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自主开发出艾滋病病毒膜融合抑制剂

       从今天召开的西夫韦肽研讨会上了解到,我国自主开发的艾滋病病毒膜融合抑制剂——西夫韦肽已顺利完成Ⅱb期临床试验,其疗效十分显著。   西夫韦肽属于国家一类创新专利药物,由天津扶素生物公司自主开发。扶素生物公司依据艾滋病病毒膜融合蛋白gp41的空间结构,全新设计和合成的新一代膜融合抑制剂,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及欧洲等专利授权,并已在国际杂志上发表10余篇相关专业文章。   据介绍,目前扶素生物公司已完成了西夫韦肽临床前以及Ⅰa、Ⅰb、Ⅱa和Ⅱb期临床研究,所有临床研究均按照国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要求进行,共有200余例志愿者和感染者参加了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8-03

  •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海洋微生物研究是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关乎海洋生物资源的国家权益保障、创新药物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修复和国家重大科技战略。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2010CB833800)”紧紧围绕“海洋微生物的特有次生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力争通过项目实施,在海洋微生物新物种、新基因、新结构、新机制和新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我国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科学研究的水平。  项目自2009年12月17日启动实施以来,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截止到2001年6月,项目完成了原定年度计划的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10-08-03

  • 创新参选:western blot中Marker上样位置的选择

    “赛默飞世尔特约之2010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目前生物通已经公布了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也倍受读者的关注。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将于2010年8月10日进行第二轮抽奖,从在此之前投稿的参选者中抽出三名,送出上海世博会门票一张。原来Western blot中Marker的上样位置也有讲究,听听四川大学蔡哲的说法。参选项目:western blot中Marker的上样位置选择背景:普通western blot试验中,人们常常将预染的M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02

  • 首席研究员最新文章揭示外来植物入侵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美国莱斯大学,美国农业部入侵植物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入侵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篇题为“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fence and growth are driven b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generalist and specialist herbivory in an invasive plant”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Ecology》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生物学学科首席研究员丁建清博士,其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入侵生态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02

  • 7月Nature China研究亮点解析多项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近期推荐研究文章包括:生物技术Chen, X.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microRNAs in raw milk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lactation, commercial fluid, and powdered mi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0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发表《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解开了动植物病原卵菌致病原因之谜,这对于药物和杀菌剂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23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Brett M. TylerSee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单卫星教授,后者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学校生物技术中心的病原-植物互作实验室。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据科学时报报道,这项研究揭示真核类动植物病原菌特别是卵菌的致病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真核类病菌效应蛋白进入动植物寄主细胞的一种普遍机理。卵菌包括霜霉菌、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30

  • 上海生化所最新Nature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回顾总结了几十年来人类对乳腺癌这个妇女中高发病率癌症的斗争中创造的分子疗法,并将这一文章发表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林胜祥客座研究员,其早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包括十七羟类固醇脱氢酶家族的结构功能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R)调制剂及芳香酶抑制剂已成为雌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的两代标准分子疗法,取得了重要结果。多年来酶学与结构生物学对雌激素活化途径的系统研究提示,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30

  •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近日,牡蛎基因组计划(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项目组宣布,历时两年的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终于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据悉,目前的基因组图谱已达到国际领先的基因组图谱标准。 水产养殖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 近年来,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已达到349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为1384万吨,占到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的41%。我国海水养殖产量75%以上是贝类,贝类养殖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7-30

  • 厦门大学研制成功新型骨修材料贝壳HAP

          以废弃贝壳为原材料研发出的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贝壳HAP),近日由厦门大学研制成功,进入产品中试阶段。   据介绍,该项目是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重点项目,既可应用于骨科、整形外科、五官科手术,也可作为载体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和控缓释药物制剂。该骨修材料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填补了国内在骨修复领域的一项空白。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专家表示,我国骨修材料产品每年市场销售量达42亿元,对贝壳HAP的市场需求量每年可达21吨,而福建废弃牡蛎与鲍鱼壳年产量约为50万吨。未来贝壳HAP投入规模生产后,将带来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7-29

  • 上海交大Cell子刊发表转录组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关于人胚胎早期器官形成过程的转录组研究新进展,这篇题为“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early organogenesis in human embryos ”的文章发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重点实验室金颖和张济,前者早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在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博士学位后远赴美国求学,曾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中心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进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8

