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科学家发现阻断艾滋病毒繁殖新途径
华声报讯: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生成艾滋病毒蛋白酶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蛋白质之间楔入一些小分子,成功地阻止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据外电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的珀杜大学有机化学家琼.赫梅莱夫斯基教授指出说:“在向这些蛋白质集中的地方攻击时,那些小分子可以作为楔分子来阻止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打破了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化学反应链。”她补充说:“理论上讲,如果人们能够阻止两个蛋白质聚集,不让它们进行其生物学活动,人们就可以停止病毒的复制。”当前,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NIH)已将这个新假设作为目标而在被HIV病毒感染的细胞上进行试验。 然而,“楔分子”攻击的病毒区域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大概不大。赫梅
-
世界器官移植大会讨论前沿问题
最近在罗马举行的第18届世界器官移植大会就人类早期胚胎克隆和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多数科学家主张在严格监督下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本次大会是在英国宣布支持人类早期胚胎克隆研究后不久召开的,这一问题自然成了会议讨论的重点。大会主席、意大利著名器官移植专家拉斐尔·科尔泰西尼认为,“我们不必为克隆感到不自在”,因为在治病方面,克隆人类早期胚胎比基因工程更方便。他说,用不了20年下述情况可能就会成为现实,一个人刚生下来时,将其脐带和胎盘血液冷冻起来,必要时从中提取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从中再提取未完全发育的干细胞,进而培育出组织或器官,用来治疗本人的某些疾病。 “克隆羊多利之父”、英国
-
科学家们力图从中药中寻求新的治疗手段
【路透社 伦敦】英国科学家们上周日宣称,他们正在求助于传统中药,并使用艾草及其它植物的抽提物来开发进行性老年痴呆症和骨盆疼痛的新治疗方法。来自牛津天然产品上市公司——一家英国的植物原料制药公司的研究者们在一个科学会议上说他们希望在明年早期起始一项治疗骨盆和经期疼痛的新治疗手段的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是基于三种中国植物进行的。牛津大学的妇科医生Stephen Kennedy告诉英国科学进展协会说:“这是在西方第一次随机控制进行传统中药品治疗周期性疼痛的试验。”该研究将包括80名妇女,她们将接受由牛津天然产品公司首创的治疗药物。该公司说,如果试验获得成功,他们将发展这种治疗手段以作为一种缓解经期疼痛
-
国家早稻品质改良工程有进展
光明日报北京九月十日电 日前从农业部了解到,一项旨在解决早籼稻品质差、积压严重的重大农业科技产业工程——“国家早稻品质改良工程”进展顺利。这项工程实施以来,良种选育、种子产业化研究与开发进展顺利,共育成或收购“湘早籼二十八号”、“嘉早九七四”等五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优质食用早籼新品种。这些优质食用早籼新品种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四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亩产在四百公斤以上,产量与常规早籼稻相当,但每五十公斤销价比普通早籼稻高出二至四元。早籼稻的加工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四省自行设计研制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干燥、粉碎、加工设备,改造、新建了不少新产品生产线,开发出系列早籼米及其制品。
-
英科学家培育出能检测污染的发光细菌
新华社伦敦9月9日电:国科学家新培育出一种会发光的转基因细菌,它可用作生物警报器,检测土壤或水的污染。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安妮·格洛弗博士8日在伦敦举行的英国科学节上介绍说,她和同事们将一种取自海洋生物的基因植入细菌后,培育出了这种发光细菌。这种细菌接触土壤或水的样本时,如果样本无毒,它们就会发光。如果样本中含有毒素,光芒就会变暗。毒素含量越高,光芒越暗淡。 格洛弗说,配以适当的实验设备,这种细菌在5到10分钟内就能测出土壤或水的污染程度。用这种简单经济的污染测试手段,迅速获知有关区域的详细污染信息,将有助于制订有效的除污计划。此外,这种细菌还能用于检测食品、化妆品和药物中的毒素,也可制
-
中国科学家提出用天花粉蛋白治疗艾滋病新思路
中新社上海九月八日电从中国传统中草药——天花粉中提取的天花粉蛋白,对艾滋病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副作用剧烈一直难以推广。中国科学家近日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可望突破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证明了天花粉蛋白抑制HIV病毒感染细胞的可能机制,并提出改造天花粉蛋白以减少副作用的新方法。上海细胞所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天花粉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并导致一系列的细胞反应。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赵简博士说:“如果我们能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天花粉蛋白加以改造,去掉其中的强抗原性,使其只作用于趋化因子受体,而没有其它的反应,则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治疗艾滋病及免疫性疾病的新药。”
-
我国首个抗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沪问世
