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称鸡蛋白中含缩氨酸 可起到降血压作用
吃鸡蛋白又多了一个新的理由:降血压。 据美国化学学会9日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国吉林大学的于志鹏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鸡蛋白中有一种缩氨酸,能够有效抑制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物质,从而阻止血压升高。 实验中,研究人员给高血压老鼠喂食一种名为RVPSL的缩氨酸,结果发现其效果可与抗高血压药物卡托普利相媲美,而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研究人员说,将来RVPSL缩氨酸或可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不过,目前高血压人群在改变治疗方案前还是要先咨询医生。 过去,鸡蛋曾被认为“胆固醇高”而被排除在健康饮食之外。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正常人吃鸡蛋不会增加胆固醇水平,它热量低,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价格
-
中国学者发表论文:H7N9病毒起源与变异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rigins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the novel 2013 avian-origin H7N9 influenza A virus in China: Early findings ”的文章,针对从内地权威机构获得的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展开了研究分析,指出新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是由三种病毒(H9N2,H11N9,H7家族)重组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病毒,这种病毒不是由经典的H7N9病毒进化而来,其相似性远不及新H7N9和H9N2、H11N9和H7N3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
-
饶子和院士最新文章:新型病毒的关键弱点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针对去年源自中东地区,引发多个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展开了研究,指出这种新型病毒也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冠状病毒是一个能够导致感冒的病毒家族。在SARS发生期间,这种病毒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这种突变性强的病毒,制服它们的关键在于发现这些病毒的结构,了解各结构域位点在冠状病毒复制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找到致病点。对于之前的SARS病毒,饶子和院士研究组就I型人类冠状病毒CoV 2299E和II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这两种冠状病毒的两个关键ADRP位点
-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表Nature头条文章
生物通报道 在距今1.90-1.97亿年前,侏罗纪早期的某一时间,一场洪水席卷了现在位于中国南部的一个恐龙筑巢地。几十个胚胎死在恐龙蛋中,它们的骨头彼此分离,被冲走,并埋藏在沉积物之下。现在,这一恐龙胚胎化石的最大储藏地被发现。由多伦多大学的Robert Reisz领导,来自加拿大、中国大陆、台湾和德国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这一宝藏,以前所未有的细节重建了恐龙胚胎的生长。“我们可以观测骨头的内部构造来了解它们生长的速度,其确实是非常惊人的,”Reisz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1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并被选为Nature官网的头条新闻进行报道。加利福尼
-
中科院徐星《Nature》受邀发表评论性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Nature杂志曾在人物特写中介绍过他,他在2012年也入选了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见2012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 近期其研究组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尹士银研究组发表了文章,报道了一项有趣的发现:鸟类最初可能有四个翅膀,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化石,指出原始鸟类物种的后肢上有着长羽毛的明显迹象,并且这些也是飞行的组成部分。同时在4月Na
-
科学家发现欧亚人群复杂疾病遗传基因差异
记者4月11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日前,该所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在复杂精神疾病——双向情感障碍的遗传学分析上取得成果,鉴定了个欧洲人群中新的双向情感障碍易感基因。此外,该研究也揭示了在复杂病症的遗传方面,不同种族人群的进化差异是导致易感基因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复杂疾病,也被称为多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多个微效基因的累加效应结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疾病。大多数人类常见疾病都属于复杂疾病,例如糖尿病、冠心病、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因其具有患病率高,发病机理复杂,难以治愈等特点,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近年来,复杂疾病的遗传学分析已在世界范围人群中
-
中外携手研发通用型流感疫苗
尽管每年我们都注射流感疫苗,但流感病毒变化多端,H1N1、H5N1、H7N9都曾让我们陷入恐慌。有没有一种流感疫苗,可以应对从H1N1到HXNY的所有流感病毒?日前,我国最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之一——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IDVD)与赛诺菲巴斯德公司联合启动了通用型流感疫苗的研发。 通用型流感疫苗存可能性 目前,我们注射的流感疫苗实际上是前一年科学家根据流感情况预测出来的,一般来讲可以应对流感病毒。但是流感病毒变化很快,比如近几年就出现了没有预测到的H1N1、H5N1、H7N9等流感病毒,因此
-
H7N9病毒来自东亚野鸟和中国鸡群基因重配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吴晶晶)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近日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结果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
-
科技部:7个月内完成H7N9预防性疫苗研制
中国科学技术部4月10日晚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部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启动人感染H7N9禽流感科技应急防控研究项目,重点推进临床诊断试剂开发、疫苗研制等工作,预计在两个月内完成核酸诊断试剂的临床验证,7个月内完成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性疫苗研制。 新启动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科技应急防控研究项目重点推进工作包括:全速推进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重点开发能用于临床医院的核酸确诊诊断试剂,满足一线监测排查、临床诊断的需求;尽快完成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性疫苗研制,参照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工艺,力争以最快速度率先拿出产品;同步推进病原学研究,在毒力、致病力、传播力等方面拿到更多研究证
-
创新参选:MTT实验中降低复孔间差异的技巧
生物通报道:“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MTT实验中降低复孔间差异的技巧背景:MTT是检测细胞存活和增长的经典方法,MTT从细胞接种到吸光度值的读取需要多个人工操作步骤,因此试验结果的精确性往往受到很多人为操作因素的影响,通常为确保准确性各处理组内需要设置3-4个复孔,其中复孔间的差异除了受接种时孔间细胞数量一致性影响之外,之后的加入MTT作用后去上淸一步要求操作小心,如果不小心在吸取上清过程中将结晶的甲瓒(Forma
-
生物物理所特聘研究员PNAS:癌细胞侵袭新机制
