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启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构建蛋白质组"百科全书"
科技日报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张克)记者10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召开的第一次工作部署会上获悉,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目标是以我国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为牵引,发展蛋白质组研究相关设备及关键技术,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生理和病理精细图谱、构建人类蛋白质组“百科全书”,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科技部、总后勤部相关领导及全国40多个科研单位的多名院士、专家出席。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是继基因组计划之后人类全面探索自我奥秘征程中又一伟大科技工程,是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家率先倡导并领衔了人类
-
Science:中国将大量资金投入蛋白质组研究
生物通报道 中国科技部宣布启动一项4000万美元的科学研究项目,目标是绘制出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包括心脏和肝脏在内的人类10个主要器官及组织的蛋白质组,以期构建出人体蛋白质百科全书。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对这一消息持高度关注,并以“China pours money into proteins”为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这一项目的监督主管、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Qin Jun)表示,探索人类蛋白质组是与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相当的又一庞大科技工程。基因组提供的是“生命的密码”,而蛋白质则负责执行生命的指令。“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相比基因组它与疾病和人类功能更直
-
王文研究组连发Science,Nature子刊文章解析基因组
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领导的团队继2013年解析山羊基因组揭示羊绒生长的基因基础之后,近日再次携手华大基因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内外机构“破译”了绵羊基因组。至此,所有重要家畜动物的基因组密码全部告破。 山羊和绵羊是反刍动物的典型代表动物,而瘤胃是反刍动物独有的消化器官。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两种在反刍动物中发生特异蛋白结构改变,且仅在瘤胃中特异高表达的结构蛋白。一种是首次报道和命名的毛透明蛋白类似蛋白,另外一种是小脯氨酸丰富蛋白II家族。它们发挥瘤胃表面基板的作用,通过转谷氨酰胺酶介导交联瘤胃表达的角蛋白,从而构成瘤胃壁粘膜层的坚韧
-
昆明动物所等破译山羊和绵羊基因组
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领导的团队继2013年解析山羊基因组揭示羊绒生长的基因基础之后,近日再次携手华大基因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内外机构“破译”了绵羊基因组。至此,所有重要家畜动物的基因组密码全部告破。 山羊和绵羊是反刍动物的典型代表动物,而瘤胃是反刍动物独有的消化器官。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两种在反刍动物中发生特异蛋白结构改变,且仅在瘤胃中特异高表达的结构蛋白。一种是首次报道和命名的毛透明蛋白类似蛋白,另外一种是小脯氨酸丰富蛋白II家族。它们发挥瘤胃表面基板的作用,通过转谷氨酰胺酶介导交联瘤胃表达的角蛋白,从而构成瘤胃壁粘膜层的坚韧的角
-
3000株水稻基因序列公开发表
近日,3000株水稻基因组测序文章在GigaScience正式发表,且整套水稻基因序列以可引用形式在该杂志的附属开放获取数据库GigaDB中公开。该项目产生的数据是目前已公开水稻序列数据量的四倍。该成果标志着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第一阶段的完成,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以及华大基因合作开展。由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共同创办的GigaScience是一个开放获取且数据公开的大数据期刊。“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所产出和公开的大量遗传信息将最终被应用到智能育种实践中。不同植株间存在自然变异,而了解这些不同性状发生的遗传机制,将有助于成功培育出可高度适应不同环境的杂交品种。据悉,上述
-
我国全面启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10日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目标是以我国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为牵引,发展蛋白质组研究相关设备及关键技术,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生理和病理精细图谱、构建人类蛋白质组“百科全书”,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是继基因组计划之后人类全面探索自我奥秘征程中又一伟大科技工程,是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家率先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国际蛋白质组计划(HLPP),开中国引领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之先河,所形成的理论框架、整体策略和技术标准被国际同行认可和应用,为人类蛋白质
-
研究蚂蚁觅食有助优化互联网 蚁群觅食寻求最优
蚂蚁能想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这种能力已被广泛用于最优化技术中。生物学家发现,一只蚂蚁在觅食时走的路径是随机的,但蚂蚁们的集体觅食行为就超越了随机性,在某个点开始从混沌变得有序,其自组织效率之高令人吃惊,也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中德科研小组正在研究如何把蚂蚁觅食策略用在人类的各种网络中,帮助分析和优化互联网。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蚂蚁都有家,它们要把食物带回家,需要一些类似于策略的方法。”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的李向利(音译)说,“迄今为止人们极大地低估了这种因素,而它决定了蚂蚁的行为。”
