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Cell子刊解析piRNA作用通路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新研究中证实,piRNA在精子发生后期通过APC/C触发了MIWI泛素化及MIWI/piRNA机器清除。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深入了解piRNA作用通路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中的功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布在1月14日的《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的刘默芳(Mo-Fang Liu)研究员和王恩多(En-Duo Wang)院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研究方向是非编码RNA在癌症发生和精子发生中的功能机制。后者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研究。生殖系细胞担负着遗传信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6

  • 中科院PNAS表观遗传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组蛋白H3K4去甲基化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证实水稻中的H3K4特异性去甲基酶JMJ703参与控制了转座子活性,相关研究论文于1月14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曹晓风(Xiaofeng Cao)。其2008年曾获得美国杜邦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奖”。研究小组的主要科研方向为DNA及组蛋白甲基化和小分子RNA调控机理。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是核DNA的重要组成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6

  • 首都师范大学PNAS植物代谢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揭示了一条独特的一氧化氮(NO)调节机制,相关论文“Cytokinins can act as suppressors of nitric oxide in Arabidopsis”发表在1月14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何奕昆(Yi-Kun He)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叶绿体分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抗逆基因的分离与应用以及NO与Ca++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机理。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Science,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6

  • 生化与细胞所等研究发现小鼠PIWI/piRNA代谢调控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于1月13日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刘默芳组、王恩多组关于piRNA在精子发生后期触发小鼠PIWI(MIWI)蛋白经APC/C-泛素途径降解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与李劲松研究员、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施惠娟研究员、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李勇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李党生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生殖系细胞担负着遗传信息的世代传递,其基因组的完整性对个体发育和物种传递都至关重要。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外来入侵的转座子、逆转座子等移动型遗传元件(如转座子、逆转座子及其化石序列就分别占了人和小鼠基因组的46%和39%),这些自私型遗传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1-16

  • 我国首部英文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著面世

    中国科学报讯(实习生王珊)1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我国首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英文专著Systems Biolog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成果发布会。该书由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撰写,自去年年底面世以来,专著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首次出版即脱销。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突破西药“点—点”的传统研究模式,首次提出“系统—系统”的研究模式,把中药和人体(生物)各看做一个系统,通过化学物质组学(中药方剂)来表征药物干预生物系统(人体)的组成及相关关系。 书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形成、演变和研究内容,探索了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切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16

  • 盐霉素可抑制肝胰腺肿瘤生长

    文汇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余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郭传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对肝癌及胰腺癌细胞株及裸鼠肝脏原位肿瘤模型的研究,从体外及体内揭示了盐霉素对肝脏及胰腺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杂志上。该研究成果被认为在抗肝癌及胰腺癌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 盐霉素效果高出普通药物百倍 盐霉素是一元羧酸聚醚类抗生素,其分子式为C42H70O11,从70年代起盐霉素就主要用于防治家禽的球虫病和提高反刍动物的饲料吸收率。2009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可以“瞄准”并杀死乳腺癌癌症干细胞的化合物——盐霉素。在实验室研究期间,其杀死小鼠身上乳腺癌干细胞的效力比普通抗癌药物高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1-15

  • 科学家发现ProX编校误氨基酰机理

    近日,英国《生物化学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题为Human cytoplasmic ProX edits mischarged tRNAPro with amino acid but not tRNA specificity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人胞质ProX编校误氨基酰-tRNAPro的机理。 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 aaRS)是一类古老的多结构域蛋白质家族,催化tRNA的氨基酰化反应,生成氨基酰-tRNA (aminoacyl-tRNA),为蛋白质生物合成提供原料。根据aaRS一级序列中的特征结构花式(motifs)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1-15

  • 福建农林大学、华大基因Nature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由福建农林大学和华大基因(BGI)领导一个国际研究联盟,完成了第一个最具破坏性的芸苔属作物害虫——小菜蛾(diamondback moth,DBM)的基因组序列图谱。这项工作提供了对昆虫适应宿主植物更广泛的见解,为农田有害生物持续性治理开辟了新途径。最新研究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小菜蛾嗜食油菜籽、花椰菜和卷心菜等重要的经济粮食作物。它已对包括DDT、Bt毒素等50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这使得利用化学制剂进行虫害控制这一策略变得无效。据估计,全球每年损害及治理的相关总费用达到40-50亿美元。研究小组的负责人、福建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4

  • Cytometry:EdU检测细胞增殖效果最佳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者利用EdU检测试剂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来检测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增殖情况,并优化出最佳的测定条件。研究者这一系统的研究为今后的细胞增殖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Cytometry杂志。EdU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能够在DNA复制时期代替胸腺嘧啶(T)渗入正在合成的DNA分子中,通过基于荧光染料与EdU的特异性反应即可直接检测出DNA复制活性,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增殖检测方法。与传统的(3H)胸腺嘧啶检测及BrdU检测方法相比,EdU检测方法在体内、体外的细胞动力学、DNA合成及细胞增殖检测中均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研究者采用锐博生物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ell-L

    来源:锐博生物

    时间:2013-01-14

  • 小菜蛾基因组揭示害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为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思路

    2013年1月14日,由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发起并主持,由福建农林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online)发表。小菜蛾基因组的破译,宣告世界上首个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的完成,它同时也是第一个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它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在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小菜蛾与十字花科植物协同进化及其抗药性的适应进化与治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鳞翅目昆虫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并将为农业害虫的可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1-14

