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揭示番荔枝科花粉结构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期对番荔枝科花粉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对该科花粉形态较为完整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学术期刊《植物分类与演化》(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据介绍,花粉是植物系统发育中较保守的器官之一,花粉的变异程度往往标志着该类群的进化水平,是系统发育研究中最有价值的证据。 番荔枝科是木兰目较原始的类群,在属间或属内都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其中,花粉形态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比任何其他科显示出更多的变异,处于被子植物花粉演化途径中十分关键的位置。 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徐凤霞与爱丁堡
-
水稻G蛋白介导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新机制揭开
虽然异三聚体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保守的一类重要信号转导分子,但是它们在植物如何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阐明。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G蛋白α亚基RGA1(D1)参与了油菜素内酯(BR)介导的信号响应途径,但是究竟D1如何介导BR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谢旗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组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水稻BR不敏感矮秆突变体—taihu dwarf1(tud1)。该突变体是由于一个编码U-box E3泛素连接酶的基因突变所造成。详细的分析表明tud1突变会导致水稻第二节间细胞纵向细胞层排列紊乱和外颖中薄壁细胞体积变小,并且D
来源: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3-03-19
-
草花总黄酮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的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具有各种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资源化学研究室科研人员从棉花的花瓣中提取纯化制成的有效部位——草花总黄酮,经研究发现该有效部位可用于抗老年痴呆的研究,目前该研究室已完成了草花有效部位抗老年痴呆临床前研究工作,包括草花药材指纹图谱、薄层鉴别项和含量测定项、草花总黄酮片剂的成型工艺研究、草
来源: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时间:2013-03-19
-
华南农业大学最新《自然—遗传学》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作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据了解,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植物特有的核质基因互作的遗传现象。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始于1964年。杂交水稻育种是应用研究,它的成功基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和利用的特定的野生稻雄性不育遗传资源,其也被称为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然而,学界对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并不清楚。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刘耀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临沂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nd Wings in Basal Birds and the Evolution of Leg Feathers”的文章,报道了一项有趣的发现:鸟类最初可能有四个翅膀,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化石,指出原始鸟类物种的后肢上有着长羽毛的明显迹象,并且这些也是飞行的组成部分。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的徐星研究员和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尹士银,徐星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
-
中南大学教授最新文章:癌症糖代谢
生物通报道:能量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以高速率的糖酵解为主要的供能方式, 促进肿瘤对缺氧等应激环境的适应, 增加肿瘤的恶性潜能。其中转录因子对糖代谢基因的调控是肿瘤能量代谢重编程的重要机制之一,近期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低氧诱导因子1, c-Myc, p53等转录因子与肿瘤糖代谢的相互调节作用,指出这种关联为靶向代谢的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学通报》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曹亚教授,曹亚教授早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病分子机理研究,
-
创新参选:如何减少功能性包涵体洗涤过程损失蛋白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如何减少包涵体洗涤过程损失蛋白背景:外源基因原核系统表达时目的蛋白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由于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复杂性,要获得高收率的功能蛋白需要不断探索变复性及纯化工艺。主要的优化步骤包括包涵体制备,细胞破碎和包涵体洗涤溶解过程。其中在包涵体溶解前通常需要洗涤除去脂类、核酸等杂质,虽然功能性包涵体与传统包涵体在形成过程以及蛋白组成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洗涤损失的功能蛋白较少,但是有时还是会出现目的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等出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sruption of the petal identity gene APETALA3-3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loss of petals within the buttercup family (Ranunculaceae)”的文章,解答了关于AP3-3基因与花瓣缺失之间关联的争论,指出这一基因的沉默虽然与花瓣缺失有关,但是并不是导致野生无花瓣植物缺失花瓣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员,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任毅
-
我国科学家阐明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克隆了三系杂交水稻中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相关论文 “A detrimental mitochondrial-nuclear interaction causes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于2013年3月1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doi:10.1038/ng.2570)。论文通讯作者是刘耀光研究员,第一作者是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罗荡平。该论文是刘耀光课题组在阐明水稻胞台(BT)型细胞
-
遗传发育所等完成短花药野生稻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稻属是从事植物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理想系统。野生稻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稻属的野生资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Rod Wing教授在2009年发起了国际稻属基因组计划(I-OMAP),旨在构建稻属所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I-OMAP计划的框架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明生课题组通过与深圳华大基因、亚利桑那大学等合作,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261 Mb高质量的短花药野生稻(O. brachyantha)全基因组序列,并开展了稻属比较基因组学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研究揭示了稻属基因组在基因组大小、基因移动和异染色质