-
著名学者朱健康Nature子刊表观遗传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活性DNA去甲基化发生缺陷的拟南芥突变体过度生成了气孔世系细胞(stomatal lineage cell)。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朱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之一,其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抗旱、抗盐与耐低温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是首批“****”入选者,现为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
-
华中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借助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生成了关于水稻代谢自然变异一些遗传学及生物化学新见解。研究结果发布在6月8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华中农业大学的罗杰(Jie Luo)教授和练兴明(Xingming Lian)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罗杰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此生代谢及代谢组学、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练兴明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营养高效分子生物学。植物生成大量化学和生物各异的化合物。这些植物代谢产物不仅对于植物自身至关重要,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营养、能量和医药资源。据报道,
-
中科院Cell Res发表线粒体自噬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在6月6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ceptor-mediated mitophagy in yeast and mammalian systems”的一篇综述文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陈佺(Quan Chen)研究员和大阪大学的Kaori Sakakibara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陈佺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线粒体生物学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同时进行抗癌药物筛选和化学生物学及癌症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研究组在国际主流杂志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
中科大PLoS: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宿主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丛照教授和陈宇星教授研究组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因子SraP配体结合区的晶体结构分析,阐明了SraP蛋白介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识别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5日以“Featured Research”的形式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 杂志网站首页上。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能引起多种致命疾病。其表面大量存在的粘附因子SraP是富含丝氨酸重复序列的糖蛋白,通过配体结合区负责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分辨率达2.05埃的晶体结构,发现SraP的配体结合区是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的一个伸展的长棒状结构,其N端的L
-
东北地理所发现大豆生育期新基因E9
5月27日,Crop Scienc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宝辉研究组和孔凡江研究组的学术论文A New Dominant Gene E9 Conditions Early Flowering and Maturity in Soybean。该文报道了大豆生育期新基因E9的发现。孔凡江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刘宝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2010级博士生南海洋与助理研究员曹东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导项目及****等项目的资助。 大豆的生育期是由控制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的主效基因及数量性状位点(QTLs)决定的,这些基因中丰富的自然变异导致了大豆的广
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14-06-10
-
上海药物所以多糖为探针发现microRNA调控血管生成的机制
从传统中药天麻中提取获得的均一多糖经硫酸化后制备而成的硫酸化多糖WSS25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抑制血管生成,进而阻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J BiolChem 2010, 285(42):32638-46.),是一种新的抗肿瘤候选药物,已获得我国、美国、欧洲和日本专利局授权。虽然该多糖能强烈抑制血管生成,但其对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糖化学及糖生物学实验室丁侃课题组深入研究了该多糖调控血管生成的机理。该课题组首先将WSS25处理后的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MEC-1)进行人全基因组mic
-
赖仞小组从蝾螈中鉴定出皮肤修复肽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赖仞课题组从红瘰疣螈皮肤中鉴定出一条强效的皮肤修复肽Tylotoin。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据了解,人们熟知的有尾目两栖动物如蝾螈,拥有非同寻常的创伤修复能力,但对其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机制和可能的活性物质知之甚少。研究人员一直希望在蝾螈的皮肤上发现促进创伤修复、组织愈合的有效活性成分,这对理解蝾螈皮肤快速愈合和开发皮肤修复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科研人员从红瘰疣螈皮肤中鉴定出一条强效的皮肤修复肽Tylotoin,其仅含有12个氨基酸残基。在小鼠全层皮损模型中,它表现出强烈的促创伤愈合活性。Tylotoin可促进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
