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cientist:揭示H7N9的特征
生物通报道 3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科学家们成功从中国东部的4名患者处分离出了一种新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这四名患者中有三人已经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禽流感病例已上升到117例,其中23人死亡,还有一名从中国搭乘航班去往台湾的台商已确诊感染H7N9病毒。全球的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已迅速展开行动,努力了解和控制疫情。中国的科学家们将该病毒序列公布在了一个开放获取的资源库中,且正将活病毒样本送往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以供开展研究。令人鼓舞的是,科学家们认为H7N9并不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尽管在关系密切的人群之间已出现一些疾病群体,但目前还不清楚他们患病是由
-
中外科学家H7N9追踪记
生物通报道 3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科学家们成功从中国东部的4名患者处分离出了一种新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这四名患者中有三人已经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禽流感病例已上升到117例,其中23人死亡,还有一名从中国搭乘航班去往台湾的台商已确诊感染H7N9病毒。上接:The scientist:揭示H7N9的特征“中国的信息共享速度可作为大家的典范。这使得全世界都能做好准备,”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流感病毒研究人员John McCauley说。国际研究人员获得的第一批信息是,从疫情的前三名受害者处分离获得的病毒的遗传序列。根据舒跃龙所说,中国国家流
-
浙江大学顶级杂志:H7N9病毒在禽和人中的相似性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断和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infections with the emerging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from wet market poultry: clinical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viral genome”的文章,完成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临床分析和特征表述,这是首次公布的感染患者和受感染禽类的全序列基因组,其中明确证明了活禽市场的鸡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头之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顶级医学期刊Lancet
-
复旦大学熊思东教授J Immunol揭示抗体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苏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第一次报道了HMGB1参与TLR2/MyD88/miR-155/Ets-1途径介导的自体抗体生成机制,从中揭示了一种与抗双链DNA抗体的持续表达有关的新机制,将有助于研发新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法。这一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熊思东教授,熊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疫苗分子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结核慢性感染的免疫学机制及其治疗性疫苗分子设计;自身抗原与自身免
-
复旦大学:染色质上的奥秘
2013年4月16日晚,随着掌声的响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学期第三场学术讲座拉开了序幕。复旦大学有幸邀请到上海医学院年轻有为的蓝斐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蓝斐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获得肿瘤分子生物学硕士,随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年纪轻轻却成绩斐然。他是第一个去甲基化酶的发现者,又在短短的十多年科研生涯中发表了SCI论文27篇,被引用次数超过4000次,大多数均发表在science, nature, cell, molecular 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新兴DNA脱甲基化过程的基础机理以及其在多类恶性肿瘤中的变异研究。距离讲座开始还有20分钟,
-
中英合作发现甲流重症易感基因
流感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易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在这些特殊重症患者中,除了年老体弱者和儿童外,哪些因素能影响流感重症发生这一问题,一直是科学界探索的热点。最近,北京佑安医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发现,人体第11号染色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与人群感染甲型流感后易产生重症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对预测流感重症易感人群具有重大意义,人们将可以通过血液检查,获知自己属于哪种基因类型,在患流感后是否更易产生严重症状。 据这项研究的牵头人、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介绍,该基因位点称作“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基因”,它的遗传变异体有三种类型,分别是CC型、CT型和
-
袁隆平称3年内或将培育出亩产逾1千公斤超级稻
在4月26日中国气象局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走进湖南”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中央台专访透露,我国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有可能提前至三年内完成,将培育出具备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的超级稻新品种。 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已于本月初启动,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定于用5到8年时间可培育出的、具备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潜力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有望在三年内培育完成。据介绍,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今年在全国共布点八个,其中三四个品种在海南岛即将验收,亩产会在900公斤以上。而由于在湖南的超级稻生长期更长、昼夜温差更大,亩产很有可能突破1000公斤。 袁隆平:在海南,生育
-
****Cell揭示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肯塔基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调控人类DNA修复的一种独特的新机制。这一研究发现或可解释某些形式的大肠癌从前未知的根源。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25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肯塔基大学Markey癌症中心的李国民(Guo-Min Li)教授及顾莉雅(Liya Gu,音译)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国民教授多年来从事DNA复制错配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其2005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现任职于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异常的组蛋白修饰损害了控制癌症形成的DNA
-
中科大院士PNAS解析“垃圾”RNA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技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的研究人员围绕一种关键小蛋白:Stc 1的结构和功能展开了研究,从中揭示出了裂殖酵母中RNAi与染色质修饰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指出了非编码RNA的又一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院士,以及邓迪大学Elizabeth H. Bayne,其中施蕴渝院士研究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用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及计算生物学研究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动力学与功能关系,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等。ENCODE项目的研究数据表明,四分之三的人
-
