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全球首绘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

    通过自主研发的设备,老鼠大脑里的神经结构、神经元之间如何连结,有无疾病,一测便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近日宣布,生物医学光子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带领的科研组首次绘制出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小鼠全脑图谱,对研究人类脑疾病有重大意义。此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绘制出脑图谱,但都不具备足够的成像分辨率,并且图谱只停留在局部切片,无法在全脑范围观察到连接所有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骆清铭带领的团队将传统的切片扫描技术应用在一种全新的自动模式中,把制备好的鼠脑安装在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仪器上切片和成像。然后,通过仪器的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对鼠脑样本做全自动连续242小时的数据采集,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1-14

  • 中国学者Cell Res等两项研究获H7N9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今年3月起,我国华东地区陆续出现系列人流感样病例,被证实为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自此全球卫生官员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展。近期国内学者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耐药机制,以及人为生态效应对H7N9禽流感病毒产生和流行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分别发表在Cell Research,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两株(A/Anhui/1/2013,简称安徽株,和A/Shanghai/1/2013,简称上海株)具有代表性的H7N9的NA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N9在关键位点294位氨基酸(N9序列编号)存在差异(安徽株N9的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3

  • 上海交通大学Hepatology发表肝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肝癌中证实,RRM2B通过Egr-1介导的PTEN/Akt1信号通路抑制了细胞迁移和扩散。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收并在线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李锦军(Jinjun Li )教授,其主要从事肝癌干细胞、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自2001年以来在Hepatology, PNAS, Cancer R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其中SCI论文60多篇。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目前,肝癌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世界性难题,缺乏有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3

  • 《GPB》2013推出iPSC专刊 周琪邓宏魁等发文

     2013年第5期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出版了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专刊,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博士担任Guest editor。2006年,Yamanaka团队得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从而使其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热点,吸引众多科学家的投入并陆续取得重大突破,除了早期的病毒转染系统,各种新方法包括非整合性载体、蛋白

    来源:GPB

    时间:2013-11-13

  • 上海药物研究所JBC揭示癌细胞侵袭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ofilin发生O-GlcNAc 糖基化(O-GlcNAcylation)促进了乳腺癌细胞侵袭。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1月8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Jian Ding)研究员和副所长耿美玉(Meiyu Ge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丁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抑制剂;激酶抑制剂;PI3K-mTOR抑制剂;抗肿瘤转移研究;表观遗传;肿瘤生物标志物。耿美玉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FGFR抑制剂;肿瘤代谢;微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3

  • 复旦大学将研究孔子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

    11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 专家称安阳高陵也得基因说话 2009年12月27日上午,相关部门正式公布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高穴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墓。虽然河南省文物局等部门运用多种方式证明该墓就是曹操墓,但质疑声却一直不断。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随后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 曹操本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3-11-13

  • “罕见突变”对银屑病影响或有限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21309名中国银屑病患者和对照的目标区域基因测序研究确认,“罕见突变”对银屑病的影响可能很有限。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此前,主流学说普遍认为,在人群中频率较低的罕见突变与复杂性遗传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科研人员对781位银屑病患者以及676位健康对照者的样本进行了外显子测序,希望发现更多遗传因素的证据。他们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检测到518308个单核苷酸变异(SNVs),其中,20.62%的SNVs是非同义突变,68.13%是罕见突变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1-13

  • 我国首例全基因组选育公猪在粤诞生

    广州11月11日电 记者吴春燕11日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在国家863重大专项支持下,通过3年多的技术攻关,在位于广东省恩平县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基地沙湖原种猪场,我国首例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选育的特级种公猪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诞生,即将开始配种应用。该项成果是我国在种猪育种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目前只有美国、丹麦等动物育种技术先进国家掌握了种猪全基因组选育技术。据项目负责人吴珍芳教授、方美英教授介绍,该项研究是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组建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李宁院士课题组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杨达教授课题组共同完成。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已成为动物育种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11-13

  • 复旦将升级DNA研究 欲断定孔子是否为真实人物

    昨天,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专家称安阳高陵也得基因说话2009年12月27日上午,相关部门正式公布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高穴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墓。虽然河南省文物局等部门运用多种方式证明该墓就是曹操墓,但质疑声却一直不断。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随后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而要把曹操后人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3-11-13

  • 安徽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证实,免疫疾病相关基因的编码变异对于银屑病的遗传风险只起小部分作用。研究人员对21,309名中国个体展开调查研究了功能编码变异对于银屑病的贡献,生成的结果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在这样一次大规模调查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两个独立的低频变异对疾病风险具有有限影响。这一最新的研究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张学军(Xuejun Zhang)教授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银屑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皮肤病。它通常好发于15-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2