  • 我国科学家破译世界性害虫基因组

    福建农林大学1月11日宣布,该校副校长尤民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破译世界性害虫小菜蛾基因组。此举奠定了中国在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并将为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由尤民生教授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等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将于1月13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该论文将在全世界首次公布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这也是在全世界第一次公布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 小菜蛾又名小青虫、两头尖、吊丝虫等,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主要危害白菜、油菜、花椰菜、甘蓝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1-14

  • 第一只成活iPS克隆猪问世

    由于猪的生理特征、组织细胞结构和人类十分类似,因此猪等大动物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研究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然而,由于目前对iPS诱导机制还缺乏了解,全世界诱导获得的猪iPS细胞制作克隆猪之前一直未能获得成功。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博士、浙江大学肖磊博士和华大基因研究所杜玉涛博士等的努力下,这个难题得以破解,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iPS研究方面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研究成果于2012年12月1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Cell Research上。 本项研究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领导下,集合了全国10多个研究单位共同完成的。由于目前对iPS诱导机制还缺乏了解,诱导获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3-01-14

  • 天津医科大、中山大学联合发表Hepatology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一种名为MicroRNA-10a的miRNA通过调控EphA4受体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和细胞粘附,参与了肝癌细胞转移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天津医科大学的汤华(Hua Tang)教授和中山大学的李升平(Shengping Li)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小RNA对肿瘤细胞恶性形为及小RNA对病毒增殖的调控研究。后者擅长肝胆肿瘤诊治及外科介入治疗,尤其是胆道及胰腺肿瘤的治疗。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1

  • 上海交大医学院最新研究解析罕见疾病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Profiles of 44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 Report from Shanghai, China (2004–2011)”的文章,在国际上首次分析了一种罕见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在中国人群的突变基因,以及首次报告了国内此种疾病的临床特征。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临床免疫学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Clinic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1

  • 我国首个慢性髓性白血病检测标准化平台建成

    科技日报 讯 (记者李颖)“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简称慢粒)分子学检测标准化平台的搭建及标准化项目的顺利推动,将为更多的慢粒患者带来益处。”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测”对慢粒的治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检测试剂及统一的检测方法,报告也不统一。“因此,建立标准化的检测体系非常重要。” 据了解,由于检测方法不同、检测试剂有异,我国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慢粒相关基因检测结果不能互认。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牵头实施中国慢粒患者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标准化项目。该所于近日成功实现与国际一级参考实验室——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实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11

  • 千年中药有了“指纹图谱”

    光明日报北京1月9日电(记者邓晖)“六味地黄丸里有一味药是山萸肉,它的有效成分是熊果酸,常规检查看药品是否含有一定量的熊果酸为标准。可是苹果皮、山楂里也含有熊果酸,要是六味地黄丸里用它们替代山萸肉,传统标准难以判断,药效也完全不一样了。”在今天举行的我国首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英文著作《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成果发布会上,该书作者、清华大学退休教授罗国安如是阐述描绘“中药指纹图谱”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自1996年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以来在国际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英文专著,该书通过对药材进行图谱描绘、复方进行定量测定等工作,力图做到“两个基本讲清”:基本讲清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和化学机理,用科学的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1-11

  • 玉米可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马永清研究员及其学术团队撰写的论文《一些玉米杂交系可以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Potential of Some Hybrid Maize Lines to Induce Germination of Sunflower Broomrape)在《作物科学》(Crop Science)杂志发表。 玉米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可以作为食物、动物饲料以及能源物质,其管理方式灵活,用途多样。马永清及其学术团队研究发现,玉米具有诱导向日葵列当“自杀萌发”的能力。 向日葵列当给亚洲、非洲以及东欧南部地区的蔬菜和农作物造成大量的破坏。由于向日葵列当自身缺乏叶绿素,它完全靠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1-11

  • 中国农大特聘教授Nature子刊获免疫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xtensive diversification of IgH subclass-encoding genes and IgM subclass switching in crocodilians”的文章,分析了拥有强大免疫系统的鳄鱼的免疫基因,并从中发现了鳄鱼体内存在α基因和δ基因,这表明现代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IgH位点具有共同的祖组织。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特聘教授赵要风博士,赵要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分子遗传学,曾首次在低等脊椎动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0

  • 武汉大学J Virol解析病毒转录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Lerner研究所(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磷酸蛋白的三个磷酸化位点突变之后,会剥夺了功能性N-RNA模板的形成,从而影响病毒的转录复制。这不仅有助于分析磷酸化在磷酸蛋白P3A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也能揭示一些传染病病毒的作用机理。相关成果公布在1月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明周博士,第一作者为陈龙云博士。这一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RNA 病毒的基因表达和感染机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机制和以负链RNA病毒作为载体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10

  • Macrogen千年基因联合河南师范大学启动娃娃鱼全基因组测序

    近日,娃娃鱼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已全面启动,该计划由Macrogen千年基因和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存拴教授以科研合作的形式共同启动,将沿用目前国际公认的de novo测序方案(454&454+测序平台为主,结合多种平台)完成娃娃鱼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将于国际上首次绘制其全基因组图谱。在本次科研合作中,Macrogen千年基因将全面负责娃娃鱼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及信息分析,双方共同负责测序数据的生物学意义挖掘及文章撰写。本次科研合作是对Macrogen千年基因国际最高测序质量的肯定,并再次巩固了千年基因在中国高通量测序市场的领先地位。娃娃鱼学名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来源:千年基因

    时间:2013-01-10


页次:1435/2095  共41883篇文章  
分页:[<<][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1438][1439][144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