-
我国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6月7日在复旦大学正式启动,以乙肝治疗性疫苗为起点,全面推进我国治疗性疫苗研发。据介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任该实验室主任,侯云德院士、赵铠院士等18名中外院士、专家任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项目建设地点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期为2年。据悉,治疗性疫苗是集疫苗有效性、靶向药物特异性、使用方便、治疗次数少、价廉等特点于一体的新制品,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应答,为治疗持续性感染疾病及肿瘤、自身免疫等疾病提供一条新途径,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战略制高点。虽然我国早已开展了针对乙肝、结核病、艾滋病以及肿瘤的多种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但多数项目处于分散、规模
-
我学者发现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涂长春领衔的联合课题组,在云南蝙蝠体内检测出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抗原性分析表明,该病毒具备感染人的能力,推断其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祖先或“亲属”,为理清SARS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上。据介绍,目前已发现蝙蝠携带130多种病毒,其中著名的有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SARS样冠状病毒等。我国云南省地处亚热带,是多种流行性人畜共患病的自然疫源地。涂长春课题组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病毒分离鉴定方法,首次全面调查了云南省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生态学本底
-
天津市肿瘤医院发现有助于预防恶性肿瘤基因
天津市肿瘤医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肿瘤发病和预后相关变异基因,有助于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肿瘤医院流行病室主任陈可欣教授主持的“常见恶性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首次发现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易感性显著相关靶序列SNPs,填补了目前我国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见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模式及个体化预防措施的研究方面的空白,即不但开展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更注重通过一级预防进行早期发现,从而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二级和三级预防,对易感人群筛查及个体化诊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其发生是复杂的多基因多步骤过程,既
-
全球最大遗传基因中心将在中国培育“小白鼠”
一只被植入个性化基因用于医学实验的“小白鼠”可能几百数千元,有的甚至达上万元,但这种小鼠需从国外引进的历史即将改变。6月7日,全球最大的遗传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美国杰克逊实验室宣布,将其最先进的生物医学团队和技术引进中国,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建设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杰克森(中国)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由杰克森与中国菲沙基因公司合作组建,双方3年内将投资10亿元,5年内销售收入60亿元。据悉,该中心是杰克森在美国以外设立的第一个实验室,将形成以生命医学、药学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业务集群,开展癌症、遗传疾病的个性化医学研究及新药研发的外包服务,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快速优质的基因组医学服务。据了解,
-
广州生物院探索T细胞免疫的艾滋病疫苗策略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研究组多年来坚持致力于新型HIV疫苗的研发,近日该团队的骨干人员孙彩军副研究员、冯立强副研究员等探索了一系列能有效提升T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策略,部分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学术期刊PloS One(2014,e93143), Human Vaccine & Immunotherapeutics(2014, 10:3, 724-733)上。 艾滋病毒(HIV)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的最重大挑战之一,人类同HIV病毒斗争已超过了30年,但目前尚未能阐明机体针对HIV病毒的免疫应答与免疫保护间的相关性。作为控制或消除疾病最有效的手段,科学界一直致力于HIV疫苗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4-06-09
-
我国首次人工繁育成功汗血宝马
又一匹纯种汗血马4日在新疆伊犁草原降生,不过新生马驹的亲妈却与它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普通的伊犁马。 这是今年5月底以来,在新疆特克斯县降生的第3匹汗血马。经过当地畜牧兽医局的专家最终确认,一周前出生的两匹汗血马各项指标都正常,可以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这意味着我国首次人工繁育汗血宝马获得成功。 据特克斯县畜牧兽医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孙军介绍,11个月前,专家们利用胚胎移植技术把汗血母马体内的胚胎取出,移植到6匹伊犁马的子宫内,并使之成功受孕。 虽然新疆的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已十分成熟,但马的胚胎移植技术却相对复杂。孙军说,移植的胚胎来自5匹汗血母马的腹内。专家们采集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