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乳腺癌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教授宋尔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解答了一个百年多来困扰医学界的“种子土壤学说”问题。该项研究近日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癌细胞》上正式发表。“种子土壤学说”,即肿瘤细胞“种子”的生长,需要合适的肿瘤微环境的“土壤”。而恶性肿瘤的“种子”是否会反过来影响其生长的“土壤”,形成促进肿瘤转移的恶性循环呢?宋尔卫教授课题组通过乳腺癌细胞株和人原代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首次揭示发生了EMT的乳腺癌细胞比未发生EMT的乳腺癌细胞更具有激活巨噬细胞的优势;炎症因子芯片检查发现,发生EMT的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GM-CSF,以及大量代谢产物乳酸,共同激活巨噬细胞;而巨噬细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28

  • 我学者发现汉坦病毒4个新“家族”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占秋教授团队发现汉坦病毒4个新“家族”,结合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推测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汉坦病毒古老的传播中心。研究论文刊登在最近一期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上。汉坦病毒主要由啮齿类及食虫目动物携带,会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截至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报告,且疫区正在不断扩大,发病重点地区从中南部转向东北、西北地区,城市发病呈上升趋势,出现疫情向大中城市蔓延的流行趋势。湖北省是我国受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杨占秋介绍,该课题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28

  • 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记者日前获悉,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宫颈癌疫苗产业化项目将在厦门海沧问世,宫颈癌疫苗现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观察阶段。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II期基地在位于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奠基,宫颈癌疫苗产业化项目在此问世,并将于2018年前投产。该基地占地67834.644平方米,是对I期研发、生产基地的扩展延伸。据介绍,II期基地将立足戊肝疫苗、宫颈癌疫苗、医疗器械、抗体药物等创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起点高,技术设备先进,领先国内同行业水平。据悉,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唯一一家疫苗生产企业,2005年成立,2009年入驻海沧,是养生堂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5-28

  • 南开大学:“光测”让癌细胞难逃法眼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吴军辉 记者冯国梧)记者5月26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科学学院田建国、刘智波研究组利用全内反射下石墨烯对介质折射率异常敏感的光学现象,实现了超灵敏单细胞实时流动传感。这一成果可以使癌细胞在形成之初即被精确“光测”出来,将为癌症预防提供一条新途径。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在全内反射这种特殊的结构下,对于介质折射率异常灵敏是石墨烯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田建国、刘智波领导的研究组发现,折射率的灵敏度与石墨烯的层数有极大关系,并且层数有一个最优值。他们通过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课题组合作,不断控制石墨烯的层数,最终制出厚度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28

  • 中国农大等《Plant Cell》发表植物生理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日,知名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美国Robert W. Holley农业和健康中心关于菊花开花时间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题为“A Zinc Finger Protein Regulates Flowering Tim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in Chrysanthemum by Modulating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 以系统翔实的数据表明,一个锌指蛋白在调控花期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中,起着双重的作用,通过调节赤霉素的生物合成,调控菊花的开花时间和非生物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7

  • 上海同济大学Nature Medicine解析“癌症之王”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腺鳞状细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常见的一种突变基因,这是这种罕见但特别致命的胰腺癌形式的第一个已知独特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发布在5月25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陆琰君(YanJun Lu)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iles F. Wilkinso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陆琰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肿瘤相关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肿瘤信号转导途径等相关的转化性研究。胰腺癌是最致命且难治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7

  • Nature子刊:农科院、华大基因联手完成甘蓝基因组测序

    生物通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华大基因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近日完成了对甘蓝基因组的测序,并将这种作物的基因组草图发表在五月二十三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刘胜毅(Shengyi Liu)。多倍化(Polyploidization)为植物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大量的遗传变异。但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这种基因组加倍是如何推动物种分化的。芸薹属植物(Brassica)是研究多倍体进化的一个理想模型,它属于十字花科,包含了多种重要的农业及园艺作物,例如白菜、甘蓝等等。研究人员通过Illumi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7

  • 曹雪涛院士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及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Rhbdd3通过与调控因子NEMO 蛋白Lys302位点连接的K27位多聚泛素链相互作用,抑制树突状细胞生成IL-6,由此控制了自身免疫。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5日的《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和复旦大学的许田(Tian X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曹雪涛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7

  • 南京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布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关联分析鉴别出了中国男性非阻塞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新风险位点。相关论文于5月23日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京医科大学的胡志斌(Zhibin Hu)教授、刘嘉茵(Jia-yin Liu)教授和沙家豪(Jiahao Sha)教授,以及山东大学的陈子江(Zi-Jia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非阻塞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7

  • 中科院Cell Res揭示精子形成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河北联合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小鼠精子形成过程中Atg7是顶体(acrosome)生物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3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李卫(Wei Li)研究员和高飞(Fei G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卫博士的研究方向为蛋白质修饰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减数分裂和衰老过程中的作用。高飞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为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性腺早期发育, 以及配子发生。动物精子的顶体是由高尔基器形成的双层膜的细胞器,为覆盖在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的帽形结构,位于精子核与质膜之间。顶体内的卵结合蛋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7

  • Cell子刊:啤酒酵母菌的起源与驯化研究新进展

      啤酒根据发酵工艺和所用菌种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爱尔(ale)啤酒和拉格(lager)啤酒。前者使用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发酵,酵母菌往往浮在上层,故又称上层发酵啤酒。后者在低温(10°C左右)条件下发酵,酵母菌往往沉于底层,故又称下层发酵啤酒。人类最开始酿造的是爱尔啤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拉格啤酒一般认为最早于15世纪出现在德国巴伐利亚,但很快流行开来,逐步取代爱尔啤酒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酒精饮料。我国生产的啤酒基本上都属于拉格啤酒。   拉格啤酒发酵菌种称为巴斯德酵母(S. pastorianus),研究显示该种酵母菌是一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27