来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3-03-15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毒素-抗毒素系统全新调控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等近日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发表论文——A new type V toxin-antitoxin system where mRNA for toxin GhoT is cleaved by antitoxin GhoS,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和布朗大学共同完成。 王晓雪等研究发现的这种新型的毒素YjdO(又称GhoT)-抗毒素YjdK (又称GhoS)系统,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V型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GhoT是一种细胞膜裂解肽(membrane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与徐国良合作研究成果入选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与徐国良合作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与赵小阳合作团队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能力的研究榜上有名。 另外九项研究进展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
-
多肽组装中序列效应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合作发表了题为“Sequence Effects on Peptide Assembly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by Using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J. Am. Chem. Soc., 2013, 135, 2181),通过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来研究氨基酸序列对多肽组装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STM技术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多肽的组装及其调控,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的工作。他们在2011年利用STM
-
荷花花色形成机理研究获进展
莲是一种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水生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莲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历来被文人墨客所亲睐,并创作了大量以莲花为主题的诗词、画作。 花色作为莲花的一个观赏元素,其多样性决定了莲的观赏价值。为了系统地评价不同的类黄酮对花色的贡献,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资源植物繁殖生物学课题组邓娇博士在杨平仿研究员的指导下,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PLC-DAD/ESI-MS)串联技术分析了108个荷花品种的花瓣中花青素、黄酮和黄酮醇的成分及含量。这108个荷花品种中包含有32种红色、46种粉红色、6种黄色、14种白色以及10种红/白杂色品种。&n
来源: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3-03-15
-
研究发现眼睛早期发育过程一关键基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了眼睛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基因,首次揭示了Smad7在胚胎眼部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据介绍,Smad7是TGF-b信号通路的一个抑制因子。Smad7活性失调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此前,研究员陈雁带领的研究组在研究中发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Smad7通过调节TGF-b信号强度,影响心脏流出道的形成和重塑以及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但目前尚不清楚Smad7是否调节其他器官的发育。 在此次研究中
-
研究称南方汉族人年纪增大眼距变近嘴唇变薄
为汉族人建立“体质数据库”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容貌会发生什么变化?科研人员在对南方汉族成年人进行大规模测量和研究后,给出了一个科学的答案。近日,该成果发表在SCI期刊《科学通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咏兰副教授。论文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中国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变小,头变得狭长些,额头变低,头围变小,面部拉长,面颊皮下脂肪层更厚些;两眼间距离变近,鼻子变宽,上、下红唇变薄,口变宽而显狭长,鼻和口之间的距离加大,耳朵拉长而且变宽。 这一科研项目的意义在于,能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这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份档案,可以把当代汉族
-
西南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育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EpCAM作为一种内胚层特异性Wnt去阻抑子,促使了肝脏发育,相关论文“EpCAM Is an Endoderm-Specific Wnt Derepressor that Licenses Hepatic Development”发表在3月11日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两江学者罗凌飞(Lingfei Luo)。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斑马鱼为模式动物,以内胚层组织器官及血管发育
-
武汉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3 ligase WWP2 negatively regulates TLR3-mediat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by targeting TRIF for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的文章,通过多方面研究,发现了一种含WW结构域的E3泛素蛋白连接酶:WWP2能通过靶向TRIF的泛素化和降解过程,负调控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和炎症应答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王延轶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北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新文章揭示脂滴生长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揭示了一种脂滴生长形成的新机制,相关论文“Perilipin1 promotes unilocular lipid droplet formation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Fsp27 in adipocytes”发表在3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李蓬(Peng Li)。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973蛋白质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主要从事细胞程序死亡机制及代谢性疾病如
-
华东师范大学最新文章构建药物筛选模型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快速且高效地分析线粒体膜电位的高通量筛选模型,通过对线粒体染料JC-1浓度及孵育时间,待筛选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