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普健康
  • 结合谱系相关性与小分子抑制剂检测细胞周期的昼夜节律调控:为癌症治疗开辟新径

    在生命的奇妙世界里,细胞的增殖活动就像一场有序的舞蹈,而这场舞蹈似乎还遵循着某种神秘的时间规律。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小鼠和大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率存在 24 小时的振荡现象,这暗示着细胞周期或许受昼夜节律时钟(Circadian clock)的控制。随后,更多研究发现,不仅肠道细胞,皮肤、骨髓等多种组织细胞的增殖也存在类似节律,而且部分在持续黑暗条件下仍有节律,说明这一现象是由内源性昼夜节律时钟驱动,而非外界的光暗循环。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了昼夜节律时钟与细胞周期之间的一些分子联系,比如 p53、c - myc、WEE1 等细胞周期关键基因的转录,会直接受昼夜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4-07

  • 低温保存对牛精液中细菌存活的影响:存储时间与菌群动态变化研究

    在畜牧业实践中,公牛精液的人工授精技术是遗传改良的核心手段,而精液样本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长期困扰着繁殖效率。尽管当前冷冻保存技术已能较好维持精子完整性,但关于共存细菌在低温条件下的生存规律却存在显著认知空白。这种知识缺口可能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解冻后培养的细菌检测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原始样本的微生物组成,二是某些条件致病菌(如Trueperella pyogenes)可能通过人工授精传播给母牛,引发繁殖障碍。更复杂的是,精液中细菌既可能来源于公牛生殖道黏膜定植菌群,也可能来自操作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这些微生物通过争夺营养或分泌代谢产物影响精子活力,但其在冷冻环境中的种群动态从未被系统研究。针对这一

    来源:Cryobiology

    时间:2025-04-07

  • 生长因子补充对冷冻保存犬羊膜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解锁细胞治疗新潜能

    在生命科学的细胞治疗领域,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中,源自胎儿组织的 MSCs,凭借高增殖能力、低免疫原性等优势,成为细胞治疗的潜力股。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M-MSCs)更是脱颖而出,不仅具备强大的有丝分裂和分化潜能,而且在伦理方面更具优势,是胚胎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在人类医学中,AM-MSCs 已广泛应用于眼和皮肤烧伤、1 型糖尿病、脊髓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在兽医学领域,犬 AM-MSCs(cAM-MSCs)也在治疗犬类的骨关节炎、牙周炎等疾病中崭露头角。然而,AM-MSCs 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长时间的体外培养会导致细胞逐渐衰老,增殖能力下降,尤其是在传代次数较

    来源:Cryobiology

    时间:2025-04-07

  • 发酵植物提取物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改善肠道健康的体外和体内研究

    在现代畜牧业中,肠道健康是影响动物生长性能和免疫力的关键因素。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和疾病易感性增加。传统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引发耐药性问题,而植物提取物因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应用价值。面对全球变暖加剧的热应激挑战,开发新型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成为行业迫切需求。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45种当地草本植物的固有微生物群落进行发酵,制备出 fermented plant macerate (FPM)。通过多模型系统评估,发现该提取物能通过独特机制改善肠道健康。研究成果为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Animal

    来源: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4-07

  • 社会时差对轮班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基于压力感知与睡眠质量的链式中介模型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轮班护士如同永不停歇的"人体时钟",他们的生物节律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冲突日益引发关注。这种被称为"社会时差"(Social jetlag)的现象,指的是由于工作与休息日作息差异导致的昼夜节律失调。研究表明,全球超过十分之一的护士存在职业倦怠(Burnout),而轮班护士的倦怠程度尤为显著。职业倦怠不仅威胁护士身心健康,还与心脏病、慢性疼痛等疾病相关,更导致护理组织生产力下降和人才流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护士被赋予"白衣天使"的神圣形象,使得他们往往默默承受轮班带来的生理心理压力,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健康危机亟待解决。成都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Sci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7

  • 法国大学生群体中简版心理弹性量表法语版(BRS-F)的心理测量学验证及意义探究

    2020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为全球大流行。法国也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封锁,这使得大学生原本就脆弱的心理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在疫情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较为突出,而疫情带来的隔离、学习方式转变等,让他们面临更多压力 。在此背景下,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指个体在经历压力事件或困境后恢复的能力)成为关注焦点。但此前对法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且用于评估心理弹性的简版心理弹性量表(Brief Resilience Scale,BRS)法语版(BRS-F)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性尚待验证。为填补这一空白,来自法国洛林大学(Universi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7

