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子刊最新发表应用Arraystar LncRNA芯片研究宿主抗病毒反应的文章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吉龙研究员长期从事流感病毒致病机理、抗病毒免疫学、病毒感染诱导肿瘤发生机理、肿瘤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其实验室利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芯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宿主抗病毒反应的长链非编码RNA——NRAV,通过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转录从而调控抗病毒反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功能。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影响因子12.194)。(芯片实验由康成提供技术服务)研究背景:流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极具感染性和传染性。流感病毒感染宿主后,病毒RNA被宿主
-
饶子和等Nature揭示“脱衣壳”:阻击甲肝病毒
从SARS、H5N1到EV71病毒,饶子和团队手到擒来,各个击破 ■记者 甘晓从SARS、H5N1到手足口病毒EV71,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的名字总是和“病毒精细结构”联系在一起。这一次,这位病毒结构解析专家盯上了甲肝病毒。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院士研究组与牛津大学David Stuart 教授研究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军志教授和胡忠玉教授以及北京科兴控股生物有限公司尹卫东和高强等专家共同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甲型肝炎病毒(HAV)全颗粒晶体结构。相关论文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这项研究揭示了甲型肝炎病毒的“独有的结构特性”和“特殊的脱衣壳机制”,而且从三维结构角度阐述了甲型肝
-
南京农大、中科院Nature Communications发现重要调控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叫做GhHOX3的同源异型转录因子控制了棉花纤维伸长。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2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陈晓亚(Xiao-Ya Chen)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张天真(Tian-Zhe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晓亚院士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植物抗虫和棉纤维发育研究。张天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种质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的研究。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
-
杨运桂等《Cell Research》发表肥胖相关蛋白进展
生物通报道:2014年11月21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清华大学、东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联合医疗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期刊《Cell Research》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FTO-dependent demethylation of N6-methyladenosine regulates mRNA splicing and is required for adipogenesis”,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FTO依赖性m6A脱甲基化,其功能是作为RNA加工的一种新型调节机制,在脂肪形成的调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讯作者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
-
上海交通大学Natur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最新盘点
生物通报道:11月14日Nature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2014自然指数,提供了指数相关结果速览,并且也对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聚焦于上一年度全球范围内贡献部分最高质量科研论文的国家和机构。有关分析还包括了其他来源的不同层面信息,如人口统计数据、国家研发投入、科技制度和拨款政策变化,以帮助正确解读自然指数数据。文章的数量能反映这个特定的研究机构或者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总共的文章数量,因此这一排序对于了解各国,已经各研究机构2010年所获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正确性,这一检索考虑了每个作者的附属机构,以及每个机构的作者百分比,每个作者在文章中的贡献大小没有列入考虑的范围,并且呈递地址
-
薛红卫研究员Cell子刊揭示信号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酪蛋白激酶1(casein kinase 1 ,CK1)通过磷酸化ACS5并促进其转换(Turnover)调控了乙烯合成。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20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薛红卫(Hong-Wei Xue)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从事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及种子发育的研究。乙烯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气体激素,是植物调节多种生长阶段和胁迫响应的信号分子,其作用贯穿到种子萌发、叶片和花的脱落、果实成熟、细胞延长
-
裴钢研究组最新文章:“聪明汤”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11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mart Soup,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ameliorates amyloid pathology and the related cognitive deficits”,该工作发现传统中药复方“聪明汤”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为治疗这项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包
-
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完成世界首个兰花全基因组测序
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关,2014年11月24日,由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暨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教授领衔的来自清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以及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多个研究单位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小兰屿蝴蝶兰基因组和分析,获得了首个兰花基因组全景图。小兰屿蝴蝶兰是一种广泛用于杂交育种的具有重要园艺价值的兰花,该研究成果“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orchid Phalaenopsis equestris”于2014年11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杂志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并将作为本期的
-
中国学者发Nature等文章公布最新基因组
长牡蛎和栉孔扇贝全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填补冠轮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国际空白记者 马爱平日前,并筛查得到与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或信号通路,在国际上填补了冠轮动物基因组学研究空白。这是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贝类遗传选育”课题的重要成果。长牡蛎基因组图谱发表于生物学权威期刊《Nature》上。课题组在全基因组规模系统筛查了动物基因组中常见的一种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重要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该课题组还研发了一种
-
