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熊群体遗传学研究揭示北极极地气候生存的奥秘
2014年5月9日,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完整解读了北极熊基因组,揭示了北极熊适应北极极地气候之谜。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北极熊是一种生活在北极地区,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它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浮冰上度过的,而浮冰易受气候变化影响,所以北极熊又通常被当作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示器。北极熊被人们所熟知的形象是具有披着雪白外衣的庞大身躯,身体脂肪含量十分丰富,同时还是赫赫有名的长距离游泳健将。然而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对北极的生态圈造成了严重影响,浮冰的不断融化,使得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
-
我学者成果入选《天然产物报道》“热点化合物”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植物化学资源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魏孝义等于今年发表在《有机化学通讯》上的新骨架甾体化合物日前被《天然产物报道》评选为热点化合物,并被作为图文摘要出现在该刊目录中。 据了解,该刊由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是天然产物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热点化合物是该刊的品牌栏目。(李洁尉 周飞 薛璟花)
-
科学家发现原始鸟类有先进消化系统
科学家们发现了几件嗉囊里存有鱼类的燕鸟化石标本。他们认为,燕鸟是只吃鱼的,其消化系统已很先进。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现生鸟类的消化系统是非常独特的。比如其消化系统要短得多,而且其食道特化为大而伸缩性很强的嗉囊,并且具有两个胃。这些特征一方面减轻了鸟类的体重以利于飞行,另一方面强化了消化能力以适应飞行所需的高新陈代谢速率。那么,鸟类这种复杂的消化系统是否在白垩纪时代就已存在?记者从日前结束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年会上获悉: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燕鸟作为现代鸟类的祖先类群,其消化系统从各方面都表现的极其先进。该研究是由临沂大学
-
广州医科大等《PNAS》:快速便宜安全的无创DNA产前筛查
生物通报道:染色体异常(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可导致出生缺陷和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症,仍然是世界各地的一个巨大的健康负担,现有的一些产前筛查程序都是侵入性的,对母亲和未出生胎儿都具有潜在的风险。在本周《PNAS》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妇女儿童医院、广东地中海贫血诊断中心、广州爱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康瑞制药公司、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型台式半导体测序程序和新开发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可快速、准确、便携、更便宜地完成产前筛查,而且对母亲或胎儿没有危害。本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廖灿教授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
-
中国农大李宁院士Cell子刊发布细胞重编程新系统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TMP)体细胞重编程系统,为重编程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工具。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发表在5月6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中国工程院李宁(Ning Li)院士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吴森(Sen W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宁院士在畜禽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以及牛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体细胞领域取得大量重要的成果,被誉为是“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吴森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工程与干细胞。由体细胞诱导生成的iPSCs为
-
高福、李兰娟院士Nature子刊发表H7N9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去年春天,我国东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H7N9。H7N9是一种会导致严重人体疾病的甲型流感病毒。H7N9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会导致致命的后果。到2014年1月,全国已经报告了275个 H7N9感染病例。在这种情况下,亟需找到可以预测疾病严重性的生物学指标。为此,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院士、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蒋澄宇教授、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兰娟院士领导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H7N9感染。他们发现,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可以帮助人们预测H7N9感染的严重程度。文章于五月六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同一天,该杂志上还发表了另一项中国学者参与完成
-
韩敬东研究员Cell子刊探讨“垃圾”DNA
生物通报道 人类基因组上含有大量的反转录元件,其中Alu序列的拷贝数最多,在灵长类基因组上有超过100万份拷贝,约占到人类基因组总长度的10%,仍然目前对于Alu元件的功能仍知之甚少。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些Alu元件朝着增强子方向发生了演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的韩敬东(Jing-Dong J. Han)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生物网络的结构、动态及其功能;利用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寻找疾病有关的基因及进一步研究其病理作用;以及探求遗传基因网络中
-
香港学者Nature综述:探讨大规模基因组研究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经常有人说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确实,2005年整个人类(据不完全统计)创造了150EB的数据,而在2010年,就达到了1200EB,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近十年来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研究越来越多,由此也积累出了庞大的数据群。数据爆炸使科学的研究方法都落伍了,比如说要计算什刹海的鱼,原来的统计方式,是先测量每段水域内鱼的数量,然后根据样本估计,其实这种方法在现在来说已经不准确了。现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说,就是抽干什刹海的水,然后一条一条数。统计学盛行不过百年,但是现在已经过时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就是穷举,这就是统计学的革命。近期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
中国学者找到应对禽流感的新武器
生物通报道:H5N1是一种甲型禽流感病毒,它造成了亚洲和中东地区家禽的严重疫情,目前有15个国家的人们受到过H5N1病毒的感染。虽然H5N1能通过禽类感染人,但还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过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H5N1病毒只需要积累少量突变,就会获得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之间进行空气传播的能力。这类研究人为地增强了病毒的传播能力,因此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被“自愿暂停一年”。最近,研究者们在Cell上发表文章再次证实,5次突变就足以使H5N1在雪貂之间发生空气传播。(延伸阅读:Nature、Science宣布:重启2012最具争议性研究)由此看来,H5N1疫情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高。现在人们面临的
-
中科院Cell子刊揭示代谢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eipin蛋白通过内质网Ca2+-ATP酶SERCA促进了脂肪组织储存脂肪。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6日的《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黄勋(Xun Huang)研究员时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发现为脂类代谢、动物发育及人类脂代谢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脂肪是构成生命体的重要成分,机体从外界吸收的脂肪通常以脂滴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对于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起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机体需要时脂肪组织中存储的脂肪可动员出来分解供给机体