  • 体育干预缓解儿童和青少年欺凌行为的系统评价:探索有效策略,构建和谐成长环境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校园本应是充满欢笑与知识的乐园,但欺凌行为却如潜藏的阴影,给许多孩子带来身心创伤。全球范围内,大量孩子遭受欺凌,其形式多样,包括身体攻击、言语骚扰、传播谣言和社会排斥等。据调查,12 - 15 岁人群中,39.4% 经历过欺凌受害,体育场景下该比例也在 35.54% - 45.21% 之间。长期遭受欺凌,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目前,虽然有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 behavioral therapy)、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等反欺凌策略,但这些方法存在实施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等缺

    来源:Heliyon

    时间:2025-04-07

  • COVID-19疫情后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三年下降趋势:一项针对成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当下,智能手机过度使用问题日益引发关注。COVID-19大流行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当线下活动被迫转为线上,智能手机从"可选工具"转变为"生存必需品"。然而,这种强制性依赖是否加剧了成瘾行为?现有研究呈现矛盾结论:中国大学生数据显示使用下降,而香港青少年报告却显示上升。这种分歧背后,可能隐藏着文化差异、测量工具或研究设计的深层问题。日本国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Addictive Behavior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通过市场调研公司Macromill招募86,827名18-70岁成年人,

    来源:Addictive Behaviors

    时间:2025-04-07

  • COVID-19 疫情下荷兰小镇就医行为研究:探寻就医影响因素,为未来大流行应对提供关键指引

    在 2020 年初,COVID-19 疫情如风暴般席卷全球,给各国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荷兰的哈塞尔特市在疫情第一波中成为重灾区,当地医疗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常规医疗服务被打乱,许多患者的就医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就医行为变化的疑问:疫情期间患者为何减少就医?是害怕感染病毒,还是其他因素?这些问题亟待解答,因为它们关乎未来面对类似危机时医疗策略的制定。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荷兰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深入研究。该研究发表在《npj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Medicine》杂志上,旨在探究 COVID-19 对哈塞

    来源:npj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4-07

  • 不规则睡眠时长与老年人身体质量指数(BMI)纵向变化的关联:为肥胖防治提供新思路

    背景:不规则的睡眠时长可能会扰乱昼夜节律,导致新陈代谢、行为和情绪发生变化,进而增加肥胖风险。然而,目前缺乏关于睡眠时长不规律与体重变化之间关系的定量数据。方法: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 10572 名参与者的数据。这些参与者在 2013 年至 2015 年间佩戴加速度计一周,并且平均间隔 2.5 年进行了两次身体质量指数(BMI,kg/m2)测量。通过 7 晚加速度计测量的睡眠时长的个体内标准差(SD)来评估睡眠时长的不规则性。结果:与睡眠时长标准差≤30 分钟的参与者相比,睡眠时长标准差>60 分钟的参与者,经标准化为三年间隔的 BMI 变化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时间:2025-04-07

  • 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寻诊疗新方向

    在女性健康的领域中,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常见疾病,它如同隐藏在女性身体里的 “小恶魔”,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众多女性的生活。这种疾病在育龄女性中颇为常见,发病率高达 10%。它不仅会引发慢性盆腔疼痛,让患者在生理期和亲密时刻备受折磨,还可能导致不孕,对女性的婚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治疗和管理该病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小觑,与 2 型糖尿病、克罗恩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相当。然而,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时间(早期或晚期)对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疼痛影响的研究较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伊朗 Zabol 大学医学科学

    来源: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时间:2025-04-07

  • 改变生活的大脑技术,以及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

    2024年1月28日,诺兰·阿博成为第一个接受伊隆·马斯克旗下神经技术公司Neuralink植入大脑芯片的人。植入物似乎起了作用:瘫痪的阿博学会了用意念控制电脑鼠标,甚至还学会了在线下棋。该设备是一类治疗手段——脑机接口(BCIs)的一部分,有望帮助残疾人控制假肢、操作电脑或将他们的想法直接转化为语言。目前这项技术的使用是有限的,但鉴于全球有数百万脊髓损伤、中风和其他疾病的病例,有人估计,仅在美国,脑机接口的市场规模就在4000亿美元左右。一份来自卡尔人权中心(Car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的新讨论文件对潜在的好处表示欢迎,但也从过去的经验中提出了警告,详细描述了新

    来源:Harvard

    时间:2025-04-07

  • 抗炎饮食指数与肾细胞癌风险:解锁饮食与癌症的神秘关联

    在全球范围内,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肾癌的 90%,在男性和女性的癌症发病中分别位居第 6 位和第 10 位。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全球每年有超过 40 万新发病例和 18 万例死亡 。目前已知吸烟、肥胖、慢性肾病和高血压等是 RCC 的明确风险因素,但饮食与 RCC 风险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明确。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富含水果、蔬菜、咖啡和茶的饮食,以及适度饮酒可能降低 RCC 风险;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在设计和重点上存在差异,有的基于动物模型,有的缺乏前瞻性研究的稳健设计,且研究往往聚焦于特定食物或营养素,而非整体饮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时间:2025-04-06