  • 北京大学周专实验室发现吸烟成瘾新机制

    吸烟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戒烟难,易复吸的原因在科学上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周专老师课题组,利用光遗传学和微碳纤电极联合检测的方法发现了吸烟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该成果5月21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多巴胺(dopamine, DA)是大脑中负责奖赏反应的一种神经递质。胆碱能和DA能神经系统均能触发DA小泡分泌。经典理论认为吸烟尼古丁调节纹状体脑区的DA分泌。周专小组使用光遗传学转基因小鼠选择性诱导胆碱能系统引发DA分泌。这种由胆碱能触发的DA分泌会受吸烟抑制。然而,多巴胺能系统触发的DA分泌不受吸烟尼古丁调节。他们研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4-05-27

  • 新颖的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近日,国际刊物《核酸研究》在线报道了发现并鉴定出位于原噬菌体中的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RalR-RalA的论文(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4, doi: 10.1093/nar/gku279),证明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后会发生功能变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王晓雪的研究团队完成。 据介绍,王晓雪研究团队中的博士后郭云学(第一作者)通过实验工作,证实毒素蛋白RalR可非特异性降解甲基化和非甲基化DNA,而抗毒素RalA是反义的小RNA。毒素和抗毒素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虽不重叠,但两个基因有16个碱基片段形成反向互补,抗毒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14-05-27

  • 颜宁小组破译一种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研究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BL17U1),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致病机理。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GLUT1几乎存在于人体每一个细胞中,是红细胞和血脑屏障等上皮细胞的主要葡萄糖转运蛋白,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和大脑供能起关键作用。在已知的人类遗传疾病中,导致GLUT1功能异常的突变会影响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导致大脑萎缩、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癫痫等一系列疾病。另一方面,当发生癌变时,葡萄糖是肿瘤细胞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很多种类的肿瘤细胞中都观察到GLUT1的超量表达,这使得GLUT1的表达量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27

  • 世界一流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亮相上海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举行“公众科学日”活动,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简称“上海设施”)“科研航母”23日首次亮相。上海设施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中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计于今年正式面向多用户、多领域开放。为了形成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体系和国家蛋白质科技的重要创新基地,我国在2008年11月已将“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2010年12月26日,上海设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动工建设,总投资7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在保障上海设施高效运行的同时,将着重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27

  • 南大徐璎教授《Cell reports》解析夜食综合症基因突变

    生物通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醒着的一天之中,要吃一顿饭或点心的时间是可预见的。但是对于患有一种罕见综合症的人来说,饥饿感会在不必要的时间袭来,中断睡觉并导致暴饮暴食。最近,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等处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对基因,通常情况下,它们可使饮食表与日常睡眠节律保持同步,但是,当这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导致所谓的夜食综合症。在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小鼠中,饮食模式发生了变化,引起异常的进餐时间和体重增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5月22日的《Cell Reports》。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医学院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徐璎教授。徐璎,女,博导,国家杰出青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6

  • 裴钢院士EMBO J解析血管细胞生成新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ysophosphatidic acid acts as a nutrient-derived developmental cue to regulate early hematopoiesis”的文章,发现溶血磷脂酸信号在早期血液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一个新颖的调控成血管细胞生成的GPCR信号通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EMBO Journal杂志在线版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教授,裴钢教授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包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6

  • 华南农大:miRNA对鸡白血病肿瘤的调控机制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J avian leukosis virus J ,ALV-J),属于逆转录病毒家族,可以导致鸡白血病及各种肿瘤性疾病发生,在家禽界广泛传播。迄今为止, ALV –J在商业型鸡和肉用型鸡的感染对世界各地的家禽业已经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MicroRNA(miRNA)一种小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键作用。然而,很少知道miRNA在鸡白血病肿瘤中的潜在作用。为此,华南农业大学谢青梅教授领衔团队针对miRNA对鸡白血病的调控进行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ONE上。研究人员首先通过miRNA芯片检测未被侵染的鸡和ALV-J侵染的鸡miRN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05-26

  • 北京大学PNAS解析双链DNA中错配碱基自发翻转的规律

    如果在双链DNA中有一错配的碱基对,其中的一个碱基是否可以自发地翻转出来?如果可以,其速率是多少?这不仅是DNA运动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细胞自身和环境的各种因素会造成DNA的损伤而导致错配碱基对的形成。碱基错配会引发细胞的病变甚至死亡,因此需要通过酶的作用及时给予修复。为了回答酶如何找到错配位点进而完成修复这一问题,需要了解双链DNA中错配碱基自发翻转的动力学。过去仅有的实验数据来源于NMR基于质子交换速率的测量,但这一解释受到理论研究的强烈质疑。人们一直期待着用更可靠的实验方法对双链DNA中错配碱基自发翻转速率进行新的测量。同属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4-05-26

  • 派森诺携手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同解析:蒙古马和普氏野马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派森诺生物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团队携手合作,应用基因组从头测序方法,首次绘制了蒙古马(accession:PRJNA200654, ATDM01000000)和普氏野马(蒙古野马,accession: PRJNA200657, ATBW01000000)的基因组精细图谱,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马的Y染色体的序列。第一作者黄金龙博士和通讯作者芒来教授关于马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成果《Analysis of horse genome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adaptive evolution

    来源:派森诺生物

    时间:2014-05-26


页次:1381/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