同济大学973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表干细胞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的增殖过程中miR-590/Acvr2a/Rad51b信号调控了DNA的损伤修复。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20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的康九红(Jiuhong Kang)教授。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的表观遗传研究。胚胎干细胞(ESCs)是指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一直被研究人员用来了解早期的胚胎发育(延伸阅读:第三军医大学Na
-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Cell发表前沿综述
生物通报道:X射线晶体学技术是人们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们通过这一技术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结构。在晶体学技术百年诞辰之际,Cell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这篇综述性文章全面介绍了X射线晶体学技术和结构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读者现在可以在Cell网站免费获取全文。1914年,德国科学家Max von Laue因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直接催生了X射线晶体学。从那以后,研究者们用这一衍射技术解析了大量复杂分子的晶体结构,从简单的矿物、高科技材料(如石墨烯)到病毒等生物学结构。自1957年确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以来,X射线晶体学技术就成为了结构生物学
-
蒲慕明院士发表Cell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11月20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Mu-ming Poo)教授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证实突触前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在活动依赖性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以及皮质纹状体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蒲慕明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其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蒲慕明院士发表冷泉港实验操作文章 )
-
南开大学刘林教授Cell子刊发表重编程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体细胞重编程可以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细胞,这一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的体细胞重编程技术主要有体细胞核移植(SCNT)和 iPS两种。SCNT是用成体细胞的核替换卵细胞或卵母细胞的核,生成带有成体细胞遗传物质的胚胎干细胞。现在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这一技术有效生成多能性的人类胚胎干细胞(ntESC)。端粒酶基因的单倍不足(Haplo-insufficiency)会引发严重的人类疾病,比如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将端粒酶单倍不足的供体细
-
遗传所863项目发表Plant Cell文章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分别为A组(来自乌拉尔图小麦)、D组(来自粗山羊草)和B组(未确定但可能来自与S组相关的山羊草)。普通小麦形成经历两次杂交和两次染色体组加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组加倍伴随基因组冲击而发生修饰或重组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工作,利用人工合成的四倍体小麦通过非编码RNA如rDNA研究表明:双亲的rDNA基因在杂种F1均表达,但染色体组加倍当代A组发生rDNA沉默并发生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升高。长期进化过程中小麦的rDNA发生严重的变化:A组位点大部分丢失,D组位点拷贝数减少并失去功能,B组的一对染色
-
新型机器人“悬丝”治癌症
近日,天津大学师生研发了一款“核磁仪导航丝传动乳腺癌近距离粒子植入机器人”,在核磁仪等成像仪器导航下将一定剂量放射性粒子放至病灶中,使其一直保留在体内,达到“靶向”持续放射杀死癌细胞。这款机器人治疗不仅具有微创、副作用小等优势,而且还能避免人工穿刺。 在这款智能机器人研制中,天大师生设计了巧妙的“丝传动”,从而使机器人的旋转、升降、摇摆、前后进针、推送药物等所有动作都是通过多条高强度的非金属丝的巧妙缠绕来带动。由于是这样“悬丝诊病”,电机可以放在离核磁共振仪较远的地方,减少“伪影”,也使医生能够“远程”操控,离放射性粒子更远一些。 研发人员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了核磁兼容的超声波电机来驱动机
-
中国科学家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新基因组草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海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大黄鱼(large yellow croaker)的基因组序列草图,由此揭示出大黄鱼具有发育良好的先天免疫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的贺林(Lin He)院士、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Changwen Wu)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Yun Li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贺林院士综述: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大黄鱼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生鱼类,主要生活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沿海水域。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野生
-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解析癌症表观遗传调控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BRMS1L通过诱导FZD10表观遗传沉默抑制了乳腺癌转移。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山大学的宋尔卫(Erwei Song)教授、姚和瑞(Herui Yao )教授以及刘强(Qiang Li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显示,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大多数乳腺癌相关死亡都是由于癌症转移(延伸阅读:中
-
兰州大学发表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的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的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进行分析,指出大麦的出现是人类定居高海拔地区的一个环境条件,这将为更好的理解农作物演化,以及人类迁移提供重要的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21日Science杂志上。农作物的演化对人类定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甘蔗糖的产生就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而对于高原地区来说,种
-
清华张永辉研究员Science子刊发表肺癌新疗法
生物通报道: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人类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癌症相关死亡是肺癌造成的。近十年来肺癌发病率在中国攀升得很快,这主要是因为吸烟人数快速增加(大多是男性)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15%)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腺癌(40%)、鳞状细胞癌(30%)和大细胞癌(15%)。不同类型的肺癌,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也不尽相同。迄今为止,人们还没能成功靶标携带KRAS突变的肺腺癌。日前,科学家们开发了针对KRAS突变性肺腺癌的联合疗法。研究显示,双膦酸脂(lipophilic bisphosphonate)和雷帕霉素的药物组合比单独用药有效得多。这一成果发表在十一月十九
-
梅林、高天明教授Cell子刊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大脑杏仁核中的抑制性神经传递,对于恐惧学习和记忆非常重要。然而,人们并不了解控制这种抑制性活动的具体机制。Georgia Regents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NRG1(神经调节蛋白1)及其受体ErbB4酪氨酸激酶,对于维持杏仁核的GABAergic活性非常重要。这项研究于十一月十九日发表在Cell旗下的Neuron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Georgia Regents大学的梅林教授(Lin Mei)和南方医科大学的高天明(Tian-Ming Gao)教授。梅林教授同时也是南昌大学的特聘教授。研究显示,中和内源NRG1、抑制或删除ErbB4能减少GABAergic传递,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