  • 植物免疫反应实时监测的 “电子纹身”:开启农业健康管理新征程

    在广袤的农业世界里,植物病害如同潜伏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全球农业的安全。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算,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约 2200 亿美元。植物为了抵御这些病害,进化出了复杂的免疫系统。了解植物的免疫反应,就如同掌握了植物健康的 “密码”,不仅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植物,还能深入探究植物免疫的内在机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目前的研究方法却存在诸多困境。传统的分子水平检测手段,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虽然能深入探索植物免疫的机制和信号通路,但它们往往需要对植物进行破坏性采样,操作过程繁琐且耗时,就像要拆开一座精密的仪器去检查它的内部构造,这不仅会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6

  • 老造血干细胞可重塑年轻且高响应的 B 细胞系统:对蛋白疫苗接种的意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逐渐衰老,这一现象在老年人的 B 细胞和 T 细胞反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对新接触的抗原,他们的反应普遍比年轻人弱。在免疫衰老的过程中,B 细胞功能出现缺陷,影响了对外来抗原的呈递,进而降低了 T 细胞依赖的抗体反应。从 SARS-CoV-2 大流行以及季节性流感感染的数据来看,老年人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滴度较低,且下降速度更快。目前,提高老年人疫苗效力的策略有限,因此,深入研究衰老相关的免疫系统变化对疫苗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衰老相关的 B 细胞系统重塑对疫苗反应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免

    来源:Immunity & Ageing

    时间:2025-04-06

  • 网络受害对天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与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生活。然而,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问题,网络欺凌就是其中之一。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电子通信工具,故意、重复地对无法充分自卫的受害者实施伤害行为 ,形式多样,如在网上发布敌意、攻击性信息进行挑衅(flaming),未经同意分享他人隐私信息(outing)等。据调查,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网络欺凌受害率差异较大,从 5.5% - 72% 不等 。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会出现多种负面后果,如抑郁、头痛、自杀倾向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但目前针对网络受害对天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尚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4-06

  • 冷适应木聚糖酶 Xyl-L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制备低聚木糖的潜力研究

    在植物生物质的世界里,木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丰富多糖,它就像植物细胞壁的坚固 “骨架”。木聚糖酶作为能将木聚糖水解成低聚木糖(XOS)的 “神奇剪刀”,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动物饲料中,它能帮助动物更好地消化,减少排泄物中的矿物质残留;在烘焙行业,能改善面团的特性;在果汁生产和造纸工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 XOS 因其对人类和动物的益生元效应,如降低胆固醇、促进钙吸收、抗氧化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木聚糖酶的生产和应用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在活性和稳定性上存在差异,如何选择合适的酶源是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木聚糖酶的宿主生物也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来源: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时间:2025-04-06

  • 社会需求对 HIV 感染者再住院率的显著影响:一项基于多州数据的关键研究

    在当今社会,艾滋病(AIDS)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断发展,HIV 感染者(PLWH)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渐接近普通人群。然而,HIV 传播和医疗保健结果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性取向和种族 / 民族背景多样化的人群在 PLWH 中占比较高,这凸显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对 HIV 传播和结果的重要影响。尽管全国约 66% 的 PLWH 实现了持续的病毒抑制,但 HIV 感染的成功治疗仍面临诸多障碍,其中社会因素不容忽视。例如,获取联邦资助的瑞安・怀特 HIV/AIDS 项目(该项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6

  • 孤独与自杀意念、心理困扰的关联研究:基于日本农村地区家庭构成的洞察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都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众多研究努力探寻自杀背后的风险因素,像自杀未遂史、家族自杀史、抑郁、社会隔离等因素逐渐浮出水面。不过,想要彻底理清自杀机制的因果路径,依旧困难重重。在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少子化趋势加剧,家庭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单人家庭数量从 2005 年到 2020 年猛增 600 万 ,占全国总户数的 40%。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幅减少,孤独感在人群中悄然蔓延。同时,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尽管过去十年间政府大力推行自杀预防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女性和年轻群体的自杀率却又出现上升势头,孤独感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6

  • 印尼大学生健康状况大揭秘:现状、问题与对策探索

    在印度尼西亚,青少年和年轻人(AYA,aged 16 - 30 years old)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2045 年印度尼西亚将迎来人口红利期,届时大量劳动力将推动国家发展,因此当下 AYA 群体的健康状况备受关注。然而,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健康问题,如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NCDs)、心理问题以及网络相关健康问题等。此前针对印尼大学生健康的研究存在局限性,测量方式有限,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和风险行为。为了深入了解印尼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大学健康服务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来自印度尼西亚加查马达大学(Universitas Gadjah Mada)、艾尔朗加大学(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6


页次:27/805  共16083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