癌症的最大致命性之一在于肿瘤细胞临床上的转移性。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癌症的致命机理,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但是肿瘤细胞的侵袭环境和转移过程尤为复杂。如图1所示,肿瘤细胞侵袭的“战场”不仅是一个三维的微环境,而且肿瘤细胞不是单一行动,而是作为群体从营养少、空间狭小等生长条件相对较差的环境,向营养丰富、空间充裕的微环境(如血管等)侵袭。现有的癌症生物实验通常是在培养皿中进行的,其二维生长环境已不足以模拟肿瘤细胞的空间侵袭。倘若能够在活体外构建出肿瘤细胞侵袭的三维物理模型,对于研究细胞侵袭过程中的群体生物行为,理解癌症转移性的机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文章解析癌症新机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能够诱导肿瘤细胞
-
上海药物所在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中取得进展
诱导细胞凋亡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策略。然而如何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对肿瘤研究者来说一直都是一项挑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课题组与龙亚秋课题组合作,于3月29日报道了一个可以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全新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NPP,并对其选择性抗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含丙炔酸酯结构的NPP可以在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过程中产生活性氧ROS。肿瘤细胞由于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NPP诱导的ROS刺激下容易越过临界点发生细胞死亡,而正常细胞基础ROS水平低,抗氧化能力强,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ROS刺激。在三十多株细胞系上对NPP进行敏感性研究,发现该
-
香港研发生物感应预警系统 利用斑马鱼查水质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食水水质关乎市民健康,为加强快速和预防性监测的能力,香港水务署早前研发生物感应预警系统,利用斑马鱼配合计算机和互联网作24小时监测和预警,并透过发光菌进行快速毒性检测,60分钟内可甄别逾1,000种水中有害物质,每次成本亦只需50元(港币 下同)。署方估计每年可节省200万元的开支。遇污水高灵敏可作预警香港水务署水质科学部早前斥资近50万元,用2年多时间自行研发“斑马鱼水质监察系统”。系统选用对水污染物有高灵敏度的斑马鱼,再以摄录机24小时监察鱼在刚抵滤水厂的原水中的活动情况。计算机会透过实时录像分析活动轨迹,若发现鱼出现异常活动或死亡,水务署的内部网站会提升警戒级别,同
-
黄勇平研究员PNAS展示新型转基因家蚕
生物通报道:科学家们给家蚕(Bombyx mori)装上了选择性的致死开关,能够鉴别雌雄家蚕,帮助人们选择雄性家蚕进行饲养,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英国Oxitec公司的首席科学家Luke Alphey指出,与雌性家蚕相比,雄性家蚕更抗病,食量更小而且产丝能力更强,对于桑蚕业来说雄性家蚕更有价值。不过此前人们还很难对家蚕进行性别选择。Oxitec公司曾经开发出转基因的雄性蚊子(Aedes aegypti),能够将致死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使其在成年以前死亡。将这样的雄性蚊子投放到野外,与野生的雌性蚊子交配,可以减少它们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目前,这种蚊子正在巴西等一些国家进行实地测
-
复旦大学PNAS新文章解析癌干细胞标记物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讨了癌干细胞标记物CD133在神经胶质瘤行为中的基本作用,揭示出一个CD133/PI3K/Akt信号轴,证实其促进了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致瘤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江建海(Jianhai Jiang)博士。其主要从事肿瘤的糖生物学、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功能、糖组学等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神经胶质瘤(Glioma)亦称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肿瘤。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致死性癌症
-
中科院Cell子刊解析致病基因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CM3 Heterodimerization with GCKIII Kinases”的文章,发现了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基因:CCM3与GCKIII激酶:MST4之间的结构聚合作用机制,揭示了这两者的异源二聚化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Struc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研究员和张雷研究员,这是周兆才研究组今年发布的多篇结构生物学研究成果中的最新一项成果,此前这一研究组与赵允研究组合作,阐述了支架蛋白MO25对STE2
-
中科院专家:H7N9病毒系中韩混血说法不科学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科院发现H7N9病毒基因重配模式,该病毒或为中韩“混血”。对此,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昨天回应称,“混血”的说法不科学,H7N9病毒的产生是由于病毒在偶然情况下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导致可以传染人类。 “H7N9中韩‘混血’”说法不科学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表示,媒体报道称H7N9病毒是中韩“混血”的说法不科学,“因为鸟类没有国籍,也不能说是哪个国家的鸟。”其实H7N9禽流感病毒在东亚地区已经存在多年,只是因为偶然的原因,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变得能够感染人。在很早以前,在东亚地区H7N9禽流感病毒就已经被发现,包括韩国在内的科学家也曾检测到这一病毒。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
-
中科院:启动人感染H7N9科技攻关
科技日报北京4月8日电 (记者李大庆)记者今天从中科院生物局获悉,根据目前我国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的需要,中科院发挥在病原学、传播规律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优势,近日启动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科技攻关研究。 该研究立足疫情防控的国家需求,组织中科院所属的微生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等近10家单位的力量,同时将与临床单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同合作,研究病毒溯源、病毒突变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H7N9病毒感染人致病机制,科学评估免疫应答反应,进行抗病毒活药物评价,加快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流感病毒快速变异并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特
-
中科院发现H7N9病毒基因重配模式
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在中国感染人数不断上升,截止4月8日,感染人数至24人,死亡病例上升至7例。这种在禽类属于低致病率、而在人类造成高死亡率的病毒,引起科学界的高度关注。H7N9禽流感病毒分析,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基因溯源近日已有初步结论。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4月8日对财新记者表示,该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结果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来源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而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N9片段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其余6个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