我国首个抗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沪问世,并即将投入产业化生产。这一突破性进展将对我国畜牧业产生深远影响。据《文汇报》消息说,该疫苗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六五”至“九五”计划期间,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农科院协作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并成功运用于动物体内。与传统非基因工程疫苗相比,新型疫苗更为安全、高效。目前这一成果已通过中试,并获得国家专利发明证书。昨天,复旦大学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向外宣布了这一研究成果,并与内蒙古金宇集团签订了产业化合作协议书。
-
癌症治疗中作用的分子位点研究会议即将召开
Roswell公园癌症研究所(RPCI)将举办一个题目为“癌症治疗中作用的分子位点”的研讨会,会议时间为10月12日至13日,会议地点为纽约州水牛城的RPCI研究所的研究中心Hilleboe礼堂。该研讨会将介绍和讨论药物设计的新基因靶;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导致细胞死亡的途径;由肿瘤抑制基因p53调节的细胞调控;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子,尤其是CML,对于癌症治疗的作用。来自药物与治疗部的Enrico Mihich博士说“这些发展癌症治疗的新途径可能得益于最近这些年来在哺乳动物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中获得的知识。”他也是这次研讨会的副主席。医学部的Gerold Bepler说:“由于这些途径在人类癌症治疗中已
-
以毒攻毒--科学家用氰化物治疗癌症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一些研究人员近日声称,他们在对一种利用氰化物等巨毒物对肿瘤细胞进行治疗的药物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这种药物可以杀死肠癌细胞。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在对这种药物进行进一步精炼之后对病人进行临床实验。 上述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是在发现某些种类的植物可以分泌一种氰化物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昆虫攻击之后获得灵感,尝试将氰化物用于治疗癌细胞的。据称,所有的木薯类植物、杏树以及八仙花属类植物都具有一种酶,这种酶在与某种特定的糖分子结合后可以分泌出氰化物。通常情况下,这种酶与糖分子无法结合,但在植物组织遭到虫咬之后却可以促使两者的快速结合。 研究人员对这种酶进行了人工合成,并将其注入一种抗体
-
联合疗法防止小鼠肠肿瘤的发展
8月30日路透社讯-据《自然医学》期刊9月刊报道,一种有两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地保护一种作为人类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的老鼠模型罹患肠道肿瘤。纽约普耳河Wyeth-Ayerst研究所的PhilipFrost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利用携带腺瘤性息肉诱变大肠杆菌基因的小鼠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利用一种不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激酶EKI-785,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苏灵大,或者是两者的复合物治疗实验用鼠。正如他们所报告的,使用激酶EKI-785,肠道息肉的50%被抑制,而使用苏灵大的70%被抑制。如果,联合应用两种药物肠道息肉的95%到97%受到抑制。研究人员进一步将EKI
-
俄对动脉粥状硬化始因提出新解
科技日报莫斯科9月5日电记者王江报道:由莫斯科大学和俄国家医科大学几位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动脉粥状硬化的成因研究有新的进展。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导致动脉血管壁形成粥状物的罪魁祸首并不是人们长期怪罪的胆固醇,而是人体内存在的另一种物质———肾上腺素。 研究小组组长、莫大基础医学系教授、生物学博士尤里·别特林科在介绍研究成果时解释说,“Atherosclerosis”动脉粥状硬化一词准确地描述了疾病的症状,即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一层稠密的含有大量粥状脂类的结缔组织,从前人们认为胆固醇在它们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实不然,胆固醇没有形成这些沉积物,形成粥状物的是胆固醇的载体———脂类
-
Eurogene公司开发出新型基因治疗系统
【路透社 伦敦消息】英国一家私人生物技术公司Eurogene有限公司,在本周二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基因治疗新系统,使用一种新型病毒将基因转入机体。据《基因治疗》杂志上的一份报告,该系统使用杆状病毒作为携带遗传物质的“载体”,目前已经在兔子实验中获得成功。Eurogene公司希望在2001年年底之前开始进行人类实验。基因治疗将新基因导入机体以治疗疾病——但使用病毒作为载体带来了一些问题。目前使用的最有效的载体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一类微生物——腺病毒。Eurogene公司的开发主管Alan Boyd告诉路透社记者说:“杆状病毒目前用在杀虫剂上,它们的优点是不会感染任何脊椎动物。目前使用的其它病毒都是人类
-
中国科学家找到阻断爱滋病感染途径
华声报讯西安三日消息:中国学者首次提出和应用细胞"内趋化因子"策略,建立了经基因修饰的人体淋巴细胞,并在体外成功地阻断了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据介绍,他们把趋化因子的基因进行修饰,然后将其导入人体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从而成功地将爱滋病病毒拒於细胞之外。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杨安钢等发明的这种全新基因治疗方法,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获美国专利。专家们认为,这一基因疗法为人类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开启了希望之门。爱滋病是HIV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该病毒侵入人T淋巴细胞后,会不断增殖,最后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人类对付这种疾病倍感艰辛。一九九五年二月,杨安钢
-
降低体温可以帮助中风病人