-
遗传发育所973项目发表Nature Genetics文章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世界上大约一半的人口提供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施用过多的氮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而且会污染环境。因此,克隆氮高效利用的基因、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稳定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有效途经。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傅向东课题组通过与同行合作,在完成了水稻高产关键基因DEP1(DENSE AND ERECT PANICLES 1) 的克隆的基础上,经过五年的研究,在DEP1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又获得了新进展。DEP1基因的不同等位变异对氮的响应(包括植株高度和分蘖数等)不同,携带dep1-1等位变异的水稻在
-
中国研制成功世界首台阿尔茨海默治疗仪
在国内外科学家以化学手段对抗阿尔茨海默病前景渺茫之际,来自中国学者采用物理手段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阿尔茨海默治疗仪,为该病患者提供了除药物之外一条新的治疗途径。5月6日,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孙作东团队历时八年研制的“奥博阿尔茨海默治疗仪”,在哈尔滨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经查新检索,运用经颅磁电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填补国内外空白。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困扰着全球近3560万人且每年新增460万,仅中国就有1000万。然而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阻止或延缓该病情的发展。“奥博阿尔茨海默治疗仪”项目是黑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课题负责
-
癌细胞“先吞后吐”钻小血管
癌细胞究竟如何在人体内“流窜”?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多年。近日,中美科学家联手有了新发现:个头硕大的癌细胞通过非常细小的管道时,会把管道前方的液体吸入细胞,再把它们从身后排出,从而实现整体向前运动。这一发现对认识癌细胞迁移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已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目前,关于癌细胞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表面上的细胞运动,认为细胞的迁移主要依赖于细胞粘附,即细胞前端产生“触手”般的突起与表面产生新的粘连,细胞后端旧的“触手”与表面发生脱粘,细胞即可在二维表面“爬行”。但是,当癌细胞在三维空间中,特别是微小管道内运动时,是否仍然通过“爬行”的方式来运动呢?还是存在其它未知的运
-
发现一种可预测H7N9致命程度的人体蛋白
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人体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血管紧张素II”和H7N9禽流感的病死率相关,“血管紧张素II”指标越高,H7N9禽流感患者病死率越高。 这项研究成果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于北京时间5月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并报道单个蛋白与H7N9禽流感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论文一)(论文二) “血管紧张素II”存在于人体血浆、血管壁、心脏、肾脏等组织中,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研究团队收集了杭州、上海、南京
-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参与发表《PNAS》
生物通报道:近日,国际重要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英国John Innes Centre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关于植物非编码转录本的最新研究成果“Antisense-mediated FLC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requires the P-TEFb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的汪志伟(Zhi-Wei Wang)博士和John Innes Centre的吴柘博士(Zhe Wu)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汪志伟博士2006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
-
复旦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氧化应激可促进SIRT2与磷酸甘油酸酯变位酶2(PGAM2)互作,由此刺激PGAM2脱乙酰基化并激活PGAM2。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任职于复旦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熊跃(Yue Xio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因其杰出的科学成果熊跃教授曾获得“美国癌症协会青年研究人员奖”,“Pew学者奖”,“美国国防部乳腺癌研究职业发展奖”, 以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Gertrude B. Elion研究奖”等奖励。目前的研究领域为肿瘤和干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肝癌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HNF4-NF-κB反馈环调控了肝癌进展。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Hong-Yang Wang)教授以及第二军医大学的谢渭芬(Wei-Fen Xie)教授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谢渭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的诊治。原发性肝癌是世界第五大常见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为第三位。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85%到90%为肝细胞癌(hep
-
中南大学最新文章:核酸适配体与肿瘤靶向治疗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核酸适配体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和靶物质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 它可作用于蛋白质、金属离子、小分子化合物、细胞膜表面受体等靶标. 其结合能力可与抗体相当甚至更强, 同时具有低免疫原性、 稳定
-
中国首次证实全人工子二代中华鲟具野生洄游特性
经过近一个月的监测,中国科研专家发现,今年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已克服种种困难,完成1600公里的洄游旅程进入大海。这也证实了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具备与野生中华鲟一样的洄游特性。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由于子二代中华鲟的父母是人工繁殖的子一代,没有海洋生活史,其后代是否具有与野生中华鲟一样的洄游特性,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4月13日在宜昌江段放流了2000尾大规格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这些幼鱼长度都在70厘米以上,是历次放流大规格中华鲟幼鱼最多的一次。除了往年采用的T型外标和“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还对部分放流的幼鱼首次植入了声呐标记
-
科学家揭示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化诱因
寒武纪生命大暴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一直困扰着学术界。5月2日,《自然—通讯》发表了西北大学教授刘建妮、法国里昂大学Vannier博士等关于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化诱因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认为:消化腺的出现极有可能是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异及大量辐射演化的诱因。 节肢动物的起源和多样性分异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努力探索的热点命题。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认为节肢动物极有可能起源于寒武纪广泛出现的叶足动物,并且发现了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进化过程中多个珍稀的过渡环节。然而,有关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分异产生的原因和诱发机制却鲜有进展。 研究人员从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化石的内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