  • 云南师范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由云南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共同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人员小组提供了第一个多学科证据,证实大约1万年前中国北方已开始进行牛饲养管理,而差不多同时近东地区(Near East)也出现了牛驯化。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这项研究是由云南师范大学的张虎才(Hucai Zhang)教授和纽约大学生物学系的Michi Hofreiter教授共同领导。牛驯化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成果。直到现在,研究人员都认为人类是在大约1万年前的近东地区开始进行牛驯化,生成了普通黄牛(humpless cattle),2000千年后开始在南亚出现瘤牛(h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2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调控代谢的开关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一个称之为LGR4的因子在能量代谢和体重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敲除LGR4可通过推动白细胞向棕色脂肪转换,促进能量消耗。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长江特聘教授宁光(Guang Ning),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遗传性内分泌病的诊断和治疗。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和脂肪层过重,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导致对的一种状态。WHO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2

  • 云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纽约大学,北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evidence for early Holocene cattl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ern China”的文章,首次以多学科的科学证据提出中国东北是人类最早驯化牛类动物的地区之一,改写了学术界普遍认为中东地区是全球动物驯化单一起源地的传统观点。这项研究公布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第一作者为云南师范大学张虎才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SFC:41030102)的资助,由云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黑龙江省博物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时间:2013-11-12

  • 复旦大学宣布确定曹操家族DNA 操姓非曹操后代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陈珠还11月11日报道: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今天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课题组经过三年研究,最终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再通过对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的比对,双重验证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T突变类型为O2*-M268。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此次研究成果系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领衔的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共同发布。样本超过1000例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社会各界争议。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要把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3-11-12

  • 我科学家发现鸡肉品质相关新基因

    肉的品质是肉鸡最为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针对其遗传机理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记者7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副所长、家禽遗传育种研究室研究员文杰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在鸡肉品质候选基因挖掘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国际上作出首次报道。据介绍,文杰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率先应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基因时空表达等前沿技术,筛选得到影响肉鸡肌内脂肪含量、肌肉干物质含量及肉色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4个,得到影响胸肌率重要调控基因1个。其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基因组学》和《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多年来,北京畜牧兽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11-12

  • 重组朊蛋白可抑制“疯牛病”传播

    一项研究证实,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与人类朊蛋白具有相同序列的重组蛋白,可以抑制朊病毒的传播。该研究为人类朊病毒病(俗称“疯牛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该研究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重症医学科医生詹以安与美国国立朊病毒疾病病理监测中心副主任、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南昌大学客座教授邹文泉合作完成。 人类朊病毒疾病又称克—雅氏疾病(CJD),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致命性脑部疾病。正常朊蛋白广泛存在于人类神经中枢系统中,当该蛋白通过一个结构变化形成另一个具有传染性质的朊病毒蛋白后,它们可以继续“招募”其他正常的朊蛋白转变为朊病毒蛋白,最后导致大脑空泡化海绵样损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1-12

  • 我科学家研制出可使生物隐形的“隐身衣”

    改变材料对电磁波的折射率,就能够将物体隐藏起来。日前,我国科学家运用这一原理,研制出能够在可见光波段将生物隐形的隐身器件。“我们在可见光中实验实现了物体的隐身,而且无需使用精密设计的纳米电磁材料。”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陈红胜教授领衔的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团队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隐形的六边形柱状隐身器件和能够在空气中隐形的多边形隐身器件,并用两种隐身器件使金鱼和猫成功隐形。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被物体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设计隐身衣,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11-12

  • 生物物理所Cell Stem Cell取得iPS重编程研究进展

      11月7日,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课题组题为Transient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via Sox2-Mediated Suppression of mTOR Is an Important Early Step in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Sox2调控细胞自噬参与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   细胞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内物质再利用的生物学过程。自噬通过双层膜结构包裹并降解一些长时效蛋白质和冗余的细胞器,从而使得细胞内的物质循环利用。自噬参与了维持细胞稳态、抑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1-11

  • 南京大学JBC解析肝纤维化病因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iR-21/PDCD4/AP-1自调控反馈环是肝纤维化形成的驱动力,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董磊(Lei Dong)教授和张峻峰(Junfeng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巨噬细胞核酸药物靶向为核心的生物治疗和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后者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主要从事基因药物及其输送方法的研究。肝纤维化(fibrosis of liver)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所致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内细胞外间质成分过度异常地沉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1

  • 紧跟诺贝尔奖热点:锐博生物解析囊泡“exosome”重大发现

    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美国、德国3位科学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因 “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奖项的授予,无疑将囊泡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Exosome来源于晚期核内体(也称为多囊泡体)的囊泡,是由活细胞分泌的而来,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能分泌,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Exosome参与调控重要的细胞生理活动,在免疫应答、凋亡、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凝结过程中的作用均有报道,可以成为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标记物,也能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进行疾病治疗。作为囊泡

    来源:锐博生物

    时间:2013-11-11


页次:1408/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401][1402][1403][1404][1405][1406][1407][1408][1409][14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