  • 首席科学家最新文章解析精神分裂症

    生物通报道:来自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科学实验室及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系统地对以往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并定量地确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精神疾病的一级家属与健康对照组在神经软体征上的差异。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心理研究所陈楚侨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研究领域包括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如脑成像、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行为遗传学、神经心理学等方法)研究精神病、神经病及亚临床人群的神经心理机制与认知行为干预,包括精神分裂症谱系、抑郁症、双相障碍、额叶受损病人等。神经软体征和神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8

  • 武大中南医院首创治疗病毒性肝炎化学药物

    近日,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药学部专家胡汉昆等发明的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双环醇缬氨酸酯,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通知书。该发明作为全球首创1.1类化学药物,为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多发、常见、感染性疾病,研究开发临床疗效更显著和作用机制更优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副作用小、市场前景大的防治药物,是我国新药药物研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中的主要任务。 目前,降低转氨酶的主要药物是双环醇。双环醇具有明显的肝细胞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抗肝炎病毒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所致的氨基转移酶升高。但双环醇系难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7-28

  • 多个靶向药物联合或成肿瘤内科治疗方向

         7月23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教授指出,虽然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使当今肿瘤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若以攻克肿瘤为最终目标,上述举措还只是起步。肿瘤作为一类分子网络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的复杂、多样性,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      程书钧指出,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老都是多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错综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组合、功能各异的基因序列构成了人体内部的分子网络。由于肿瘤细胞过度生长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而这类异常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0-07-28

  • 清华大学女教授发表封面文章解析热点研究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关于听觉脑机接口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成功实现了一种准确率达到85%的新型听觉脑机接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IEEE神经系统与康复工程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封面上。文章的通讯是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神经工程实验室副教授洪波博士和高上凯教授,后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82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2007年高上凯教授因为在脑机接口研究方面的贡献在该学会的年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7

  • 厦门大学7月连发两篇重要成果文章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近期厦门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全球海洋碳储存新发现,以及发现了一种名为“K-80003”新型的抗癌药物分子。第一篇文章中,来自厦门大学海洋系的研究人员获得了全球海洋碳储存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杂志上。生物泵涉及二氧化碳循环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微生物碳泵在生物地球化学泵系统中的作用,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7

  •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番茄红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邸多隆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番茄红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番茄红素(Lycopene)作为天然食用色素、营养素及药品原料,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其主要来源是从番茄或番茄酱生产中的废渣中分离制备得到。目前,工业化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前者主要存在有机溶剂残留、提取率低和产品纯度低的缺陷;后者主要存在成本昂贵和产量低的缺陷。  该研究小组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模拟移动床技术,通过静态吸附/解吸附、动态吸附/解吸附以及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番

    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0-07-27

  • 北京生科院青年研究员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rabidopsis resistance protein SNC1 activates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 transcriptional corepressor”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的拟南芥抗性蛋白SNC1通过与转录辅阻遏物TPR1相互作用,抑制植物抗病防御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从而激活抗性蛋白所介导的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6

  • 高端医学影像,生物战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7月19日,一台价值近2000万元的3.0T高场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落地深圳,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医学影像科技平台完成安装调试。据悉,这是我国华南及港澳地区目前配备的第一台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人体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  至此,致力于高端医学影像研究的深圳先进院劳特伯医学影像科技平台已经配备齐全了磁共振系统、CT成像系统、功能超声、光学成像等多种模态的医学成像科研装备及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医学影像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的科技平台。 高端医学影像到底有多“高”? ——是心脑血管及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诊疗的强大工具 医学影像是目前临床诊断技术中最重要的手段,包含多种模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7-26

  • 曹雪涛院士连发两篇Nature Immunity文章

    生物通报道: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曹雪涛院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Cancer Res, J Biol Chem等SCI收录的国外杂志发表论文上百篇。近期其研究者接连在《Nature Immunity》发表两篇文章。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天然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反馈抑制了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避免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3

  • 创新参选:维生素C在提高iPS重编程效率方面的作用

     “赛默飞世尔特约之2010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目前生物通已经公布了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也倍受读者的关注。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将于2010年8月10日进行第二轮抽奖,从在此之前投稿的参选者中抽出三名,送出上海世博会门票一张。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秦宝明副研究员、王涛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维生素C在提高iPS重编程效率方面的作用。参选项目:维生素C在提高iPS重编程效率方面的作用背景:体细胞导入外源转录因子(S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7-23


页次:1630/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621][1622][1623][1624][1625][1626][1627][1628][1629][16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