上海交大,中科大Nature子刊文章备受关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pping red blood cells in living animals using optical tweezers”的文章,利用一种新型技术,捕获并操纵了活体小鼠中皮下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从而拓展了动物活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应用技术,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魏勋斌教授,以及中国科技大学李银妹教授。魏勋斌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肿瘤和免疫的在体光学影像和分子探针技术,曾首先建立了可实时无损监测小动物循环肿瘤细胞的在体流式图像系
-
专家:H7N9病毒基因3个已移位 再移一个就人传人
人感染H7N9病毒的感染源果真是鸡等家禽,其铁板钉钉的证据已经找到了;让人最为关注与担忧的“人传人”悬念也有了端倪:病毒的基因如一部旋转楼梯,如果各个台阶稳定,传染性就不明显。但目前已发现其中3个“台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假如再有一个“台阶”移位,就会破坏“楼梯”的稳定性,那么这个病毒就会导致“人传人”了。 “希望第四个台阶发生移位的可怕结果不会出现!我们会密切关注,尽可能地提前预警。”昨日在浙大一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兰娟院士充满信心地说。 从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李兰娟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
-
荧光蛋白照亮未来生物工厂
生物物理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王江云等人已开始在其他活细胞中进行新的实验,希望作出一批样本。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赋予大肠杆菌产氢、固氮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生物工厂的催化剂和发动机。春暖花开,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青。然而,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有这样一群科研人员似乎更乐意“猫”在实验室,鼓捣那些瓶瓶罐罐。 科研大楼里的设备与平常工作日一样在转动,发出了轻微、柔和的嗡嗡声,实验台前坐着身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有的在观察显微镜里的动静,有的拿着塑料器皿倒腾药剂,屋外的美景似乎跟他们毫不相关,他们关心的是那座未来清洁生物工厂。 荧光蛋白履新 生物物理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王江云等人,
-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感知芯片
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和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研究小组联合完成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科学家基于他们于2006年发现的压电电子学效应,发明了具有全新结构的晶体管,并首次研制出由大规模三维压电电子学晶体管阵列组成的,具有柔软、透明和主动自适应性能的压力传感成像芯片。 该芯片的成功研制是纳米科技发展中从单个器件飞跃到阵列器件的里程碑。这种新型结构晶体管的发明有望推动传统电子技术方面的革命性飞跃;该类芯片具有对环境外力的主动响应和交互作用的功能,将可发展出多维度压力传感器、智能自适应触摸成像技术、自驱动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
-
中国学者在新机制抗肿瘤药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盘状结构域受体(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s,DDRs)是一种以胶原蛋白为内源性配体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调节肿瘤细胞和其周围环境中基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发现有DDR1和DDR2两种亚型。DDR1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在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DDR1与组织(肝、肾、肺)纤维化和动脉粥样硬等炎症相关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转移以及化疗耐药密切相关,是治疗这些疾病药物开发的潜在分子靶标。虽然一些Bcr-Abl抑制剂最近被报道可以抑制DDR1的功能,但这些分子缺乏对DDR1的选择性,迫切需要高选择性或特异性DD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3-04-27
-
清华大学Nature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旁观者B细胞和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驱动了辅助性T细胞运动,使其迁移到了滤泡区。研究人员以“Follicular T-helper cell recruitment governed by bystander B cells and ICOS-driven motility”为题,将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祁海(Hai Qi)教授。其长期致力于综合运用分子与细胞免疫学手段、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以及基于双光子显微镜的活体成像技术,研究免疫
-
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香烟留给你的绝对不止是衣服和指甲上的呛人气味。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igarette smoke (CS) and nicotine delay neutrophil spontaneous death via suppressing production of diphosphoinositol pentakisphosphate”的文章,发现香烟烟雾和尼古丁能通过抑制InsP7的生成,从而阻断衰老中性粒细胞中Akt的去活性,延缓中性粒细胞的自发性死亡,这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出了新策略。相关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第一单
-
中科院Nature子刊解析气体对蛋白的毒性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ggregated Gas Molecules: Toxic to Protein?”的文章,以氮气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聚集气体分子对蛋白的作用,指出聚合气体分子对蛋白功能确实会造成损失。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应用物理所方海平研究员和高嶷研究员,其中方海平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单分子结构研究等,曾在Nature Nanotechnology,PNAS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人体组织积累气体(氮气,氧气,氩,氪,二氧化碳,氙气等)的浓度增加
-
南师大:中华地鳖两性差异microRNA研究
中华地鳖是一种性别二态性昆虫,是传统中药的一个重要药源,雄有翅而雌无翅,雄性经过较少的龄期而比雌性具有更短的生命周期。MicroRNAs(miRNAs)是目前公认的关键转录后调节因子,在动物个体发育和表型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调控中华地鳖的性别二态性的分子机制,近期,南京师范大学的李斌教授及其团队,对中华地鳖的miRNA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PLoS ONE上。本研究中,李教授及其团队,采用Illumina/Solexa深度测序技术(Illumina/Solexa深度测序技术服务由联川生物提供)对雄性和雌性土鳖虫第四龄幼虫构建的小RNA文库进行测序。一共产生了19,09
-
中外古生物学者首次揭秘会捕食鱼类的小盗龙
中外古生物学者日前宣布他们在辽宁省西部发现了一种小盗龙的胃容物化石,科学家据此首次确认小盗龙会将鱼类列入食谱。这一发现对古生物行为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小盗龙是一种飞行恐龙,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常见体长约60厘米,身体只有鸽子那么大,有着锋利的爪子和覆盖羽毛的四肢。学者此次研究的小盗龙标本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直至2012年夏才完成修理。它保存完好,羽毛印痕清晰可见,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小盗龙标本,体长约80厘米。 学者对该小盗龙标本进行详细研究时,在其腹腔意外发现了一些杂乱的极细的骨头,经过在显微镜下长达近百小时的精修,这些胃容物露出了真面容
-
生化与细胞所揭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及细胞分化新机制
4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及TH17细胞分化的新机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慢性、进行性和炎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疼痛、僵硬和对称性滑膜炎导致的关节破坏和功能衰退为临床症状,进而引发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并发症。据报道,发达地区0.5%至1%的成人人口受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困扰,我国的患病率大约为0.36%,好发于女性,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3倍。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根治及预防的措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