮仓的"熊猫之地",但密集农业活动导致土壤重金属(HMs)污染日益严重。这些持久性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可能引发肾脏损伤、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中国2014年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农田土壤超标率已达19.4%。吉林中部作为"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其黑土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却缺乏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的研究,首次对该区域Cr、Ni等8种重金属展开多维度解析。研究团队运用GIS网格布点采集234份土壤样本,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技术检测重金属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机器学习与可靠性分析融合:应用深度森林算法预测生物炭重金属去除效率的新方法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如同隐藏的 “生态杀手”,锌、镉、砷等重金属凭借其难以降解的特性和生物富集能力,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还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的热处理、土壤淋洗等修复技术,要么成本高昂,要么存在环境风险,而生物炭作为一种经济环保的碳质材料,虽因高孔隙率、大表面积和丰富官能团等特性在重金属固定中展现出潜力,但其效果受自身性质、土壤条件等复杂因素影响,难以稳定预测,且过往研究依赖有限异质数据集,存在数据缺失、噪声等问题,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同时缺乏便捷的实际应用工具,这些都限制了生物炭在土壤修复中的广泛有效应用。为突破这些瓶颈,国外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Ecot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TFE3调控溶酶体稳态缓解砷暴露诱导的巨噬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机制研究
砷作为一类明确的人类致癌物,其通过饮用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砷暴露会显著抑制免疫监视功能,其中巨噬细胞作为连接先天与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枢纽,其功能异常与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然而,砷如何破坏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溶酶体这一新近被重视的免疫调控细胞器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尚未得到系统阐释。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了转录因子TFE3通过调控溶酶体稳态缓解砷诱导的巨噬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J774A.1巨噬细胞系,通过基因敲降和过表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PM2.5及其元素组分对健康老年人血浆代谢组的影响:流行病学与实验研究的证据
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其中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微米的颗粒)因其可深入肺泡并携带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与700万例过早死亡相关。尽管WHO已将PM2.5年均限值降至5μg/m³,但现有研究多关注质量浓度而忽略组分差异,尤其对老年人等敏感人群的代谢影响机制不明。PM2.5中金属成分(如铬、砷)可能通过干扰脂代谢通路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缺乏个体化暴露数据与跨物种验证。为破解这一难题,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与动物实验,首次采用个人采样器(UPAS v2)精准量化老年人PM2.5暴露水平,并通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中国成年人热浪与居住绿地对脑卒中风险的联合影响: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
脑卒中(Stroke)作为全球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之一,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浪(Heatwave)事件频发,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绿地减少,环境因素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关于热浪与居住绿地对脑卒中风险的独立及联合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较为有限。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该研究基于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的全国性队列数据,研究对象为 2012-2015 年期间招募的 22,702 名年龄≥35 岁、无心血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短链PFAS通过加速胎盘衰老介导小于胎龄儿风险:基于中国出生队列的暴露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
在全球每年超过2000万小于胎龄儿(SGA)的严峻形势下,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作为"永久化学品"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因其广泛存在于日用品中,已成为母婴健康研究焦点。尽管既往研究提示PFAS可能与SGA相关,但关于短链替代物的风险及胎盘衰老的介导机制始终不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的研究,为这一科学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证据。研究团队基于TIMFEM前瞻性队列,采用多组学联用策略开展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检测1046名孕妇血清中30种PFA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毒性金属与微量元素暴露对男女性激素失衡的影响及炎症介导机制研究
性激素在维持人体生殖和代谢健康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女性高雄激素血症(HA,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特征)和男性睾酮缺乏(TD,与肌肉流失、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正成为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目前,环境因素尤其是毒性金属(如铅 Pb、镉 Cd)和微量元素(如锰 Mn)对性激素平衡的影响尚不明确,且人群中多种元素混合暴露的潜在风险及作用机制缺乏系统性研究。在此背景下,来自国内的研究团队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开展了一项针对金属暴露与性激素失衡关联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研究团队纳入 20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美国成年人血铅、镉水平与吸烟相关 DNA 甲基化及死亡率的关联研究
在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重金属暴露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科学议题。铅(Pb)和镉(Cd)作为两种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吸烟等途径进入人体。已有研究表明,铅和镉能诱导氧化应激、干扰代谢过程,并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升高相关。然而,这两种重金属是否通过影响吸烟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 ——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DNAm)进而加剧死亡风险,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此前的研究尚未明确。尤其是吸烟相关 DNA 甲基化标记(如 DNA 甲基化预测吸烟包年数,DNAmPackYrs)在重金属暴露与死亡率之间的中介作用,仍是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银杏内酯B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减轻锰诱导的N27细胞凋亡与自噬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锰作为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其长期暴露可导致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损伤,这种被称为"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疾病严重威胁矿工、焊工等职业人群健康。尽管已知锰能诱发神经元凋亡和自噬紊乱,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更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传统中药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内酯B(GB)虽具有神经保护潜力,但其对锰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仍是未解之谜。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遵义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研究,采用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N27细胞系,建立400 μM氯化锰(MnCl2)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研究通过CCK-8检
来源: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时间:2025-05-23
-
油茶低磷敏感与耐受品种根际与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分异机制及其生态功能解析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在农业集约化导致土壤退化和磷肥过度使用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集约化途径实现作物磷高效利用成为全球性难题。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植物-土壤互作的"生物桥梁",其与宿主的共生效率直接影响磷循环,但宿主基因型如何塑造不同生态位(根际与根内)的AMF群落仍存在认知空白。油茶作为重要木本油料作物,其主产区普遍面临土壤磷匮乏,而不同品种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差异为解析基因型-微生物互作提供了理想模型。研究设计与技术方法江西省宜春市油茶种植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低磷敏感型CL3与耐受型CL40品种进行田间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根内(ES)和根际土壤(RS)AMF群落,结合菌根定殖率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5-23
-
酒糟污泥施用方式对高粱根际微生物群落氮磷循环功能的影响研究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氮(N)和磷(P)是维持作物生长的核心养分,其循环过程高度依赖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然而,传统有机肥施用方式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酒糟污泥(DSS)这类兼具有机与无机养分的特殊废弃物,其不同施用方法如何调控根际微生物的氮磷转化能力仍是待解之谜。贵州大学的研究团队聚焦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Soil Ecology》,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精准施肥提供了新视角。研究人员采用盆栽实验,以高粱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处理:混合粉剂施用(MF)、球形深施中的垂直施用(VF,肥料位于种子正下方)和横向施用(LF,肥料位于种子侧下方),并以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5-23
-
一次性施用鸟粪石、灰烬和过磷酸钙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磷动员能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磷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元素,但全球磷矿资源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传统磷肥生产依赖线性经济模式,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同时,超过70%的农业土壤中磷以植物不可利用的形式存在,亟需通过循环经济途径开发回收衍生肥料(RDFs)。然而,RDFs对土壤微生物磷循环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长期效应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来自爱尔兰Teagasc Johnstown Castle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磷缺乏的草地土壤中开展了一项为期15个月的田间试验,比较了两种鸟粪石(马铃薯废水鸟粪石PWS、市政废水鸟粪石MWS)、两种灰烬(家禽粪便灰PLA、污水污泥灰SSA)与过磷酸钙(SP40)及无磷对照(SP0)对微生物磷动员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