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医学科学院PNAS发表免疫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TRIM14作为一种线粒体接头蛋白促进了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 like receptors, RLRs)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健伟(Jianwei Wang)博士和金奇(Qi Ji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病毒学,后者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病原生物学。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首先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与病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1-02

  • NIBS、中国农大Cell Res发表iPS细胞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出多能性下降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中印记基因的甲基化遭到了破坏。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2月3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国农业大学的田见晖(Jianhui Tian)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绍荣(Shaorong G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田见晖教授主要从事卵母细胞成熟与胚胎发育调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重编程等方向的研究,重点关注表观修饰参与上述过程的调控机制。高绍荣博士主要从事的是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再编程的分子机理研究。20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1-02

  • 973项目发表文章解析手足口病炎症反应与类固醇药物间关系

     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论文The Cytokine and Chemokine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Different Severities in Shanghai, China, 2010。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病于5岁以下儿童。近年来, 手足口病在亚洲地区多次暴发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隐患。系统性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上调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1-02

  • 中科院JBC解析肿瘤抑制相关蛋白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的研究人员证实,肿瘤抑制相关蛋白RBBP1的Tudor Domain(TD)结构域是一个具有DNA结合活性的交叉双Tudor结构。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2月3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冯银刚(Yingang Feng)研究员和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冯银刚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目前主要进行能源微生物与能源植物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性能改良研究。柯莎课题组主要研究工作是功能性淀粉样纤维的结构以及组装分子机制,蛋白质的折叠、修饰与质量控制,及功能性生物纳米材料开发。R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1-02

  • 2013年在CNS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

    孙学军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的论文数量和一个学者和学术机构学术影响力有很大关系,特别大家公认的CNS三大牛刊,更值得考察考察。排除新闻类小文后,CNS三期刊2013年的文章数量为4223。因为数据库滞后的因素,2013年文章的数量可能存在不少差距。不过这个数字应该是达到80%以上。应该可以说明问题的。首先看个个国家的情况(表1)。美国以56%的高比例傲视群众,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200篇,相当于美国10%不到。考虑到今年中国SCI论文数量已经远超过对方的50%,这个比例显然不能让大家满意。不过这一成绩的获得应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要知道10年前我们这个指标只能是个位数水平,现在已经到第6名了,更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4-01-02

  • 蝗虫型变分子机制研究综述文章

      蝗虫(Locus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因此,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这些系列性论文的发表,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因此,《昆

    来源: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01-02

  • 王均小组开发双重响应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双重响应聚离子复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实现了对多重给药障碍的系统克服。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第一代纳米药物通常会对载体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增强纳米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但同时该修饰会制约载体被肿瘤细胞摄取,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为此,中国科大王均课题组使用一种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的“黏合剂”,通过组装技术将聚乙二醇“黏合”在载体表面。当载体到达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中,聚乙二醇层便会脱落,释放出携载药物的纳米颗粒,完成第一重响应,增强肿瘤细胞对纳米药物的摄取。纳米颗粒进入肿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1-02

  • 韩斌院士:破译水稻“基因密码”

    从率领团队完成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到发现几百个与水稻性状有关的遗传位点,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通过破译水稻“遗传密码”为全球育种专家提供了培育优良水稻品种的“金钥匙”。 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图 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的韩斌,经导师马庆生教授推荐赴,英国继续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学习和研究。1992年起,韩斌在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 1998年,正值中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起步阶段,当年8月,韩斌回国,受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国藩邀请进入中国科学院国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1-02

  • 南京大学****JBC细胞命运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调控了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 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2月27日的《生物化学》(JBC)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华子春(Zichun Hua)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模式动物探讨经典凋亡蛋白质的结构及非凋亡功能关系研究,肿瘤生物治疗靶点及生物药物研究。 迄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干细胞研究是当今医学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肌肉干细胞直接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31

  • 郑州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郑州大学、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腺苷脱氨酶ADARs介导了腺苷(A)至肌苷(I)RNA编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2月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的秦艳茹(Yan-Ru Qin)教授、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关新元(Xin-Yuan Guan)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Leilei Che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秦艳茹教授主要从事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头颈部肿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31

  • 中科院学者EMBO J解析泛素链形成机制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泛素化修饰过程中,泛素相互之间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泛素链。在泛素上有7个赖氨酸残基,所有这7个赖氨酸都可以被用来合成泛素链,而且不同连接方式的泛素链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Lys48连接的泛素链是研究最为充分的连接方式之一,其主要介导蛋白质的降解,但是哺乳动物体内Lys48 连接的泛素链合成机制尚清楚。  李卫研究组利用离体重建的Ube2g2和gp78泛素化修饰体系,研究发现在该体系中Ube2g2的二聚化促成泛素链的非对称合成;结合Ub的Ube2g2分子间亲和力增加;供体ube2g2分子与受体Ub之间存在离子互作,并且正是这种互作决定了泛素链ly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2-31