据一个小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一个保持中风病人低体温的新方法可能会帮助他们大脑受到较少损伤而生存下来。如果在更大的研究中扩大这些结果,这种新方法可以提供一个廉价和急需的治疗手段以提高良好复原的可能性。在美国中风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并且是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当一个血管发生阻滞或破裂,会导致脑局部缺氧及死亡。研究者已经研制出在动物中减小这种脑损伤的药物——但这类药物在人类中没有显示出很好的效果。另一个途径则来自1996年的一个意外发现。入院治疗时体温较低的中风病人6个月后的成活率要高80%。动物实验也表明较低体温可以降低中风造成的损伤,丹麦Genofte大学哥本哈根医院的神经生物学家Lars
-
美科学家研制出微型皮下血糖监测仪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微型血糖监测仪,将它植入糖尿病人皮下能够简单快速地测试出血糖水平。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这种微型装置是一种用半渗透性材料制造的管子,长5毫米,直径0.5毫米,里面装有空心的微小圆珠。圆珠用可渗透的碳水化合物糊精和特殊的荧光蛋白质制造,经过染色,能够吸收蓝光。圆珠内部装有一种葡萄糖,在没有血糖存在时,这种葡萄糖能吸收荧光蛋白质。当病人血糖水平正常时,皮下部位没有血糖,荧光蛋白质绝大部分被圆珠内部的葡萄糖吸收过去。这样,用蓝光照射监测仪时,蓝光都被圆珠吸收,照不到内部的荧光蛋白质上,不会产生荧光。如果病人血糖水平偏高,就会有血糖分子渗进微管内部。血糖对
-
美国科学家称发明通用癌症疫苗
路透社华盛顿8月29日消息:研究人员在周二称,一种癌细胞用来维持自身“永生”的酶可能提供一个通用癌症疫苗。美国杜克大学与Geron有限公司的研究组报道说:小鼠实验表明以端粒酶为基础的一种疫苗可能用来防治一系列的癌症。杜克大学遗传和细胞治疗中心的负责人Eli Gilboa在声明中说:“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是以端粒酶为基础的疫苗是否可以激起癌症病人的免疫反应,并且激活的免疫细胞是否可以袭击并杀死病人的肿瘤细胞。研究的结果第一次指出研制出更广泛应用的癌症疫苗也许是可能的。”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这些发现到真正帮助癌症病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者说在小鼠中防治癌症是一回事,而在人
-
罗马召开移植大会
路透社 罗马消息:国际器官移植与克隆技术科学大会上周五在罗马召开,罗马教皇John Paul二世在大会上作致词,表达了他对克隆引起的伦理学问题的观点。以交流移植科学知识为目的,国际移植协会成立于1966年。这次召开的是第18届大会,将集中讨论器官短缺问题及克服如细胞移植等存在的问题。移植协会主席Oscar Salvaierra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大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器官捐献及实现科学突破以帮助贫穷国家。Salvaierra说:“今天,大多数接受移植的病人都可以生存下来。真正的问题,以及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器官捐献的短缺。”由于本月初英国允许进行研究目的的人类胚胎克隆,克隆和伦理学问题将是讨论的热点话
-
嗅觉损伤可能是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的早期症候
路透社 纽约消息:据研究人员报告,对有轻微精神损伤的病人进行气味辨别测试可能会帮助医生决定是否此人有患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的可能。纽约的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的D.P.Devanand说:“这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在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发病早期病人会失去嗅觉的观点已经提出10年有余了。”在接受路透社健康记者采访时,Devanand说:“我们已经知道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大脑嗅觉通路受到损伤。因此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有嗅觉问题,是否就可以以此预言他将患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呢?’”为了回答他们的问题,研究者们对有轻微精神症状的,可能是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早期的病人进行了测试。研究者们要求平均年龄67岁的77
-
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抗癌化合物
最近在美国召开的化学协会全国会议上,科罗拉多州健康科学中心的约翰M.斯图尔特博士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合成化合物M570,能抑制肺癌的发展。斯图尔特博士称,M570能抑制小鼠小细胞肺癌的发展,比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cisplatin效果好,至少对老鼠来说如此。机体在受到伤害、感染或患肿瘤时产生促炎症介质缓激肽,M570能抑制缓激肽的活动,斯图尔特博士等在实验室进行的动物研究发现,极低剂量的M570就能抑制小鼠的小细胞肺癌发展,每天仅5 mg/kg就能完全抑制肿瘤生长。这个剂量比cisplatin的治疗剂量低几倍。M570的一个缺陷是它是一种合成肽,大多数肽类口服时无效,这意味着它只能用作注射,有碍
-
癌症疫苗的希望--融合细胞
真是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科学家利用电流小脉冲使人体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相融合,创造出能抗癌症的具个人特性的疫苗。在进行首次人类试验中,全部17名肾癌症患者癌细胞均已扩散到其他组织,在多次接种了融合细胞后,其中有7名患者出现了专门对付肿瘤的免疫反应。事实上,采用常规肿瘤治疗法,已进入晚期的肾癌患者能活着的不足10%,而接受疫苗试验的人中,有4人的癌症病状完全消失——德国葛廷根大学的阿力山大-古格勒和同僚们在3月份的《自然医学》杂志上进行了报道。研究人员尚须对更多的病人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认接种疫苗的实效,于是,研究结果重新引起了科研人员对特定免疫哨兵——树状细胞的重视。九十年代初,科学家寻求发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