  • 中国学者12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十二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独角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分子机制,不同RNA底物在蛋白复合物Exosome中的不同降解通路等,另外在年底的Nature人物盘点中,也有大陆学者上榜。首先,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盛顿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以一种水稻矮化多分蘖突变体为研究对象,证实了D53蛋白能作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抑制子参与调控植物分蘖的生长发育。研究人员通过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获得了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的D53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新的在结构上与I类Clp ATPase类似的核蛋白。后续的功能分析发现,在独脚金内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31

  • 首创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

    科技日报讯 (黄献光 记者谢开飞)记者近日从福建省农科院获悉,由该院牧医所等2家单位申报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CA株),已获农业部批准为国家一类新兽药。这是全球首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据了解,中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福建是全国最大的番鸭养殖省份,年出栏5000多万只,并有1亿只番鸭苗销往浙江、广东等地。1997年,福建、浙江、广东等省,7—45日龄番鸭发生软脚、肝脾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30%—90%,病死率60%—80%,病原不明且缺乏有效防控技术,成为危害番鸭健康养殖的重要传染病。当年,陈少莺率领福建省农科院牧医所动物病毒研究团队,开展病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2-31

  • 中国汉族人群哪类遗传者更易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已有研究发现在欧洲白种人群中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二核苷酸多态性A0与散发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发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确定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存在可能潜在相关性,中国南昌大学洪道俊等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3年 月第 期的一项关于“MAPT as a predisposing gene for 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的研究显示,在散发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外周血中,发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3-12-31

  • 浙江大学发现维持女性生育能力新机制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范衡宇教授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称为CRL4的蛋白质复合体,对维持卵子的活性至关重要。该研究从分子机制上揭示了维持雌性生育能力、延缓女性更年期的新机制,为了解卵巢早衰、妊娠失败等女性不孕不育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全新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已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据介绍,通常女性一生可以排卵300—400枚。如果卵子耗竭,就意味着女性将进入更年期。如果在40岁以前发生卵子提前耗竭,临床上称作卵巢早衰。目前,卵巢早衰影响人群中1%—2%的女性。但多年以来,人们对维持卵子存活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课题组研究人员最初发现,CRL4蛋白质复合体在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2-31

  • 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均教授课题组在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双重响应聚离子复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实现了对多重给药障碍的系统克服。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纳米药物载体能有效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从而增强抗肿瘤效果,其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已有部分第一代纳米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然而,第一代纳米药物通常通过表面修饰(如聚乙二醇修饰)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和增强在肿瘤部位的富集,但却制约了其被肿瘤细胞的摄取,难以增强肿瘤治疗效果。纳米药物经静脉注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2-31

  • 电刺激疗法或能重建“植物人”语言功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神经外科王伟教授与曾经是“植物人”的李先生,日前在病房联袂上演“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小剧目。王伟发出睁眼、握拳、踢腿的指令,李先生一一照办。10个月前,李先生在华西医院开始接受高位脊髓电刺激疗法,如今他的意识逐渐恢复,受损的语言中枢开始部分重建,能够听懂医生的话,并能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0个月前,40岁的李先生因车祸导致左侧颅脑严重损伤,出现脑出血、脑梗塞、右侧肢体瘫痪等,经华西医院脑神经外科两次手术后保住了生命,但却始终处于“植物状态”。 王伟介绍,李先生接受的脊髓电刺激疗法,是将电极片放在脊髓外或者硬膜外(以避免伤害神经系统),与脉冲发生器通过一根导线连接起来,脉冲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2-31

  • 吸烟可导致治癌失败

    吸烟可导致抗癌治疗失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方云教授团队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曾经或正在吸烟的鼻咽癌病人治疗后,无论是疾病进展、复发、肿瘤远处转移还是死亡的风险,均明显高于不吸烟的病人,其中吸烟多者的死亡风险是吸烟少者的3.3倍。 吸烟为何会影响鼻咽癌病人的治疗效果?谢方云解释,吸烟会导致血液中的白介素-6的水平升高,直接促进肿瘤复发和增加死亡风险。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而吸烟能激活EB病毒,增加肿瘤发生和进展的风险。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3-12-31

  • 曹雪涛院士Cancer cell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可以基于肝脏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acid-inducible geneⅠ,RIG-Ⅰ)来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以及干扰素α(IFN-α)的治疗反应。这一重要研究发现于12月19日在线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旗下子刊《癌细胞》(Cancer cell)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其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30

  • 杭州师范大学Blood发表白血病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白血病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小鼠实验证实Gadd45a调控了造血干细胞应激反应。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26日的《血液》(Blood)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的鞠振宇(Zhenyu Ju)教授。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端粒与成体干细胞衰老及其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白血病是指造血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性疾病。造血细胞的某一系列,主要是某一白细胞系列的前体细胞失去分化成熟能力,在骨髓中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克隆性增生、积聚,并侵犯肝、脾、淋巴结,最终浸润破坏全身组织、器官,使全身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白血病与实体肿瘤不同,不是生长在局部的赘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30


页次:1400/2129  共42574篇文章  
分页:[<<][1391][1392][1393][1394][1395][1396][1397][1398][1399][14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